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昕明,虞璧茹,郭錦華,陳 冰,趙 博,李迎欣,吳英杰
( 1.佳木斯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婦產(chǎn)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
新生兒腦病的聽覺事件相關電位初步分析
黃昕明1,虞璧茹1,郭錦華1,陳 冰1,趙 博1,李迎欣1,吳英杰2
( 1.佳木斯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婦產(chǎn)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探討新生兒腦病患兒治療前后事件相關電位(ERP)的變化,為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方法: 2015-01~06將45例新生兒腦病患兒(HIE)分為輕、中、重三個實驗實驗組,選擇同一時期本院產(chǎn)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兒15例為健康對照組。用腦電儀檢測出生3日及3周的新生兒聽覺事件相關電位(AERP) P3波潛伏期和波幅的情況,同時于出生3日及3周分別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jīng)(NBNA)評分。結(jié)果:出生3日及3周HIE組患兒與健康對照組比較隨病情輕重在AERP P3波潛伏期明顯延長,與NBNA評分相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生3日及3周AERP P3波峰變化不明顯。結(jié)論:AERP P3波的檢測可用于診斷HIE和判斷其療效。
新生兒腦病;事件相關電位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圍生期窒息導致的腦的缺氧缺血性損傷,嚴重者可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害或新生兒早期死亡,是我國傷殘兒童的主要原因之一[1]。HIE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受很多主觀因素的影響,部分存活患兒可遺留不同程度的遠期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包括智力低下、行為異常、認知障礙、腦癱、癲癇等,嚴重影響了患兒的生存質(zhì)量[2]。HIE的診斷主要依據(jù)病史和對特殊癥狀的觀察和描述,尚缺乏靈敏、特異的實驗室指標[3]。事件相關電位(ERP)的臨床應用,為此打開了一個突破口,本研究利用聽覺事件相關電位(auditory event-relatedpotential,AERP)P300,評估HIE患兒的認知損害程度,為HIE的早期診斷、治療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01~2015-06新生兒科收治的HIE患兒(HIE組)共45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2005年最新制定的HIE診斷標準,且根據(jù)HIE診斷標準將患兒分為分為輕、中、重3組,每組15例;健康對照組15例,為本院產(chǎn)科出生的健康新生兒,排除HIE患兒,并獲得家長的書面知情同意。性別比例與HIE患兒匹配,研究對象均無聽力障礙。
1.2 方法
1.2.1 AERPP3波檢測:應用美國Neuro scan32導便攜式腦電生理儀,按國際腦電圖描記常規(guī)10/20系統(tǒng)法定置電極。根據(jù)國際誘發(fā)電位、神經(jīng)電生理會議建議的標準,記錄電極置于CZ (中央電極),F(xiàn)PZ 接地,雙耳為參考電極。
室內(nèi)保持安靜,采用以純音“oddball”誘發(fā)模式檢測的被動AERP,刺激序列誘發(fā)P3波,雙耳給聲音,靶刺激率為20%,頻率2000Hz,強度為90dB;非靶刺激率為80%,頻率1000Hz,強度為80dB。靶刺激隨機出現(xiàn),自動記錄P3波潛伏期、波幅大小。
每組研究對象于出生3日及3周做AERP檢測,固定于午后15∶00~17∶00對新生兒于兩次吃奶之間的睡眠狀態(tài)下進行檢測。
1.2.2 每組研究對象均于出生3日及3周分別做新生兒行為神經(jīng)(NBNA)評分。
1.2.3 質(zhì)量控制 AERP P3波檢測由本院腦電圖室專人負責完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兩組間差異顯著性比較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IE組與健康對照組兒童出生3d及出生3周AERP P3潛伏期檢測
見表1。
表1 兩組出生3d及3周P3潛伏期檢測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出生3日與出生3周比較**P<0.05。
HIE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3潛伏期明顯延長,與HIE病情的輕重成正相關,經(jīng)常規(guī)治療3周后的檢測結(jié)果P3潛伏期均有所縮短,輕度與中度HIE組P3潛伏期縮短比較明顯與3周前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HIE組與健康對照組兒童出生3日及出生3周AERP P3波峰檢測結(jié)果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出生3日及3周P3波峰檢測
HIE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重度組P3波峰降低較明顯,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但出生3日與出生3周的統(tǒng)計學分析并沒有顯著差異。
2.3 HIE組與健康對照組兒童出生3日及出生3周HIE診斷NBNA評分結(jié)果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出生3日及3周NBNA檢測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出生3日與3周比較**P<0.05。
HIE組與健康對照組NBNA評分比較,隨HIE組輕、中、重度病情的變化,NBNA評分明顯降低,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且HIE各組之間差異亦較明顯。經(jīng)常規(guī)治療輕、中度HIE組3日與3周的NBNA評分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P<0.05)。
HIE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是不斷變化的,臨床對出生3天內(nèi)的新生兒神經(jīng)癥狀進行仔細的動態(tài)觀察,根據(jù)意識狀態(tài)、肌張力、原始反射情況、是否存在驚厥、有無中樞性呼吸衰竭、瞳孔的改變以及腦電圖異常表現(xiàn)等,可將HIE分為輕、中、重三度[4]。由于新生兒的意識狀態(tài)不容易判斷,這對于患兒預后智能水平的早期判斷及是否治療干預提出了難題,然而對于腦高級神經(jīng)活動的探索,ERP的研究有可能成為一個突破口,尤其在注意、學習等的腦高級機能機制研究中將具有重要意義[5]。ERP可反映大腦在認知過程中的腦電變化,是檢測認知功能的客觀電生理指標,AERP P3反映了內(nèi)源性的腦功能變化,是高級神經(jīng)活動對信息的處理過程。P3波的潛伏期反映從刺激開始到大腦對外來信息加工這個認知過程所需要的時間,P3的延長,說明內(nèi)源系統(tǒng)神經(jīng)活動的遲滯和衰退,反映患兒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知和加工處理信息的功能遲滯[6]。潛伏期的延長提示大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受損,本結(jié)果顯示HIE組較健康對照組AERP P3波潛伏期明顯延長,HIE組病情輕重與P3波潛伏期成正相關,病情越嚴重潛伏期延長越明顯,但經(jīng)治療3周后P3波潛伏期均較出生3d的P3波潛伏期有所縮短,特別是輕度和中度HIE組,P3波潛伏期縮短較明顯(P<0.05)。
人類大腦神經(jīng)元樹突棘的發(fā)育始于妊娠第30周,這也就是所說明了新生兒腦功能的可塑性非常大,特別是HIE輕中度的患兒,在臨床治療最佳時間窗內(nèi)進行早期干預,可以減輕腦損傷的程度,改善預后,減輕后遺癥狀,因此早期診斷HIE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HIE患兒波幅低于健康對照組兒童,但波幅差異不明顯(P>0.05)??紤]可能系AERP P3的潛伏期比波幅指標變化更明顯更確切。
NBNA評分結(jié)果也顯示HIE組與健康對照組兒童出生3日及出生3周,隨HIE組輕、中、重度病情的變化,NBNA評分明顯降低,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經(jīng)常規(guī)治療輕、中度HIE組3日與3周的NBNA評分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性(P<0.05)。此結(jié)果與P3波潛伏期的結(jié)果直接相關, NBNA評分結(jié)果P3潛伏期的檢測結(jié)果可以相互佐證,這也說明P3潛伏期的檢測,為客觀診斷HIE提供了依據(jù)。HIE診斷以臨床表現(xiàn)為主,缺乏客觀依據(jù),易出現(xiàn)主觀偏差,P3電位為腦功能檢查,無創(chuàng)、敏感,可作為臨床診斷HIE的客觀指標之一[7]。AERP P3波測試可以提供HIE患兒認知障礙程度有價值的量化了的客觀指標,對HIE的診斷、藥物療效評價和預后判斷有輔助作用。
[1]韓玉昆 .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的現(xiàn)狀與展望[J]. 臨床兒科雜志,2001,19(2):69-99
[2]Gluckman PD, Wyatt JS, Azzopardi D, et al. Selective head cooling with mild systemic hypothermia after neonatal encephalopathy: multicentre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2005, 365(9460):663-670
[3]Gieron-Korthals M, Colon J.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in infants:New challenges[J]. Fetal Pediatr Pathol,2005,24(2):105-120
[4]Perlman M, Shah PS.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challenges in outcome and prediction[J].J Pediatr,2011,158(2):51-54
[5]Barbara Brett and Daniel S. Barth. Subcortical modulation ofhigh-frequency(Gamma Band) oscillating potentials in au-ditory cortex[J].Neurophysiology,1997,78:573
[6]張曉君,王玉平,湯曉芙.智力受損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0, 33:45-47
[7]Ruusuvirta T, PenttonenM, KorhonenT. Auditory cortical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to pitch deviances in rats[J]. Neurosci Lett, 1998, 248:45-48
黑龍江省衛(wèi)生廳課題,編號:2014-081。
黃昕明(1973~)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 主任醫(yī)師。
吳英杰(1964~)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教授。E-mail: jjj.jjn@163.com。
R72
A
1008-0104(2016)06-0034-02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