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
摘要:習語是語言的一種特殊形式,攜帶著大量的該語言使用國家的文化與風俗信息,不同語言的習語表現出使用該語言的民族在環(huán)境、風俗、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獨特特征。翻譯者們一直在探索習語翻譯的最佳途徑,以使譯文既能傳遞原有的信息,又能被讀者容易地理解。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差異巨大的語言,給英語習語的翻譯帶來了困難,而本文將根據實例來探析適當的翻譯技巧和方法。
關鍵詞:翻譯;英語習語;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8-0089-02
一、引言
說到英語習語的翻譯,不妨先從翻譯說起。關于翻譯的標準,中外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們都提出了不同的主張。魯迅認為:“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則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原作的豐姿?!眹缽驼f過:“譯道三難:信、達、雅。”兩人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譯文既要保持原作的信息和意義,又要兼顧翻譯的目標語言的特點。
在翻譯英語習語時,譯者往往會遇到很多障礙,比如在翻譯的目標語言中缺少相對應的語義,或目標語言中的詞匯語義與原文不完全相符。產生這些障礙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不同的文化、歷史、習俗、信仰、地理環(huán)境等。比如“meet your Waterloo”表示的意思是“遭遇失敗”,這個英語習語原指1815年滑鐵盧戰(zhàn)役,當時拿破侖戰(zhàn)敗被俘。在翻譯這個習語時,由于兩個不同國家的不同歷史,在中文翻譯中我們不能找到對應的歷史,因此在這個翻譯中存在的障礙就是語義的缺失。再如,英語中的習語“a lucky dog”是“幸運兒”的意思,不能直譯為“幸運的狗”,因為兩種文化有差異,在中文翻譯中“狗”通常是攜帶貶義的。一個相同的字或詞翻譯之后常常出現這種語義不符的情形。
二、英語習語的主要翻譯方法
習語的翻譯方法有直譯法、意譯法、注釋法等。不同的翻譯方法適用的情形不同,各有長短。
(一)直譯法
直譯法最容易保留原文的特色,傳播文化,因此在語法規(guī)則為讀者所接受和語義相通的前提下,習語的最佳譯法就是直譯法。有些習語的譯文已經融入目標語。例如:“New wine in old bottles”被直譯為“舊瓶裝新酒”;“dark horse”被直譯為“黑馬”;等等。這些翻譯利用兩國文化和對事物認知的共同點,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原習語的原汁原味,而且這種直譯法為漢語注入了新鮮的詞匯,例如上文中的“黑馬”、“冷戰(zhàn)”等,都已經是漢語中人們非常熟悉的詞匯。
對于有些攜帶了大量文化信息的英語習語,我們在中文翻譯中找不到意義相對應的詞匯和表達,但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有信息,可采取直譯法。在習語“in God's name”或“in the name of God”中,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中文翻譯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匯,所以直譯為“看在上帝的份上”,保留了原文“上帝”的概念。
當然,直譯法也有其缺陷,例如“white elephant”,如果直接翻譯為“白象”,并不能表達原有的文化內涵。目前為止,漢語使用者對“象”沒有同樣的附加情感,所以直譯法這時就不能準確地傳達原義。
(二)意譯法
涉及到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差異的習語,我們可以考慮使用意譯法,如上文所述的“white elephant”不能采用直譯法,因為目標語言的讀者并不了解這些習語的文化內涵。這時,只能舍棄其原文形式和詞匯,采用意譯法,即根據原文的含義在目標語中進行表述,如“wet blanket”,如果直譯為“濕毯子”是很難被人理解的,更好的翻譯應該是采用意譯法的“掃興的人(或物)”;“a feather in your cap”這個習語源自于美洲印第安人將羽毛授予英勇作戰(zhàn)的人的習俗,直譯為“帽子上的羽毛”并不能被中文使用者理解其含義,采取意譯法的翻譯“榮譽、成就”更加準確。
意譯法可以傳達原文的含義,但是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如“do the donkey work”翻譯為“干粗活”,雖然譯文傳達了原有意義而且可以被目標語言的使用者很容易地理解它,但是它舍棄了原文中動物的形象,減少了原文鮮活的表現力。
(三)注釋法
英語中很多習語有歷史淵源或宗教色彩,如果采取直譯法,不能被目標語使用者所理解;如果用意譯法,又會丟失很多原文攜帶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注釋法不失為一種補救的良法。比如:“an/sb's Achilles' heel”這個表達源于希臘神話,希臘英雄阿喀琉斯(Achilles)很小的時候,母親將他在斯提克斯冥河中浸過,這樣他就刀槍不入了。可是他的腳踵沒有接觸河水,成為阿喀琉斯唯一的弱點,最終他因為一支箭射中腳踵而死。這個習語如果簡單地直譯為“阿喀琉斯的腳后跟”將會遺失大量信息,也不能被目標語使用者所理解。因此,用注釋法翻譯為“阿喀琉斯的腳后跟——致命的弱點”,既能夠保留原有歷史故事,又可以被人理解,是最佳的翻譯方法。相似的例子還有“Pandora's box”用注釋法翻譯為“潘多拉的盒子——災難根源”;“the Trojan Horse”翻譯為“特洛伊木馬——暗藏之敵,內奸”;“Judas kiss”翻譯為“猶大之吻——背叛行為”;等等。
(四)套譯法(借譯法)
套譯法是指套用現成的成語、諺語等習語表達來翻譯。英語習語“spend money like water”與漢語中“揮金如土”異曲同工,意義相通,因此套譯法這時就是比較好的選擇。與此相似,“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可以用套譯法翻譯為“對牛彈琴/明珠暗投”;“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eggs”可翻譯為“殺雞取卵/涸澤而漁”;“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與漢語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寓意相通。由于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有相似和相通之處,很多英語的習語要傳達的意義與中文已經存在的習語意義是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套譯法無疑是不二選擇。
三、在英語習語的翻譯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忌望文生義
要成為一個出色的翻譯者,必須積累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熟悉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含義,這樣才能夠在遇到各種習語的翻譯時準確把握含義,尋求最佳的翻譯方法。很多人在翻譯英語習語時,由于缺乏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望文生義,淺顯地或錯誤地理解和翻譯英語習語。例如,在句子“John likes to pat himself on the back”中,“pat oneself on the back”并不是字面意義“拍自己的背”,而是“稱贊自己、自夸”的意義;另一個句子“I had to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中“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并非字面意義的“回答自然的召喚”而是“去廁所、解手”的含義。
(二)避免過度使用民族特色太濃的漢語習語來套譯英語習語
雖然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民對自然界的認知有相似之處,很多說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有時使用民族色彩太濃的漢語習語對原文翻譯將會導致意義的增加或減少。比如,“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不宜翻譯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為這個英語習語的本意是指“一旦給人加個壞名聲,他就很難洗刷掉了”,此時,用“讒言可畏”的意義更加準確?!癆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這個習語如果翻譯為“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話,意義將會有誤,更恰當的翻譯應該是“錯無大小,其錯一樣”。翻譯者要避免一味地尋找相似的漢語習語來翻譯英語習語,意義上的相似并不代表相等,翻譯對意義的添加和刪減都是錯誤的。
四、結語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在英漢習語中體現出很大的文化差異,也給翻譯帶來了困難。英語習語的翻譯既要保留原文的含義和藝術,又要被漢語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只有這樣的翻譯才能成功。想要取得這樣的成功,譯者必須積累大量的英語文化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總結翻譯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采用認真、嚴肅的態(tài)度,使英語習語的翻譯對中國文化起到交流和推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林莉蘭.英、漢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2]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任懷平.外語教學中的文化障礙——文化差異與成語翻譯[J].外語教育:2002,
[4]徐涓.中英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差異[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