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蕉6號是廣西的主栽香蕉品種,占全區(qū)香蕉種植面積的90%以上。為了明確廣西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4號生理小種對桂蕉6號的致病力,通過采集分離,獲得41個香蕉枯萎病菌4號生理小種菌株,用傷根淋灌法接種香蕉組培苗。根據(jù)病菌對桂蕉6號的致病力強弱,上述菌株可以分為3類,其中強致病力菌株22個,中致病力菌株7個,弱致病力菌株12個,分別占供試菌株的53.66%、17.07%、29.27%。由此可見,廣西香蕉枯萎病菌4號生理小種存在明顯的致病力分化現(xiàn)象,強致病力菌株為優(yōu)勢種群。
關鍵詞: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4號生理小種;致病力分化;桂蕉6號
中圖分類號:S43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1-279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1.020
由尖孢鐮刀菌古巴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侵染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目前世界香蕉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香蕉感病后,一般在抽穗期或者結實后開始表現(xiàn)癥狀,病株先在下部葉片的葉緣出現(xiàn)特征性的黃色,黃色病變逐漸向主脈擴展,變黃葉片迅速萎蔫,葉柄在靠近葉鞘處折曲下來,在短時間內,其他葉片相繼變黃、變褐,干枯倒垂在假莖的四周,有的病株未到果實成熟即已枯死,有些病株雖不枯死,但果實發(fā)育不良,果梳少,果指小,無食用價值。病菌可以通過蕉苗、土壤、流水和農具傳播,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一旦擴散蔓延則難以控制。
由4號小種侵染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在中國內地已開始流行,在廣東、福建、海南和云南省均有該病嚴重發(fā)生的報道[1],許多發(fā)生嚴重的蕉園減產50%以上,以致大量海南和廣東的香蕉園老板轉移到廣西繼續(xù)香蕉種植開發(fā)。2007年11月,廣西植??傉臼状未_認香蕉枯萎病疫情,相關農業(yè)部門對此已采取相應的檢疫防控措施,但未達到徹底有效的控制[2]。隨后,部分蕉園內開始出現(xiàn)小面積的香蕉枯萎病植株,呈團塊狀零星分布[3],之后幾年不斷蔓延擴散,目前在廣西武鳴縣、隆安縣、浦北縣和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等主要蕉區(qū)已呈暴發(fā)狀態(tài),不少蕉園因該病嚴重發(fā)生,被迫丟荒,給蕉農帶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給蓬勃發(fā)展的廣西香蕉產業(yè)帶來沉重打擊。
無論是生物防治、化學防治,還是農業(yè)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大量的調查和研究證實,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是控制香蕉枯萎最經濟有效的措施[4]?,F(xiàn)已選育出一些抗病、耐病品種,如GCTCV119、抗枯5號和農科1號等,但仍未獲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原因與病原菌的變異和分化有著密切關系[5]。因此,研究田間病菌不同菌株間對香蕉主栽品種桂蕉6號的致病力分化,強弱致病力菌株在各蕉區(qū)的分布情況,可以掌握廣西田間香蕉枯萎病菌種群構成,為植物檢疫、香蕉苗的調運和香蕉抗病育種提供直接的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撐,對香蕉枯萎病的防治及香蕉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香蕉品種選用桂蕉6號,香蕉組培苗由廣西植物組培苗有限公司提供。該品種在海南、四川占全省香蕉種植面積的60%~70%,在廣東和云南達90%,在廣西則高達95%[6]。
1.2 方法
1.2.1 病害調查及標本采集 以廣西武鳴縣、隆安縣和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等地的香蕉園為調查對象,采取踏查、普查和定點調查等方法進行調查,并采集病樣標本。
1.2.2 病原菌的分離 將病害標本經表面清洗后,采用常規(guī)組織分離方法分離,取病健交界處的香蕉莖塊,經75%乙醇消毒30 s,0.1%升汞消毒150 s,無菌水沖洗3次后,置于PDA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10 d,待病菌菌落產生分生孢子,挑取少許,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挑取經鑒定的香蕉枯萎病菌株PDA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約7~10 d,待菌落產生分生孢子后,用移液器吸取適量無菌水,加入培養(yǎng)基中混勻,制成分生孢子懸浮液并用無菌水調整到合適的濃度。在超凈工作臺中,用直徑4 mm的打孔器在水瓊培養(yǎng)基(水瓊脂19 g,無菌水1 000 mL)打孔。用滅菌毛細管吸取分生孢子懸浮液,輕輕點于打好孔的瓊脂塊上,置于顯微鏡下逐塊檢查,選取僅有單個分生孢子的培養(yǎng)基小塊,移置到PDA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10 d,置于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1.2.3 致病性測定方法 將冰箱中低溫保存的香蕉枯萎病菌,移置到PDA培養(yǎng)基上,于(28±1) ℃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后用無菌水制成2×106個/mL的孢子懸浮液[7]。
待香蕉苗長到6~8葉時,采用盆栽傷根淋菌法,接種香蕉枯萎病菌的分生孢子懸浮液,接種量為5 mL,以清水接種為對照,每個處理10株香蕉苗,接種7 d后,開始記錄香蕉枯萎病菌對香蕉苗的致病情況,30 d時,記錄香蕉的外部癥狀,縱剖球莖,記錄球莖癥狀。外部癥狀病級分級標準:1級,葉片尚未變黃,健康有光澤;2級,下部葉片輕微褪綠,變黃;3級,下部葉片大部分褪綠、變黃,上部葉片開始褪綠、變黃;4級,大部分或者全部葉片褪綠、變黃;5級,植株死亡。球莖癥狀病級分級標準:1級,球莖不變色;2級,球莖不變色,但根與球莖交接處變色;3級,球莖變色面積占球莖的0%~5%;4級,球莖變色面積占球莖的6%~20%;5級,球莖變色面積占球莖的21%~50%;6級,球莖變色面積占球莖的50%以上;7級,全部球莖變色,壞死;8級,植株死亡。進行病級統(tǒng)計,計算外部癥狀嚴重度和球莖癥狀嚴重度,綜合評價菌株的致病力強弱(表1),當外部和內部癥狀所確定的致病性等級不一致時,以致病力較強者的等級作為該病菌的致病力等級。
2 結果與分析
2.1 廣西香蕉枯萎病發(fā)生情況
本試驗初步調查了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金陵鎮(zhèn)、壇洛鎮(zhèn)、武鳴寧武鎮(zhèn)、隆安縣的丁當鎮(zhèn)、那桐鎮(zhèn)、喬建鎮(zhèn)、古潭鄉(xiāng)等地枯萎病發(fā)生情況。結果表明,香蕉枯萎病在上述蕉區(qū)普遍發(fā)生,發(fā)病蕉園率高達90%以上,發(fā)病株率為1%~10%,發(fā)病嚴重的蕉園,其病株率達50%以上。其中以隆安縣的枯萎病發(fā)病率最高,該縣的丁當鎮(zhèn)、那桐鎮(zhèn)、喬建鎮(zhèn)、古潭鄉(xiāng)種植香蕉較為集中,調查發(fā)現(xiàn)有病株的蕉園達90%以上,發(fā)病株率達50%以上的重病蕉園已達到種植總面積的10%以上。香蕉枯萎病菌潛伏期長,每年盛夏,遇高溫高濕的天氣,其病原菌繁殖迅猛。香蕉植株6月開始顯癥,7~10月是香蕉抽蕾掛果期,營養(yǎng)需求量最大,其抵抗力下降,大量的香蕉植株顯癥黃化。病原菌借流水、土壤等進一步擴展,香蕉枯萎病擴散蔓延速度快,丟棄蕉園在增加,防控形勢嚴峻。
2.2 香蕉枯萎病菌分離結果
香蕉枯萎病標本經室內組織分離和單孢純化,共獲得41個香蕉枯萎病菌株,其中FOC001~FOC016來自廣西武鳴縣,F(xiàn)OC017~FOC029來自廣西隆安縣,F(xiàn)OC030~FOC041來自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
2.3 供試菌株的致病性測定結果
桂蕉6號香蕉苗在接種菌株后10~15 d,下部葉片開始褪綠,邊緣開始黃化。接種后30 d,大部分蕉苗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枯萎癥狀,葉片大部分或者整張變黃,有的由黃色變褐色,葉鞘處出現(xiàn)彎折,倒垂于假莖四周,僅余頂部內層葉片仍保持綠色,嚴重的整株枯死。部分香蕉苗外部雖然未表現(xiàn)癥狀,但球莖已表現(xiàn)出典型的變褐、壞死。供試菌株的致病性測定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供試菌株的致病力有很大差異。
2.4 供試菌株的致病力評價結果
綜合外部癥狀和球莖癥狀的病害嚴重度,依據(jù)致病力分級標準,對供試菌株進行致病力評價。結果(表3)表明,供試的41個香蕉枯萎病菌株,其致病力有明顯不同,致病力差異很大,表現(xiàn)出強致病力的菌株有22個,中致病力的菌株有7個,弱致病力的菌株有12個。分別占供試菌株的53.66%、17.07%、29.27%。
供試菌株在廣西武鳴縣、隆安縣和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的分布情況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來自武鳴縣的16個香蕉枯萎病菌株中,包括強致病性菌株8個,中致病性菌株3個,弱致病性菌株5個;來自隆安縣的13個供試菌株,包括強致病性菌株8個,中致病性菌株2個,弱致病性菌株3個;來自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的12個菌株中,包括強致病性菌株6個,中致病性菌株2個,弱致病性菌株4個。自來3個香蕉產區(qū)的菌株中,強致病力型菌株的比例均達到或者超過50%。
3 小結與討論
在自然植物病害系統(tǒng)中,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環(huán)境條件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病原物依賴寄主植物生存繁衍,寄主植物的遺傳基礎和生長狀況會影響其自身的發(fā)病程度。病原物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與寄主植物長期相互作用以及病原菌本身的遺傳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可能形成獨特的群體或毒性菌株,不同地區(qū)的病原菌群體構成和毒性不同,同一病原菌群體中不同菌株間毒性也不一定相同,存在著毒性的共性與個性問題。根據(jù)病原物侵染寄主能力大小,也可以將其分為強、中和弱等致病型。同樣,依據(jù)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能力大小,也可以把寄主植物分為高抗、中抗和高感等類型。由于病原菌的毒力不同,對不同寄主品種的致病力也有所不同,同時,病菌的遺傳變異進化也影響到香蕉品種抗病性,制約著抗病品系的布局。
調查發(fā)現(xiàn),香蕉枯萎病在廣西隆安縣、武鳴縣和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等香蕉產區(qū)普遍發(fā)生,發(fā)病蕉園率高達90%以上,發(fā)病株率為1%~10%,發(fā)病嚴重的蕉園,其病株率達50%以上。本研究中,來自上述地區(qū)的香蕉枯萎病菌株均存在致病力分化情況,依據(jù)其對桂蕉6號的致病力強弱,可以分為3種類型,其中強致病力菌株為優(yōu)勢種群。桂蕉6號是廣西的主栽香蕉品種,占全區(qū)香蕉種植面積的90%以上,感病品種單一種植,以及強致病力菌株的大量出現(xiàn),與近年來香蕉枯萎病迅速發(fā)展蔓延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外,從田間采集分離枯萎病菌株用于香蕉品種抗病性測定時,若使用的菌株毒性不同,試驗結果也會有差異,在進行香蕉枯萎病篩選育種時,應選取多個有代表性的強致病力菌株對新育成品種進行抗性評價,而不能只選取個別菌株進行抗性評價。
參考文獻:
[1] 王 芳,李 靜,洪文興.幾種殺菌劑對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9,48(1):100-101.
[2] 吳志紅,王凱學,盧維海,等.香蕉枯萎病在廣西的發(fā)生趨勢及其防控思路[J].中國植保導航,2012,32(7):54-55.
[3] 莫賤友,秦碧霞,郭堂勛,等.廣西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號生理小種的分子檢測與鑒定[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2,43(9):1312-1315.
[4] 李朝生,霍秀娟,韋紹龍,等.5份香蕉種質對枯萎病的抗性評價[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2,43(4):449-453.
[5] 張 欣,張 賀,蒲金基,等.香蕉枯萎病菌4號小種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4):172-178.
[6] 林貴美,鄒 瑜,李小泉,等.香蕉優(yōu)良品種威廉斯B6的組培選育與種植試驗[J].中國南方果樹,2008,37(6):35-36.
[7] 何 欣,黃啟為,楊興明,等.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篩選及致病菌濃度對香蕉枯萎病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0,43(18):3809-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