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璐
(銅仁學院,貴州銅仁554300)
?
非股權眾籌的法律風險防范
肖璐
(銅仁學院,貴州銅仁554300)
摘要:眾籌模式是一種新興的融資模式,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經過短短幾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了互聯網金融融資的主要形式之一。眾籌模式的發(fā)展,不僅提高了普通民眾參與金融業(yè)務的廣度,具有普惠金融的價值,還提高了參與的深度,促進投融資雙方形成高效、平等、協作的契約精神,具有金融平等的價值。非股權眾籌作為眾籌模式的一種,越來越被民眾所喜愛,但它運行中的法律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如何進行監(jiān)管,對其進行有效的風險防范,也是至關重要的。關鍵詞:非股權眾籌;特征;法律風險
(一)眾籌的定義
眾籌,即大眾籌資,由crowdfunding一詞翻譯而來,即“通過互聯網向眾人籌集小額資金為某個項目或企業(yè)融資的做法”。
相對于傳統(tǒng)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項目的商業(yè)價值不再是評判融資成功的唯一標準,項目只要能引起互聯網上的大眾的興趣,就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資金,為更多富有創(chuàng)業(yè)卻缺乏資金的人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
(二)眾籌的基本模式
1.組成部分
通常,眾籌模式由三部分組成,即:
發(fā)起人:又稱項目所有者、項目創(chuàng)建者、籌資者,有產品、有創(chuàng)意或設想,但缺乏資金的人。
支持者:又稱項目支持者、投資者、捐贈者,對項目發(fā)起人的項目和回報感興趣,并給予資金支持的人。
眾籌平臺:這也是眾籌模式的核心,是連接發(fā)起人和支持者,并為雙方提供信息和服務的互聯網終端。
2.運作流程
項目發(fā)起人在眾籌平臺發(fā)起申請,為融資項目制作宣傳資料,制定融資金額、進度等目標,眾籌平臺對眾籌計劃進行審查并篩選,以保證項目質量,控制風險。審核通過后,眾籌平臺展示項目,并積極發(fā)揮發(fā)起人和投資者的溝通橋梁作用,吸引潛在投資者,促進項目融資成果。如在規(guī)定時間,項目所有人達到融資目標,則融資成功,項目發(fā)起人獲得融資款項,反之,眾籌平臺會將融到的資金退還給投資者,項目停止。融資成功后,項目進入實施階段,發(fā)起人向投資者兌現之前所承諾的回報。
(三)眾籌模式的分類
根據眾籌融資的法律關系及回報內容,理論上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股權眾籌和非股權眾籌。
股權眾籌,即項目發(fā)起人給予投資人一定的公司股份作為回報,投資者能否獲取收益取決于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如澳大利亞的ASSOB,英國的Crowdcube等,都是目前世界上比較著名的股權眾籌網站。
非股權眾籌,即項目發(fā)起人給予投資人具體的實物作為回報,回報內容大致包括項目最終產品、項目附屬品及鳴謝三大類,如唱片、門票、書籍、產品等,所以非股權眾籌也叫商品眾籌,如Kickstarter,國內的點名時間等網站都是這種類型。
鑒于我國相關金融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政策的規(guī)定,我國的眾籌模式基本采用非股權眾籌模式,即設定的回報不涉及股權、債券、分紅、利息等形式,而是以其相應的實物、服務或者媒體內容等作為回報,從商業(yè)模式上看非股權眾籌更像是商品的預購或團購,但也有少部分眾籌網站從我國法律環(huán)境出發(fā),小心翼翼地進行著疑似股權眾籌的嘗試和探索,如天使匯等。
(一)非股權眾籌的特征
非股權眾籌模式是一種新興的,有別于傳統(tǒng)金融的融資方式,它借助于互聯網的開放、公開、靈活、便捷等特點,依托信息平臺和社交網絡,幫助項目發(fā)起人迅速把握市場脈搏,贏得目標客戶群,籌集到項目啟動金,滿足了創(chuàng)意經濟、小微經濟融資的需要。其主要特征如下。
1.開放性
無論身份、職業(yè)、年齡、性別,只要有創(chuàng)意、有創(chuàng)造能力,都可以作為項目發(fā)起人。無論是否有投資經驗,出資金額多少,只要對創(chuàng)意感興趣,都可以為項目投資。眾籌模式為普通民眾提供了直接參與金融市場的渠道,緩解了資本市場資金緊缺而民間資本投資無門的雙重問題。
2.額度小
首先是單筆融資規(guī)模較小,從數百元開始,大多在1萬-10萬元的規(guī)模,遠遠低于傳統(tǒng)融資機構動輒百萬、千萬的規(guī)模。其次是投資方大多是普通民眾,有的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個人支持的資金從幾元到幾千元不等,但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聚少成多,聚沙成塔。
3.風險低
傳統(tǒng)融資模式下,投資者數量少,單筆投資金融高,風險也相對集中,眾籌模式的核心思想體現在“大眾”,通過互聯網平臺的無界性,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數量龐大的參與者,而每位投資人的投資額度可以很低,有利于通過分散化的方式降低融資風險。
4.效率高
眾籌融資相對于傳統(tǒng)渠道來說,手續(xù)簡便,效率很高。對于細節(jié)完善、可操作性強的項目,一經眾籌網站發(fā)布,就很容易獲得投資者的關注并融資成功,融資效率大大高于傳統(tǒng)渠道。
5.社交化
眾籌融資其實是發(fā)動網絡上的“陌生人”參與項目的投資,正式借助互聯網的社交屬性,讓互不相識的投融資雙方在眾籌平臺上進行交流互動,了解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和可行性,從而促成融資的成功。眾籌平臺的網絡社交影響力決定了眾籌項目的成功率。
(二)非股權眾籌的法律風險分析
盡管非股權眾籌模式有諸多的方便與快捷,但作為一種類似于預購的行為,從項目發(fā)起到項目支持,仍然存在一些法律風險。
1.大多平臺沒有采用第三方機構托管平臺資金
目前,我國大多眾籌平臺的支付方式一般是由項目支付人把募集的資金充值到眾籌平臺的專用賬戶,如果項目募集成功,由眾籌平臺直接把相應款項撥付或分批撥付到項目發(fā)起人的資金賬戶;如果項目募集失敗,眾籌平臺負責把募集的資金退還給項目支持人。在這種資金管理模式下,眾籌平臺和項目支持人的資金并沒有進行風險隔離,存在自建“資金池”和“非法挪用”籌集資金的風險。
2.信用體系不發(fā)達導致信任風險
目前,由于我國公民的信用體系建設依然滯后,陌生人之間的信用度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不法分子有可能利用眾籌項目進行金融詐騙。同時,滯后的信用體系容易使眾籌平臺上創(chuàng)意項目的真實性遭到質疑,這就會導致好的項目支持率可能受到信用質疑,從而導致其支持率偏低,打擊眾籌業(yè)務的發(fā)展。
3.項目存在知識產權保護的風險
對于項目發(fā)起人而言,為了募資成功,他們需要通過互聯網把項目最大程度地展示給公眾,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及時性特征使得項目信息迅速傳播,一旦項目受到熱捧,就會被迅速模仿并大量生產,這也使得項目發(fā)起人的知識產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一)嚴格審查項目發(fā)布人的信息、相關產品或創(chuàng)意的成熟度,避免虛假信息發(fā)布
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投資人和項目的發(fā)起人通常無法見面,投資人對項目發(fā)起人的信用信息、資產信息和相關產品的效果也無法詳細辨識,這就需要眾籌平臺嚴格審查項目發(fā)起人的信息,包括其信用狀況、資產狀況、相關產品或創(chuàng)意的成熟度等,必要情況下,還應進行實地考察,做好風險防控,避免發(fā)布虛假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給投資人一個理性的投資判斷機會。
(二)眾籌平臺做好風險提示和信息披露
眾籌平臺必須在其網站上詳細介紹項目的運作流程和標準,特別是在顯著位置向出資人提示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明確各方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及可能發(fā)生爭議時的處理辦法。
(三)保障資金安全
保障資金安全,項目的有序管理既是眾籌平臺的應盡義務,也是防范其自身法律風險的重要手段,眾籌平臺應當引入第三方資金托管,隔離平臺自身與資金運行風險。眾籌平臺對涉及資金的環(huán)節(jié),如從公眾手中籌款、扣除一定比例的服務費、向項目發(fā)起人撥款或退回公眾的預付款等,要嚴格管理,加強自律,還需要引入外部監(jiān)督機制。
(四)積極與政府溝通,盡快完善法律監(jiān)管
眾籌商業(yè)模式是一種涉及成百上千人的投資活動,屬于比較松散的合伙關系,發(fā)生糾紛的概率很高,而且通過網絡構建的信任基礎比較薄弱,一旦出現項目失敗,資金又難以返還,可能引發(fā)激烈矛盾。這要求眾籌平臺需要積極與政府主管部門溝通,取得相應的政策指導、法律監(jiān)管或進行項目備案,化解在法律模糊地帶的法律風險。
(五)完善電子合同,避開民事法律風險
眾籌還存在諸多的民事法律風險,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民事法律爭議,在眾籌模式設計及具體的交易流程設計上,要關注每一個細節(jié),把每一個細節(jié)用一個個法律文本固化下來,避免約定不明發(fā)生爭議。具體如下。
1.作為眾籌平臺,應當設立好眾籌規(guī)則,參與者必須遵守眾籌規(guī)則,相關各方與眾籌平臺應當有一份比較完整的協議,這個協議如果在線上完成,則運用電子簽名方式進行,平臺應做好流程及文檔管理。
2.對于需求雙方,就具體的債、股權投融資應做好具體協議的簽署工作,如果在線上進行的話,可運用電子簽名方式進行,平臺應保管好整個電子文檔備查。
3.作為眾籌結構中的三方,投資方、平臺及需求方(眾籌發(fā)起人),應各自明確責任,根據各自在交易中的地位簽署相應的法律協議。如果眾籌結構中因需要涉及更多的第三方(如資金監(jiān)管方,擔保方),應根據其在眾籌中權利義務做好協議安排,明確權責。
如果能夠在眾籌中做好以上幾個方面,眾籌可能會避免不必要的民事法律爭議,從而有效地避開民事法律風險。
參考文獻:
[1]張慶,王越.互聯網金融模式解析[J].企業(yè)管理,2014(3).
[2]李雪靜.眾籌融資模式的發(fā)展探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3(6).
[3]胡吉祥,吳穎萌.眾籌融資的發(fā)展及監(jiān)管[J].證券市場導報,2013(12).
[4]程雪軍.論互聯網金融發(fā)展與法律監(jiān)管[J].中國外資,2013(18).
[5]黃健青,辛喬利.“眾籌”——新型網絡融資模式的概念、特點及啟示[J].國際金融,2013(9).
[6]于宏凱.互聯網金融發(fā)展、影響與監(jiān)管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3(9).
[7]范家琛.眾籌商業(yè)模式研究[J].企業(yè)經濟,2013(8).
[8]馬婷婷.中國眾籌模式有待進一步發(fā)展[J].卓越理財,2013(8).
[9]李文博,孫冬冬,劉紅婷.淺談互聯網金融的機遇與挑戰(zhàn)[J].商場現代化,2013(20).
[10]宋奕青.眾籌,創(chuàng)新還是非法?[J].中國經濟信息,2013 (12).
[責任編輯:金永紅]
中圖分類號:D922.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7-0071-02
收稿日期:2016-05-13
作者簡介:肖璐(1982-),女,貴州銅仁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