摘要:目的 分析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路徑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76例腦出血患者作為臨床治療對象,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將76例患者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觀察組38例患者均實施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對照組38例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內科保守治療。結果 經臨床不同方案治療后,觀察組38例患者血腫清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8例患者,且觀察組患者再次出血率及預后病死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對比,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針對腦出血患者實施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具有著手術創(chuàng)傷小、操作便捷等顯著優(yōu)勢,可有效降低患者預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
關鍵詞: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腦出血;效果
隨著現代醫(yī)學發(fā)展,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中,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成為廣大腦出血患者的首選,通過借助CT影像技術,于術前精準定位患者顱內血腫區(qū)域,從而展開定向血腫碎吸,可顯著降低患者腦組織傷害[1]。本研究為綜合分析腦出血患者應用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76例腦出血患者作為臨床治療對象,76例患者均吻合《全國腦血管病診療共識》中有關腦出血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將76例患者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觀察組3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區(qū)間36~78歲,平均(57.8±11.3)歲。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血腫18例,皮層下血腫6例,丘腦區(qū)血腫12例,小腦血腫2例,出血量24~82 ml之間。對照組38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區(qū)間38~74歲,平均(56.9±10.8)歲。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血腫16例,皮層下血腫9例,丘腦區(qū)血腫10例,小腦血腫3例,出血量28~80 ml之間。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基礎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38例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內科保守治療方案,給予患者止血、抗炎、脫水降顱壓同時,24 h低流量吸氧,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情況,綜合控制患者血糖、血壓,實施神經營養(yǎng),維持患者機體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規(guī)避感染及其他相關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2]。
觀察組38例患者均在入院后及時作好影像學檢查,確定具體手術時間,展開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手術當日為患者頭部佩戴10 cm×15 cm大小的矩形可塑性鋼絲網,鋼絲間距0.5 cm,CT定位血腫最大平面,確定血腫中心部位并標記,全身麻醉下選取最佳手術入路,避開重要腦功能區(qū),用小顱錐開一直徑為3.0~3.5 cm的骨窗,穿透后插入硅膠軟管至患者血腫當中,緩緩抽取出液態(tài)、半固態(tài)血腫、凝塊,需注意首次抽吸不可超過1/3的血腫量,結束后注入約20000U尿激酶,并置放引流管,夾閉3 h開放引流[3]。術后依據殘留血腫量選用適量尿激酶及生理鹽水灌注,每次注入后夾管3 h后開管引流,2次/d,直至引流液變清、血腫有效清除后拔管。
1.3指標觀察 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實施患者療效評價。基本治愈:臨床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減少91%~100%;顯效:臨床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減少達46%~90%;有效:臨床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減少達18%~45%;無效:臨床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低于18%抑或患者死亡。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納入SPSS 18.0軟件作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術后隨訪調查3個月,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可知,觀察組38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7例(44.73%),顯效患者11例(28.95%),有效患者8例(21.06%),無效患者2例(5.26%),臨床治療有效率94.74%;對照組38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2例(31.58%),顯效患者10例(26.32%),有效患者9例(23.68%),無效患者7例(18.42%),臨床治療有效率81.58%;綜上可知,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組間療效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 術后1 w復查頭顱CT,觀察組患者血腫清除率(94.22±6.54),對照組患者血腫清除率(73.07±7.26),組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對比可知,觀察組再出血患者1例(8.69%),死亡1例(8.69%),對照組再出血患者4例(8.69%),死亡2例(8.69%),觀察組再出血率及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腦出血具有起病驟急、預后并發(fā)癥較多等顯著特征,通?;颊叨啻嬖谥B內血腫情況,產生腦組織機械性壓迫腦同時,還會因血腫分解產物導致腦組織毒性作用,特別是基底節(jié)區(qū)血腫極易遷延造成腦室梗阻情況,從而加重患者病情,亟待臨床合理治療關注。從臨床層面來講,針對腦出血患者給予常規(guī)內科保守治療,通常難以有效清除顱內血腫壓迫[4]。
近年來,隨著臨床醫(yī)學發(fā)展,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的出現,為腦出血臨床治療提供了保障,其是借助CT定位技術,在有限的組織空間內憑借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降低患者的腦室暴露及腦組織生理結構破壞,從而在最小創(chuàng)傷前提下獲得良好的手術療效。其手術切口較小,且切口入路快速至血腫部位,可有效達到降低顱內壓的目的,縮減術時,通過CT影像輔助直視操作,可準確進行室外引流管放置,便捷血腫清除同時,降低術后再出血率,達到強化患者預后恢復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38例患者相比對照組38例患者血腫清除率明顯較高,且再次出血率、臨床病死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顯著(P<0.05)。筆者認為,腦出血患者治療時機方面,需要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緩急程度合理選擇,如針對病情急重且發(fā)展較快患者,需盡快實施手術,以降低顱內壓、減少血腫降解物毒性作用。因此當前針對傾向于內科保守治療的患者及家屬,醫(yī)護人員需給予合理的臨床宣教,科學選取治療方案,以此確保腦出血患者達到最佳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旭,楊東波,蔣傳路,等.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7(2):164-167,170.
[2]徐廷偉,周毅,秦永芳,等.高血壓合并腦出血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4,13(2):195-196.
[3]劉敏,王富琴,曾龍歡,等.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療效觀察[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6):623-624.
[4]徐偉光,殷利明,鐘德泉,等.快速康復外科在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治療中的實踐及探討[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1):70-72.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