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針對ICU病房接受留置導尿管患者進行尿路感染病癥原菌分析,觀察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的應用效果。方法 在本院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病房留置導尿管患者資料并分成兩組,觀察并分析兩組患者留置導尿管的尿路感染情況。結果 患者留置導尿管時間長短與患者出現(xiàn)尿路感染情況成正比,而且女性感染機率比男性大,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蘭氏陰性菌。結論 控制留置尿管安置時間,規(guī)范操作程序,強化對導尿管護理的管理和監(jiān)督,強化全程落實無菌技術及手衛(wèi)生等管理制度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尿路感染,為患者降低病痛折磨。
關鍵詞: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控制技術指南;ICU;應用及效果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by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 existing within th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disease on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CU ward.Methods First,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CU ward during the period of about two years from Jan.2011 to Dec.2012.Second,divide the patients into 2 groups.Then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of the 2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separately.Finally.Results The chance of suffering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ength of time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side.Besides,women are at greater risk than men.And the main pathogen are gram-negative bacteria.Conclusion Control the time of placing indwelling catheter;standardize operating procedures;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catheter nursing;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of the entire aseptic technique and hand hygiene.All of the above mentione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as well as relieve pains for patients.
Key words:Catheter;Prevention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Guidelines for control technology;ICU;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尿路感染是常見的醫(yī)院感染,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醫(yī)院感染的40%,其中80%的尿路感染與留置導尿管有關。留置導尿管又是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常見的一項基本診療操作,是治療排尿困難、準確記錄尿量等的主要途徑[1]。因此,本文針對在ICU病房接受治療和觀察并留置導尿管的患者進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應用的病原感染干預防護[2],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jù)研究需要,在本院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年時間內(nèi)在ICU病房留置導尿管的患者資料412例。2011年1月~12月的患者設為常規(guī)組,患者206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4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為42.51歲。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為1~34 d,平均留置時間為8.12 d。2012年1月~12月的患者設為實驗組,206例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96例,年齡16~81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1.85±6.08)歲。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為1~40 d,平均留置時間為6.18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011年1月~12月對ICU留置導尿管患者科室醫(yī)務人員按照常態(tài)進行留置導尿管護理。2012年1月起加強了ICU醫(yī)務人員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相關知識培訓,制定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防控措施標準操作規(guī)程,建立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防控措施督導表(強調(diào)導尿管留置指征,強調(diào)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標準操作規(guī)程、無菌技術操作及手衛(wèi)生技術等的落實),固定專人對科內(nèi)留置導尿管患者進行每日防控措施落實情況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干預。
1.2診斷標準 以上患者病癥需要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組織診斷檢驗標準進行分析觀察,主要診斷標準包含泌尿系統(tǒng)的臨床觀察和病原菌檢查內(nèi)容[3]。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數(shù)(n)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根據(jù)針對上述患者采取的回顧性分析研究方法,歸納總結兩組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留置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情況的記錄可以發(fā)現(xiàn),患者留置導尿管的時間越久造成患者出現(xiàn)尿路感染的機率越大,常規(guī)組的患者中出現(xiàn)留置導管引起尿路感染的患者有36例,尿路感染率為17.48%。實驗組患者出現(xiàn)感染的人數(shù)為12例,尿路感染率為5.8%。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以及住院時間等信息的比較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根據(jù)男女患者數(shù)量進行比較,常規(guī)組患者與實驗組患者女性出現(xiàn)尿路感染的例數(shù)分別為:常規(guī)組女性22例,實驗組女性9例,比率分別為23.4%和9.4%,男性出現(xiàn)尿路感染的例數(shù)為:常規(guī)組14例,實驗組3例,比率為12.5%和2.7%,P<0.05,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也說明女性普遍比男性受感染的機率高。
針對兩組患者的尿路感染情況的病原菌檢驗結果進行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中出現(xiàn)革蘭氏陰性菌的機率更高,說明革蘭氏陰性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菌。
3討論
引起ICU病房患者出現(xiàn)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是留置導尿管,留置的時間越久越容易造成患者的感染情況[3]。留置導尿管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患者的生理排泄,另外一方面也給病原菌創(chuàng)造了入侵的機會。長時間的留置導尿管就像是為細菌長時間的打開了大門,保留一條通道支持細菌不斷的侵害[4]。故應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征,及時做好留置導尿管的護理,每天評估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盡可能縮短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盡早拔除導尿管,保持導尿系統(tǒng)的密閉性,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機率。
患者的性別也是導致出現(xiàn)感染的一種因素,女性患者因為生理原因,平均比男性患者感染的機率高。因此應注重置管后尿道口的護理,特別是女性患者應在保持會陰部及肛周的清潔基礎上進行尿道口的消毒,降低尿路逆行感染風險。
本次實驗室檢測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菌,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可靠依據(jù),避免因抗菌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細菌耐藥。同時針對患者或家屬也要進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的推廣工作,醫(yī)院利用口頭、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對患者進行指南應用宣傳教育,讓患者理解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總的來說,針對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能夠得知,兩組患者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率比較,實驗組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說明通過強化對導尿管日常護理的管理和監(jiān)督,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因導尿管造成的尿路感染情況,為患者降低病痛折磨,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的應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南玲,劉丁,王豪,等.應用PDCA循環(huán)管理模式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03:413-415.
[2]方業(yè)香,徐鳳玲,李志琴.ICU留置導尿患者尿路感染危險因素及病原學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4,12:2411-2412.
[3]沈辛酉,陳文婷,施雁.留置導尿管伴隨性感染影響因素及干預手段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5,01:119-122.
[4]劉平姣.ICU患者留置導尿致尿路感染的護理及相關研究[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