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就是他寫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書。余秋雨先生走在中華民族的這片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
讀這本書,感同與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
余秋雨先生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在觀察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他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chuàng)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lián)道盡了江南小鎮(zhèn)的魅力。江南小鎮(zhèn)不是經(jīng)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雖然曾到過此處,但對景觀的感悟卻沒有余秋雨先生那么深。書中的江南小鎮(zhèn)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jié)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于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
《西湖夢》里有一段圍繞著生命主題美的對比,“蘇東坡把美衍化成了詩文和長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和白鶴,而蘇小小,則一直把美熨貼著自己的本體生命”,這兒流淌的是作家對三位古人由衷的贊美。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么余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看完《文化苦旅》,感受頗多,仿佛給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在《文化苦旅》中,看到的不僅是作家的足跡遍及祖國大地,更重要的是讓我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主體精神的流露,對祖國山水超人的文化感悟,而這種流露和感悟又往往給人以啟迪、震撼,使我不得不佩服作家獨到的見識。
(作者單位:西寧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