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導管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月我院應用腸系膜上動脈經(jīng)皮導管溶栓術治療10名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的患者,觀察腸系膜上動脈經(jīng)皮導管溶栓術治療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的臨床效果。結(jié)果 10例患者行動脈導管溶栓治療,術后1例患者突發(fā)腦出血死亡,1例患者因腸壞死轉(zhuǎn)外科行手術治療,余患者術后病情平穩(wěn),經(jīng)復查血管再通好轉(zhuǎn)出院。在術隨訪中,1例患者再發(fā)血栓形成。結(jié)論 選擇性動脈內(nèi)導管溶栓治療是治療早期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皮導管;溶栓
急性腸系膜上動脈血栓(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SMAT)是一種少見的疾病,由于各種原因?qū)е碌哪c系膜上動脈內(nèi)血栓形成,造成的急性完全性或部分性血管阻塞,導致腸系膜上動脈血供短時間內(nèi)急劇減少或消失,腸道急性缺血、壞死的急腹癥。其發(fā)病率高,是最常見的一種急性腸系膜缺血的類型,多診斷困難,預后差,死亡率約70%[1]。介入下經(jīng)皮導管動脈造影溶栓技術的應用,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診斷率,而且成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提高了生存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0例患者中,男8例,女2例,年齡27~77歲,平均年齡57.8歲。6例患者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高血壓,發(fā)病至就診的時間為1~3d,平均1.5d。10例患者發(fā)病時均訴突發(fā)不同程度的腹痛,伴腹脹,其中3例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排空癥狀,1例患者伴有血便。
1.2輔助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20×109/L 共8例,D-二聚體>1050ng/ml共4例,CRP均高于正常值上限。10例患者均行上腹部增強CT,見腸系膜上動脈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損,提示腸系膜上動脈栓塞。隨訪過程中5例患者PT-INR控制在2~5,2例患者PT-INR高達8~10,1例患者PT-INR維持在1.5左右。
1.3方法 常規(guī)準備,患者仰臥位。雙側(cè)股動脈區(qū)域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右側(cè)股動脈周圍局部麻醉。應用Seldinger技術穿刺,置入5F動脈鞘。5F 豬尾導管于腹主動脈造影確定腸系膜開口位置并觀察有無變異存在,后應用5F Cobra導管選至腸系膜上動脈造影,造影示腸系膜上動脈主干內(nèi)造影劑充盈缺損,遠端主干由側(cè)支代償參與供血,符合腸系膜上動脈血栓。應用導絲配合導管到達血栓處并反復抽吸,可見暗紅色血栓抽出,后造影可見腸系膜上動脈部分再通,部分仍存在局限性狹窄。經(jīng)導管灌注尿激酶20萬UI,造影示狹窄改善。保留導管及血管鞘,術后繼續(xù)經(jīng)導管持續(xù)泵入尿激酶2~3萬UI/h,術后每3d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復查,直至血流恢復,拔除導管及血管鞘,閉合穿刺道?;颊咴和饪诜A法林2.5mg/d,定期門診復查血凝常規(guī)調(diào)整華法林用量,監(jiān)測INR比值控制在2~3。
2 結(jié)果
10例患者均成功行介入下經(jīng)皮腸系膜上動脈導管溶栓治療,住院時間為4~23d,平均住院時間為9.7d。術后1例患者腦干出血死亡。1例患者術后腹痛加重,腹膜刺激征陽性,腹穿抽出血性腹水,考慮可能存在腸壞死,轉(zhuǎn)至普外科行急行剖腹切除相關壞死腸段并行腸造瘺術,術后恢復可。其余8例患者術后腹痛明顯減輕,血管造影復查證實栓塞血管再通(均>50%),好轉(zhuǎn)出院;在術后7~16個月隨訪中,1例患者PT-INR比值維持在1.5左右,隨訪過程中再發(fā)腸系膜上動脈栓塞2次,均行介入下導管溶栓治療好轉(zhuǎn)出院,余患者無并發(fā)癥,見圖a~f。
圖a 腸系膜上動脈造影示腸系膜動脈閉塞,遠端未顯影;圖b 導絲嘗試通過閉塞部位開通血管;圖c 抽吸出部分血栓后,球囊到達狹窄處擴張;圖d 擴張后狹窄較前好轉(zhuǎn),保留導管泵入溶栓藥物;
圖e 2d后復查狹窄改善;圖f 1w后復查狹窄消失 。
3 討論
SMAT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約2/3的患者因診斷延遲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導致腸壞死或死亡[2]。介入下經(jīng)皮導管溶栓術將導管置入血栓內(nèi)注入小劑量高濃度的尿激酶,進行脈沖-噴射法溶栓(有機械性碎栓作用),使其滲透到血栓內(nèi)逐層溶解,短時間內(nèi)使閉塞的腸系膜上動脈部分再通,缺血腸管血液供應部分恢復,有效避免了腸道長時間缺血所致的腸壞死,隨后經(jīng)溶栓導管持續(xù)微量泵低壓灌注小劑量尿激酶,提高了局部血栓的藥物濃度,使得溶栓治療效果明顯提高,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身不良反應如腦出血、內(nèi)臟出血等嚴重出血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溶栓治療的安全性。
介入下經(jīng)皮導管溶栓治療較外科手術取栓治療創(chuàng)傷小,適應癥廣,特別適用于合并多種器質(zhì)性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手術的老年人。有報道指出,SMAT行介入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不超過4h,若患者無明顯出血征象,溶栓時間可適當放寬到3d,當患者出現(xiàn)腹膜刺激征時,應立即行剖腹手術探查治療[7]。本篇的10例患者排除溶栓禁忌癥后均行急診介入溶栓治療,術后2~7d經(jīng)導管行腸系膜血管造影證實血管再通的百分率為77.8%,且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術后院外長期抗凝治療可有效地預防溶栓后局部血管內(nèi)膜粗糙導致血栓形成,華法林的治療應堅持個體化原則,最大程度避免上述因素影響,積極監(jiān)測抗凝指標INR。8例患者院外均服用華法林1.5~3.0mg抗凝治療,1例患者反復出現(xiàn)腸系膜上動脈栓塞,INR比值控制差,可能與自身遺傳因素及代謝水平有關。
通過對本組患者的診治,我們總結(jié)出:①介入溶栓治療對早期SMAT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的療效樂觀,減少了術中及術后風險,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存率,是治療早期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必不可少的方法。②腹部增強CT檢查診斷此病的準確性高,安全無創(chuàng)簡單,可作為明確診斷的影像學方法之一。③介入治療下不能正確判斷腸管是否已發(fā)生壞死,故術前應評估患者病情,若腹痛較前加重或發(fā)病時間大于72h時,應慎用介入下導管溶栓治療,當出現(xiàn)腹膜刺激征及腸道大量出血征象時,應立即轉(zhuǎn)外科行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John R.Cangemi,Michael F.Picco. Intestinal Ischemia in the Elderly[J].Gastroenterol[J].Clin N Am,2009,38(3):527-540.
[2]李德江,馬立人.62例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診斷和治療[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6):10-12.
[3]Zuccon W,Creperio G,Paternollo R,et al.Early diagnosis in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Case series and clinical review[J].Ann Ital Chir,2010,81(3):183-192.
[6]黃智勇,金輝.華法林抗凝作用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1,17(3):449-451.
[7]馮素萍,馬英杰,侯國新.急性腸系膜上動脈缺血的早期診斷及DSA介入治療[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16):118-119.
[8]楊碩菲,吳性江,黎介壽.急性腸系膜上靜脈血栓的動靜脈聯(lián)合導管溶栓治療[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4,27(9):940-944.
[9]張明,劉長建,喬彤,等.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早期診斷及導管溶栓治療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1):77-79.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