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駱昌芹
北京“都一處”燒麥
■文 駱昌芹
北京的燒麥,以前門大街“都一處”的最為聞名。這是家老字號,開業(yè)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這里的燒麥,配料講究,做工精細,形狀美觀、味道醇鮮,在國內(nèi)外一直享有盛譽。
燒麥,亦稱“燒賣”“稍麥”,是一種由面皮包餡的面點食品。據(jù)載:這種食品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元代《樸事通》上,該書介紹元大都(今北京)有賣“素酸餡稍麥”的。書中并注說燒麥?zhǔn)恰耙喳溍孀龀杀∑?,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边€說:“皮薄內(nèi)實切碎肉,當(dāng)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薄耙悦孀髌ぃ匀鉃轲W,當(dāng)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稍麥?!痹诿髑宓挠行┲髦?,也多次出現(xiàn)“稍麥”或“燒麥”的記載。如《金瓶梅詞話》里有“桃花燒麥”等。
燒麥,在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都有這種食品,而且花樣翻新,品種繁多,如江浙一帶曾有“葷餡燒賣”“豆沙燒麥”“油糖燒麥”;廣州有“蟹肉瑤柱干蒸燒麥”;安徽有“鴨油燒麥”等。在北京,清人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紀(jì)勝》中,“時品”一節(jié)記有“中秋桂餅之外,則鹵餡芽韭稍麥”。燒麥可謂歷史悠久,種類眾多。
“都一處”的燒麥有兩種,一種是三鮮餡的,另一種是蔥花豬肉餡的。三鮮餡的是豬肉、蛋汁、蝦仁、玉蘭片等原料配成的;蔥花豬肉餡的則是用豬肉、香油、凈蔥配成的。兩種餡兩種味道、香溢可口、百吃不膩。
制作燒麥時,首先用面粉和成湯面團,面團得用開水燙面,夏天水溫一般在40至60攝氏度左右,冬季則要在80至90度之間,做燒麥用的面都是富強粉,因為它有韌性。面和得必須不軟不硬,和好后,壓成寬不到一尺、長約九尺的長片,反復(fù)疊成三十幾折,用模子扣出大小均等的圓皮子,再用特制的搟面杖搟成中間稍厚、邊上薄,并將圓皮周邊搟出十幾個褶,然后包上餡。包成的燒麥,技巧在收口處,能工巧匠藝在捏皺花,熟練者捏出的皺花,如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郝懿行在《正字通》中描寫的那樣,其狀“如安石榴”,餡兒似露不露,口兒似收未收,包好的燒麥上火蒸之前,燒麥上還灑上一層淡淡的蒸熟過的干面粉,然后用硬氣急火上屜蒸至五、六分鐘,下屜后即可食用。
“都一處”的燒麥,風(fēng)味獨特、名聞遐邇?!肚宕本┲裰υ~》就有,“京都一處共傳呼,休問名傳實有無。細品甕頭春酒味,自堪壓倒碎壺盧”的描寫?!岸家惶帯钡某雒f來與清朝乾隆皇帝還有一段不解之緣:傳說,有一年的年三十晚上,這個當(dāng)時連字號都沒有的小酒館突然來了三個顧客。掌柜的熱情待客,不一會端上來了熱氣騰騰的燒麥。三個人吃得很高興,這時,其中一個像主人模樣的對店主說:“天都這么晚啦,可能在京城就你們一處了?!?/p>
過了七八天,酒館來了幾個太監(jiān),給掌柜的送來一塊虎頭匾,上面寫著“都一處”三個大字。這時掌柜的才明白,年三十來店里吃飯喝酒的那個主人模樣的人,竟是大清乾隆皇帝,匾是皇帝的御筆。原來,大年三十這天,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訪,至晚才歸,進城后發(fā)現(xiàn)所有飯館都關(guān)門了,唯獨這家的燈還亮著。進得門來,一是由于這家飯館說話和氣,二是因為腹內(nèi)無食,再加天氣寒冷,乾隆吃得格外香美,才引來了“都一處”的金字牌匾。從此以后,“都一處”的名聲大振、譽滿京華。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