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中共安順市委黨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貴州 安順 561000)
全面放開兩孩政策之評析
李波
(中共安順市委黨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貴州 安順 561000)
2015年10月29日通過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作出了全面放開兩孩的決議。兩孩政策是基于未富先老、出生人口性別比畸形、失獨家庭、勞動力不足等形勢下產生的,宣告了持續(xù)30多年的一孩政策的終結。它必將促進我國人口均衡發(fā)展,有效地應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緩解男女性別比失衡的壓力,最終達到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目的。
兩孩政策;一孩政策;生育率;老齡化;勞動力人口
為了應對人口過快增長,對經濟發(fā)展、資源及環(huán)境造成的壓力,我國自1982年起,就實行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即一孩政策,之后,該政策得到越來越嚴厲地執(zhí)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孩政策產生的負面性影響愈加明顯: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遠高于正常水平,失獨引發(fā)的問題威脅著社會和諧穩(wěn)定,適齡的勞動力人口明顯減少。特別在十二五時期,“我國總人口呈現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但勞動力人口卻不斷下降,老齡人口不斷攀升”[1]。面對此種狀況,愈來愈多的人加入呼吁為生育松綁的行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黨及時掌握民意動態(tài)、充分調查論證,于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因而,兩孩政策的出現也不例外,有其產生的根源。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已經被嚴格執(zhí)行了34個年頭,雖然有效地緩解了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huán)境及經濟發(fā)展造成的巨大壓力,我國人口再生產因此步入了現代型,但是帶來的負面影響愈發(fā)明顯,已經成了人口政策的主要矛盾,需要亟待解決。這說明人口政策必須符合“人類自身的生產要與生活資料生產相適應的客觀規(guī)律”[2]。
1.人口老齡化加深。
一孩政策推行之久,促使我國的生育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坝捎诘蜕示哂芯薮蟮膽T性,即便大力鼓勵生育,要把我國生育率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能需要兩三代人”[3],更何況如今普遍實行嚴格的一孩生育政策?!伴L期低生育率加劇人口老齡化,導致養(yǎng)老負擔沉重,育齡家庭不堪重負,反過來又會抑制生育意愿”[3],呈現一種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不僅僅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負擔,還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壓力。我國從整體上正處于并將長時期處于發(fā)展中國家階段,人口未富先老勢必消耗掉相當部分的社會財富,進而延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在低生育水平的作用下,我國人力資源豐沛的優(yōu)勢漸漸消失,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高速發(fā)展也將遲緩。處理因低生育率帶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調整和完善我國現有的人口政策。
2.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
國際上一般認為“每100名女嬰相對的男嬰數在102—107之間屬于正常范圍”[4]。調查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xù)走高:第三次人口普查為100:108,第四次人口普查為100:111,第五次人口普查為100:117,第六次人口普查更是接近100:130的水平。自古以來,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重男輕女的思想深刻在民眾腦海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推行的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后,該思想被激發(fā)到了極點:人們利用現代發(fā)達的B超技術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的人工中止妊娠,導致新生嬰兒男孩的出生率越來越高,女嬰出生率卻持續(xù)走低即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它的單維性致使在實際操作中忽視優(yōu)化、優(yōu)生的要求,一味強調控制人口數量,把出生人口數量控制當作了絕對的甚至唯一的人口政策目標。近年來,相關部門對此進行理論和政策創(chuàng)新,例如,提出“統(tǒng)籌解決人口問題”、“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等概念和加大打擊“兩非”力度等舉措。這些舉措雖然都在良性改進人口政策,但是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卻沒有改觀。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一孩生育政策中把控制人口數量當作剛性的、不可調整放松的前提,改變其單維性,全面放開兩孩政策是當前最佳的人口政策選項。
3.失獨家庭頻繁發(fā)生。
失獨家庭是指獨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養(yǎng)子女的家庭。以生育一孩為主要內容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多數中國家庭形成了‘421’家庭結構,在該結構中,家庭原有的諸多功能逐漸弱化,使得這些家庭在面對風險時十分脆弱”[4]。當下,421家庭即獨生子女家庭在各種突發(fā)事件中失去子女的現象愈發(fā)普遍,2013年,人口學家就預測,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失獨家庭將達到1000萬。但是面對龐大的失獨家庭,國家和社會在經濟補助、生活幫扶、心理疏導、養(yǎng)老關懷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十分滯后。失獨家庭不單單關涉到家庭和個人的損失和傷害,而且關乎
到國家和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針對失獨家庭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幫扶、保障制度,只能使這些家庭在生理和心理的傷害盡量降低而已,也就是治標而不能治本。想要在根本上應對失獨家庭問題,就必須放開人口生育限制,實施均衡的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
4.勞動力人口日益短缺。
“人口是經濟行為的主體,沒有一定數量、質量、密度、和結構的人口,社會經濟生活也不可能存在和發(fā)展”[5]。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qū)持續(xù)出現用工荒現象即用工單位時常招不到職工,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價持續(xù)上揚、職業(yè)技能要求越來越高,也有勞動力人口日益短缺。我國進行改革開放的一個很大的動力就是基于豐富且廉價勞動力人口。持續(xù)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fā)展,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都是得益于1960年至1990年間相對寬松的人口生育政策產生出來的大量勞動力人口。不可否認,時至今日,龐大的勞動力人口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核心優(yōu)勢?!叭毡救司xGDP在1991年比美國高20%,但在2013年卻比美國低26%,雖然這期間日元對美元升值、日本人口增長率低于美國都在推高日本人均名義GDP”[3]。可以說,正是日本較低的生育率是導致其經濟頹勢的根本原因。相同的例子,在我國東北地區(qū)上演:東北地區(qū)的生育率在全國是最低的,加之人口外流,近年的人均GDP增長在全國處于墊底的位置,失去了曾經領頭羊的榮光。其實,我國近年來經濟發(fā)展一直放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一孩政策導致的勞動力人口持續(xù)減少。為了扭轉經濟下滑的形勢,應對經濟步入新常態(tài)的挑戰(zhàn),全面放開兩孩政策刻不容緩。
全面放開兩孩政策不僅是對“人口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也是對民心民意的一次應答”[1],對人口自然增長、出生人口性別比、勞動力供應、老齡化程度、經濟增長等方面將會產生積極效應,為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社會安定提供保障。
1.緩解老齡化程度。
近10多年來,我國已經掉入了低生育率陷阱,全國總和生育率在1.4—1.5之間,遠低于2.1的更替水平,大大低于世界的2.5平均水平,甚至低于發(fā)達國的1.7。低生育率導致老齡化在加速,預計到205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的30%。全面放開兩孩政策后,我國的生育率水平勢必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0—14歲的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相對的老年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重自然下降了。這是單純從提升生育率層面上來講,有利于緩解老齡化的程度。同樣,兩孩政策的放開,可以讓在育齡期內的夫婦擁有兩個孩子,增強了個體家庭抗風險的能力,避免因失去孩子,產生失獨家庭問題。正是因為兩孩政策有規(guī)避失獨風險的功能,刺激了人們生育愿望旺盛,老齡化程度隨之得到一定的緩解。
2.平衡出生人口性別比。
一孩政策持續(xù)推行30多年之久,加上養(yǎng)兒防老、重男輕女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人們更加通過諸多非正當的方式生養(yǎng)男孩,導致我國男女出生的性別比持續(xù)走高,遠遠超出了正常水平,出現娶妻難的問題??梢哉f,一孩生育政策是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全面放開兩孩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出生人口性別比,使其朝著正常的軌道前行。這是因為,二孩政策的放開,使許多育齡婦女擁有了再次生育的機會,“一部人可能在自然的條件下就已經實現了生男或生女的愿望,對男孩的偏好不像當初嚴格執(zhí)行一孩生育政策那么強烈”[4]。兩孩生育政策就是意在“提倡公民能夠自由自主負責地生育和適齡適時適量地生育”[6],轉變對生育子女的多少和性別的看法,達到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出生人口性別比的目的。
3.增加勞動力人口。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是歷史和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翻閱歷史,不難看出,古往今來,絕大部分政權都把人口視為第一資源,以此來增強自身實力。可以說,誰擁有眾多的人口,誰就有躋身于強者之列的核心資本。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是憑借豐厚的人口紅利,實現了同期比其他國家更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tài),但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究其原因,與一孩生育政策導致的人口生育率處于超低狀態(tài),人口自然增長非常緩慢十分相關。如今,我國“人口紅利衰減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人口的劇變造成勞動力供求發(fā)生了逆轉,低成本勞動力優(yōu)勢基本喪失并成為歷史”[7]?!叭丝谑莿趧恿Φ膩碓?,而一個國家的勞動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及其開發(fā)和利用的狀況,對經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5]??梢灶A見,如果繼續(xù)推行現行的一孩生育政策,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危機將會威脅到國家能否持續(xù)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在關鍵時刻,黨和政府順應民意和現代化的發(fā)展要求,果斷地對現行人口政策進行調整,作出了全面放開兩孩的決策,相信只要把該政策落實到位及其相關的配套措施作支撐,我國勞動力人口必然增加,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tài),推動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4.安定社會。
生育政策不僅僅事關個體家庭幸福,而且也關涉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也就是說,它不單單是個人生育權問題而且還是個政治問題。毋庸置疑,在過去30多年來,一孩生育政策給整個國家和社會,以及個體家庭都帶來了較為積極的效應。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時代它具有不同的特點,一孩政策在當下不斷暴露出其局限性來,它業(yè)已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發(fā)展。現行的一孩政策具有濃厚的國家性,太多、太強的國家意志凌駕于個體家庭的自然生育權之上,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倫理標準——社會政策應當充分尊重國民意志,體現民眾利益需求”[8]。這一人口政策與民眾的意志和利益訴求相差甚遠,甚至是相背離的,成了天下第一難事。一般情況下,一孩生育政策“往往需要強制執(zhí)行,這就可能影響到干群關系、公民與國家的關系,甚至會成為社會不穩(wěn)的因素”[4]。為了滿足人民的期待,切實踐行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全面放開兩孩的生育政策,它必將為安定社會提供強大的民意支持。
[1]馬天欽.“全面二孩”標刻“十三五”溫度,摘編自10月30日人民網.[J]當代貴州,2015(43):6.
[2]賴林嵩.關于調整人口政策的一點看法[J].決策與信息,2015(10):76.
[3]黃文政.中國人口政策需要重大逆轉[J].中國發(fā)展觀察.人口,2015(8):38-39.
[4]鄒穎潔.建國以來我國人口政策回顧與現行人口政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5(2)下:157-158.
[5]劉錚,李競能.人口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271,285.
[6]穆光宗.人口優(yōu)化理論再探 ——新人口危機和國家安全[J].北京大學學報,2015(4):112.
[7] 統(tǒng)計局官員:人口形勢異常嚴峻 人口結構嚴重扭曲[EB/OL].http:// news.docer.com/html/2015/guonei_1202/13344.html?from=wps.
[8]楊成鋼.中國人口政策需要價值重構[J].人口與發(fā)展,2015(3):11.
Comprehensive liberalization of the two child policy
LI Bo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Anshun municipal Party School,Anshun 561000,China)
through the October 29, 2015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mmunique, made a resolution of the full liberalization of two children. Two child policy is based on the age of the first is not rich, birth population sex ratio deformity, loss of independence, lack of labor and other situations produced, declared the end of a child polic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It will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effectively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aging problem,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gender ratio imbalance,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wo child policy; one child policy; fertility; aging; the labor force population
C923
A
1671-864X(2016)11-0038-02
李波(1986—),男,漢族,中共安順市委黨校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