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艷
?
體育鍛煉行為轉(zhuǎn)變的階段非連續(xù)性檢驗及干預啟示
郭新艷
分層隨機抽取城鎮(zhèn)居民343人作為調(diào)查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diào)查、數(shù)理統(tǒng)計以及階段性干預等方法,構(gòu)建了體育鍛煉行為轉(zhuǎn)變的整合概念模型,通過對個體體育鍛煉行為特征變量的階段差異性及鍛煉行為階段非連續(xù)性檢驗等方面的研究,證明了個體體育鍛煉行為階段的存在性,即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并據(jù)此提出了個體體育鍛煉行為干預措施和方法,研究結(jié)果為健康行為促進中的階段匹配干預提供了依據(jù)。
體育鍛煉行為;行為轉(zhuǎn)變;階段非連續(xù)性;階段匹配干預
體育鍛煉行為與個體的其他行為一樣,受自身因素、環(huán)境因素、社會因素等各種條件的影響。研究學者們也通過一些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相關(guān)模型來試圖尋找最有效的行為干預方法和干預因素。Geoff P. Lovell, Walid EI Ansari 等(2010)在對200個不參加體育鍛煉的英國女大學生進行干預前后的問卷調(diào)查基礎(chǔ)上,分析了她們對體育鍛煉的好處和障礙的認知[1],曹佃省(2011)在其《理論導向的青少年健康鍛煉行為干預促進》研究中,針對青少年群體樣本,檢驗了行為階段性或非匹配干預在不同行為階段群體中的效用性,研究結(jié)果部分支持匹配干預優(yōu)越于非匹配干預的研究假設(shè),提出,需要嘗試其他的階段劃分法則,進一步檢驗匹配干預的優(yōu)越性,促進健康干預效果的最大化[2,3]。部分學者也基于鍛煉行為理論模型進行了階段性干預研究,以顯示了階段性干預效果的優(yōu)勢(沈夢英,2011)[4],還有一些學者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采用新的整合模型驗證了階段性干預的優(yōu)越性(段艷平,劉立凡,韋曉娜等,2012)[5]??偟膩碇v,國內(nèi)外現(xiàn)階段有關(guān)改變體育鍛煉行為的健康促進和干預策略的研究中尚存在著一些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干預研究著眼于完成行為改變的策略并測量干預后的身體活動水平的改變,使用工具多為國外研究機構(gòu)的成型量表,研究多為橫斷設(shè)計而追蹤調(diào)查較少,而現(xiàn)有理論的缺陷也使研究者越來越意識到模型整合和更新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分析城鎮(zhèn)居民體育鍛煉行為產(chǎn)生的機理,據(jù)此基礎(chǔ),對個體鍛煉行為的階段性進行論證,并提出一定的匹配干預措施。
為了改進已有行為理論研究的局限性,許多研究者開始尋求更好的研究理論方式,例如探討多種理論結(jié)合的可能性并整合各種理論的核心成分建構(gòu)出更具綜合性的理論體系。研究認為,鍛煉行為模型的整合研究前提是:首先待整合的理論模型之間必須具有一定的概念或者過程內(nèi)容的交叉,才可能具備整合的基本條件;其次,要設(shè)計科學嚴謹?shù)恼侠碚摍z驗環(huán)節(jié),另外,樣本數(shù)據(jù)量要具有充足的說服性而且選取樣本量要遵循科學合理的抽樣原則,由此才能夠完成理論整合的基本研究。如學者Poss(2001)[6]曾提出綜合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和理性行為理論解釋結(jié)核病篩檢行為,而這種做法在體育鍛煉行為研究中也被部分研究者開始嘗試(Jackson & Aike,2000[7];Courneya & Bobick,2000[8])。
從本研究假設(shè)來講,首先,計劃行為理論的內(nèi)在機理是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行為控制感等對行為意向產(chǎn)生預測作用,而行為意向和行為控制感又直接影響行為的發(fā)生[9]。而健康信念理論中,對行為益處的感知與計劃行為理論中的行為信念的內(nèi)涵相近[10],健康信念模式的“自我效能”與計劃行為理論的“主觀控制感”有交叉。因此,考慮在解釋和預測健康相關(guān)行為(如鍛煉行為)的研究中,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可以相互補充,解釋程度也會更高一些,前期作者也進行了部分嘗試性研究[11-12]。因此,本研究選取計劃行為理論和健康信念模型進行整合,提出行為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主觀控制感、易感性認知、嚴重性認知、行為益處認知、行為障礙認知、行為線索、行為意向等因素對個體體育鍛煉行為結(jié)果具有預測性,經(jīng)整合分析后構(gòu)建了一個關(guān)于城鎮(zhèn)居民體育鍛煉行為產(chǎn)生的概念模型(見圖1)。
同時,根據(jù)理論模型闡述,個體在較長的時間跨度內(nèi),鍛煉行為從無規(guī)律狀態(tài)到有規(guī)律狀態(tài)演化。從個體參與鍛煉行為障礙因素起主導作用下的無意識行為狀態(tài),此狀態(tài)下的個體處于從心理到行為表現(xiàn)上完全無參與意識,發(fā)展到受外部部分因素影響后的有參與意向狀態(tài),進而,嘗試制訂體育鍛煉計劃,甚至嘗試參與鍛煉活動,直至達到有規(guī)律體育鍛煉狀態(tài),因此,一些研究假定個體體育鍛煉行為的改變具有一定的階段性。但是,在現(xiàn)階段研究中雖然階段性行為理論在鍛煉行為研究中受到廣泛關(guān)注,但其對研究對象變化階段劃分的可靠性仍然需要進一步論證。
圖1 體育鍛煉行為轉(zhuǎn)變概念模型
2.1 樣本選擇
為保證調(diào)研和數(shù)據(jù)分析的合理性與完整性,分層隨機抽取四川區(qū)域城鎮(zhèn)社區(qū)居民作為調(diào)查樣本,基線調(diào)查時樣本量為343人,數(shù)據(jù)分布見表1-4所示。
表1 受試者性別基本情況 (N=343)Table 1 Profiles of the subjects (N=343)
表2 受試者年齡基本情況(N=343)Table 2 Age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N=343)
表3 受試者文化程度基本情況(N=343)Table 3 Edu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N=343)
表4 受試者職業(yè)基本情況(N=343)Table 4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N=343)
2.2 研究工具
綜合考慮計劃行為理論、健康信念模型的基本構(gòu)成要素,根據(jù)上述提出的體育鍛煉行為產(chǎn)生的概念模型,按照鍛煉行為的發(fā)生機理自行設(shè)計問卷。
問卷包含兩個部分:體育鍛煉行為階段部分,該部分主要測量受試者所處的行為階段:體育鍛煉行為測試部分,該部分主要測試易感性認知、嚴重性認知、行為障礙認知、行為益處認知、行為線索、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主觀控制感、行為意向、行為等十個分量。共計33項條目。量表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方法:其中,行為障礙認知項目反向賦分,其余項目正向賦分,即“非常不同意”計1分, “不同意”計2分,“不確定”計3分,“同意”計4分,“非常同意”計5分。
對于量表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檢驗量表的結(jié)構(gòu)效度,采用Cronbachα系數(shù)檢驗量表的內(nèi)部信度,結(jié)果見表5所示。
表5 體育鍛煉行為整合問卷的信度、效度分析結(jié)果Table 5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questionnaire
同時,研究對成都市的部分社區(qū)的調(diào)查對象(居民36人)進行了重測,以驗證研究量表的外部信度,時間間隔為4周,采用同一量表進行重復測試,結(jié)果顯示,量表的皮爾遜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89(P<0.01)。研究結(jié)果表明,問卷有較好的效度和信度。
依上述討論,本文認為跟追糾纏行為應具有以下要素:1.行為具有反復性、持續(xù)性的特性;2.行為不限以實質(zhì)可見或碰觸的物理力量進行,更包含無形的侵擾手段;3.行為對于被害人造成生理、心理健康,社會互動及經(jīng)濟層面之負面影響。
在征得居民受試個體同意后,由專業(yè)行為測試工作人員向居民個體發(fā)放鍛煉行為階段調(diào)查問卷、鍛煉行為整合調(diào)查問卷。首先,向受試者發(fā)放體育鍛煉階段量表測試其現(xiàn)階段所處鍛煉階段;鍛煉階段采用用 Lippke 等的階段劃分法則進行劃定[13],以每周至少進行三次中等或劇烈強度運動,每次至少持續(xù)20分鐘作為有規(guī)律性體育鍛煉的標準。分別劃分為前意向鍛煉階段、意向鍛煉階段、計劃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其次,發(fā)放鍛煉行為整合調(diào)查問卷進行鍛煉行為調(diào)查。
2.3 數(shù)據(jù)分析
在進行基礎(chǔ)數(shù)據(jù)篩選之后,所有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在SPSS19.0軟件中進行操作,采用描述統(tǒng)計方法分析受試者鍛煉行為特征及其規(guī)律性;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等級回歸分析方法研究行為變量在鍛煉階段分布上的非連續(xù)性,倘若不同行為變量在各階段之間存在差異性,而同時各變量在不同鍛煉階段間對鍛煉行為的預測作用也存在差異性,則鍛煉行為階段性存在。
研究中的鍛煉階段劃分是依據(jù)Prochaska和DiClemente(1983)提出的階段變化理論(Stage of Change Theory),該模型是由Prochaska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理論最初應用于戒煙行為的研究,現(xiàn)在國際上已成為一個被廣泛應用的行為改變模型。階段變化理論將鍛煉行為劃分為若干個變化階段:“前意向階段(Pre-contemplation),意向階段(Contemplation),準備階段(preparation),行動階段(Action)和維持階段(Maintenance)”(根據(jù)行為習慣形成的特點一般劃分階段的時間標準為6個月)
根據(jù)階段變化法則,基線調(diào)查即干預前,研究中干預組有10.9%的受試者處于前意向階段,23.6%的受試者處于意向階段,36.4%的受試者處于行動準備階段,20.6%的受試者處于行動階段和8.5%的受試處于行動維持階段。對照組各階段人數(shù)分別占 10.1%、24.2%、34.8%、21.3%和9.6%。
不同變量在各個鍛煉階段間的描述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6所示,從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看,居民對于鍛煉益處的認知程度(M=3.92,SD=0.326)要高于障礙的認知程度(M=2.53,SD=0.571),態(tài)度和行為意向在行動維持階段分量得分較高,分別為4.82和4.73。而主觀控制感、嚴重性認知、易感性認知和行為意向是前意向階段得分較低的項目。
在調(diào)查研究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處于同一鍛煉階段的受試者,感受的體育鍛煉障礙或困難雷同,但是處在不同階段的受試者對體育鍛煉認知有很大差異。同時,部分研究表明,若同一社會心理變量在不同行為階段間解釋效果不同,則行為階段存在[13],而一些有關(guān)體育鍛煉階段的理論研究也對階段匹配干預和非階段匹配干預進行了一定的探討[14-17],同樣驗證了體育鍛煉行為變量在不同階段間的非連續(xù)性的存在。
表6 不同變量在各階段間的均值和標準差統(tǒng)計結(jié)果()Table 6 Means and SD of the variables across the stages()
4.1 變量在整合模型階段分布上的差異性
為了進一步探究各個分量表在鍛煉階段之間的差異性的差異性,研究對各組分量表進行了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不同分量在各階段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階段非連續(xù)性的存在,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7所示。
同時研究也對各分量在相鄰階段間的差異進行了兩兩對比,結(jié)果顯示,前意向階段到意向階段,除行為益處認知差異不顯著以外,其余變量均體現(xiàn)一定的差異顯著性;意向階段到準備階段,行為線索、嚴重性認知、易感性認知、態(tài)度、主觀控制感分量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準備階段到行動階段,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主觀控制感、行為意向分量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行動階段到維持階段,差異顯著的分量包括行為障礙認知、行為益處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意向。具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8所示。
表7 各分量表對不同鍛煉階段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Table 7 One-way ANOVA results of the subscales at different stages
表8 模型各分量在各鍛煉階段間對鍛煉行為的預測作用Table 8 Predicat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model on exercise behavior across the stages
4.2 變量在整合模型階段分布上的非連續(xù)性檢驗
進一步的,研究采用等級回歸方法驗證整合模型的階段存在性。
表9 模型各分量在各鍛煉階段間的差異Table 9 Difference in the components across the stages
等級回歸結(jié)果顯示(見表9),整合模型各變量在不同鍛煉階段間對鍛煉行為的預測作用存在一定的差異。結(jié)果表示,在前意向階段,行為線索、行為障礙認知與鍛煉行為正向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易感性認知、嚴重性認知、行為益處認知、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主觀控制感和行為意向等變量均呈現(xiàn)負向相關(guān)關(guān)系,其中,嚴重性認知、易感性認知、行為益處認知和行為障礙認知變量是顯著預測變量,其余為非顯著預測變量,總共解釋體育鍛煉行為變異的25.9%(R2=0.259);在意向階段,嚴重性認知和易感性認知與鍛煉行為負向相關(guān),其余變量為正向相關(guān),其中,行為線索、行為態(tài)度是顯著預測變量,其余為非顯著預測變量,總共解釋體育鍛煉行為變異的27%(R2=0.720);在準備階段,行為障礙認知與鍛煉行為負向相關(guān),其余變量為正向相關(guān),其中,行為線索、行為障礙認知、行為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和行為意向是顯著預測變量,其余為非顯著預測變量,總共解釋了體育鍛煉行為變異的36.1%(R2=0.361);在行動階段,行為障礙認知與鍛煉行為負向相關(guān),其余變量為正向相關(guān),其中,易感性認知、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主觀控制感、行為意向是顯著預測變量,其余為非顯著預測變量,總共解了體育鍛煉行為變異的25.1%(R2=0.251);在維持階段,行為障礙認知與鍛煉行為負向相關(guān),其余變量為正向相關(guān),其中,嚴重性認知、易感性認知、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主觀控制感和行為意向均為顯著預測變量,總共解釋了體育鍛煉行為變異的31.4%(R2=0.314)。
研究發(fā)現(xiàn),首先,根據(jù)對個體鍛煉行為發(fā)生機理的分析,鍛煉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變量,在個體不同鍛煉階段之間的分布特征不同,預示了鍛煉行為階段性的存在;其次,鍛煉行為特征變量對行為階段的預測性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個體體育鍛煉行為干預環(huán)節(jié),可考慮個體所處的不同行為階段采用階段性匹配干預手段進行干預。
對前意向階段而言,嚴重性認知、易感性認知、行為益處認知和行為障礙認知變量是顯著預測變量。在此階段,個體對于鍛煉益處認知較弱,尤其對于長期不參加體育鍛煉可能產(chǎn)生的身體及生活的負面影響有較多的抵觸情緒,多數(shù)尚未有鍛煉意圖。提示我們在健康行為促進過程中,針對此階段人群,進行鍛煉益處知識和缺乏鍛煉的危險性交流相對比較重要,或許對提升其鍛煉意向的加強和鍛煉活動的加入有較好效果。
對意向階段而言,行為線索、行為態(tài)度是顯著預測變量。此階段的個體已經(jīng)意識到體育鍛煉帶來的好處,因此鍛煉知識交流可作為輔助手段即可,而行為線索作為外在影響因素,如鍛煉計劃或運動處方的了解,心理鍛煉障礙的克服是此階段干預的主要手段。
在準備階段,行為線索、行為障礙認知、行為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和行為意向是顯著預測變量。此階段個體已經(jīng)存在體育鍛煉的計劃或打算,在鍛煉方式方法上尚處于選擇環(huán)節(jié),部分外在因素對于此階段的個體起到一定作用,如,對其最重要的人或?qū)ζ淦谕^大的人的影響,因此主體規(guī)范在此階段作為一個重要的預測因素變量,提示我們在此階段干預過程中,要對個體進行適當深入訪談,加以心理引導,以確立鍛煉行為在其意識中的重要地位。
對于行動階段者來說,易感性認知、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主觀控制感、行為意向是顯著預測變量。此階段是意向到行動結(jié)果轉(zhuǎn)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個體在鍛煉過程中正逐步形成內(nèi)在的認知和動機,因此,對該階段的健康行為干預,主要放在預防階段倒退和強化態(tài)度部分,可通過示范性作用或者體現(xiàn)式對比,增強其進行下一步有規(guī)律體育鍛煉的信心。
在維持階段,個體已經(jīng)完成至少六個月有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本階段個體對于鍛煉行為的認知有清晰的認知和獨立的思考和決策能力,外在影響因素如行為線索、行為障礙等已經(jīng)不足以對其鍛煉行為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對于該階段的干預活動,可采用示范性強化的方式,如,將部分維持階段個體作為對其他階段個體進行示范模仿和影響的對象,既增強其他階段個體的鍛煉信心,又可提高維持階段者的自我滿足感。同時,可對其身體體質(zhì)指標進行一定的測試對比,增強其對嚴重性和易感性因素的認知,以達到更好的干預效果。
本研究尚存在進一步的問題可在后續(xù)研究中進行,所取數(shù)據(jù)為橫斷數(shù)據(jù),還不足以論證行為變量間的因果關(guān)系,后續(xù)可進行追蹤實驗設(shè)計以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整合模型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以及鍛煉行為階段匹配干預的有效性。
[1] Geoff P. Lovell, Walid El Ansari, John K. Parker. Perceived Exercise Benefits and Barriers of Non-Exercising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0, 7(3):784-798.
[2] 曹佃省,謝光榮. 從行為意向到健康行為程式模型(HAPA)概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6):809-812.
[3] 曹佃省,謝光榮. 健康行為程式模型階段非連續(xù)性在青少年鍛煉行為中的檢驗[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2):38-42.
[4] 沈夢英. 中國成年人鍛煉行為的干預策略:TPB與HAPA兩個模型的整合[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5] 段艷平,Walter Brehm,Helmut Strobl等. 成年人身體活動變化的理論建構(gòu)、問卷發(fā)展及系列實證研究—一項中德合作科研課題[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3):202-209.
[6] Poss JE. Developing a new model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Synthesiz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J]. Adv Nurs Scj, 2001, 23(4):1-15.
[7] Jackson KM, Aiken LS. 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un protection and sunbathing in young women: the impact of health beliefs, attitudes, norms, and self-efficacy for sun protection[J]. Health Psychol. 2000, 19(5):469-78.
[8] Courneya , K. S. , & Bobick , T. M.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 r wit h t he p rocesses and stages of change in t he exercise domain[J].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 , 2000 , 1 (1) , 41-56.
[9] Teemu Kautonen, Marco van Gelderen, Matthias Fink. Robustnes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Predict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15, 39(3):655-674.
[10] Crista L.. Application of a Modified Health Belief Model to th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Private Well Water Testing[J]. Jaw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14, 50(6):1515-1526.
[11] 郭新艷,李寧,郭強. 城鎮(zhèn)社區(qū)居民參與體育健身行為結(jié)構(gòu)模型與應用[J]. 數(shù)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40(4):1-8.
[12] 郭新艷,徐玖平. 不同鍛煉階段與鍛煉益處及障礙認知的相關(guān)性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6):715-720.
[13] Lippke, S, Ziegelmann, JP, Schwarzer, R. Stage-specific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Testing a three -stage model [J].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2005,6:585-603.
[14] Nigg,CR.Technology's influe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science: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3,4(1):57-65.
[15] Lippke,S,Ziegelmann,JP,Schwarzer,R.Stage specific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Testing a three-stage model[J].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2005, 6:585-603.
[16] Schwarzer,R.Models of health behaviour change: Intention as mediator or stage as moderator?[J]. Psychology & Health,2008,23:259-263.
[17] Schwarzer,R.Modeling health behavior change: How to predict and modify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behaviors [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57:1-29.
(編輯 馬杰華)
Examination on the Discontinuity of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Stag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Intervention
GUO Xinyan
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construct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model of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statistics and stage intervention. 343 urban residents, chosen throug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ere taken as subjects to receive test on the discontinuity of exercise behavior stages and the difference in exercise behavior variables across stage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stages in individual’s sports exercise behavior.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procedure,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sports exercise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stage-matched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
exercisebehavior;behaviorchange;stagediscontinuity;stage-matchedintervention
G804.8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3-0042-06
郭新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產(chǎn)業(yè)與管理,E -mail:sindystory@163. com。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72
2015-10-27
2016-04-07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體育公共服務(wù)均等化指標體系研究冶(12CTY006)。
G804.8
A
1001-9154(2016)03-0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