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6月12日在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1只雄性陽彩臂金龜(Cheirotonus jansoni),為茂蘭保護區(qū)昆蟲新紀錄。雄性陽彩臂金龜前足特別長,顯著長于雌性,體型也明顯大于雌性。陽彩臂金龜具有趨光性,在生活過程中主要依靠足爬行。較大的活動范圍和良好的生存空間是陽彩臂金龜賴以生存的基礎,應重點保護其生存環(huán)境。
關鍵詞:陽彩臂金龜(Cheirotonus jansoni);新紀錄;茂蘭自然保護區(qū);形態(tài);生活習性
中圖分類號:Q969.48;S4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0-254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0.023
Abstract:A male Cheirotonus jansoni was found in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izhou on June 12 in 2013, and it was a new record of insect in the area. Long and big fore legs of the male were notably superior to the ones of the female,so was the body. C. jansoni was a type of insect of phototaxis and mainly relied on legs in its life. Based on large range of activity and good living space, this kind of insect could survi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of C. jansoni should be chiefly conserved.
Key words:Cheirotonus jansoni; new record; Maolan Nature Reserve; morphology; life habit
2013年6月12日,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2011級生物科學專業(yè)學生在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xiāng)堯所村(108°02′53″E,25°16′04″N,海拔538 m)采集到一鞘翅目昆蟲,經鑒定為雄性陽彩臂金龜(Cheirotonus jansoni Jordane),為茂蘭保護區(qū)昆蟲新紀錄[1],標本保存于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動物標本室。茂蘭自然保護區(qū)位于貴州省荔波縣南部,地處107°52′-108°45′E,25°09′-25°20′N,為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有利于昆蟲的棲息、生存和繁衍。
陽彩臂金龜屬于昆蟲綱(Insecta)鞘翅目(Coleopetera)臂金龜科(Euchiridae)彩臂金龜屬(Cheirotonus),數量稀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于江蘇、江西、四川、重慶、浙江、福建、湖南、廣西、廣東、海南等地[2]。截至2008年底的《貴州野生動物名錄》沒有陽彩臂金龜的名錄記載[1],但2011年8月在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了一只雌性陽彩臂金龜(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國家二級保護甲蟲陽彩臂金龜)[3],首次報道貴州有該種昆蟲分布。本次在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的雄性陽彩臂金龜,進一步擴大了其在貴州的分布范圍。
1 形態(tài)描述
陽彩臂金龜為中國珍稀昆蟲[4],標本不易采到;由于記述較早,原始描述簡單,本研究對茂蘭標本(♂)進行詳細的形態(tài)描述,并給出整體照片和特征照片,為陽彩臂金龜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1.1 體色
背面整體黑褐色,泛金屬綠色,前胸背板金屬綠色尤其明顯。鞘翅前端外1/3處有一約3 mm×4 mm的金黃色矩形斑(圖1-1);外側前部有一底邊約8 mm的三角形金黃色斑,中后部有一逐漸增粗的金黃色鑲邊(圖1-2);鞘翅內側從靠近中胸小盾片開始,至末端與外側鑲邊相接,貫穿有一斷線狀金黃色鑲邊(圖1-6)。標本腹面整體黃褐色,泛金屬黑色,3對附肢和腹部腹面金屬黑色比較明顯(圖1-3)。
1.2 外形特征
身體長橢圓形,體長68.28 mm,體寬38.14 mm,前胸背板寬40.56 mm;干制標本體質量12.25 g。
1.2.1 頭部 頭部呈背腹平扁形,銅綠色,顱頂大部分被前胸背板遮蓋;額明顯,表面凹凸不平。復眼位于頭部側面,金黃色,呈圓球狀,直徑4.12 mm;眼球表面絕大部分游離于頭殼外面,從頭部背側、腹側和外側清晰可見;眼球后部位于前胸背板下面。唇的上部有深褐色斑點,唇基深凹,呈暗綠色。觸角10節(jié),從復眼前上緣的頭殼下面發(fā)出,桿狀部分黑色,分節(jié);頂端3節(jié)呈鰓片狀,金黃色。頭部下口式,口器咀嚼式,下顎須和下唇須明顯;口兩側絨毛發(fā)達,聚集呈喙狀,有助于吸食腐食性食物(圖1-4)。
1.2.2 胸部 前胸背板發(fā)達,呈金屬綠色;中縱溝深顯,后面膨大呈窩狀;背板后面部分向兩側伸展,膨大呈扁薄耳狀。背板表面分布有圓而大的刻點,使表面具有強烈的凹凸感。背板前緣呈內凹的弧形;側緣前段近斜直,鋸齒形,后段弧形內彎,每側彎曲處有2枚齒突;后緣呈波浪線形,中間向中胸小盾片突出。中胸、后胸背板除中胸小盾片外,其余部分被前胸背板和鞘翅遮蓋;中胸小盾片較小,半橢圓形,寬5.32 mm(圖1-1,4)。
側板和腹板密被棕黃色絨毛,尤其是前胸耳狀突下面絨毛特別明顯,呈刷狀(圖1-2,3)。側板明顯,上面布滿絨毛,前胸腹側片圍繞前足基節(jié)呈錐狀突出;中胸腹側片呈扇形向外展開;后胸腹側片長度顯著大于寬度,呈寶劍形向后方伸展。前胸腹板不太明顯,密布較長的絨毛,與中胸腹板分界明顯。中胸基腹片與小腹片之間的腹脊溝極短,約2.12 mm,小腹片呈倒三角形,密布較長的絨毛。后胸基腹片發(fā)達,腹脊溝明顯,呈“八”字形;基腹片被突入的小腹片分成了左右兩塊;小腹片呈菱形,中央有一窩陷,中縱溝明顯;基腹片上面絨毛較密,小腹片上面絨毛稀疏(圖1-3,5)。
后翅膜質,靜息時被鞘翅完全覆蓋。鞘翅前緣、外緣和內緣呈卷折狀,卷折處與翅面由淺溝相接。兩鞘翅內緣平直,閉合完全,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拱形結構(圖1-1)。鞘翅不能完全遮蓋腹部,腹部尾端暴露在鞘翅外面(圖1-6)。
附肢發(fā)達,尤其前肢特別長,超過體軀長度,臂金龜名稱由此而來。附肢均由基節(jié)、轉節(jié)、腿節(jié)、脛節(jié)、跗節(jié)和前跗節(jié)組成;基節(jié)附著于體壁。前足基節(jié)窩深,閉式;基節(jié)位于腿節(jié)基部內側;轉節(jié)在基節(jié)之上,二者近似三角形(圖1-3)。中足、后足基節(jié)窩淺,開式,基節(jié)位于轉節(jié)前方;轉節(jié)位于腿節(jié)基部內后方,近似三角形(圖1-5)。附肢腿節(jié)、脛節(jié)、跗節(jié)之間由典型的球窩關節(jié)連接;每節(jié)端部膨大,內陷形成關節(jié)窩,基部微凸形成關節(jié)頭;腿節(jié)、脛節(jié)的其他形態(tài)特征見表1。前足、中足、后足跗式5-5-5;前跗節(jié)具2片側爪,每個側爪具有2個齒突,有利于攀援(圖1-1、3、7)。
1.2.3 腹部 腹面觀察,可見腹節(jié)8節(jié),其中第6腹節(jié)極短,紅褐色,絕大部分被第5腹節(jié)遮蓋;位于第7腹節(jié)和生殖后節(jié)之間的陽莖隱約可見。生殖后節(jié)背板向腹面逐漸縮小,形成橢圓形突出,突出部分絨毛發(fā)達;生殖后節(jié)背面平坦,密布絨毛,背板與身體縱軸垂直,中央有淺縱溝(圖1-5、6)。
2 生活習性觀察
觀察陽彩臂金龜的生活習性,能夠為其生境保護提供參考依據。野外采集時只知道該蟲為鞘翅目昆蟲,不知道是陽彩臂金龜。但此蟲為昆蟲家族中的大個子,而且形體特殊,被帶回飼養(yǎng)于塑料桶中,7 d后,死亡。因此未觀察到陽彩臂金龜的生活習性。
2.1 食性
由于在玉米地里采集到陽彩臂金龜,首先在桶里放了少許新鮮的玉米葉,定時更換,但未見其進食。陸續(xù)用玉米莖、玉米葉汁液、蘋果汁、梨汁等浸腐質朽木喂養(yǎng),也很少見其進食。陽彩臂金龜死亡的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食物、飼養(yǎng)環(huán)境、氣候、壽命或其他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其死亡。
2.2 趨光性
為了防止陽彩臂金龜飛走,飼養(yǎng)的塑料桶很深,陽光只能照射到桶里一半深處。有陽光照射時,該蟲會一直往上爬,直至爬到有陽光處。在陽光的照射下,該蟲全身呈金屬綠色,熠熠閃光,強烈的趨光性造就了其身體的美麗色彩,陽彩臂金龜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2.3 飛行和爬行
鞘翅目昆蟲一般來說都會飛,但是飼養(yǎng)期間,未見陽彩臂金龜有飛行的欲望。僅有一次觀察到其展翅,但時間很短。推測陽彩臂金龜個體大,身體較重,不易飛行。飼養(yǎng)過程中發(fā)現陽彩臂金龜喜好爬行,推測與其發(fā)達的足有關。
3 小結與討論
3.1 陽彩臂金龜的足
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與功能相適應的形態(tài)結構。雄性陽彩臂金龜前足異常長大,不利于爬行;飛行的時候容易碰到樹枝等障礙物。而雄蟲超長的前足與交配有關。陽彩臂金龜的幼蟲主要依靠朽木生長和發(fā)育,很多都生活在樹洞中。先期羽化的雄性成蟲,往往會守在樹洞口,并將前足伸出,逗引雌蟲。在交配過程中,長長的前足可以將雌蟲牢牢抓住,使其難以逃脫[5]。中足、后足也很強大,足以支撐笨重的身體;眾多的刺突和具有2個刺突的側爪能夠使其在樹干上自由爬行。采集過程中發(fā)現陽彩臂金龜能夠用3對有力的足緊緊抓住玉米葉;飼養(yǎng)過程中發(fā)現其3對足的力量異常驚人,能夠用前足將玉米秸稈很快弄斷;用來飼養(yǎng)的塑料桶內壁十分光滑,但是在趨光性的推動下陽彩臂金龜可以爬到有陽光照射的桶壁上面。
3.2 陽彩臂金龜的雌雄區(qū)別
雌雄陽彩臂金龜除生殖系統的區(qū)別之外,最為顯著的區(qū)別在于前足。雌性的前足為開掘足,長度顯著短于雄性。此外,雌性個體的體型明顯小于雄性,如貴州雷公山保護區(qū)發(fā)現的雌性個體的體長、體寬、前背板寬分別為50、26、23 mm,分別較茂蘭保護區(qū)雄性個體小18.28、12.14、17.56 mm。
3.3 陽彩臂金龜的生存狀況與保護
陽彩臂金龜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其數量極其稀少。從飼養(yǎng)過程中得知,陽彩臂金龜需要較大的活動范圍和良好的生存空間,否則容易導致其死亡。陽彩臂金龜體型龐大,色彩艷麗,雄性前足特別長大,軀體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fā)光,多年來一直是熱門的另類寵物,日本、東南亞等地有許多愛好者。近年來,中國民眾對陽彩臂金龜的玩賞需求越來越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野外生存的陽彩臂金龜數量越來越少;再加上其生存環(huán)境尤其森林被大量破壞,陽彩臂金龜的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是導致陽彩臂金龜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保護陽彩臂金龜的生存空間,維持其生存環(huán)境的生物多樣性,禁止交易和買賣是保護陽彩臂金龜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子忠.貴州野生動物名錄[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1.
[2] 孫長海,王子微,胡春林.南京市分布的中國珍稀昆蟲[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1,39(3):503-506.
[3] 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國家二級保護甲蟲陽彩臂金龜[EB/OL].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146/content-495481.html.
[4] 陳樹椿.中國珍稀昆蟲圖鑒[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9.
[5] 張巍巍.臂金龜:蟲界“長臂猿”[J].科學世界,201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