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在胰膽管梗阻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和MR膽胰管水成像的應用情況。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診治療的胰膽管梗阻性疾病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和MR膽胰管水成像檢查,并對患者進行肝內外膽管、膽囊以及胰腺部位進行多平面重建,病灶部位則進行曲面重建,結合患者的手術病理檢查結果,分析對應的診斷準確性。結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成功完成CT和MR檢查,結合手術病理檢查結果分析顯示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的診斷準確率為96.0%(48/50),2例膽囊頸管小病變患者漏診,MR膽胰管水成像(MRCP)的診斷準確率為90.0%(45/50),5例十二指腸段病變患者誤診為膽總管胰頭段病變,其診斷準確性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定位診斷中其符合率分別為86.0%、80.0%,其診斷定位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 在胰膽管梗阻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和MR膽胰管水成像均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而采用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有更好的臨床應用性,是MRCP檢查的一種有效補充。所以,2種方法結合使用,不僅有助于提高定性準確度。
關鍵詞:膽管造影術;胰膽管梗阻;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MR膽胰管水成像
胰膽管梗阻疾病是消化科常見疾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梗阻性黃疸表征,多是由于該部位的結石或者腫瘤病癥所致[1]。患者多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改變相應的病癥情況,因此需要結合影像學技術對患者的膽管系統(tǒng)有明確顯示,了解其解剖結構的同時對官腔內外情況有詳細的了解,同時對術式以及手術后轉歸情況有很重要的影響[2]。本研究對一段時間內在我院診治的胰膽管梗阻性疾病患者進行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和MR膽胰管水成像診斷效果進行分析對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對此做相關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診治療的胰膽管梗阻性疾病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在40~80歲,平均年齡為60.6歲,其中28例患者為腫瘤類疾病,其中15例患者為胰腺癌、13例患者為膽管癌,22例患者為非腫瘤類病變,其中18例患者為膽管結石,另外4例患者為膽管胖淋巴結壓迫所致梗阻。
1.2方法 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和MR膽胰管水成像檢查,患者進行腹部增強CT掃描采用GE公司Brightspeed 16層螺旋CT對動脈期、門靜脈期以及平掃期三期掃 描[3],患者在檢查前需要空腹6 h,在掃描前半小時口服對比劑后對十二指腸和鄰近空腸進行掃描,對懷疑有膽總管結石的患者可不服用對比劑,在掃描過程中要采用仰臥體位,同時進行均勻屏氣。采用35%碘海醇100 ml作為血管對比劑,控制速率3.0~3.8 ml/s進行肘前靜脈推注。完成掃描后重建門脈期數(shù)據(jù),層厚0.625 mm,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積在現(xiàn)、曲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重建,然后對所得圖像進行分析進行診斷[4]。MR膽胰管水成像檢查,使用美國GE公司OPTIMA MR360型1.5T超導型MR成像設備?;颊咴跈z查前空腹6~8 h,結合8通道相控陣線圈進行掃描,應用腹部相控陣表面線圈,常規(guī)行軸位和冠狀位T2WI(TR/TE:7826/91,層厚8 mm,矩陣320×224,F(xiàn)OV=38x38),MRCP采用FR-FSE序列掃描(TR/TE:6667/889,層厚7.5 mm,矩陣256×192,F(xiàn)OV=36×36),沿膽管長軸取斜冠位,每次屏氣,然后對患者進行膈頂至肝下緣部位的軸位掃描得到相應的掃描圖像[5]。同時對患者進行肝內外膽管、膽囊以及胰腺部位進行多平面重建,病灶部位則進行曲面重建。對得到的掃描圖像進行觀察和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由兩名資深影像診斷醫(yī)師進行圖像分析,并且對病變部位和性質進行確定。梗阻根據(jù)其部位分為四段,分別為肝門段、胰頭上段、胰頭段、十二指腸段,結合患者的手術病理檢查結果分析對應的診斷準確性。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的判斷標準。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成功完成CT和MR檢查,結合手術病理檢查結果分析顯示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的診斷準確率為96.0%(48/50),2例膽囊頸管病變患者漏診,MR膽胰管成像的診斷準確率為90.0%(45/50),5例十二指腸段病變患者誤診為膽總管胰頭段病變,其診斷準確性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定位診斷中其符合率分別為86.0%(43/50)、80.0%(40/50),其診斷定位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在胰膽管疾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高質量的內鏡進行逆行胰膽管造影是診斷的金標準[6],但是由于檢查方式有創(chuàng),目前臨床常規(guī)檢查采用CT或者核磁共振,但是在膽管系統(tǒng)管狀結構的軸位顯示不是很清晰全面[7]。核磁共振胰膽管水成像技術,無需造影劑,無插管痛苦,無X線輻射可直接成像,能夠立體展現(xiàn)梗阻病變的敏感性,其臨床接受度較高;但是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呼吸運動影響圖像質量,三維重建圖像可掩蓋小的病變,大量腹水的患者效果不佳等。近年來,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其圖像層次越來越清晰,同時分辨度有所提高,重建所得圖像的清晰度也有很大的提升。MR膽胰管水成像對管壁及其周圍組織的顯影檢查,部分患者容易出現(xiàn)誤診,尤其較為容易誤診為外壓性狹窄,MR膽胰管水成像的影像信息較為豐富,其在管壁輪廓以及腔內結構方面有較好的顯示,有助于臨床醫(yī)師對病灶部位的信息采集。而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的影像信息層次更為豐富,解剖結構清晰,其密度分辨力較高,對管內外病變有較好的區(qū)分,其圖像更為容易讀懂,因此兩種影像技術聯(lián)合應用互補有無,聯(lián)合診斷能更進一步提升診斷準確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的診斷準確率為96.0%(48/50),2例膽囊頸管小病變患者漏診,MR膽胰管水成像的診斷準確率為90.0%(45/50),5例十二指腸段病變患者誤診為膽總管胰頭段病變,其診斷準確性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定位診斷中其符合率分別為86.0%、80.0%,其診斷定位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因此,在胰膽管梗阻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和MR膽胰管水成像均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而采用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有更好的臨床應用性,是MRCP檢查的一種有效補充。所以,2種方法結合使用,不僅有助于提高定性準確度,而且能提供臨床更充分的參考信息。
參考文獻:
[1]郭萬亮.膽總管胚胎發(fā)育、胰膽管合流異常合并膽管擴張影像改變及其分子機制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2.
[2]符惠宏,李旻,黃勇.MRCP與CT技術對膽道梗阻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04):631-632.
[3]華鳳偉.64排螺旋CT多模式重建及VR融合技術在肝門部膽系手術術前評估中的應用[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
[4]王靈杰,張瑞平,姜增譽,等.膽道梗阻性疾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的應用現(xiàn)狀[J].中國CT和MRI雜志,2011,09(03):73-76.
[5]王克揚,董馨,賀文.多排螺旋CT胰膽管三維成像與MR膽胰管成像對胰膽管梗阻性疾病診斷的對照觀察[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6(03):521-524.
[6]于春海.改良64排SCT陰性法胰膽管成像對膽總管壺腹及周圍病變的診斷價值[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
[7]孫娜娜.MR平掃及冠狀面LAVA技術在惡性低位膽管梗阻術前診斷中的價值[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