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鴻音
(北方民族大學(xué)西夏研究所,寧夏銀川750021)
黑水城出土“轉(zhuǎn)女身經(jīng)音”初釋
聶鴻音
(北方民族大學(xué)西夏研究所,寧夏銀川750021)
黑水城所出《佛說轉(zhuǎn)女身經(jīng)》正文后附“經(jīng)音”,為118個漢字注出了直音和反切。注音反映的聲母系統(tǒng)接近以《番漢合時掌中珠》為代表的漢語西北方言,但其韻母系統(tǒng)與這種方言差別較大,這表明,在12世紀的西夏境內(nèi)同時流行著兩種不盡相同的“西北方言”,一種是黨項人學(xué)說的漢語,另一種是漢族知識分子的讀書音。
漢語音韻;宋西北方言;轉(zhuǎn)女身經(jīng);佛經(jīng)音義
俄羅斯科學(xué)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的黑水城特藏里保存著3冊《佛說轉(zhuǎn)女身經(jīng)》,原件系1195年西夏皇太后羅氏紀念仁宗去世2周年的施印本,正文后面附有當時人撰寫的難字注音。佛經(jīng)音義類作品在唐五代文獻中多有保存,而晚些時候出自西夏王室的僅此一種。這份“轉(zhuǎn)女身經(jīng)音”所代表的方言可以作為研究漢語音韻的參考資料。
一
黑水城所出的《佛說轉(zhuǎn)女身經(jīng)》于1914年始見伯希和報道[1],孟列夫在70年后對之做過詳細的描述[2](201~203)。原件共有3個編號:TK8、TK12、TK13,它們是來自同一規(guī)格的雕版,照片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布[3]。3個編號各有不同程度的殘缺,拼配所得的完整文本由4部分組成:首先是曇摩蜜多的漢譯文,其次是經(jīng)文中的難字注音,然后是西夏佚名編者撰寫的修行法①我們判斷這篇“修行法”為西夏人的作品,是因為其中將“六字真言”(o ma i padme hūm)用漢字音譯為“唵麻禰缽口能(二合)銘吽”,這是典型的西夏晚期譯法,見西夏天慶七年(公元1200年)智廣、慧真所編《密咒圓因往生集》中的“觀自在菩薩六字大明心咒”[13]。,最后附有天慶乙卯二年(公元1195年)九月二十日皇太后羅氏的施經(jīng)發(fā)愿文,表明這次施經(jīng)的目的是紀念夏仁宗(公元1124~1193年)去世2周年。
本文介紹的“轉(zhuǎn)女身經(jīng)音”是原書的第二部分,共18行,音注了118個漢字[3](221~222,289~290,296)。首行題“經(jīng)音”,下面有雙行小注。
此下實音字。如本韻內(nèi)無者,就鄰韻同聲字而借音之。若全無者,但安切腳。小注里說的“實音”指的是傳統(tǒng)上的“直音”標注法,如“埵音朵”?!氨卷崈?nèi)無者”指的是被注音字在韻書中沒有同音字的情況,這時編者會借用鄰韻的同音字,也就是注音字雖然與被注音字不在韻書的同一個小韻,但在編者讀來是一樣的,例如以霽韻的“計”音注祭韻的“罽”。假如連這樣的同音字也找不到,就采用反切法標注。
“經(jīng)音”中使用反切注音的有23例,其中與《廣韻》和《集韻》相同的7例。
闥,他達切;穴,胡決切;舂,書容切;偽,危睡切;尿,奴吊切;奪,徒活切;庵,烏含切。
與《廣韻》相同,而與《集韻》不同的3例。
慳,苦閑切(《集韻》丘閑切);攀,普班切(《集韻》披班切);誑,居況切(《集韻》古況切)。
與《集韻》相同,而與《廣韻》不同的2例。
震,之刃切(《廣韻》章刃切);耨,奴沃切(《廣韻》內(nèi)沃切)。
與《廣韻》《集韻》都不同的11例。
崛,渠物切(《廣韻》衢物切,《集韻》渠勿切);雅,魚賈切(《廣韻》五下切,《集韻》語下切);裸,胡瓦切(《廣韻》缺,《集韻》戶瓦切①經(jīng)文“善女著此衣服瓔珞,莫裸形立”,可知“裸”在此義為“肉袒”?!稄V韻》馬韻胡瓦切下無“裸”字,《集韻》戶瓦切有“倮”,注“肉袒也”。當即此字。);凱,苦改切(《廣韻》苦亥切,《集韻》可亥切);悋,力進切(《廣韻》《集韻》良刃切);嫌,胡兼切(《廣韻》戶兼切,《集韻》賢兼切);村,千尊切(《廣韻》此尊切,《集韻》粗尊切);稟,彼錦切(《廣韻》《集韻》筆錦切);抽,丑由切(《廣韻》《集韻》丑鳩切);廁,初事切(《廣韻》《集韻》初吏切),藐,彌藥切(《廣韻》莫角切,《集韻》墨角切)。
除去“藐”字那一條需要在下文另做解釋之外,我們可以看出,上列反切無論與《廣韻》和《集韻》的具體用字是否相同,其聲韻呼等都不出唐宋官韻既定的語音框架,即“經(jīng)音”的反切是以唐代以后的某部中原韻書為基礎(chǔ)的。目前雖然還不清楚編者依據(jù)的是哪一部書,但考慮到黑水城已經(jīng)有宋版的《廣韻》出土[4],若推測在那前后也有其他民間韻書傳入西夏地區(qū),似也不悖情理。
不惟反切,“轉(zhuǎn)女身經(jīng)音”里有些直音采用的也是《廣韻》設(shè)定的同音字。這樣的例子一共有50個,下面從平上去入四聲中各選一例。
懸音玄(先韻胡涓切);埵音朵(果韻丁果切);渡音度(暮韻徒故切);陸音六(屋韻力竹切)。
需要指出的是,這份“經(jīng)音”中的“實音”并不僅用于注音,有時還用來提示異體字。屬于這類情況的有10例。
這些“實音”或者以本字注異體字,或者以異體字注本字,其聲韻雖然一樣,但并沒有真正起到注音作用——假如讀者不認識“脅”字,那么他一定也不認識“脇”字。
二
余下的34例直音沒有嚴守中古韻書的聲韻分界,這應(yīng)該視為編者無意間透露的實際口語信息,也是“經(jīng)音”提供給漢語音韻學(xué)最有價值的資料。這些資料中最多見的是同韻攝間的鄰韻互注,基本格局是一二等與三四等不混用,一等和二等也不混用。
一等注一等:曇音談(覃談),悔音會(隊泰)。
二等注二等:懈音戒(卦怪),幻音患(裥諫),狹音匣(洽狎)。
三等注三等:耆音其(脂之),臾音馀(虞魚),衢音渠(虞魚),瓔音英(清庚),姊音紫(旨紙),恚音位(寘至),愧音貴(至未),譽音喻(御遇),毳音墜(祭至)。
三四等互注:牽音愆(先仙),罽音計(祭霽),蔽音閉(祭霽),怯音篋(葉帖)。
洪細音的界限分明,說明三四等字帶有相同的主元音或者介音i。即使偶爾出現(xiàn)不同韻攝字的互注,洪細音也不會混淆。
三等注三等:阇音成(麻清),弱音肉(藥屋),擲音直(昔職)。
三等注四等:詣音議(霽寘)。
最后一例以止攝字(議)注蟹攝字(詣),同類的情況可以追溯到敦煌文獻,如《菩薩布薩法》注“底”為“丁里反”,用三等止韻字注四等薺韻字[5](1261)。西夏文獻的佐證集中見于《文?!菲铰暤?1韻和上聲第10韻,里面的對音漢字也是止攝字與齊韻字通用[6](11)。真正的例外只有一個“打”字(梗韻二等德冷切),“經(jīng)音”用“頂”(迥韻四等都挺切)為之注音,二等與四等互注不合音韻規(guī)律①或許“打”字在當時的讀音真的比較特殊。從同時代女真語的音韻結(jié)構(gòu)看,金太祖名字“阿古打”里的“打”不會讀德冷切,而更可能讀如后代的ta,不過ta這個讀音的來歷目前還不清楚。。如果不考慮這個字,那么我們就可以說,二等韻在“經(jīng)音”編者口中是獨立的一類,從來不與一三四等韻相混。漢字的西夏對音也是同樣,例如在《類林》的西夏譯本里常出現(xiàn)“”ka這樣一個表音字[6],既可以音譯假攝的“嘉”“家”“賈”“駕”,也可以音譯效攝的“交”“?!?、山攝的“間”“簡”,以及咸攝的“鑒”。這些漢字雖然所在韻攝不同,但無例外都是二等。
“經(jīng)音”用清韻的“成”注麻韻的“阇”,情況與《文?!菲铰暤?5韻的對音漢字通用“成”和“舍”一樣[7](27),表明梗攝字已經(jīng)失去了鼻韻尾?,只以元音e收尾了。與《文?!芬粝挡煌氖牵泄艥h語的其他兩個鼻韻尾以及三個塞音尾在“經(jīng)音”里還完好地保留著,即使是跨韻攝的直音也不會打亂其間的界限。
m尾注m尾:曇音談(覃談)。
n尾注n尾:幻音患(裥諫),牽音愆(先仙),糞音分(問文)。
p尾注p尾:怯音篋(業(yè)帖),狹音匣(洽狎)。
t尾注t尾:術(shù)音述(術(shù)術(shù))。
k尾注k尾:弱音肉(藥屋),擲音直(昔職)。
與最后一種情況相似的還有“藐,彌藥切”,這是唯一反映了編者口語的反切注音,同樣說明覺韻和藥韻的韻母已經(jīng)變得相同②“藐”字《廣韻》二等覺韻莫角切又三等小韻亡沼切,“經(jīng)音”注彌藥切,故此視同三等字。,尤其是中古的塞音韻尾k還保留著。
與入聲不同的是,平上去三聲卻偶爾會出現(xiàn)互注的情況,例如以平聲注去聲的有“諍音爭”“糞音分”,以上聲注平聲的有“睺音后”,以去聲注上聲的有“怠音代”??紤]到“糞”的同音字有常用的“奮”,“睺”的同音字有常用的“侯”,而編者卻偏偏選用了聲調(diào)不同的字,這使我們相信編者口中平上去三聲的界限有時不大嚴格。
不同聲類的直音可以分成幾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知母的“?!弊⒁哉漳傅摹胺N”,可以解釋為舌上音與正齒音的合流。第二種是清濁聲母的互注,這類例子共有4個,以滂母注並母的,如“被音譬”;以定母注透母的,如“涕音弟”和“唾音惰”;以奉母注非母的,如“腹音復(fù)”。這類例子說明,編者口中的濁聲母已經(jīng)清化,而且中古的濁塞音全部變成了送氣清塞音。第三類是舌上濁音澄母的“柱”注以正齒清音穿母的“處”,這是前兩類情況的一并反映。同樣的例子在《番漢合時掌中珠》里多見,歷來被視為宋代西北方言最典型的聲母特征[8]。
有兩例關(guān)于聲母的注音需另作解釋。
恚音位,這是以喻母三等注影母。此類情況少見,應(yīng)該解釋為“經(jīng)音”,編者把這兩個字都讀成了零聲母。
毳音墜,這是以澄母注清母。如上所述,“經(jīng)音”編者口中的舌上音與正齒音已經(jīng)合流,且全濁聲母已經(jīng)變?yōu)樗蜌馇逡?,那么就可以把“毳音墜”理解為徹母或穿母(t?h-)與清母(tsh-)的互注。在敦煌本《開蒙要訓(xùn)》里有“以徹注清”(蹴音畜)和“以清注穿”(掣音切)的兩個例子,可以證明這類情況古已有之,但恐怕只是個別的例外,不好說是全部齒頭音和正齒音的合流[9](84)。
三
通過這些有限的材料大致可以看出“經(jīng)音”編者口語的主要特點,其中,全濁聲母清送氣化以及知照組合流是西北方言的共性。與此相對的是,《番漢合時掌中珠》表明漢語的輔音韻尾都已不存,相應(yīng)的字音與陰聲合流,鼻音韻尾也極少出現(xiàn),至少是m與n已經(jīng)混而為一[10],然而“經(jīng)音”里m、n、p、t、k這幾個輔音韻尾卻表現(xiàn)得十分清楚,特別是入聲的完好保留應(yīng)當視為“經(jīng)音”與漢語西北方言最明顯的區(qū)別。
編者口中的漢語方言此前在西夏時代的文獻中沒有見到過,但在人們熟知的古今其他方言里可以找到類似的佐證,例如具備這些主要聲韻特點的有唐代的長安方言[11],以及現(xiàn)代廣東梅縣的客家方言[12](149,154~155)?,F(xiàn)代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是唐宋時期南遷的中原人,這表明,“轉(zhuǎn)女身經(jīng)音”反映的漢語方言與客家話一樣,都是唐代長安方言的直接后代。盡管這篇“經(jīng)音”沒有留下編者的絲毫信息,但從感覺上說,那個佚名編者很可能是專為西夏王室服務(wù)的漢族知識分子,甚至可能是來自中原的移民。西夏歷朝的法會施經(jīng)活動中一定有漢族知識分子的協(xié)助,他們?yōu)樾掠》鸾?jīng)撰寫的序跋大多為格律規(guī)范的駢體文,那種專門的漢語音韻知識不是其他民族人能夠輕易掌握的。
至于以《番漢合時掌中珠》為代表的另一種方言,我們有理由相信那是在黨項語言影響下形成的特殊的民族語言變體。具體說來,就是《番漢合時掌中珠》所反映的漢語音系里沒有入聲韻尾,那不見得是古漢語的自然演化,而是因為黨項本民族語言里只有開音節(jié),沒有接受過專門教育的黨項人不會發(fā)塞音韻尾,所以就不自覺地把它們省略掉了①對中古漢語的塞音韻尾,不同民族的處理方式不同。黨項人予以省略,而日本人則在后面加上了一個元音,例如漢語的“國”(*kok)在日語讀koku。。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出一個結(jié)論,即12世紀的西夏境內(nèi)至少有兩種漢語方言并存,學(xué)界此前研究的“12世紀西北方言”實際上是黨項人學(xué)說的漢語,并不是《切韻》音系的直接后代,而本文介紹的“轉(zhuǎn)女身經(jīng)音”才代表了直接繼承中古漢語的、西夏境內(nèi)漢族知識分子的讀書音。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地區(qū)的所有人都說同一種語言或者方言,河西地區(qū)世居的漢人與后來的黨項人及漢族移民雜處,這無疑會使西夏的語言格局變得復(fù)雜,“轉(zhuǎn)女身經(jīng)音”所反映的情況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已。
[1] P.Pelliot.Les documents chinois trouvés par lamission Kozlov[J].Journal Asiatique,Mai-Juin,1914.
[2] Л.Н.Меньшиков.ОписаниекитайскойчастиколлекцииизХара-хото[M].Москва:Наука,1984.
[3] 俄羅斯科學(xué)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 聶鴻音.俄藏宋刻《廣韻》殘本述略[J].中國語文,1998(2).
[5] 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M].杭州:杭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6.
[6] К.Б.Кепинг,Лескатегорий.Yтраченнаякитайскаялэйшувтангутскомпереводе[M].Москва:Наука,1983.
[7] М.В.Софронов,Грамматикатангутскогоязыка[M].Москва:Наука,1968.
[8] 龔煌城.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1.
[9]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61.
[10] 王靜如.西夏文漢藏譯音釋略[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0.
[11] H.Maspéro.Le dialecte de Tch’ang-ngan sous les T’ang[J].Bulletin de l'E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20. 2,1920.
[12] 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13] 孫伯君.普寧藏本《密咒圓因往生集》的八思巴字注音研究[J].中華文史論叢,2009(3).
【責(zé)任編輯 李延?!?/p>
K246.3
A
1674-6627(2016)01-0074-04
2015-11-01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體系探索研究”(11&ZD123)
聶鴻音(1954-),男,北京人,北方民族大學(xué)西夏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