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東省濰坊市法律援助中心
為困難群眾撐起法律的“保護傘”
——山東省濰坊市法律援助工作服務群眾紀實
文 山東省濰坊市法律援助中心
濰坊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新華(左一)及工作人員與受援群眾合影
隨著法治建設的全面深入推進,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法律援助作為扶助貧弱的社會公益事業(yè),逐漸為社會公眾所熟知和運用,遇到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申請法律援助依法維權,成為越來越多困難群眾的選擇。多年來,山東省濰坊市法律援助工作秉承“便民、高效、優(yōu)質”的宗旨, 堅持“應援盡援、質量優(yōu)先”的原則,以援助網(wǎng)絡、便民服務、質量管理為重點,努力做大做優(yōu)法律援助事業(yè),認真辦理每件法律援助案件,為困難群眾撐起了法律的“保護傘”。近三年來,全市年均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000余件,2015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840件,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代寫法律文書、解答法律咨詢7.8萬余人次,有效維護了受援群眾合法權益。
“原來申請法律援助還要跑到縣里去,有時候不認識路找不到地方?,F(xiàn)在好了,我們鎮(zhèn)上就有法律援助工作站,社區(qū)里還有聯(lián)系點,特別是我們這些老年人,辦理法律援助就更方便了”。說到法律援助,李大爺對送到家門口的服務是贊不絕口。
近年來,濰坊市法律援助工作堅持以“哪里有群眾需求,哪里就有法律援助”為目標,以困難群眾需求為導向,在織密服務網(wǎng)絡、延伸服務觸角上下功夫,把法律援助服務向最基層延伸,向廣大群眾貼近,著力打造法律援助“半小時服務圈”,讓廣大群眾能夠就近、及時地享受法律援助服務。目前,全市基本構建起了橫到邊、縱到底的法律援助網(wǎng)絡,市及各縣(市、區(qū))設有法律援助中心,各鎮(zhèn)(街道)設有法律援助工作站。此外,還在婦聯(lián)、殘聯(lián)、老齡委、工會、團委、公安消防隊、看守所、監(jiān)獄等部門單位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點),在律師事務所、司法所、新型社區(qū)設立法律援助受理點,實現(xiàn)了法律援助網(wǎng)絡無縫隙、全覆蓋。目前,全市共建立各類法律援助工作站(點)260多個,在近萬個自然村和新型社區(qū)發(fā)展了12000余名法律援助聯(lián)絡員和法律援助志愿者,為群眾辦理法律援助提供便捷化、跟蹤式服務?,F(xiàn)在,群眾遇到糾紛和法律上的難題,可以就近尋求法律幫助。
開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務
向群眾宣傳法律援助
組織律師“趕大集”現(xiàn)場提供法律援助咨詢服務
“感謝政府,感謝法律援助中心,你們幫了我的大忙,教會了我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拿到賠償款的劉某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兩年前,劉某來濰坊一家企業(yè)打工,工作時不慎被重度燒傷。但所在企業(yè)沒有和他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也沒有為其購買相應的社會保險,并拒絕支付劉某任何費用。走投無路之下,劉某向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經(jīng)了解,劉某生活十分拮據(jù),住院費用都是東拼西湊借來的。為依法維護劉某權益,法律援助中心啟動“綠色通道”,快速指派經(jīng)驗豐富的律師辦理此案。在律師的不懈努力下,該企業(yè)最終向劉某支付了16萬元的醫(yī)療費用,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為切實維護農(nóng)民工、老年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合法權益,濰坊市積極探索,不斷降低法律援助門檻、簡化程序,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制作發(fā)放“法律援助綠卡”,對持有“綠卡”的群眾免于經(jīng)濟困難審查,直接辦理法律援助手續(xù)。凡是持有低保證的群眾可直接申請法律援助,并將經(jīng)濟困難標準放寬至最低生活保障線的2倍。對涉及工傷保險、勞動報酬、見義勇為的案件,無需開具困難證明,直接辦理法律援助?!熬G色通道”在維護特殊群體合法權益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申請法律援助。
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過程中,廣大法律援助工作者堅持從最大限度維護群眾利益出發(fā),找準情理法的最佳結合點,科學靈活運用調解方式化解矛盾糾紛,真正實現(xiàn)了案結、事了、人和。
家住城郊農(nóng)村的李大爺和老伴膝下兒女眾多,均已嫁娶,本可以享享清福,但子女在盡贍養(yǎng)義務時卻相互較勁,誰都不愿多出錢、多出力,甚至變著法地少出贍養(yǎng)費,導致老人連最基本的生活也無法得到保障。萬般無奈下,兩位老人來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受理申請后,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決定先行調解,但李大爺?shù)膬蓚€兒子和三個女兒站在自己立場上互不相讓,并翻出陳年舊賬,互相指責,對立情緒越來越嚴重,調解被迫中斷。從法理上講,該案可以直接起訴到法院,判決五個子女平均承擔贍養(yǎng)義務,但這樣一來,父子親情就要破裂,兄妹感情就將不存,而且很容易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經(jīng)過認真權衡之后,中心工作人員決定繼續(xù)進行調解,分頭做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的工作,從情理和法理的角度擺事實、講道理,經(jīng)過不厭其煩的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法,五個子女終于認識到了錯誤,達成了一致意見,原已破裂的親情得到了彌合,一起劍拔弩張的糾紛案件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工作人員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辦理法律援助申請手續(xù)
2015年1月6日,正在某工藝品公司上班的趙某某等36名職工發(fā)現(xiàn)兩輛大貨車堵在公司倉庫門口,進進出出的陌生人正從倉庫中搬運待銷的玩具,倉庫保管員根本無法阻止,而公司老板卻遍尋不著,職工們立即報了警。經(jīng)公安局調查,公司老板已經(jīng)逃跑,公司資產(chǎn)被抵債了!趙某某等在公司工作多年,由于效益不好,公司拖欠工人好幾個月工資,本來老板承諾年底將拖欠工資全部結清,沒想到卻玩起了失蹤!36名工人情緒激動,趕到市政府門口,請求政府幫助討要血汗錢。經(jīng)調查,該公司欠外債1500多萬元,老板攜一家4口出逃,音訊全無。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討薪領導小組,指派法律援助中心參與辦理。法律援助中心迅速成立討薪律師團,經(jīng)過了解案情,發(fā)現(xiàn)該公司雖然人去樓空,但尚有車間里的機器設備可以執(zhí)行和變賣,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職工權益是可行的。在為36名職工辦理援助申請、審批和委托授權程序并與法院協(xié)商完成財產(chǎn)查封和扣押工作后,中心工作人員又馬不停蹄調查取證,整理申請仲裁資料,最終通過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裁決該公司支付所欠36名職工工資50余萬元。在勞動仲裁裁決生效的第一天,法律援助中心將準備好的申請執(zhí)行材料遞交法院申請執(zhí)行,法院執(zhí)行庭在最短時間內將裁決執(zhí)行完畢,50余萬元工資款如數(shù)發(fā)放到36名職工手中。一起即將爆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就這樣平息了,黨委政府給予充分肯定,受到援助的職工嘖嘖稱贊。
為推動援助服務便民化,濰坊市深入開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務示范窗口”創(chuàng)建活動,打造了一批沿街落地的法律援助窗口。在服務大廳設立咨詢臺、等候區(qū)、“12348”值班室、會談室等功能區(qū)以及公開欄、無障礙通道,同時與普法宣傳、人民調解等職能有效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進社區(qū)、進學校、進監(jiān)獄等活動,安排律師到“12348”專線值班,全天候解答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服務,把法律援助送到群眾身邊。近年來,開展了“構建和諧社會法律服務百日行”“走千村進萬戶法律援助促和諧”“法律援助趕大集”等活動,提供法律咨詢18000余人次,發(fā)放宣傳材料50萬余份,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500余件。
“群眾利益無小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直接關系受援群眾的切身利益。濰坊市法律援助工作堅持以群眾滿意為評判標準,建立援助案件辦理全程監(jiān)督制度,狠抓質量建設,為困難群眾提供了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
針對法律援助辦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濰坊市建立健全內部管理、首問負責、服務承諾、質量監(jiān)管、案件投訴等制度,不斷提高法律援助規(guī)范化水平。自2012年以來,制定并認真實施《濰坊市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jiān)督辦法》,對全市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實行全程跟蹤監(jiān)督。對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實行全部質量評議,監(jiān)督評定情況與辦案補貼發(fā)放、評先樹優(yōu)相掛鉤。通過電話回訪、實地走訪、填寫質量反饋卡等方式,向受援人和承辦人員了解案件進展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存在的問題;案件辦結后,嚴格檢查案卷,查看案卷材料是否齊全,談話筆錄、調查取證是否符合要求,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辯護詞等法律文書適用法律是否正確等,有效保證了辦案質量。近三年來,全市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未出現(xiàn)質量投訴,共回訪受援人17000余人,滿意率達100%。濰坊市法律援助質量監(jiān)督的做法受到司法部和山東省司法廳肯定,在全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試點工作會議上介紹了經(jīng)驗。
法律援助進警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