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迪華
百無禁忌說白石
文/張迪華
張迪華,男,1950年3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南部縣,1957年遷居河南省洛陽市至今。1988年從企業(yè)黨委宣傳部調(diào)至洛陽經(jīng)濟報社,1997年3月,應亞洲世界國際集團之邀,赴菲律賓采風、創(chuàng)作并辦展。1998年2月20日,由《菲華時報》主辦,“張迪華中國書畫展”在菲律賓晉江同鄉(xiāng)總會隆重開幕。張迪華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河南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藝術(shù)學會常務委員,中國畫院畫家,國家一級藝術(shù)家,大唐東都牡丹書畫研究院院長,菲律賓中國藝術(shù)中心特聘書畫家,全日本中國藝術(shù)家聯(lián)盟特約作家,西澳中國書畫家學會藝術(shù)顧問。
迄今為止,《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澳大利亞時報》等海內(nèi)外近百家新聞媒體已經(jīng)對張迪華的作品和藝術(shù)成就給予了推介和報道。河南及洛陽電視臺分別于1996年和2002年錄制并播出介紹其書畫藝術(shù)的專題片。此外,張迪華還出版了《張迪華中國書畫藝術(shù)》《張迪華文學作品選》《雅俗共賞畫牡丹》和《中國書畫60年·當代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集——張迪華卷》等著作,發(fā)表藝術(shù)論文60余篇,其中《筆墨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廢紙論〉的得與失》《百無禁忌說白石》等在書畫界引起廣泛關(guān)注。
在我的閱歷、知識、見地、書畫技藝達到一定的水平時,我對白石老人一直有自己獨有的看法,也曾多次想把我的這些看法公諸于眾,但每每有所忌憚,最終不能成文。記得著名作家王朔曾撰文對齊白石的畫作說了一些不恭敬的話,立刻便遭到了群起而攻,最后只好三緘其口。王朔非等閑之人,只是對書畫尚不太在行,故而的確說了一些錯話,例如說齊白石沒有畫過人物等等。但王朔沒有盲從跟風,直說自己不喜歡齊白石的畫,并詳細說明自己何以不喜歡的原因,這應該沒有錯。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像王朔一樣看不懂齊白石的畫究竟好在哪里,為什么他的一幅小品動輒就能拍賣到幾百上千萬?我在《漫談中國畫的欣賞問題》(原載2006年8月26日《美術(shù)報》)一文中,曾有這樣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注意到這么一種現(xiàn)象:中國畫的價位高低,與畫家的知名度有著最直接的關(guān)系。有畫界朋友曾十分認真地說:如果真是吳昌碩或齊白石老先生不慎滴落在宣紙上一個墨點,然后戲題曰《一點墨趣》并加蓋了名章,那么肯定會有人出高價買走這個墨點。這話我信。網(wǎng)上流行馬云說過的一句話:你若成功了,放屁都有道理。而你若失敗了,再有道理都是放屁。馬云成功了,所以馬云胡亂涂了幾筆,由曾梵志收拾后的畫作《桃花源》,居然在蘇富比拍了3600萬!這便是名人效應,何況齊白石的盛名無下無敵呢!
曾經(jīng)從網(wǎng)上一口氣看完了央視百家講壇七集的《水墨齊白石》,認為呂立新先生從勵志為切入口來講齊白石,實在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演講角度,這對眼下這個充滿著奮爭的時代的青少年們來講,其積極的引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呂立新先生對齊白石的極度崇拜,在他的眼里,無論是做人還是為藝,無論是篆刻、書法、詩詞還是繪畫,無論是花鳥草蟲還是山水人物,齊白石都是無與倫比的。這顯然是有點盲目崇拜了。當然,見仁見智,這原也無可厚非。想想看,齊白石能夠從一介木匠成長為讓人不敢置喙的藝術(shù)巨匠,白石老人自然有許多的過人之處,這里我就不再饒舌??晌疫@個人歷來不盲從,不迷信,所以我這里專講一講我對白石老人的幾點與眾不同、不吐不快的看法——
靜聽圖 68x68cm
一、白石老人之所以能從一介木匠成長為讓人不敢置喙的藝術(shù)巨匠,自然與他極高的悟性和勤苦努力分不開。但是,世間和他具有一樣悟性和勤苦努力的人那么多,甚至比他具有更高悟性和勤苦努力的人恐也不在少數(shù),可誰又能具有像他那樣的好運氣呢?他的一生在不同階段均有貴人相助,先是胡沁園、陳少蕃,之后又有一代經(jīng)學大師王湘綺,再后來落戶北京,又得到了名家大師陳師曾的全力提攜。陳師曾將齊白石捧出之后便去世了,享年僅47歲,好像他人生的使命就是扶持齊白石的,一旦齊白石成就了,他便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似的。經(jīng)陳師曾等畫界大腕的介紹,一心戲外學畫的梅蘭芳也拜在齊白石門下。乖乖,曉諭海內(nèi)外的京劇大師梅蘭芳成為齊白石門下的徒弟,這讓齊白石的顏面光耀神州?。∮绕涫呛髞淼男毂?,由于他的深廣影響和崇高的身份地位,更是將齊白石抬到了無人能及的高度,甚至成了毛澤東的座上賓。于是,很多人,其中不乏已經(jīng)頗有影響的書畫家,紛紛投到齊白石門下為徒以提高身價(如今一些在美術(shù)界身居要位、聲名顯赫的所謂大師名家門下,同樣是高徒聚集,這和昔日眾多丹青高手紛紛投靠白石老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自然而然,齊白石就成了一桿大旗,所有的聲名、榮譽都奔他而去。很長一段時日,家家戶戶日用的臉盆、保溫瓶、碟子、盤子、碗、毛巾、枕巾、毛巾被等,圖飾印的都是白石老人的作品,還有各種報刊、雜志、掛歷、畫頁、郵票等,白石老人的作品隨處可見??梢哉f,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書畫家,除了齊白石別無他人,加之他的健康長壽,97歲才溘然去世,一代大師的地位于是堅不可摧。
誠然,這些齊白石遇到的貴人都是成績卓著的大家,他們自然不會輕率盲目的去提攜一個不值得提攜之人。他們共同發(fā)現(xiàn)齊白石身上最值得肯定的別人所不具有的優(yōu)點,那便是他不拘常理、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他與生俱來的自負自信。所謂的“衰年變法”,便是與他這種精神息息相關(guān)。另外,說實在話,權(quán)威都肯定了的事物,大家還不一哄而上?就像市場上“哄攤”一樣,從眾的人會越來越多,有哪個還愿意去和權(quán)威、大眾起唐突而自討沒趣?
邊塞寒月圖 178x96cm
二、白石老人的蝦、蟹和各類草蟲畫的精到極了,可見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刻領(lǐng)悟,這是不能不讓人首肯的。可是最近看到有人撰文說,和齊白石同時代的著名畫家董壽平在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曾指出,齊白石的草蟲多半都是他的第三個兒子齊子如畫的。齊白石專門讓這個兒子畫草蟲,今天畫蜻蜓,明天畫螞蚱,一張張摞起來,他隨時拿出來補上花草,把自己的大名一題,自然會有人買賬。不僅如此,他的眾多作品都是一個粉稿勾出來的,所以看他的作品,很多都似曾相識。難怪文革后歸還抄家抄來的齊白石的畫作,拿出一張來,誰都說是自己的,爭來爭去,沒辦法說得清,干脆歸公。這且不論,由于行市看好,只要是他齊白石的畫就不愁出手,于是不乏應酬之作。翻看他的畫作,除了重復雷同之外,確實精到的不占多數(shù)。他說過如此精辟的話:畫當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伤亩鄶?shù)作品卻普遍比較簡單,筆墨不夠講究,一味地稚拙使作品猶如孩童所為,個別作品還存在著要么太似或要么不似之弊。例如他筆下的蝦、蟹、草蟲等非常精細,而他筆下的花木、山川、人物等則大多“逸筆草草”,既無形神兼?zhèn)洌酂o渾厚華滋。記得他曾經(jīng)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篆刻第一,書法第二,詩詞第三,繪畫第四??磥?,白石老人是非常了解自己的,我對他作品的看法和他一樣。他的篆刻影響了無數(shù)印人,不僅開一代新風,確實也耐品讀。他的畫也影響了無數(shù)畫人,可絕大多數(shù)走入了歧途,其畫作讓人不忍卒睹。
清麗芬芳 68X68cm
貓戲圖 68X68cm
三、精力過人加上勤苦努力,白石老人一生問世的作品有三萬多幅,這是任何其他的名家大師都不可望其項背的。如此大量的作品,其創(chuàng)作動力自然與他極好的賣方市場有關(guān)。求畫者絡繹不絕,他也就揮毫不止。擱別人恐怕不行,總不能老是重復自己,可白石老人生活底蘊豐厚,穎悟過人,他信手拈來,連蒼蠅、蚊子都能入畫,有什么能難住他的?但也正因為如此,你很難看到白石老人大一點的畫作,尤其成名之后,差不多的作品都是小品式的,有時甚至小到煙盒大小,簡到畫面上只有一只小蟲。他的人物畫,都是漫畫式的,筆墨充滿童趣,很多就像是兒童畫,只是他的畫題見出他學識閱歷的老道。他的山水畫不多,除了學習階段臨過一些大畫外,多數(shù)也是小尺幅的作品。因此,他不像近代的任伯年、吳昌碩,也不像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徐悲鴻等諸多名家大師那樣讓人感到豐厚、深沉、博大,他只是豐富,有民間味,有鄉(xiāng)土氣。他高不可攀的大師地位,是很多名家大師和權(quán)威人物的抬舉、捧場塑造出來的。記住這樣一種現(xiàn)象:名家權(quán)威捧一個人,跟捧的人便會呼啦啦一片響應。這也是很多人千方百計想和名家權(quán)威拉上關(guān)系,哪怕只是照一張合影的原因所在。那么大家都捧一個人,即便你看法不同,也只有噎住不吭,否則你便遭眾人惡。白石老人的大師地位早已約定俗成,這是誰都無法撼動的。但開放的時代讓我有勇氣談一點我對白石老人的不同看法,這應該不是什么問題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嘛!
最后說一點,關(guān)于白石老人如何奠定大師地位的宏篇巨論多得很,多數(shù)還都是大名鼎鼎的理論家所撰。這很正常,如果你是一個被名家權(quán)威肯定的藝術(shù)家,那么你放心,自會有大大小小的理論家言之鑿鑿地為你進言。毋庸諱言,歷史留下來的名家大師其作品未必皆名副其實,而那些無名、佚名的書畫作品倒往往光耀千秋(只可惜因其無名、佚名,其作品被人珍藏至今的實在寥寥)。何故?看看今天書畫界的名與非名,應該了然個中原因。世事如此,明白就是了。
原載于《香港美術(shù)報》
區(qū)塊鏈:定義未來金融與經(jīng)濟新格局張健 著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