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品管圈與臨床護理路徑相結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進行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150例AMI隨機分成對照組A、對照組B和觀察組C,每組50例。A組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動健康教育方法,B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方法,C組患者采用品管圈與臨床護理路徑結合為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問卷調查記分法測評比較三組患者對AMI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結果 C組及A組、B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分別為88%、58%及76%,患者滿意度分別為92%、72%及8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AMI進行健康教育中,運用QCC活動與CNP相結合不僅能提高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健康宣教內容的掌握程度而且能更好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品管圈;臨床護理路徑;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系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fā)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發(fā)生持久而嚴重的急性心肌缺血導致心肌壞死[1]。其病情變化快,并發(fā)癥多,病死率高。近幾年來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動與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作為全新的護理模式逐漸用于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2-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5年1月明確診斷為AMI住院患者150例。隨機分A組、B組、C組,各50例。納入標準:①具有正常智力水平;能進行口頭交流;愿意參與本調查;經心電圖、酶學檢查及病史確診,發(fā)病≤7 d;②均符合AMI診斷標準[4]。其中男性103例,女性47例,A組年齡41~79歲,平均61.5歲,B組年齡45~72歲,平均56.2歲,C組年齡51~80歲,平均64.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A組采用QCC健康教育方法,B組采用CNP健康教育方法,C組自患者入院即由品管圈成員結合CNP對其實施健康宣教。具體方法如下:
1.2.1 QCC成員10名,圈長1名,記錄員1名。圈長負責組織圈員學習臨床護理路徑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1.2.2 CNP由全科醫(yī)護人員共同討論修改,以時間為縱軸,以健康教育內容、健康教育方式、實施時間、施教者、效果評價、圈長質控為橫軸,制定規(guī)范化、標準化、統(tǒng)一化的臨床護理路徑表。
1.2.3問題原因分析 分析以往健康教育效果差,患者滿意度不高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認為主要原因表現在:①面對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部分低年資護士因業(yè)務水平低,經驗不足經常造成低效的宣教。②患者缺乏相關的醫(yī)學知識。③患者的情緒不穩(wěn)定,導致患者不能適應環(huán)境改變,不能絕對臥床休息,不能堅持心梗兩周康復治療等治療。④因護理工作繁忙,使部分護士缺乏耐心,從而導致健康效果不佳。
1.2.4制定方案與實施 QCC小組成員根據上述原因,共同討論,一起制定與設計方案。具體方案:①加強圈內護理人員職業(yè)道德與專業(yè)知識培訓,統(tǒng)一提高AMI健康教育的意識,增強責任感。具體措施:高年資帶教、晨會提問、定期理論考核、每周組織討論與業(yè)務學習等方式,讓護士掌握相關知識,同時讓圈外護理人員也能深入了解“QCC”結合CNP應用于臨床護理的意義,應該如何協(xié)助圈內護理人員去完成圈內各項工作。②穩(wěn)定患者情緒,提高患者相關的醫(yī)學知識。具體措施:在患者入院后由QCC護理人員認真按健康教育路徑表指導患者,講解健康教育路徑表的作用及意思,并將健康教育路徑表懸掛于患者床頭,讓其知道接下來其將接受的宣教程序及相關知識。對于執(zhí)行過的項目用紅筆在項目前面的□里打√標記,執(zhí)行完每個宣教時段的最后一項者要在表格的施教時間和施教者中做好相應的記錄。當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時,當班圈員必須在護理記錄中記錄并分析原因和相應處理。
1.2.5檢查階段 每天由圈長和輔導員負責對臨床護理路徑實施情況進行質控檢查,檢查患者對宣教內容的掌握情況,每次質檢完一個宣教時段的項目時,必須在表格中效果評價和圈長質控中做好相應的記錄。及時發(fā)現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做好記錄,在下一階段進行處理。
1.2.6處理階段 對有利于提高患者對健康宣教掌握程度的措施,立即轉化成標準制度、流程,在下一個循環(huán)中執(zhí)行。對存在的問題,圈會討論分析,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對患者進行宣教,直到患者掌握宣教內容。對尚未處理的問題,則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huán),從而不斷提高我科宣教質量。
2 結果
三組患者對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及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C組健康教育掌握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情況均優(yōu)于A組、B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QQC結合CNP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對AMI在不同時期的需求實施程序化、規(guī)范化的健康教育,保證健康教育的計劃性、連續(xù)性、完整性,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提高宣教的效果。
在我院推行QQC結合CNP,對優(yōu)化護理模式,深化整體護理,落實護理職責,滿足患者需要,從而促進專業(yè)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①有效減少了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實惠,也順應了當前醫(yī)療保障體制對醫(yī)療費用實施的控制要求。同時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降低醫(yī)療費用,增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②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提高。從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能受到護理人員熱情的服務,精心的治療。
參考文獻:
[1]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54.
[2]李現紅,何國平.引進先進管理理念正確認識臨床路徑[J].現代護理,2007,13(19):1828.
[3]劉庭芳,劉勇.中國醫(y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2.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