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驗使用園土、沙土和腐殖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配,分析不同土壤基質配比對半夏生長和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處理B(V園土∶V沙土∶V腐殖土=4∶3∶3)效果最好,各農藝性狀和藥效成分含量均顯著高于其他3個處理。
關鍵詞: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mb.) Breit.];土壤基質配比;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R28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5-392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5.030
Abstact: Garden soil, sand and humus were mixed according to a certain proporti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matrix ratio on the growth and quality of Pinellia ternat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reatment B(Vgarden soil∶Vsand∶Vhumus=4∶3∶3) was the best group, the agronomic traits and efficacy component content of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three treatments.
Key words: Pinellia ternata(Thumb.) Breit.; the ratio of soil matrix;yield;quality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mb.) Breit.]為天南星科植物,別名三葉半夏、麻玉果、麻芋子、燕子尾和天落星等,其塊莖入藥,是最常用的中藥材之一。半夏塊莖主要含有生物堿、β-谷甾醇、多糖、半夏蛋白、氨基酸、揮發(fā)油及無機元素等多種化學成分[1]?,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鎮(zhèn)咳、催吐和鎮(zhèn)吐、抗癌、調節(jié)胃腸功能及利膽等作用[2]。中國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四川、貴州、山東、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為主產區(qū)[3]。半夏是一種淺根系植物,極易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其生長發(fā)育過程與水分、溫度、光照及土壤等生態(tài)因子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為此,本試驗分析不同的土壤基質配比對半夏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以期篩選出適宜半夏種植的土壤基質類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材料三葉半夏,產自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
1.2 方法
1.2.1 試驗處理 2014年7月14日,將園土、沙土及腐殖土按照不同的比例混配。設4個處理:處理A,V園土∶V河沙=7∶3;處理B,V園土∶V河沙∶V腐殖土=4∶3∶3;處理C,V園土∶V腐殖土=7∶3;處理D為全腐殖土。以處理A為對照,每個處理種植25盆(花盆的長×寬×高為18 cm×18 cm×12 cm),每盆播5株(選擇直徑約為1 cm、完整的半夏塊莖為播種材料),并用遮光度為65%的遮陽網進行遮光處理。
1.2.2 生物學指標的測定 定期觀察田間幼苗的生長狀況,并測定出苗率、株高、莖粗、葉面積等形態(tài)指標,分析不同處理對幼苗生長的影響。葉面積的測定參考文獻[4]。
1.2.3 各處理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的測定 生物堿含量的測定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譜法進行[5],多糖含量的測定采用硫酸-蒽酮法進行[6],蛋白質含量的測定采用考馬斯亮藍法[7]。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壤基質配比對半夏出苗及生育期的影響
從圖1可知,4個不同的土壤基質配比處理中,處理A和B的出苗速度較處理C和D的快;處理A的出苗數(shù)最少,為114株,處理B的出苗數(shù)最多,為123株。各處理均在2014年9月8日后出現(xiàn)倒苗現(xiàn)象,處理A的倒苗速度最快,其次是處理B,倒苗速度最慢的是處理C。各個處理的半夏生長旺盛期為8月初至9月上旬,但從出苗到全部倒苗來看,處理C和D生育期較處理A和B長。結果表明,處理B有利于提高半夏的出苗數(shù),而處理C有利于延長半夏的生育期。
2.2 不同土壤基質配比對半夏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土壤基質配比對半夏的株高、鮮重、葉面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處理B的株高最高,與處理A和D差異顯著;4個處理半夏莖粗間無顯著差異;處理B的葉面積最大,與處理A和D差異顯著;鮮重是衡量各處理效果的重要指標,處理B鮮重最高,與處理A、C、D差異顯著。綜合4個形態(tài)指標結果來看,處理B對半夏生長效果最好,其次是處理C,最差的為處理A。
2.3 不同土壤基質配比對半夏藥效成分含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土壤基質配比對半夏藥效成分含量影響較大。處理B的多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及生物堿含量均最高,與其余3個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而處理D的多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及生物堿含量均最低,與其余3個處理存在顯著差異。因此,4個不同處理間的效果為:處理B>處理A>處理C>處理D。
3 小結與討論
半夏是一種淺根系植物,極易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環(huán)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半夏野生資源不斷減少,但需求量日益上升。由于缺乏科學的技術指導與管理,造成品種退化,產量不高,質量較次[8]。
雖然已有許多關于半夏人工種植技術及其生物學特性的研究報道,但主要集中在半夏種植密度、肥料施用、播種期和采收期等方面[9-12]。有研究表明,不同栽培基質對半夏形態(tài)、產量和藥效成分都有顯著影響[13,14]。章艷玲等[15]發(fā)現(xiàn)采用疏松透氣的珍珠巖可有效提高半夏3種抗氧化物酶的活性;費永俊等[16]認為使用不同基質種植半夏對其生物量的分配有明顯的影響作用;于素玲等[17]發(fā)現(xiàn),泥炭土+沙土+珍珠巖(1∶1∶1)有利于提高半夏組培苗的成活率,且幼苗生長健壯,成活率達90%以上。前人的研究主要是以珍珠巖、樹皮等為疏松透氣的材料,價格昂貴、不易推廣,因此尋找一種經濟高效的半夏種植基質是保障藥材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措施。
半夏適宜在土壤肥沃、排灌良好、質地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上生長[18]。本試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擇更為經濟、方便的土壤基質園土、河沙和腐殖土按照不同配比進行試驗,試圖篩選到更為有效的栽培土壤基質類型。試驗結果表明,處理B(V園土∶V沙土∶V腐殖土=4∶3∶3)對半夏的株高、葉面積、產量和藥效成分含量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與其余3個處理間存在明顯差異。劉玲等[19]測定了貴州產半夏中多糖的含量為3.149 mg/g,馮瑞娟[20]測定了半夏中蛋白質含量為10.21 mg/g,張綠明[21]測定栽培半夏中的生物堿含量為0.031 6%。本研究中,處理B基質栽培的半夏多糖含量為6.88 mg/g,蛋白質含量為1.95 mg/g,生物堿含量為0.043 2%,比處理D分別增加了26.47%、41.30%和29.73%。由此可知,處理B(V園土∶V沙土∶V腐殖土=4∶3∶3)能夠提高半夏出苗率、產量和品質,園土、沙土和腐殖土來源方便,價格低廉,可在生產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龔道鋒,王甫成,紀東漢,等.中藥半夏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毒理活性研究進展[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2(18):77-79.
[2] 李萬軍,馬新煥,王建良.半夏的藥理作用[J].西部中醫(yī)藥,2012, 25(9):129-131.
[3] 李 斌,程秀民,周永妍,等.半夏的研究進展[J].藥物研究,2010,47(1):45-48.
[4] 黃慶文.果樹葉片近似葉面積計算公式[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1990,21(專輯):59-61.
[5] 師健友.半夏生品及其炮制品質量的標準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4.
[6] 吳靜芬,張媛媛,吉中強,等.半夏多糖的含量測定[J].質量標準研究,2006,13(10):54-55.
[7] 王小華,朱文淵.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
[8] 潘 平,李偉平,熊明星,等.我國半夏產業(yè)現(xiàn)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J].中國藥房,2013,24(31):2881-2884.
[9] 張麗霞.不同光照強度對半夏生長的影響[J].天津農業(yè)科學,2015,21(4):110-112.
[10] 阮培均,董恩省,梅 艷,等.栽培措施對半夏產量及質量的影響[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2,40(10):54-57.
[11] 查登明.半夏高產栽培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8.
[12] 曾建紅,彭正松.不同采收期半夏生物堿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J]. 中南林學院學報,2004,24(4):109-112.
[13] 李 花.半夏重要生理特性及繁殖生物技術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9.
[14] 孫 婷,尚 迪,許震寰,等.人工栽培半夏基質研究[J].現(xiàn)代園藝,2013(7):5,7.
[15] 章艷玲,程紀倫,李關榮.栽培條件對半夏葉片POD、SOD、CAT活性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4):211-214.
[16] 費永俊,吳 楚,王艷安,等.無土基質立體栽培條件下半夏生物量分配格局[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31(3):292-297.
[17] 于素玲,李 敏,何俊蓉,等.不同基質和栽培方式對組培半夏移栽成活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屆中藥鑒定學術會議暨WHO中藥材鑒定方法和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10.
[18] 何道文,黃雪菊.半夏栽培生態(tài)學研究[J].中草藥,2003(12):1133-1135.
[19] 劉 玲,周 立,師健友,等.黔半夏多糖含量測定[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1(5):81-82.
[20] 馮瑞娟.半夏蛋白的提取分離、含量測定及對Hda細胞的作用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2.
[21] 張綠明.半夏栽培實驗及野生半夏與栽培半夏的對比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