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醫(yī)學知識轉(zhuǎn)移的典范
    ——杜儒德從英倫到華北的黑熱病研究

    2016-12-16 01:50:40龐雪晨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醫(yī)學臨床研究

    龐雪晨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管理學院, 新鄉(xiāng) 453003)

    ?

    醫(yī)學知識轉(zhuǎn)移的典范
    ——杜儒德從英倫到華北的黑熱病研究

    龐雪晨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管理學院, 新鄉(xiāng) 453003)

    20世紀初黑熱病(Kala-azar)在中國華北肆虐,90%的患者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該病在20世紀大規(guī)模流行之前,中外醫(yī)學典籍中鮮有記載。1900年英國醫(yī)生利什曼(W. B. Leishman)最早發(fā)現(xiàn)黑熱病原蟲后,這種疾病因與為殖民政治服務的熱帶醫(yī)學相關(guān),而引致西方醫(yī)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直至20世紀30年代,才有中國學者在蘇皖地區(qū)進行黑熱病的調(diào)查研究。文章將根據(jù)1900~1935年西方醫(yī)學文獻、國內(nèi)醫(yī)學雜志報道等材料及加拿大長老會醫(yī)藥傳教史料,以加拿大傳教醫(yī)生杜儒德(Ernest B. Struthers)在中國華北進行的黑熱病臨床研究為例,探討醫(yī)學知識的產(chǎn)生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促進臨床實踐、推廣診療方案等問題,旨在為規(guī)范當今醫(yī)學知識的轉(zhuǎn)移提供借鑒。

    黑熱病 臨床醫(yī)學 杜儒德 齊魯醫(yī)刊 博醫(yī)會報

    黑熱病(Kala-azar)又稱內(nèi)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s Donovania)引起、經(jīng)白蛉叮咬傳播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蟲屬于錐蟲科利什曼原蟲屬、細胞內(nèi)寄生的鞭毛蟲,主要寄生于內(nèi)臟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易引起肝、脾、骨髓及淋巴結(jié)病變,其中以脾臟腫大最為明顯。采用穿刺方法,從黑熱病患者骨髓、脾、肝和淋巴結(jié)內(nèi)可查見利什曼原蟲?;颊叨酁閮和颓嗌倌?以長期不規(guī)則發(fā)熱、進行性脾腫大、消瘦、貧血、白細胞減少及血清球蛋白增高等為突出表現(xiàn),面部或有色素沉著,出現(xiàn)慢性病容,也常因并發(fā)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等其他疾病死亡。

    黑熱病在世界范圍內(nèi)流行,分布廣泛。20世紀初黑熱病在中國華北肆虐,是山東、豫北地區(qū)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當時有90%的患者因得不到治療而死亡。該病在20世紀大規(guī)模流行前,中外醫(yī)學典籍鮮有記載。1900年英國醫(yī)生利什曼(W. B. Leishman)最早發(fā)現(xiàn)黑熱病原蟲后,這種疾病引起歐美醫(yī)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直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才有中國學者進行黑熱病的調(diào)查研究,1934~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衛(wèi)生署成立蘇北黑熱病調(diào)查組和清江浦黑熱病防治所,對該病進行有組織的防治工作??谷諔?zhàn)爭時期,鐘惠瀾、馮蘭洲在北京對黑熱病的早期診斷和傳播媒介進行研究,同時姚永政、吳征鑒等對中國西南的白蛉分布做了系統(tǒng)調(diào)查??箲?zhàn)后,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署及衛(wèi)生署在江蘇、安徽等地開展過一些黑熱病防治工作??梢?國人自發(fā)或政府官方對黑熱病的研究、防治活動始于20世紀中前期,且集中于蘇皖地區(qū),而在黑熱病暴發(fā)相對嚴重的華北明顯重視介入不夠。中國1935年之前的黑熱病流行狀況數(shù)據(jù)及地理分布數(shù)據(jù),大多來自西方在華教會醫(yī)療機構(gòu)的病例報告。本文根據(jù)1900~1935年西方醫(yī)學文獻、國內(nèi)醫(yī)學雜志《博醫(yī)會報》(TheChinaMedicalJournal)*《博醫(yī)會報》創(chuàng)始于1887年,由中國博醫(yī)會主辦,初名為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1907年更名為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1932年該刊與《中華醫(yī)學雜志》(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的英文部分合并。創(chuàng)刊初期,以刊發(fā)傳教醫(yī)生撰寫論文為主,報道內(nèi)容多為麻風、瘟疫、霍亂、梅毒、痢疾等疾病。在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華人作者已達40%以上,發(fā)表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各科以及軟骨病、鈣磷代謝、營養(yǎng)問題、瘧疾、血吸蟲、斑疹傷寒、黑熱病科學研成果學術(shù)論文。該刊是探討中國近代的傳染型疾病重要的資料。、《齊魯醫(yī)刊》及加拿大長老會醫(yī)藥傳教史料*加拿大聯(lián)合教會(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檔案館整理的關(guān)于“1800—1950在中國醫(yī)藥傳教”的檔案索引中(General Council Archives Guide to Holdings Related to Medical Missions in China 1800—1950),記錄了加拿大長老會傳教醫(yī)生杜儒德及該會在華北開展黑熱病診治的報告。相關(guān)史料還包括當時在華傳教士醫(yī)護人員的日記、自傳等。等材料,以加拿大傳教醫(yī)生杜儒德(Ernest B. Struthers, 1886~1977)在華北進行的黑熱病臨床研究*1924~1928年杜儒德在《齊魯醫(yī)刊》發(fā)表黑熱病研究報告5篇:《卡拉阿薩(俗名痞疾)治愈之標準》、《血球素沉淀及佛馬林二試驗法對于卡拉阿薩之診斷(附表)》、《卡拉阿薩(又名黑熱病)之新療法(附表)》、《卡拉阿薩(黑熱病)》、《雜錄:介紹關(guān)于卡拉阿薩之名著》,且分別以英文撰寫發(fā)表于《博醫(yī)會報》。新中國初期,王兆俊、吳征鑒、姚永政等寄生蟲病學家在他們的黑熱病防治研究著作中大量引用了杜儒德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華北醫(yī)療活動中獲得的臨床數(shù)據(jù)。上述核心史料,使本文對這一時期杜儒德在華北的黑熱病臨床診治有了整體把握。為例,從知識轉(zhuǎn)移的視角,探討殖民歷史背景下,醫(yī)學知識的生成與轉(zhuǎn)移、醫(yī)療指南的本土化及其推廣等問題,旨在對當今醫(yī)學規(guī)避隨意移植、厘定正確發(fā)展走向提供借鑒。

    1 西方醫(yī)學關(guān)于黑熱病的早期研究

    研究表明黑熱病在全球各地的流行歷史至少可追溯至幾百年前。19世紀中葉,該病肆虐于印度阿薩姆山區(qū),梵語稱Kala-azar,因有“black-fever”之意,中譯為“黑熱病”,沿用至今。[1]1899年,英國寄生蟲學家R. Ross在印度調(diào)查瘧疾病源時,認為黑熱病是瘧疾的一種。[2]

    1900年,英國醫(yī)生Leishman、愛爾蘭醫(yī)生Donovan各自對印度死于黑熱病者尸檢,均發(fā)現(xiàn)脾臟內(nèi)的小體,后證為原蟲;又分別在《英國醫(yī)學雜志》(TheBritishMedicalJournal)上發(fā)表論文說明印度錐體蟲病的存在[3]和暴發(fā)的可能性[4];1904年,Ross通報黑熱病原蟲的發(fā)現(xiàn),定名杜氏利什曼蟲。[5]同年,Leishman提請注意“脾臟腫大有可能是由寄生蟲引起”[6]。也是同一年,Marchand對比Leishman等人的報告,確認他在一名僑居中國青島的德國死亡士兵脾臟、肝臟和骨髓巨噬細胞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小體是利什曼原蟲,并將此病例發(fā)表于英國醫(yī)學雜志《柳葉刀》(TheLancet)上,[7]初次證實中國有黑熱病存在。隨后,中國武漢(Kerr,1905)、膠東地區(qū)(Martini,1907; Bassett-Smith,1908,1909)、京津地區(qū)(Aspland,1910,1911)又報告黑熱病八例,均檢出利什曼原蟲。[8]1911年,Cochran收集醫(yī)學會議、期刊報告以及中國各地教會醫(yī)院的病例,首次確定中國黑熱病流行區(qū)為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9]1923年,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以Young和Hertig為核心組成黑熱病研究團(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采用Cochran的方法校正中國黑熱病流行區(qū)域,并赴徐州考察該病的傳播途徑,另在京郊發(fā)現(xiàn)犬感染病例。[10,11]1925~1927年,英國皇家學會組成以Patton、Hendle為核心的黑熱病考察團,在山東進行了有關(guān)白蛉方面的調(diào)查,確認中華白蛉為該病在中國的傳播媒介。[12,13]在發(fā)現(xiàn)銻劑為治療黑熱病的特效藥之前,除極個別可能自愈或經(jīng)脾臟切除術(shù)治愈外,患者大多死亡。[14,15]Di Cristina和Caronia于1915年在意大利首先使用吐酒石有效治療黑熱病。1916年,Caronia在印度臨床試用五價銻劑Stibenyl治療,可肌注,毒性僅為吐酒石的十分之一,效果較好;1923~1925年,Napier試用五價銻劑Stibosan和Neostam,患者耐受好,療程顯著縮短;1927年,新發(fā)現(xiàn)五價銻劑Neostibosan,經(jīng)Napier臨床61例,治愈率93.3%,副作用少,療效好。[16]至此,黑熱病患者終于等來了讓生命延續(xù)的福音。

    匯總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方醫(yī)學界關(guān)于黑熱病研究的主要進程(詳見表1),可以分析得出若干特征:

    其一,20世紀初,有關(guān)黑熱病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主要由英國做出,這些成果大多見于《英國醫(yī)學雜志》、《柳葉刀》、《熱帶醫(yī)學及寄生蟲學年刊》(AnnalsofTropicalMedicineandParasitology)、《寄生蟲學》(TheJournalofParasitology)、《自然》(Nature)等英國學術(shù)期刊。從歷史背景看,熱帶醫(yī)學*熱帶病學是現(xiàn)代醫(yī)學中一門綜合性邊緣科學。熱帶病主要是指多見或常見于熱帶或亞熱帶的傳染病和各種寄生蟲病。今天的熱帶醫(yī)學更關(guān)注于第三世界國家由于“貧窮引起的疾病”,既涉及熱帶和亞熱帶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特別是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也包括一般疾病在熱帶的特殊表現(xiàn),與臨床醫(yī)學其他部門緊密相連。本身就是19~20世紀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副產(chǎn)品之一?!盁釒пt(yī)學”的概念,既源自19世紀英國在入侵印度、中國及非洲落后國家和地區(qū)時自我保護的醫(yī)學實踐,又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飽受鼠疫、霍亂、結(jié)核等流行性傳染病威脅后的研究洞察。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指出,熱帶醫(yī)學對帝國經(jīng)濟和社會統(tǒng)治的實現(xiàn)至關(guān)重要,它是一門“殖民地科學”。因而,應昆蟲學、寄生蟲學、微生物學等學科的發(fā)展以及社會公共衛(wèi)生和殖民統(tǒng)治需要,熱帶醫(yī)學成為英國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的必修科目。命名利什曼原蟲體的Ross就是英國駐印度殖民醫(yī)生,他曾于1904年揭示蚊子在傳播鳥類瘧原蟲中的作用,推動了熱帶醫(yī)學的發(fā)展。倫敦衛(wèi)生與熱帶醫(yī)學院(1919)、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1899)和《英國醫(yī)學雜志》、《熱帶醫(yī)學及寄生蟲學年刊》成為了20世紀初熱帶醫(yī)學研究的策源地。

    其二,早期黑熱病研究集中于其病原體的發(fā)現(xiàn)、分布和流行病學分析上,主要由英國在印度的黑熱病研究會做出。緊隨利什曼原蟲的確認,1903~1910年間西方醫(yī)學界接連報告中國黑熱病典型病例,20世紀20年代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英國皇家學會分別對中國黑熱病進行規(guī)模性研究,完成了該病在中國的分布和流行病學的基本調(diào)查,揭示該病主要由中華白蛉傳播。1926~1927年,《倫敦皇家學會會議錄B》(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SeriesB)輯錄研究報告[12]*包括中國黑熱病血清學研究、黑線倉鼠對中國黑熱病利什曼原蟲的易感性實驗、山東黑熱病調(diào)查報告、利什曼原蟲抗寒性研究、黑線倉鼠的三種寄生蟲研究、華北白蛉種屬研究、碩大白蛉與利什曼原蟲研究、中國黑熱病傳播實驗研究等。,論證了昆蟲為黑熱病傳播的中間宿主的假設,進而尋找白蛉增殖季節(jié)與病例暴發(fā)規(guī)律。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的教會醫(yī)院、醫(yī)學院校等都著力關(guān)注黑熱病疫情,彼時該病在中國的研究已全面并深入地開展。

    其三,黑熱病研究既關(guān)注病原發(fā)現(xiàn)和病媒控制,又積極探討診斷和治療方法,從1903年發(fā)現(xiàn)病原體,至1915年應用銻劑靜脈注射療法,再至1919年中國進入臨床使用,該項活動發(fā)展迅速且黑熱病知識傳播較快。熱帶醫(yī)學涵蓋臨床診治和預防兩大分支,與微生物學、公共衛(wèi)生學相互促進,推動了多學科交叉的醫(yī)學實踐。在西方殖民政治和經(jīng)濟需求背景下,熱帶病研究方興未艾并獲得政府大量經(jīng)費投入,這吸引了許多動物學家投身熱帶致病性寄生蟲的研究,熱帶病媒介生物學的分類學、形態(tài)學和生活史的動物學研究傳統(tǒng),也導引了黑熱病流行病學研究的異軍突起。與此同時,從脾臟穿刺活檢,切除脾臟,采用輸血、鐵補充劑和加強營養(yǎng)等支持療法[17],到銻劑治療,工作在印度和中國的英美傳教醫(yī)生力求尋得更為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然而,醫(yī)學史家米切爾·沃伯斯(M. Worboys)在總結(jié)寄生蟲學的早期發(fā)展時指出,熱帶寄生蟲病的研究大多是先揭曉其形態(tài)學、生活史,然后再解決媒介控制問題,而因其“尚處在學科高度變更且多學科交叉的生物醫(yī)學領(lǐng)域前緣”,寄生蟲學研究更偏重于寄生蟲本身,而非醫(yī)學研究的手段。[18]1928年3月,《博醫(yī)會報》刊發(fā)題為《未來的中國寄生蟲學》(TheFutureforParasitologyinChina)一文,對20世紀最初30年的在華黑熱病研究狀況作了如下總結(jié):“在華工作者在當前對利什曼原蟲認識、對人和實驗室宿主的致病性、最精確的臨床和實驗室感染診斷方法、治療方法,做出了顯著比例的貢獻,也相當精確地標示出了該病的地理分布。而它在人際間傳染的方式,無論是直接接觸,通過帶菌者,還是在轉(zhuǎn)主寄生的潛伏期之后,仍未解答。黑熱病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的高發(fā)仍需要研究?!盵19]

    表1 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方醫(yī)學界關(guān)于黑熱病研究的進程1)

    續(xù)表1

    ①英國《自然》雜志刊出英國醫(yī)學界權(quán)威R.Ross在泰晤士報等日報上發(fā)布Patton在臭蟲體內(nèi)培養(yǎng)利什曼原蟲的進展。參見TheEtiologyofKala-azar.Nature,1912,88(2208):555~556。

    1) 沒有標注的文獻來源均在前述出現(xiàn),可閱參考文獻。

    2 系統(tǒng)梳理黑熱病診療方法的醫(yī)生

    熱帶醫(yī)學的進步與研究者在當?shù)氐拇罅酷t(yī)學實踐有著密切關(guān)系,當協(xié)和醫(yī)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集中開展中華白蛉分布與黑熱病傳播實驗時,供職于齊魯大學醫(yī)學院(時為山東基督教聯(lián)合醫(yī)學院)的加拿大傳教醫(yī)生杜儒德專注于黑熱病治療,將他的診療報告梳理為“標準”,并根據(jù)新方法、新藥物的開發(fā)不斷修正,1924~1928年形成5篇研究報告,幾乎同時分別以英文和中文刊發(fā)在《博醫(yī)會報》和《齊魯醫(yī)刊》上,逐步系統(tǒng)性地將黑熱病診療指南介紹到中國。(詳見表2)

    表2 1924~1928年杜儒德的黑熱病臨床研究報告

    中國早期流行型疾病及其應對措施的醫(yī)學報告,大多收錄在自1871年開始出版的《海關(guān)醫(yī)學報告》(MedicalReports)中。在華教會自1880年向本國報道中國“痞病”,稱患者腹內(nèi)硬塊逐漸腫大,無腹水,無關(guān)大便,不免死亡[39]。1887年濟南教會醫(yī)院報告,門診常見一種脾腫大疾病,伴有貧血、消瘦等癥狀,經(jīng)用紅降汞抹擦,內(nèi)服鐵劑,砷劑和奎寧等療法,均無效果。[40]利什曼原蟲為黑熱病致病因被發(fā)現(xiàn)后,在華傳教醫(yī)生除將研究成果發(fā)往歐美醫(yī)學期刊外,還利用《博醫(yī)會報》交流行醫(yī)中積累的疾病特征和治療經(jīng)驗。1910年以后的《博醫(yī)會報》幾乎每卷中都有關(guān)于寄生蟲病的研究文章。據(jù)筆者查閱1904~1928年《博醫(yī)會報》中黑熱病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顯示:(1)自1904年中國首例黑熱病至1910年,該刊除對各地的個案病例報告外,鮮見有研究性文章;1911年之后不再發(fā)布一地個別病原體的發(fā)現(xiàn)報告;1923年Young綜述了該病在中國的流行區(qū)域報告[8]。(2)1910~1915年,相關(guān)文章多是以發(fā)熱[41]和肝脾腫大[42,43]等各器官組織病理變化為主題進行探討,黑熱病因與瘧疾([42], 252頁)、結(jié)核[44]、痢疾[45,46]、梅毒[47]等發(fā)熱性疾病的鑒別相聯(lián)系而被提及;1923年后則著重該病與血吸蟲[48—50]、麻風[51]的鑒別。(3)以1920年為界,黑熱病診斷方法前期以病史收集、觸診、穿刺、血液涂片等相結(jié)合的病原檢驗為主[52—54];后期陸續(xù)提出球蛋白沉淀試驗(Brahmachari, 1917)、溶血試驗(Ray, 1921)、醛凝試驗(Napir, 1922)、血球素沉淀試驗(謝和平, 1924)、銻試驗(Chopra, 1927)等血清試驗,刊發(fā)了大量有關(guān)試驗有效性的數(shù)據(jù)驗證的文章。(4)治療方法的探討始見于1916年銻劑的使用,并于1918年轉(zhuǎn)載《英國醫(yī)學雜志》(Oct.,1916)的兒童治療病例[55];此后Korns[56]、Bell[57]、Wylie[58]公布銻劑在華臨床試用的效果,他們均反映,因缺乏對銻劑毒性、副作用的了解,不易掌控劑量和療程,療效并不理想,因而尋求一種療效較高又安全的藥物便成為研究焦點*1918年1月,John H. Korns 報告北京協(xié)和使用吐酒石治療黑熱病的11個病例,效果不穩(wěn)定,易引起并發(fā)癥。1921年11月,Korns通過銻劑對家兔的毒性試驗,明確了長期使用銻劑治療黑熱病的潛在危險,須在安全值下限短期大劑量投用。參見Korns J H. Toxicity of Antimony in Rabbits.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1921, 35(6): 564~566。。1924~1928年,該刊除跟進轉(zhuǎn)載《英國醫(yī)學雜志》、《熱帶醫(yī)學及寄生蟲學年刊》的藥物臨床報告外,在中國臨床應用方面主要刊登了杜儒德使用酒石酸銻劑、有機銻劑(Neostam、Stibosan、Antimosan)的療效報告和臨床方案。由此可見,專門疾病知識大多起于零散的、細碎的討論,甚至是借鑒其他疾病的病理研究,或是在有趣的機遇中獲得,然而歷經(jīng)長期的前人摸索的各種相關(guān)議題,最終必須歸納為具有一定普適性規(guī)范的臨床指南。杜儒德即是對黑熱病既往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并將其引入中國的先驅(qū)者之一。

    杜儒德,加拿大人,1912年畢業(yè)于多倫多大學,獲得醫(yī)學學士學位。1913年2月,通過倫敦傳道會抵達香港愛麗絲紀念醫(yī)院,成為海外傳教醫(yī)生,開始接觸到被各種病痛和習俗困擾束縛的中國病患。1913年9月,接任香港大學馬禮遜堂學監(jiān)。1915年受加拿大長老會委派前往河南,1916年作為醫(yī)療力量同中國勞工一起赴法援戰(zhàn)。1919年回到中國,在山東基督教聯(lián)合醫(yī)學院從事熱帶醫(yī)學和寄生蟲病特別是黑熱病的教學研究工作。1935年任齊魯大學醫(yī)院內(nèi)科黑熱病和其他寄生蟲病主任,后多次出任院長,直至1949年離開中國。1942~1949年,在中國社會最為動蕩的時期,他帶領(lǐng)71名學生和29名教職員工轉(zhuǎn)遷成都、福州完成教學科研任務。[59]

    據(jù)Young所撰《黑熱病在中國》(Kala-azarinChina)中引用的傳教醫(yī)生臨床數(shù)據(jù)來看,杜儒德最遲從1919年開始從事該病臨床工作,于1925年取得倫敦熱帶醫(yī)學學院文憑。([8], 809頁)史如松、張大慶指出,19世紀傳教醫(yī)生在中國的醫(yī)學研究偶然性較大,主題比較分散,同一研究者對同一問題的研究也很少有持續(xù)性。[60]然而從1919~1949年杜儒德從未偏離黑熱病臨床診療研究并取得了較多成績。這與他的機遇、個人興趣、研究資源都有著深刻的關(guān)系。被Young稱為中國首位也是最全面的黑熱病流行病學報告者Cochran([8], 798頁),受到倫敦熱帶醫(yī)學學院的重視及經(jīng)費資助,使他得以自1919年在齊魯大學醫(yī)學院進行黑熱病研究,1922年任院長。[61]換言之,杜儒德在齊魯大學醫(yī)學院的黑熱病研究是倫敦熱帶醫(yī)學學院Cochran項目的繼承和延伸。1923年2月,杜儒德在博醫(yī)會研究委員會會議(1920~1923)上,宣讀了他的論文《黑熱病診斷中的血球素沉淀試驗和醛凝試驗》(TheGlobulinPrecipitationandFormol-gelTestsintheDiagnosisofKala-azar)*據(jù)1923年3~4月《博醫(yī)會報》所登會議記錄,黑熱病研究議題部分僅有Young和杜儒德。[62],同年11月又于博醫(yī)會山東分會宣讀《黑熱病治愈標準》(Kala-azar:CriterionofCure)[31],兩文于1924年3月見刊。另有英國Burroughs Wellcome([33], 22頁)、德國Bayer[63]等醫(yī)藥公司與齊魯大學多年合作,向杜儒德提供有機銻藥物。此外,他初到中國時曾目睹許多深受流行病之害的病患,或是他致力于黑熱病研究的情感動機。

    對清末民初的中國而言,西醫(yī)完全是舶來品,教會醫(yī)院及傳教醫(yī)生成為當時中國西醫(yī)學術(shù)及輿論的舵手,西方學術(shù)刊物以及教會在中國辦的英文刊物成為中國西醫(yī)學界學術(shù)交流的平臺。隨著中國高等醫(yī)學院校的崛起,早期中文醫(yī)學期刊得到了極大豐富,盡管它們的作用更趨向于開啟民智、普及醫(yī)藥衛(wèi)生知識,但其辦刊宗旨大多以傳播和研究醫(yī)學、期望更多中國醫(yī)者的成長和裨益國內(nèi)匱乏的醫(yī)療服務需求為己任?!洱R魯醫(yī)刊》為齊魯大學醫(yī)科主辦的中文醫(yī)學期刊,主編孟合理(M. Lonsdale)畢業(yè)于英國愛丁堡醫(yī)科大學,由倫敦傳道會派至中國,他與杜儒德以《齊魯醫(yī)刊》為載體,將英國熱帶醫(yī)學中關(guān)于黑熱病最實用的診療知識在中國廣為傳播。

    此前國內(nèi)中醫(yī)對黑熱病病征并非沒有探討。查閱歷代中醫(yī)典籍,以脾臟腫大為主要癥狀、將腹內(nèi)有塊的疾病皆歸入癥、瘕、積、聚等門類中,稱肥氣或肝積。對照黑熱病流行區(qū),清光緒年間江蘇淮陰高映清所撰《乳石山房醫(yī)案》中的病例,為中醫(yī)著作中關(guān)于“黑熱病”的最詳實記載:

    古有五積之名,近來每多肥氣,皆由傳染而成,實與五積有間。

    年來疫痞流行,自古方書無有論及。良由肝脾克賊所致,患斯疾者痞居左首為多,重必齦爛,劇則腹大,每多壞癥。

    據(jù)上述文獻所載,患者來自蘇皖,主要癥狀是腹內(nèi)左脅下有痞塊、發(fā)熱、齒齦腐爛,有時發(fā)生鼻衄、腹瀉或下肢浮腫,治療不見效,多死亡。高映清認識到該病的傳染性,稱“疫痞”。高映清醫(yī)案成于光緒中年(1885~1895),那么1875年前后蘇皖一帶或有黑熱病流行。[64]

    20世紀初的中文醫(yī)學期刊中,也有一些基于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實踐的治療“痞病”的研究成果,論點以益氣補虛、固表除熱、軟堅散結(jié)、活血化瘀為主。1924年始,杜儒德用中文在《齊魯醫(yī)刊》發(fā)表有關(guān)黑熱病研究的文章,持續(xù)向中國推介黑熱病診療的方法和最新進展。1927年,《自然界》摘發(fā)Patton和Hindle在《倫敦皇家學會會議錄B》上發(fā)表的題為“利什曼原蟲在中華白蛉和司氏白蛉體內(nèi)的發(fā)育”(TheDevelopmentofChineseLeishmaniainPhlebotomusMajorvar.ChinensisandP.Sergentivar)的論文*1915年,清華學校校醫(yī)布樂題曾發(fā)表《中國白蛉與疾病之關(guān)系》一文,主論白蛉與三日瘧傳染研究,當時國內(nèi)外尚未探討中華白蛉為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文中也未提出以脾臟腫大為主癥的病例。,其中寫道:“中國的痞病病源微生物為利什曼鞭毛蟲,在中華白蛉食道中生長,六日后移入咽及頰腔,另有寄生于司氏白蛉食道中部”[65]。據(jù)可查到的文獻,這是除杜儒德之外,西方研究者關(guān)于黑熱病的相關(guān)研究在中國較早地譯為中文的表述。同年,《協(xié)醫(yī)??返禽d1923~1927年協(xié)和黑熱病研究團內(nèi)科教授Young的照片,另配有研究室、培養(yǎng)室內(nèi)部狀況的照片,還發(fā)布了徐州小兒患者的照片,然而對研究進展等內(nèi)容卻沒有更多介紹。[66]1929年前后,中文醫(yī)學期刊刊出一批介紹黑熱病診療方法的文章,如汪元臣的《卡拉阿差及“新斯銻波霜”》(《醫(yī)藥學》),張紀成的《卡拉阿差之新療法》(《天德醫(yī)療新報》)。南通大學醫(yī)科陳安智的《從甚若蛇虺之毒多于梅毒之毒的痞病上kala azar談到醫(yī)學落后的中國》(《醫(yī)藥評論》)一文,在簡述中國黑熱病疫情嚴峻、病理變化及診治方法后,又檢討了國人西醫(yī)研究萎靡、診療水平難與教會醫(yī)院相比的現(xiàn)狀。[67]創(chuàng)刊于1915年,在中外醫(yī)學學術(shù)交流中起到推動作用的《中華醫(yī)學雜志》,遲至1932年才刊載齊魯大學編譯的《卡拉阿薩之血清佛馬林診斷法》,這可能與中華醫(yī)學會、中國博醫(yī)會合并,該刊中文部和《齊魯醫(yī)刊》合作不無關(guān)系??v覽中文醫(yī)學期刊內(nèi)容所反應出的黑熱病研究遲滯,從一個側(cè)面也反襯出杜儒德通過《齊魯醫(yī)刊》用中文持續(xù)向中國通報黑熱病診療研究所作的貢獻。

    3 杜儒德在中國的黑熱病診治研究

    杜儒德是眾多西方傳教醫(yī)生中的一個典型,30多年來在華行醫(yī)、傳醫(yī)、研醫(yī),用科學嚴謹?shù)乃季S,堅持觀察黑熱病患者,總結(jié)發(fā)病規(guī)律,探索不同藥物的療效,借鑒他人經(jīng)驗的同時,尋求適合于中國本土病人的診療方法。他亦因較早在西方醫(yī)學界發(fā)表黑熱病臨床研究而破格撰稿美國《西氏內(nèi)科學》(CecilTextbookofMedicine)中黑熱病專章,概述該病的歷史、發(fā)病率、病源、診斷和治療方法。

    首先,杜儒德結(jié)合中國本土實際引入并改進了黑熱病診療方案。1913~1915年酒石酸鹽的療效在世界各地的臨床應用中獲得證實*意大利Di Cristina與Caronia兩人試用于病原相同之黑熱病。Rogers在印度做同樣嘗試,這種療法風行印度。Muir, Knowles, Mackie, Brahmachari, Ghosh, Jackson, Kundu均有成功報告。,一些印度殖民醫(yī)院不僅在住院病人中大規(guī)模使用酒石酸鹽療法,甚至用于門診注射。1918年印度加爾各答英國皇家熱帶醫(yī)學學院醫(yī)生E. Muir出版了第一本關(guān)于黑熱病的手冊(Kala-azar;itsDiagnosisandTreatment),詳述了酒石酸銻鉀療法。1923年杜儒德在《博醫(yī)會報》“讀者來信”中強調(diào)Muir與Napier已聯(lián)名對該手冊進行了修訂再版,書中豐富了新的診療知識,為臨床所用。[68]1924年他在《卡拉阿薩治愈之標準》中說明自己在臨床診治中采用了Muir倡導的方法,同時借鑒醫(yī)學界其他研究成果,如參考Ross《傳染病屢施藥法之大綱》書中關(guān)于梅毒和其他寄生蟲病的治療經(jīng)驗,依據(jù)小劑量且持續(xù)用藥的治療理念,推算出酒石酸銻劑在中國黑熱病治療中的投用標準,即選用1%酒石酸銻鉀,僅用理論投藥劑量的1/3,隔日一次,再據(jù)患者臨床反應逐漸加量。[32]1927年,他跟進Napier所做的“五價有機銻與酒石酸銻鉀耐受性、副作用及臨床效果的比較研究”,鑒于有機銻毒性較小,注射次數(shù)少(與酒石酸銻鉀注射次數(shù)相比為12∶30),對酒石酸銻鉀有抗藥性的患者注射療效顯著,無咳嗽、關(guān)節(jié)痛等不良反應,將有機銻新療法引入到中國黑熱病臨床治療中,“在齊魯大學醫(yī)院用此藥治療七病案,其中痊愈者五案,半痊愈一案,死亡者一案”。[34]1928年,當他確認臨床效果后,才將Napier的KalaAzar:AHandbookforStudentsandPractitioners(杜譯:《卡拉阿薩詳論》)介紹給中國醫(yī)學界,指出有機銻療法的優(yōu)點、肝脾穿刺診斷的必要性及銻化合物血清試驗新法等要點。[38]

    將西方黑熱病診療研究成果引入到中國臨床實踐的同時,杜儒德?lián)嵳{(diào)整、改進診療方案,遵從了醫(yī)學強調(diào)以實際應用為導向開展臨床實踐的理念。在臨床使用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銻劑的副作用與劑量成正相關(guān),因此沒有盲目追隨既定療法,而是采用小劑量注射,從而有效降低了藥劑的毒副作用。他將文獻中的患者基本情況、體格變化、血象變化、用藥劑量和療程、不良反應、治愈率、好轉(zhuǎn)率、死亡率等所有數(shù)據(jù)搜集起來,對照中國患者的病情綜合評價后再確定自己的診療方案,并在臨床實踐中反復運用這種數(shù)據(jù)分析的循證方法,為成人、兒童和處于不同階段的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據(jù)杜儒德發(fā)表于《齊魯醫(yī)刊》的文章《血球素沉淀及佛馬林二試驗法對于卡拉阿薩之診斷(附表)》,《卡拉阿薩(又名黑熱病)之新療法(附表)》,及王兆俊于1950年編著出版的《黑熱病》一書中所引用的杜儒德臨床數(shù)據(jù)綜述。他詳盡地記錄患者病程,忠于疾病發(fā)生的自然規(guī)律,十分關(guān)注患者用藥后的反應和發(fā)展。有機銻劑的毒性雖輕,但仍有嘔吐、腹瀉、皮疹、肝炎等不良反應,而據(jù)他的臨床經(jīng)驗,以上反應如在治療末期出現(xiàn),則是治愈的指征[33]。三種有機銻劑Neostam、Stibosan、Antimosan中的Stibosan可用于常規(guī)治療([36], 755頁)。Antimosan毒性最弱且可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用其治療中晚期或體弱幼兒患者時,伴有持續(xù)發(fā)熱,痊愈較慢,但他認為對治療以保全生命為底線的危重患者,Antimosan是降低副作用獲得較好療效的最佳方案。([34], 73頁)

    在動蕩、閉塞、多災多病的20世紀上半葉,少量進口和攜帶入境的藥品很難治愈龐大的中國患者群,“實際”一詞便包含了更多的意蘊,即依據(jù)社會時局、藥物成本、患者數(shù)量和特點對照選擇治療方案。據(jù)調(diào)查,山東濰縣一個4000人口的鄉(xiāng)鎮(zhèn),25%的家庭患有黑熱病。[69]另據(jù)齊魯大學醫(yī)院病案,1920~1926年經(jīng)該院收治黑熱病301例;[70]1927~1937年該院篩查10000名兒童患者中黑熱病達428例,占兒科住院總?cè)藬?shù)的20%。[71]鄉(xiāng)村中便流行一種集眾患之力抽簽送一人就醫(yī)的習俗。杜儒德?lián)肃l(xiāng)村病敗的實際,申明有機銻療法的缺點為“價值較昂”([34], 66頁),并再述酒石酸銻鉀治療舊法,“以便無力付新藥之值之病人亦得沾治愈之惠” ([38], 212頁)。另一方面藥物緊俏和病患激增的鮮明對比,也指向著必須據(jù)患者意愿選擇最適合的診療方案。

    第二,杜儒德致力于準確安全的臨床診斷和評估方法。方便、安全、無創(chuàng)的疾病診斷和療效評估理念,在醫(yī)學影像學并不發(fā)達、醫(yī)療技術(shù)落后、環(huán)境設備消毒不嚴格的近代中國醫(yī)院中很難實現(xiàn)。黑熱病發(fā)病早期和治療臨近終期,患者無明顯病征,很容易誤診或與傷寒、瘧疾等其他疾病相混。病原診斷上,因脾臟組織網(wǎng)狀內(nèi)皮細胞豐富,適于杜氏利什曼原蟲寄生,脾臟穿刺液中檢出率高達90.6%~99.3%[72];血清試驗診斷中僅有“血球素沉淀試驗”和“醛凝試驗”得到認可。即使脾臟穿刺極易因不當操作引起內(nèi)出血,杜儒德仍堅持Napier“治療前必須明確診斷”的原則([37], 933頁),強調(diào)穿刺液活檢病原體的重要性。

    在鑒別診斷方面,杜儒德認為可先對疑似患者施以血球素沉淀(紅細胞沉降率)和醛凝試驗,初步排除兩種試驗均為陰性者。他在1924年公布的141例黑熱病血清檢驗結(jié)果,即血球素沉淀試驗中92.9%呈陽性,醛凝試驗中98%呈陽性,論證了兩種檢驗方法在診斷確診中的價值。對照組試驗,66名非黑熱病患者,均為陰性,獲得了反證。([30], 75頁)*陽性反應出現(xiàn)于球蛋白過高者,并非是某些疾病的特異性診斷試驗。參見Wise C.R., Gutman A.B., Formol-gel Reaction; Convenient Preliminary Test for Hyperglobulinemia.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1937, 194(2): 263。他另據(jù)前人及個人診治經(jīng)驗指出,許多脾腫患者實際上是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菌原性心內(nèi)膜炎、慢性瘧疾、梅毒、脾性貧血或特發(fā)性門脈高壓癥,他強調(diào)必須考慮黑熱病與其他病征相似的情況,尤以醛凝試驗對血吸蟲病也發(fā)生陽性反應為例*血吸蟲病患者的血清醛凝試驗也常呈陽性,但因此病當時未在華北發(fā)生,杜儒德認為在黑熱病高發(fā)區(qū)可減少對血吸蟲病的顧慮。,診斷中對高度疑似者必須依據(jù)脾臟穿刺來確診。([35], 171頁)

    在療效評估方面,1924年杜儒德借鑒Napier、Ross等研究成果結(jié)合臨床指出“卡拉阿薩治愈之標準”:

    除吸取其脾髓不能培養(yǎng)出致病之原蟲或為確證外而實無他法。血球素沉淀及佛馬林二試驗法對于指明此病痊可非為可恃,以吾齊魯之經(jīng)驗論,其證據(jù)之最滿意者有四。(一)周身安寧及體重日見進步。(二)體溫恢復至常度已歷一月至六星期之久。(三)脾之體積縮小。(四)白血球及血紅素增多。然須知療治之期限須長過三至五閱月。([32], 70頁)

    Napier不贊同因脾臟穿刺的危險性而求他法,稱“他在印度施行脾臟穿刺法7000次,從未有何意外。只要患者不是出血性素質(zhì)、出凝血時間正常、脾臟不太柔軟、操作技術(shù)熟練且謹慎從事,多能獲得圓滿結(jié)果?!盵73]杜儒德早期以脾臟穿刺液檢查作為治愈標準,因?!绊毚倘拇问伎砂l(fā)現(xiàn)該寄生物” ([35], 171頁),一般診所難以精準控制,出于減少患者損傷的考慮,隨著對檢驗方法的反復求證和新型有機銻血清試驗的應用,療效評估時不再穿刺,但病人治愈期后“必于第一、第三及第六個月之終前來復診,此為病人痊愈之唯一方法,且可使病者于必要時早受治療之機會”([35], 174頁)。

    杜儒德指出黑熱病臨床診斷和療效評估的一般路徑:通過問診癥狀、確認發(fā)病地、體格檢查、捫脾檢查、血清試驗、穿刺活檢等一系列的鑒別方法,辨證組合最終形成較為準確、安全、盡可能降低創(chuàng)傷和危險的臨床診斷和療效評估標準。

    第三,杜儒德在回答不同銻劑療法對體征變化、病程時間、患者痊愈或復發(fā)可能性等影響問題時,統(tǒng)計分析了大量既往臨床數(shù)據(jù),進而得出科學嚴謹?shù)念A后判斷,這是符合當今“循證醫(yī)學”原則的?!邦A后”既不是對疾病自然發(fā)生史的預測,也不是對預后的終點存活或死亡的描述和分析,它意味著對疾病未來變化的轉(zhuǎn)歸和結(jié)局的判斷。

    黑熱病自然死亡率為95%,使用有機銻劑后能將死亡率降至5%([38], 212頁)。杜儒德起初采用鉀、銻、酯混合的強毒性藥物治療患者,雖然療程長達8個月,但治愈率達80%;他又試驗了幾種有機銻新藥,發(fā)現(xiàn)無論從哪一病程階段介入,最終治愈率均有望達到80%~95%,療程減少到3周。[74]如不治療該病晚期多會因并發(fā)癥致死,他通過《田家半月報》提醒百姓如發(fā)現(xiàn)“身上發(fā)燒,肚里生硬塊,像發(fā)瘧疾差不多,病拖延到兩年或三年”需及時就醫(yī),早期治愈率高。[75]1927年,杜儒德思考注射酒石酸銻劑有14.4%致死的原因,排除晚期就醫(yī)和有嚴重并發(fā)癥患者,治療7天后患者多因并發(fā)肺炎、活動性肺結(jié)核等呼吸道疾病死亡,他認為需在療程中根據(jù)患者反應調(diào)整藥物投用劑量,確保患者遠離呼吸道疾病傳染源。[34]“治療黑熱病患者在印度的經(jīng)驗,每個細節(jié)針對中國患者都有所不同”,“如對中國患者應小劑量用藥、Neostam較印度罕有并發(fā)癥”,([37], 933頁)持續(xù)記錄患者注射不同銻劑易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和百分率,指導用藥劑量就顯得尤為重要。該病初期臨床研究中缺少預后數(shù)據(jù),他通過寄函隨訪跟蹤患者情況一年以上*1924年杜儒德公開其黑熱病診治方法時,他所在的齊大醫(yī)學院已使用穿刺活檢確診,注射1%酒石酸銻鈉,療程3~5個月,出院前以血清試驗配合觀察,通過寄函跟蹤治愈病例40人,2~24月未復發(fā)37人,發(fā)熱返院3人;1922年1月~1923年11月治療100人,痊愈60人,未愈好轉(zhuǎn)18人,去世21人(多為晚期介入病例)。([32], 64頁),要求患者愈后來院復診,以此預防復發(fā)。([35], 174頁)

    盡管在近代中國落后的醫(yī)療條件下,很難做到檢驗設備齊全、早期詳盡診斷等,但杜儒德在臨床診療中得到的大量資料,不僅為他修正診療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也為新中國大規(guī)模開展黑熱病防治工作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架起了新一輪從基礎(chǔ)醫(yī)學研究到臨床轉(zhuǎn)化的橋梁。1932年,Scott在《黑熱病兒童診療方案研究》(TheTreatmentofKalaAzarinChildren)中,感謝杜儒德研究提供了他在1924年收集的臨床數(shù)據(jù)和獲得藥物Neostibosan的途徑。[76]1956年王兆俊、吳征鑒基于國內(nèi)外自20世紀初開始的黑熱病研究文獻,尤其大量引用了杜儒德積累的臨床數(shù)據(jù)和經(jīng)驗,編寫了《黑熱病學》一書,用于培訓專業(yè)防治人員及指導防治科研工作。國內(nèi)選用并規(guī)模自產(chǎn)的葡萄糖酸銻鈉制劑,正是出自杜儒德1937年臨床實驗報告中對黑熱病有迅速治愈效能、毒性較低的葡萄糖酸銻鈉制劑Solustibosan。[77]

    杜儒德認識到人口體質(zhì)、人種類型、病例個案的特異性以及患者意愿等因素,常會導致臨床用藥時患者耐受性、不良反應頻次、預后概率有所差別,因而他以嚴格科學的檢驗、隨訪數(shù)據(jù)評估療效,再對個人經(jīng)驗進行修正,形成經(jīng)過循證轉(zhuǎn)化的臨床診療指南,同時正是由于他嚴謹?shù)目茖W研究態(tài)度,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信度價值,被國內(nèi)外醫(yī)學界廣泛引用,促進了黑熱病國際診療指南在中國臨床應用研究中進一步發(fā)展。

    4 黑熱病臨床經(jīng)驗在豫北的推廣

    杜儒德所在的齊魯大學醫(yī)院和醫(yī)學院,前身為1909年英國浸禮會和歐美長老會在濟南合辦的共和醫(yī)道學院,醫(yī)學教學樓內(nèi)除教室以外,還有組織胚胎、藥物化學、生理化學、臨床病理四個實驗室,從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和南京金陵大學醫(yī)科充實師資,具有相當實力。1913年英國浸禮會派外科醫(yī)生來濟南,興建附屬共保醫(yī)院。1917年,齊魯大學成立,共和醫(yī)道學院改稱齊魯大學醫(yī)科。1924年,該校在加拿大立案,具有學位授予權(quán),醫(yī)科可授予加拿大“醫(yī)學博士”學位,1925年更名為齊魯大學醫(yī)學院。加拿大長老會和齊魯大學醫(yī)學院有著一衣帶水的密切關(guān)系,是最早聯(lián)合開辦齊魯大學的14個教會團體之一,并在經(jīng)費和人力兩方面深入學校的運轉(zhuǎn)管理工作,1917年教會調(diào)派豫北差會的博濟醫(yī)院院長羅維靈(W. McClure, 1855—?)參與建設、擔任醫(yī)科教授。杜儒德首先是作為教會的傳教醫(yī)生被派往豫北工作,其后至齊魯從事科研,他的研究報告至今被保存在加拿大聯(lián)合教會檔案館中,彼時他的研究成果通過自身學術(shù)影響力、教會的組織系統(tǒng)以及教育與人才輸送的知識轉(zhuǎn)移通道,即時推廣到了豫北教會醫(yī)院的黑熱病臨床治療中。

    在封閉、落后、貧窮、戰(zhàn)亂的近代河南,黑熱病的疫情尤盛,成為豫北教會醫(yī)院最常見的病例之一。豫北教會醫(yī)院的羅威靈和科玉貞(J. I. Dow, 1870~1927)被認為是最早在豫北探索黑熱病診治方案的醫(yī)生。1927年《博醫(yī)會報》刊發(fā)訃告稱:加籍女醫(yī)生科玉貞在豫北黑熱病治療領(lǐng)域做出了重要貢獻。[78]加拿大學者顧求知(Margo S. Gewurtz)指出科玉貞專注于臨床應用和護理實踐,但成就幾乎不為人所知,或許是出于她對福音傳教事業(yè)核心價值的理解,或許因過度操勞無暇顧及,她沒有公開發(fā)表過任何成果。[79]與之相比,杜儒德注重綜合診療實踐研究,并將經(jīng)過反復臨床驗證診療指南推廣至疫病高發(fā)且醫(yī)療技術(shù)落后的地區(qū),讓更多的病患從他的研究成果中獲益。

    1928年,在加拿大經(jīng)濟蕭條、教會醫(yī)院資金掣肘、中國軍閥割據(jù)嚴峻的情勢下,豫北教會醫(yī)院仍然堅持收治貧窮的黑熱病患者:

    幾天前,三個黑熱病患者來就診。一個能付起醫(yī)療費,另兩個僅有一兩美元,而整個療程10次,需醫(yī)療費15美元……其中一個為看病跑了90英里……幾乎每天都有營養(yǎng)不良、吃不飽飯的病人,對他們來說,往他們粗劣的食物里加入一點濃縮魚肝油是必需的,但那一瓶的價錢比一個家庭父親一周掙的工資還高。[80]

    豫北安陽醫(yī)院加籍護士彭純修(L. C. Preston, 1891~1959)認為,沒有比患有黑熱病的兒童更需要獲得良好的護理了,她這樣描述兒童的療程:

    讓孩子們每周集中3次,排隊問診、測量體重并接受靜脈點滴注射。你會發(fā)現(xiàn),堅持治療的病人出現(xiàn)了好轉(zhuǎn)的跡象:膚色改善,雙腿胖起來,腹部也漸漸正?!瓗啄旰罂祻偷幕颊呋氐结t(yī)院表示他們的感激之情。[81]

    抗戰(zhàn)勝利后,戰(zhàn)時撤離的加籍醫(yī)生重新回到豫北惠民醫(yī)院,看到當?shù)睾跓岵〉脑\療,“每天處理190名病人,用藥劑量僅為正常的一半或更少,療程拖至25~30天”[82],已不再嚴格依據(jù)當初根據(jù)科學臨床試驗形成的標準進行,并將此作為本土堅守醫(yī)生的失職行為。然而從醫(yī)學預后判斷來看,杜儒德曾指出如長期小劑量注射酒石酸銻鹽,可引發(fā)患者耐藥性及并發(fā)癥,復發(fā)率高等。但從親歷的本土醫(yī)生視角出發(fā),面對戰(zhàn)時醫(yī)藥短缺,僅能采用預后并不理想的酒石酸鹽療法,寄希望于保全更多生命,等待國際醫(yī)藥支援更為實際。

    5 余 論

    起先以殖民地或傳教地區(qū)為研究場域,以維護當?shù)匚鞣骄恿羧后w的健康為優(yōu)先目標而建立熱帶醫(yī)學,其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基礎(chǔ)理論最先在英國誕生,而該領(lǐng)域的卓越臨床成果大多產(chǎn)生自熱帶疾病高發(fā)的東方,其研究者或因政治經(jīng)濟理由、或基于醫(yī)療事務需求、或與海外醫(yī)藥傳教活動有關(guān),將知識貢獻在臨床工作中,技術(shù)規(guī)律則保留在西方醫(yī)學科研體系中,很少注重和顧及在當?shù)氐闹R共享。熱帶醫(yī)學最重要的研究與防治對象是病媒傳播的寄生蟲病,黑熱病即為其中之一。以長效防治為終極目標,絕大多數(shù)科研力量逐漸向病媒控制聚焦,而對于當?shù)卮罅控毟F、勞頓的患者來說,短期治愈則是最實際的需求。杜儒德作為海外傳教醫(yī)生,隨同他身體空間的轉(zhuǎn)移,個人成為了醫(yī)學知識轉(zhuǎn)移的媒介,把西方熱帶醫(yī)學理論帶到了中國華北。在另一層醫(yī)學跨越國界、臨床適用實際的意義上,醫(yī)者個人進入具體的臨床實踐情境,通過推理、驗證,從中得出的系統(tǒng)化、本土化的疾病診療規(guī)律和經(jīng)驗,將科學思想、醫(yī)學精神從西方帶到東方,將熱帶醫(yī)學診療方法從英國帶到中國,又將黑熱病診療指南從山東推廣至華北。

    致 謝 感謝審稿人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使本文關(guān)注到了《博醫(yī)會報》呈現(xiàn)出的近代中國流行型疾病研究的總體;感謝新鄉(xiāng)醫(yī)學院邵金遠老師、陳娓醫(yī)生對本文醫(yī)學知識的校準和給予的極大支持。

    1 UL Bari A. Chronology of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Disease[J].JournalofPakistanAssociationofDermatologists, 2006(16): 24.

    2 Ross R.ReportontheNatureofKalaazar[R]. Calcutta, 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 1899//Cox E G. History of Human Parasitology[J].ClinicalMicrobiologyReviews, 2002, 15(4): 605.

    3 Leishman W B.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Trypanosomiasis in India[J].TheBritishMedicalJournal, 1903, 1(2213): 1252~1254.

    4 Donovan C.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Trypanosomiasis in India[J].TheBritishMedicalJournal, 1903, 2(2219): 79.

    5 Ross R. The Leishman-donovan Body Found at Omdurman[J].TheBritishMedicalJournal, 1904, 1(2261): 1049.

    6 Leishman W B. Note on the Nature of the Parasitic Bodies Found in Tropical Splenomegaly[J].TheBritishMedicalJournal, 1904, 1(2249): 303.

    7 Marchand F, Ledingham J C G. On the Question of Trypanosoma Infection in Man[J].TheLancet, 1904, 163(4194): 149~150.

    8 Young C W. Kala-azar in China[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3, 37(10): 799.

    9 Cochran S. Leishmaniosis in China[J].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 1911, 57(20): 1630~1631.

    10 Young C W, Hertig M. The Development of Flagellates in Chinese Sandflies (Phlebotomus) Fed on Hamsters Infected with Leishmania Donovani[J].ExperimentalBiologyandMedicine, 1926, 23(7): 611~615.

    11 Young C W, Hertig M. Kala Azar Transmission Experiments with Chinese Sandflies (Phlebotomus)[J].ExperimentalBiologyandMedicine, 1927, 24(9): 823~825.

    12 Hindle E, Patton W S. Reports from the Royal Society’s Kala Azar Commission in China[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SeriesB:ContainingPapersofaBiologicalCharacter, 1926, 100(704): 368~390, 100(705): 405~412, 1927, 101(710): 369~390, 102(713): 63~71.

    13 Hindle E, Patton W S. Sand-flies and Chinese Kala-azar[J].Nature, 1927, 119(2995): 460.

    14 Hutcheson A C, Kashing M D. Surgery of the Spleen, Case Reports, Comments on Splenectomy[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5, 29(1): 16.

    15 Cochran S. Splenectomy in Kala-azar (Preliminary Report)[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5, 29(5): 301.

    16 宋鴻鏘. 化學治療藥物的化學及合成[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 200.

    17 Keefer C S, Khaw O K, Yang C S. The Anemia of Kala-azar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reatment[J].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 1929(15): 731~742.

    18 Worboys M.寄生蟲學的誕生及早期發(fā)展[C].唐建明譯//岳華. 全球性寄生蟲學回顧、現(xiàn)狀與展望. 北京: 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 1990. 1~19.

    19 Faust E C. The Future for Parasitology in China[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8, 42(3): 182~183.

    20 Rogers L.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ypanosoma in Cultures of the Cunningham-leishman-donovan Bodies of Cachexial Fever and Kala-azar[J].TheLancet, 1904, 164(4221): 215~216.

    21 Cochran S. Distribution of Kala-Azar in China and Korea. A Reprint[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4, 28(4): 274~280.

    22 Caronia G. On the Treatment of Leishmaniosis[J].AmericanJournaloftheMedicalSciences, 1915, (3): 448. (另刊于同年《德國醫(yī)學周刊》)

    23 Rogers L. Tarter Emetic in Kala-azar[J].TheBritishMedicalJournal, 1915, 2(2848): 197.

    24 Mackie P. Tartar Emetic in Kala-azar[J].TheBritishMedicalJournal, 1915, 2(2864): 745.

    25 Bell H W. A Case of Kala-azar, Treated with Tartar Emetic[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9, 33(1): 13~14.

    26 Kala-azar in North China[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0, 34 (6): 593~601.

    27 Napier L E. A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Ten Cases of Kala-azar by Sodium Acetyl-para-aminophenyl-stibiate [J].JournaloftheRoyalSocietyofMedicine, 1922(15): 44~45.

    28 Adler S, Theodor O. Investigations on Mediterranean Kala Azar. iii.-the Sandflies of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Distribution and Bionomics of Sandflies in Catania and District[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SeriesB:ContainingPapersofaBiologicalCharacter, 1931, 108(759): 464~480.

    29 Struthers E B, Chi C C. The Globulin Precipitation and Formol-gel Tests in the Diagnosis of Kala-azar[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4, 38 (3): 203~206.

    30 杜儒德,齊長春. 血球素沉淀及佛馬林二試驗法對于卡拉阿薩之診斷(附表)[J]. 齊魯醫(yī)刊, 1924, 2(4): 71~75.

    31 Struthers E B. Kala-azar: Criterion of Cure[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4, 38(3): 207~212.

    32 杜儒德,齊長春,徐潤庠. 卡拉阿薩(俗名痞疾)治愈之標準[J]. 齊魯醫(yī)刊, 1924, 4(2): 64~70.

    33 Struthers E B. “Neostam” Stibamine Gluco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Kala Azar (A Preliminary Report)[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7, 41(1): 21~28.

    34 Struthers E B. 卡拉阿薩(又名黑熱病)之新療法(附表)[J]. 齊魯醫(yī)刊, 1927, 7(2): 66~73.

    35 杜儒德,薛. 卡拉阿薩(黑熱病)[J]. 齊魯醫(yī)刊, 1928, 8(4): 171~174.

    36 Struthers E B. Treatment of Kala Azar by Stibosan (Heyden471) and Antimosan (Heyden661)[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7, 41(9): 755~761.

    37 Struthers E B. A New Serum Test for Kala-azar[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8, 42(12): 933~934.

    38 杜儒德. 雜錄:介紹關(guān)于卡拉阿薩之名著[J]. 齊魯醫(yī)刊, 1928, 8(4): 211~213.

    39 Scovel F G. Kala-azar, a Review of its Incidence and Epidemiology in China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585 Cases[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 1944, 21(4): 607~627.

    40 Coltman R. Aunual Report of the Chinanfoo Dispensary[J].ChinaMedicalMissionaryJournal, 1887, 1(2): 95.

    41 Edward H H. A Note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Fevers in Central China[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0, 24(3): 178.

    42 Houghton H S. A Study of Ascites and Splenomegaly[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0, 24 (4): 250~259.

    43 Maxwell J L. Tropical Febrile Splenomegaly and its Surgical Treatment[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5, 29(2): 67~68, 76~77.

    44 Cousland P B. Low Fever[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0, 24(6): 411.

    45 Li T S. Etiology, Symptomatology,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ysentery[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3, 27(1): 24.

    46 Rogers L. The Rational Treatment of Chronic Bacillary Dysentery[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4, 28(2): 145~146.

    47 Maxwell J L. Some Diseases the Parasitic Causes of which are Obscure[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3, 27(5): 280~282.

    48 Houghton H S. Schistosomum Japonicum[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4, 28(2): 95~97.

    49 Faust E C. Treatment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3, 37(10): 848.

    50 Meleney H E. Blood Serum Globulin in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4, 38(5): 357~361.

    51 Muir E. Some Points of Importance in dealing with the Leprosy Problem [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5, 39(7): 580.

    52 Whyte G D. The Need for Physiological Standards in Clinical Research,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outh China[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2, 26 (6): 332.

    53 Maxwell J L. How Best to Obtain and Conserve Results [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2, 26(6): 344.

    54 Stuckhy E J. Differential Blood Counts in Sympathetic Ophthalmitis[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6, 30(5): 324.

    55 Peake E C. Discovery of a New Blood Parasite[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8, 32(1): 7~8.

    56 Korns J H. Antimony in Kala-azar[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8, 32(1): 26~29.

    57 Bell H W. A Case of Kala-asar, Treated with Tartar Emetic[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19, 33(1): 13~14.

    58 Wylie J H. Kalar-azar in North China[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0, 34 (6): 593~601.

    59 Choa G H. “HealtheSick”wasTheirMotto:TheProtestantMedicalMissionariesinChina[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32~133.

    60 史如松,張大慶. 從醫(yī)療到研究:傳教士醫(yī)生的再轉(zhuǎn)向——以博醫(yī)會研究委員會為中心[J].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0(4): 476.

    61 Keefer C S, Khaw O K, Yang C S. The Anemia of Kala-azar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reatment[J].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 1929(15): 731~742.

    62 Report of Research Committee, 1920—1923[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3, 37(3-4): 280.

    63 Anopheles as Movie Star [J].ShantungCheelooBulletin, 1933, 5(11): 388.

    64 王光俊. 黑熱病流行病學與臨床上的幾個問題[J].中華衛(wèi)生雜志, 1957(4): 223~224.

    65 科學瑣聞. 中國的痞病源微生物[J]. 自然界, 1927, 2(9): 863.

    66 醫(yī)學課程[J]. 協(xié)醫(yī)??? 1927(2): 59~61.

    67 陳安智. 從甚若蛇虺之毒多于梅毒之毒的痞病上kala azar談到醫(yī)學落后的中國[J]. 醫(yī)藥評論, 1929(23): 41~43.

    68 Struthers E B. Treatment of Kala-Azar[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3, 37(11): 975.

    69 山東省寄生蟲防治研究所. 山東省黑熱病防治研究資料匯編[M]. 濟寧:山東省寄生蟲防治研究所, 1962. 11.

    70 Patton W S, Hindle E. Note on Kala-azar in Shangtung[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SeriesB:ContainingPapersofaBiologicalCharacter, 1926, 100(704): 379.

    71 Scott A V. Kala-azar in Children of North China[J].ArchivesofDiseaseinChildhood, 1932, 7(38): 59~64.

    72 閻佩珩. 主要傳染病實驗室診斷法[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4. 345.

    73 王兆俊編. 黑熱病[M]. 上海:華東醫(yī)務生活社, 1950. 24.

    74 Struthers E B.ADoctorRemembers:DaysinChinaandKorea[M]. Toronto: United Church of Canada, 1976. 79~81.

    75 杜儒德. 說說黑熱病[J]. 田家半月報, 1935(2): 17.

    76 Annie V, Scott M D, Li P K. The Treatment of Kala Azar in Children[J].ArchivesofDiseaseinChildhood, 1932, 7(40): 223.

    77 姚永政. 人體寄生蟲學教范[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3.

    78 Dr. Jeannie Isabelle Dow was horn at Fergus Ontario, Canada, in 1870[J].TheChinaMedicalJournal, 1927, 41(4): 392.

    79 Gewurtz M S. Looking for Jean Dow: Narratives of Women and Missionary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C]// Shteir A B, Lightman B V.FiguringitOut:Science,Gender,andVisualCulture. Leban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6.270~284.

    80LetterfromW.HarveyGranttoMrs.AnsonSpotton, 1933- 10- 30[R]. UCCVUA 83.058C, box 56, file 5, series 3.

    81 Preston L C.FlowersamongsttheDebris:aBiography:aCanadianNurseinWarTornChina[M]. Brockville: Preston Robb, 1993. 47.

    82HweiMinHospitalReportforJuly1946[R]. UCCVUA 83.045C, box 12, file 200.

    A Model of Medical Knowledge Transfer:Ernest B. Struthers’ Work on Kala-azar from Britain to North China

    PANG Xuechen

    (ManagementInstitute,XinxiangMedic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3,China)

    Visceral leishmaniasis (hereinafter to be referred to as VL), also known as Kala-azar, was endemic in North Chin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Left untreated, 90 percent of sufferers died. Yet, accounts of it are rare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When the worm causing Leishmania was discovered in 1900 by Doctor W. B. Leishman in England, the diseas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western medical circles because of its close connection with tropical medicine and colonial politic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30s that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ease was begun by Chinese scholars in Jiangsu and Anhui. Based on a wealth of Western medical literature, medical journal reports in China from 1900—1930, and medical missionary historical data of the Canadian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using the VL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Canadian missionary doctor Ernest B. Struthers in North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tion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select treatment schem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transfer of medical knowledge. The paper also aims to provide a practical standard for the current medical field.

    Kala-azar,Clinical Medicine,Ernest B. Struthers,TheTsinanMedicalReview,TheChinaMedicalJournal

    2015- 03- 01;

    2015- 06- 07

    龐雪晨,女,1985年生,北京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中外科學交流史研究。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重點項目“建立醫(yī)學史教育基地,強化醫(yī)學生職業(yè)素質(zhì)教育”(項目編號:2014- zd- 022)

    N092∶R- 092

    A

    1000- 0224(2016)01- 0031- 17

    猜你喜歡
    醫(yī)學臨床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醫(yī)學的進步
    普外急腹癥臨床治療的初步探討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醫(yī)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醫(yī)學、生命科學類
    元胡止痛膏治療軟組織損傷的臨床觀察
    麻豆av在线久日| 又大又爽又粗| 久久女婷五月综合色啪小说|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男女边摸边吃奶| 中文天堂在线官网| 在线看a的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大陆偷拍与自拍| 又大又爽又粗| 又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亚洲色图 男人天堂 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添夜夜欢视频|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免费观看 | 午夜久久久在线观看| av福利片在线|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亚洲av福利一区|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首页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国产av| 日本av免费视频播放| 中文天堂在线官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午夜激情久久久久久久|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又粗又硬又长又爽又黄的视频| 免费不卡黄色视频| bbb黄色大片| 亚洲人成电影观看| 午夜激情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18禁高潮啪啪吃奶动态图| 综合色丁香网| www.熟女人妻精品国产| 国产99久久九九免费精品| 可以免费在线观看a视频的电影网站 | 两性夫妻黄色片| 日韩一本色道免费dvd| 国产伦人伦偷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 亚洲精品久久成人aⅴ小说| 欧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影院123| 最黄视频免费看| 天天添夜夜摸| av在线老鸭窝|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丰满迷人的少妇在线观看| 电影成人av| 激情视频va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欧美少妇被猛烈插入视频| 久久人妻熟女aⅴ|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a级毛片在线看网站| 色精品久久人妻99蜜桃|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a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 精品少妇久久久久久888优播| 亚洲av男天堂| 欧美在线一区亚洲|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妖精| 悠悠久久av| 99久久综合免费|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看| 国产亚洲最大av| 亚洲婷婷狠狠爱综合网|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在| 丝袜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无遮挡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av美女十八|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 另类精品久久| 又黄又粗又硬又大视频| 中文字幕色久视频| 国产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九草在线视频观看| 一个人免费看片子| 老司机在亚洲福利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网在线观看 |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老司机影院成人| 91老司机精品|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涩受| 中文字幕色久视频| 街头女战士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色精品久久人妻99蜜桃|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 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91sexporn| 91老司机精品| 成人国产麻豆网| 久久人妻熟女aⅴ| 亚洲男人天堂网一区|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影院成人| 日本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av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 免费少妇av软件| 亚洲国产最新在线播放| 久久影院123|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 岛国毛片在线播放|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六月欧美| 男女国产视频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乱码 | 欧美97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制服av| 性色av一级|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 国产欧美亚洲国产| 蜜桃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av免费看| 亚洲美女搞黄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www视频免费|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一| 卡戴珊不雅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v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91aial.com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1024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大话2 男鬼变身卡| 老司机影院毛片| 啦啦啦 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福利,免费看| 免费看不卡的av| 人妻 亚洲 视频| 日韩 欧美 亚洲 中文字幕| 涩涩av久久男人的天堂|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999精品在线视频| 九色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美女国产高潮福利片在线看| 一级毛片我不卡| 美女福利国产在线| 久久99热这里只频精品6学生| 男女国产视频网站| 高清av免费在线| 国产成人91sexporn| 一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电影 | 九草在线视频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日本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制服骚丝袜av| 午夜福利网站1000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毛片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好男人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更新| 亚洲,欧美精品.| av在线app专区| 久久人人97超碰香蕉20202| 在线观看www视频免费|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久久97久久精品|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91老司机精品| 日本爱情动作片www.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综合色| 黑人欧美特级aaaaaa片| av天堂久久9| 国产一区二区 视频在线| 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av在线播放精品| 在线 av 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亚洲熟妇少妇任你| 在线观看国产h片|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大奶| 老汉色av国产亚洲站长工具| 亚洲国产看品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女性被躁到高潮视频| 校园人妻丝袜中文字幕|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黄频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人在逋| 精品少妇黑人巨大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偷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好男人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av福利片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一级| 欧美日本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无限看片的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小说|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最近的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韩国av在线不卡| 丝袜在线中文字幕|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妹子高潮喷水视频|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在线看| 欧美黄色片欧美黄色片|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爱情动作片www.在线观看| 久久ye,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 久久av网站| 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 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影院| 又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牌|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内射| avwww免费| 免费观看人在逋| 少妇人妻 视频| 国产人伦9x9x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亚洲免费av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av新网站| 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乱码少妇综合久久| 精品人妻在线不人妻| 91成人精品电影| 1024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本午夜av视频| 一级片'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了| a级毛片黄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大尺度免费视频|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看免费成人av毛片| 精品福利永久在线观看| av福利片在线|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99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夫妻午夜视频| 伦理电影免费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夜夜躁夜夜|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黄| 十八禁高潮呻吟视频|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添夜夜欢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天天操日日干夜夜撸| 免费在线观看黄色视频的| 中国三级夫妇交换| 啦啦啦中文免费视频观看日本| 丰满饥渴人妻一区二区三| 亚洲国产毛片av蜜桃av| 久久久久久人妻|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搞黄在线观看| 卡戴珊不雅视频在线播放|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可以免费在线观看a视频的电影网站 | 欧美黑人精品巨大| 精品酒店卫生间|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视频在线欧美| 两个人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大尺度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超薄肉色丝袜足j|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在线看| 精品卡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超碰成人久久|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五月色婷婷综合|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欧美乱色亚洲激情| 91在线观看av| 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xxx96com| 9色porny在线观看|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成人国语在线视频|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午夜老司机福利片| bbb黄色大片| aaaaa片日本免费| 中文字幕色久视频| 国产av又大| 欧美成狂野欧美在线观看|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色婷婷电影| 两个人看的免费小视频| 国产1区2区3区精品| www国产在线视频色| 精品日产1卡2卡| 国产人伦9x9x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激情在线播放| 侵犯人妻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在| 亚洲五月色婷婷综合| 999精品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亚洲av|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吃奶|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无人区码免费观看不卡|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多毛熟女@视频| 我的亚洲天堂|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va日本ⅴa欧美va伊人久久| 国产男靠女视频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午夜影院日韩av|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少妇粗大呻吟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亚洲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88av欧美|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图片|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身体一侧抽搐| 亚洲成人久久性|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爽视频免费| 亚洲熟女毛片儿| 国产精品影院久久| 在线视频色国产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五月|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电影| 妹子高潮喷水视频| 侵犯人妻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 久久中文看片网| 88av欧美| a级毛片在线看网站|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久久性视频一级片| 精品日产1卡2卡| 最新美女视频免费是黄的|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内射| 国产亚洲av高清不卡| 在线观看舔阴道视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又黄又爽又免费观看的视频| 精品国产亚洲在线| 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 美女大奶头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女警被强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男人的好看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黄色成人免费大全|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麻豆|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影| 天堂动漫精品| 制服丝袜大香蕉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成人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 怎么达到女性高潮| 亚洲最大成人中文| 中文字幕最新亚洲高清|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波多野结衣高清无吗| 宅男免费午夜| 两个人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俄罗斯特黄特色一大片| av有码第一页|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91大片在线观看| 悠悠久久av|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黄频高清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黄色视频的| 久久 成人 亚洲|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 |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免费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欧美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区| 亚洲第一av免费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电影|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瑟瑟在线播放| 最好的美女福利视频网| 国产av在哪里看| 12—13女人毛片做爰片一| 国产私拍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电影| 正在播放国产对白刺激|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一| 好男人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叶爱在线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777|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x7x7x7水蜜桃| 淫妇啪啪啪对白视频|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免费女性裸体啪啪无遮挡网站|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 日韩大码丰满熟妇|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色在线成人网|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别揉我奶头~嗯~啊~动态视频| 午夜日韩欧美国产| 一进一出抽搐gif免费好疼|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欧美日本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91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亚洲五月色婷婷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a级毛片在线看网站| 午夜久久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999在线| 亚洲九九香蕉|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超碰成人久久| 国产又爽黄色视频|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亚洲国产欧美网|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影 | 黄色成人免费大全|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啪啪无遮挡十八禁网站| 欧美中文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自偷自拍图片 自拍| 国产精品二区激情视频| 黄片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黄色毛片三级朝国网站| 亚洲av五月六月丁香网| 长腿黑丝高跟|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久久人妻福利社区极品人妻图片|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色av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激情在线av|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av|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5区|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35|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激情视频va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干狠狠操夜夜爽|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播放免费不卡| 久久性视频一级片|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 最新美女视频免费是黄的|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 校园春色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搡老岳熟女国产| 青草久久国产| 欧美大码av|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可以免费在线观看a视频的电影网站| 午夜久久久久精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精品午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熟妇少妇任你| 久久狼人影院|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视色|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蜜桃| www.自偷自拍.com| 成人亚洲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香网站|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 | 亚洲精品久久成人aⅴ小说| 操美女的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特级黄色片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欧美黄色淫秽网站| 一边摸一边做爽爽视频免费| 国产91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个人观看的视频www高清免费观看 | 老司机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 中亚洲国语对白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 老汉色av国产亚洲站长工具|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黄网站色视频无遮挡免费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熟女| 国产人伦9x9x在线观看| 咕卡用的链子| 亚洲国产毛片av蜜桃av| 久久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大片| 一级a爱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xxxxx性猛交|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成人国语在线视频| 午夜日韩欧美国产|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tocl精华| netfli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电影| √禁漫天堂资源中文www|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香蕉丝袜av| 久久伊人香网站| 色综合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久9热在线精品视频|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看免费av毛片| 久久人人精品亚洲av| 成人国语在线视频| 午夜免费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乱码| 97碰自拍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乱码|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真人一进一出gif抽搐免费|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免费观看人在逋|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757午夜福利合集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超碰成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