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芳,梁發(fā)輝,宋 科,張媛元,張夢瑤,張 超
(1.天津農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朔方綠色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不同通透度下的道路綠化形式對道路污染物擴散的影響
楊艷芳1,梁發(fā)輝1,宋 科1,張媛元1,張夢瑤1,張 超2
(1.天津農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朔方綠色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為了更好地營造出生態(tài)、健康的道路環(huán)境,本文主要研究了在進行道路綠地景觀建設時,不同通透度下的道路綠化形式下對道路污染物擴散的影響。選取天津市復康路北側綠化帶不同通透度的3處綠地樣地,每個樣地從路邊到綠化帶內部依次選取5個樣點,在高度為1.5 m處進行粉塵濃度、噪音和CO2濃度的測量。結果顯示:通透型綠地從路邊到綠地內依次的5個樣點,在粉塵含量、噪音以及CO2濃度上總體水平都是最低的,而緊密型綠地從路邊到綠地內依次的5個樣點,在粉塵含量、噪音以及CO2濃度上總體水平都是最高的,而半通透型介于二者之間。
通透度;綠化形式;道路;污染物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已成為人們交通出行的必備品。在近十年間,汽車銷量持續(xù)增長,以2015年乘用車銷量為例,全年共銷售2 114.63萬輛,比2014年增長7.3%,說明我國消費者對汽車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汽車已成為大眾化商品。然而,在汽車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隨著近年來霧霾的加重,更危害到了人類的健康。
一直以來,大氣污染都是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面臨的重要環(huán)境問題[1]。道路綠化不但可以消除司機視覺上的疲勞、改變道路的空間尺度,更具有良好的凈化環(huán)境作用,能滯塵,減弱噪音,吸收有害氣體。因此,城市道路綠地的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綠地面積更是不斷增加[2]。
當前如何讓有限的城市道路綠化帶發(fā)揮其最大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功能,逐漸成為城市環(huán)境生態(tài)研究的熱點[3]。本研究以天津市復康路北側綠化帶為研究對象,選取3種不同通透度下的綠化形式,分析汽車尾氣污染物向道路綠化帶擴散的規(guī)律,以期在道路綠帶設計上,既能考慮到行人的健康需求,又能充分發(fā)揮綠 地最大的生態(tài)功能,進而為合理的道路綠化形式提供設計依據(jù)。
1.1 道路樣地的選擇
復康路位于天津市南開區(qū),東起衛(wèi)津路交口,西止于外環(huán)西路交口。本試驗道路樣地起于紅旗路交口止于衛(wèi)津路交口,該段道路長約2.1 km,雙向8車道,有4 m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寬4 m,與機動車道之間有寬1.5 m、高0.5 m的綠籬帶。此段交通流量大,在早晚高峰期間車流量為2 348輛·h-1[4],道路的綠化帶平均寬度15 m,綠化形式多樣,植物豐富,疏密相間。有寬闊的空地作為對照,這樣使實驗數(shù)據(jù)更加可靠,更有可比性。
1.2 測量方法
測量時間為2016年5月30日,上午8:00 至10:00,無風或微風,風 速在1.0 m·s-1以內,溫度為28.1~29.1 ℃,濕度為42%~45%,車輛由于紅綠燈的原因車流有間歇,在綠燈車輛集中經過時車流量為90~110輛·min-1。
根據(jù)天津市復康路北側綠化帶植物通透度的不同選擇3處樣地,分別是通透型綠地(通透度為40%)、半通透型綠地(通透度為20%)和緊密型綠地(通透度為0%)。每個樣地從路邊向綠化帶依次選擇5個樣點,如圖1所示,樣點1距離路邊0 m,樣點2距離路邊1.5 m,樣點3距離路邊3.5 m,樣點4距離路邊5.5 m,樣點5距離路邊12.5 m。每個樣點在垂直高度1.5 m處用手持粉塵儀,手持噪音儀和手持CO2測試儀進行 測量,每個樣點測量數(shù)據(jù)重復3次,取平均值。對照選擇在綠化帶中間的一塊開敞的空地。
試驗所有數(shù)據(jù)利用Excel2007進行整理、分析和做圖。
圖1 3種不同通透度綠地各樣點的位置
2.1 不同通透度下的道路綠化形式對粉塵濃度的影響
由圖2可知,從粉塵濃度的變化趨勢來看,對照和半通透型綠地的粉塵含量從路邊到綠地內是逐漸增加的,最高點都出現(xiàn)在樣點5處。而通透型和緊密型綠地 的粉塵含量從路邊到綠地內是先降低再增加的趨勢, 通透型和緊密型粉塵濃度的最低值都在樣點2,最高濃度值則分別出現(xiàn)在樣點4和樣點5處。從粉塵濃度的總體水平上來看,通透型綠地明顯低于對照,而半通透型綠地和緊密型綠地則高于對照,其中緊密型綠地粉塵濃度總體水平最高。
圖2 不同通透度下的道路綠化形式對粉塵濃度的影響
在無綠化的祼地上,道路上的粉塵隨風飄散,隨著汽車運動產生的風力而向外擴散,逐漸在道路兩側積聚,因此,對照中靠近路邊的樣點1粉塵濃度最低,距離路邊最遠的樣點5粉塵濃度最高。
通透型綠地,因下層空間通透,有利于風的擴散,又由于植物對粉塵的吸附作用[5],能在擴散過程中滯留一部分粉塵,因而整體濃度水平比對照低,也是3種綠地類型粉塵濃度最低的。而半通透型綠地和緊密型綠地由于植物枝葉相對密集,粉塵隨風飄散時風力逐漸減弱,大量的粉塵一部分被植物枝葉吸附,另一部分進入綠地內,因無力擴散而滯留于綠地中,因而這兩類綠地的粉塵量都高于對照,并且隨著通透度的增加,粉塵量的總體水平也在增加。
通透型和緊密型綠地的粉塵濃度在樣點2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說明人行道隔離帶對減少粉塵量是有作用的,可有效地改善人行道內的環(huán)境質量。但半通透型綠地樣點2的粉塵濃度比樣點1的高,這可能與風的擴散有關。由圖1可以看出,通透型的綠地下層開敞,汽車運動產生的風力使粉塵快速擴散,人行道的隔離帶滯留一部分粉塵,因而樣點2粉塵濃度下降。緊密型綠地雖然通透度低,但整體高度僅為其他兩類綠地高度的2/3,呈現(xiàn)前低后高之勢,雖然較低的通透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風速,但這種前低后高的形狀有利于風向上擴散,因而樣點2的粉塵濃度明顯下降,并且在樣點3處與半通透型粉塵濃度十分接近。而半通透型綠地在群落結構上可使風速降低,在樣點2處粉塵有滯留,因此,比樣點1濃度高。
綜上可以看出,通透型綠地有利于粉塵的擴散,但也會增加粉塵的擴散距離。而半通透型和緊密型則使粉塵在人行道上和綠地內滯留,人行道隔離帶對人行道內的粉塵含量有降低的作用。不同種類植被的環(huán)境效應各有異同[6],所以,可以選擇滯塵能力較強的喬木、灌木和草本進行搭配[7]。
2.2 不同通透度下的道路綠化形式對噪音的影響
由圖3可知,從噪音的變化趨勢來看,對照的噪音從路邊到綠地內是先增加的,在樣點3達到最高點,然后降低,最低點在樣點5。通透型、半通透型和緊密型綠地的噪音從路邊到綠地內是曲折向下的,通透型綠地噪音最低點在樣點4,半通透型綠地噪音最低點在樣點3,緊密型綠地噪音最低點在樣點5。從噪音的總體水平上來看,通透型和半通透型綠地明顯低于對照,而緊密型綠地則先高于對照后低于對照。通透型綠地噪音總體水平最低,緊密型綠地噪音總體水平最高。根據(jù)資料可知,汽車現(xiàn)已成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原因[8],而汽車的兩個噪聲源分別是發(fā)動機進氣口與前輪前方輪罩間隙,兩種噪音會在傳播過程中相遇形成 新峰值[9],本試驗高峰值出現(xiàn)在對照樣點3的位置。
圖3 不同通透度下的道路綠化形式對噪音的影響
行道樹和綠化帶對噪音能形成阻擋作用,這是由于樹木能夠將投射到樹葉上的噪聲反射到各個方向上,樹葉的輕微震動使得噪聲能量消耗而減弱[10]。因此,各綠地類型的噪音從路邊到綠地內都是曲折向下的。噪音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時以風傳播為主,有時以植物對噪音的消耗為主,有時也以噪音在傳播過程中的反射為主,這取決于樣點的環(huán)境。3種綠地類型樣點1的噪音都高于對照,說明人行道隔離帶的阻礙作用使噪音傳播的速度減慢,造成噪音在樣點1的積累。但隨著植物的減噪作用,在樣點2處噪音均迅速下降,其中通透型下降最為明顯。而樣點3是人行道中間,此處通透型綠地噪音最低,主要原因是通透型的通透部分大多集中在0~1.5 m之間,有利于噪音的傳播。而緊密型綠地在樣點3的噪音最高,因為此處噪音遇到密集植物時以反射為主。在綠地內的樣本5,噪音最低的是緊密型,而通透型的噪音最高,說明密閉的空間有效地 減小了噪音污染,茂密的樹葉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綜上可以看出,密閉的綠化帶空間結構最有利于阻隔噪音,使噪聲能量在綠地內消耗而減弱,但對于人行道的噪音反而有增加的作用。因此,要根據(jù)設計主體有目的地合理搭配喬灌及植被種植,給人們帶來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
2.3 不同通透度下的道路綠化形式對CO2濃度的影響
由圖4可知,從CO2的變化趨勢來看,對照的CO2濃度從路邊到綠地內是逐漸增加的,緊密型綠地的CO2濃度從路邊到綠地內是曲折增加的,半通透型綠地的CO2濃度是逐漸減小后在樣點4略微增加后降低的,通透型綠地的CO2濃度整體變化不大。從CO2濃度的總體水平上來看,對照CO2濃度的總體水平最高,其次為緊密型綠地、半通透型綠地,通透型綠地的CO2濃度總體水平最低。
圖4 不同通透度下的道路綠化形式對CO2濃度的影響
CO2是造成溫室效應和導致地球氣溫變暖的主要污染來源,汽車排放的CO2是污染源之一。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進而增加CO2的固定量,使有限的綠化面積發(fā)揮最大的凈化空氣功能[11]。從圖4可以看出,沒有植物覆蓋的對照,CO2濃度最高。而CO2濃度的含量還與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有關,而光合作用又和植物的綠量有關[12]。通透型綠地CO2濃度最低,說明這一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最強,結合圖1可知,雖然這一部分的通透度較大,但是多集中在下層枝干部分,上層部分植物種植較密,更有冠大蔭濃的高大喬木,植物綠量最多,長勢又強,因而光合能力強。而半通透型綠地CO2濃度較高,主要是因為這一部分綠地雖然通透性較差,但植物種植主要是錯落排列,綠量沒有通透型綠地的多。而緊密型綠地的CO2濃度最高,主要是因為這部分綠地缺少綠量較高的高大喬木,只以低矮的灌木為主,大大減少了CO2的固定量,因此,本試驗中的緊密型綠地CO2的濃度最高。
綜上可以看出,CO2含量與植物綠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為了增加CO2的固定量,在種植綠化帶時宜選擇枝葉面積大的植物,合理安排植物綠量,發(fā)揮綠化帶的生態(tài)功能。
本試驗是以天津市復康路北側的綠化帶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不同通透度下1.5 m處道路綠化形式對道路污染物擴散的影響,通過實地樣點的測量,得出結論:通透型綠地從路邊到綠地內依次的5個樣點,在粉塵含量、噪音以及CO2濃度上總體水平都是最低的,說明通透型綠地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可降低道路附近的污染。而緊密型綠地從路邊到綠地內依次的5個樣點,在粉塵含量、噪音以及CO2濃度上總體水平都是最高的,說明緊密型綠地有利于縮小污染物擴散的范圍。因此,今后在進行道路綠地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設計主體對環(huán)境的要求,再結合樹種的特點盡可能實現(xiàn)綠地生態(tài)效益的最大化。
[1]何強.環(huán)境科學導論[M]. 3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86 -188.
[2]甘辛嬌.論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及施工[J].建材與裝飾,2012(6):15-16.
[3]胡喜生,鄭燕,陳敏,等.不同行道樹綠化帶疏透度對降低交通噪音效果的對比[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4(4):95-99.
[4]高一丹,劉海榮.交通污染對大葉黃楊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6,48(2):41-44.
[5]馮采芹.綠化環(huán)境效應研究[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2:23-54.
[6]李寒娥,李秉濤,郁夢德.交通污染區(qū)城市綠化植物硫含量分布[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5,14(3):1-6.
[7]陳錦旋.廈門常見綠化常綠闊葉樹種的滯塵能力[J].2014,41(2):57- 60.
[8]TAHAMI F, KAZEMI R, FARHANGHI S, et al. Fuzzy based stability enhancement system for a four-motor-wheel electric vehicle [J].SAE technical paper,2002(1):1588.
[9]楊殿閣,鄭四發(fā),鄭凱,等.利用聲全息方法研究汽車噪聲空間傳播[J].中國機械工程,2001(10):1148-1151.
[10]孫偉,王瑋璐,郭小平,等.不同類型綠化帶對交通噪聲的衰減效果比較[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4,23(2):87-93.
[11]邱泉.桂林市城市綠化對二氧化碳的固定效應調查初報[J].廣西園藝,2007,18(5):1-3.
[12]王忠君.福州植物園綠量與固碳釋氧效益研究[J].中國園林,2010,26(12):1-6.
1002-0659(2016)06-0010-04
S731.2
A
2016-08-03
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610061099)
主要作者簡介:楊艷芳(1993-),女,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園林綠化方面研究。
梁發(fā)輝(1978-),女,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方向的研究。
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