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181例獻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原因進行綜合分析,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和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方法 選擇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無償獻血中發(fā)生獻血不良反應的181例獻血者為研究對象,對引起獻血不良反應的原因、發(fā)生不良反應的程度進行分類統(tǒng)計分析并計算百分率。結果 181例獻血不良反應中,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精神緊張因素66.30%(120/181)、睡眠不足8.29%(15/181)、空腹獻血8.29%(15/181);發(fā)生輕度不良反應157例,中度不良反應21例,重度不良反應3例,輕度不良反應顯著高于中度和重度組。結論 加強無償獻血的健康教育,普及獻血知識,堅持做好獻血前的咨詢和指導,強化優(yōu)質服務,提高服務技能,是預防和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獻血;不良反應;原因;護理
公民自愿無償獻血是為臨床治療、搶救患者提供用血的保障,是一種高尚的無私奉獻行為。為獻血者提供全方位的優(yōu)質服務,保障獻血者身體健康和獻血安全是血站人的職責所在。通過對181例獻血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確保獻血者安全。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涪陵區(qū)中心血站無償獻血中發(fā)生獻血不良反應的181例獻血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2例,女性89例,年齡19~53歲。所有無償獻血者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和《血站管理辦法》及《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執(zhí)行體檢和采血。
1.2獻血不良反應的診斷標準 依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附錄8對獻血不良反應的程度進行分類。輕度反應:血管迷走神經癥狀,獻血者有知覺,感頭暈、眼花、心悸心慌等不適,伴面色蒼白和輕度出汗;中度反應:漸進的輕度反應導致失去知覺,獻血者惡心嘔吐、大汗淋漓等癥狀,體格檢查顯示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四肢濕冷等休克樣反應;重度反應:除上述癥狀外伴有驚厥,抽搐,小便失禁等。
1.3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無償獻血不良反應原因調查表\",內容包括獻血者性別、年齡、無償獻血次數、獻血間隔時間、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時間(獻血中或獻血后)、發(fā)生不良反應時的癥狀、體征、處理措施及結果等,采用現場問卷調查和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調查,將所得信息填入相應的表格中。建立電腦數據庫,將所得數據錄入Excel表中,并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不良反應原因分析。
2 結果
2.1 181例獻血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 181例獻血不良反應中,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精神緊張因素66.30%(120/181)、睡眠不足8.29%(15/181)、空腹獻血8.29%(15/181),其次分別為暈血暈針、血管穿刺疼痛、經期獻血、其它,見表1。
2.2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的程度分析 181例發(fā)生獻血不良反應的獻血者中,輕度不良反應157例,發(fā)生率86.74%,中度不良反應21例,發(fā)生率11.61%,重度不良反應3例,發(fā)生率1.66%。輕度不良反應顯著高于中度和重度組。
3 討論
從表1中反應出,在181例獻血不良反應中,精神緊張因素占66.30%,是引起獻血不良反應的最主要原因。精神緊張常見于初次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體內兒茶酚胺增多,心率加快,全身小血管痙攣,發(fā)生一系列血管迷走神經癥狀,不良反應的程度以輕度為主,多發(fā)生于獻血過程中??崭公I血、睡眠不足、暈血暈針、穿刺疼痛比例分別為8.29%、8.29%、7.73%和4.97%均為15例。此類獻血者獻血時機體的應激反應下降,采血時靜脈穿刺的疼痛刺激作用可導致獻血者腦血流量減少、或出現低血糖反應而出現獻血不良反應[1]。女性月經期獻血引起不良反應的比例為3.87%。女性經期內由于經血流失極易發(fā)生生理性貧血,月經前后3d獻血可反射性引起下腹疼痛,血壓下降等癥狀的發(fā)生,而且經期獻血者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下降,不利于臨床患者的身體康復[2]。
加大無償獻血的宣傳教育力度,擴大公民對無償獻血知識的知曉率;嚴格按照《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征詢和體格檢查,確保符合獻血要求,避免睡眠不足、空腹、經期的獻血者獻血;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主動與獻血者交流和溝通,增加獻血者對工作人員的信任度,增強獻血者的自信心,緩解緊張情緒,對初次獻血者,多給予關心和鼓勵;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技術,力保一針見血,以減少穿刺疼痛刺激對獻血者產生的不適感;為獻血者提供安全、衛(wèi)生、便利的獻血條件,營造輕松歡快的獻血環(huán)境;采血過程中切觀察獻血者狀態(tài),采血結束后,保證獻血者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確保無任何不適后方能離開,是預防和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重要措施。
血站工作人員應具備正確識別和處理獻血不良反應的能力,一旦發(fā)生獻血不良反應,及時判斷反應的嚴重程度,分析引起獻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原因,積極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3]。對輕度不良反應者,將獻血者平臥,取頭低腳高位,松開領扣及領帶,保持呼吸通暢,癥狀緩解后,協助獻血者口服糖水;對中度和重度不良反應,經以上處理仍未恢復者,快速建立靜脈通道,輸注0.9%生理鹽水及5%葡萄糖注射液;若驚厥超過5min,應立即給氧,同時向120求助或將其護送至附近醫(yī)院救治。本研究中的181例獻血者,在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后,均在5~30min恢復正常,切實保障了獻血者的身體健康和獻血安全。
參考文獻:
[1]孫洪艾,陳曉建.無償獻血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預防護理[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9,2(4):1617.
[2]郭東輝,徐曉珺,李玲,等.獻血者血紅蛋白含量與獻血不良反應的關系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11):1390-1392.
[3]胡偉偉.獻血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0,31(12).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