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文脈源遠流長,是我們的根,塑造了我們的魂。雖然時代變遷,讓我們有滄海桑田之感,但是文脈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萬變不離其宗,深刻地影響著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
維多利亞的秘密也吹起了中國風。
“The Road Ahead”系列中,中國結、大龍頭、大花圈,Lady Gaga本人也穿上了中國旗袍進行現(xiàn)場演唱……今年維秘的秀場上,中國風橫掃世界,讓人驚艷。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重視。繼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后,今年4月9日,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是華人第一次獲得這個國際兒童文學的最高獎,中國作家在世界文壇上遍地開花,讓世界為之矚目。
曾幾何時,“打倒孔家店”的呼聲猶在耳邊,舊中國的落后挨打導致了文化自信心的缺乏,而現(xiàn)在,中國人有底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的那樣:“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fā)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绷暯娇倳泴⑽倪\與文脈,提升到國運和國脈的高度,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
何為文脈?
文脈,從詞源來看,最早是風水學的術語,“文脈”為龍脈的一種,是負屃之魂,屬文曲昌興之象。華夏文明發(fā)源的脈絡,此文脈起源于中國的兩河流域。
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就特別強調文脈,建筑師們注意到,現(xiàn)代主義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過分強調對象本身,而不注意對象彼此之間的關聯(lián)和脈絡,缺乏對城市文脈的理解。他們主張:從傳統(tǒng)化、地方化、民間化的內容和形式(即文脈)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并從中激活創(chuàng)作靈感,將歷史的片段、傳統(tǒng)的語匯運用于建筑創(chuàng)作中——這又被稱為文脈主義(Contextualism)。
而中國當代設計師張永和則用“竹子”來作比中國的傳統(tǒng)文脈。他對西方當代藝術極熟,到了美國留學之后,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真的不同,中國人要中庸,而美國人老是想著自己如何與別人不一樣。后來他有機會去日本,又發(fā)現(xiàn)他們能將最現(xiàn)代的觀念和傳統(tǒng)的形式并存在一起,做出非常有趣的建筑。這時候,張永和對中國傳統(tǒng)有了更深的認識?;貒螅l(fā)現(xiàn)許多年輕人怕傳統(tǒng),他覺得這是誤區(qū)——傳統(tǒng)在慢慢消亡,而我們卻沒有很好地關心它,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2000年,張永和將建筑作品“竹化城市”帶到了威尼斯, 給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帶來了一股中國風。竹林在張永和這里,成為了一種建筑語匯,在竹子的光影之間,感受中國的歷史與文脈,它既是建材,又是中國的符號。
山東日照,有著3500年歷史的古銀杏下鋪上“金毯”,來自莒縣一所幼兒園的20名兒童,身穿古裝,在“金毯”上背誦《三字經》等國學經典。
當然,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文脈,已經大大跳出了風水學和建筑學的范疇,美國人類學家艾爾弗內德·克羅伯和克萊德·克拉柯亨認為,文脈是“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生存的式樣系統(tǒng)”。具體到中國文脈,寫過《中國文脈》一書的余秋雨認為:“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fā)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痹诙鄶?shù)情況下,這股潛流既不是官方主流,也不是民間主流,而且體量不大,時斷時續(xù)?!拔拿}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誰忘得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他們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文脈源遠流長,是我們的根,塑造了我們的魂。雖然時代變遷,讓我們有滄海桑田之感,但是文脈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萬變不離其宗,深刻地影響著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
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有一種特殊的美。北魏時期留下的山間斷碑,在夕陽和荒草間展示著獨孤的驕傲,讓人神往。恭敬走近,像博爾赫斯一樣撫摸殘碑,感受這時間的流逝與沉淀,怎不讓人心潮起伏?年輕人總是喜歡時尚,喜歡新潮,對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倘若能學會瞻仰,學會珍惜,學會保護,一定可以體味其中之美。
但是余秋雨特別反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說法。“那么,大山溝里的封閉老農都可以去擔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了?”他還是覺得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要進入世界語匯系統(tǒng)和當代審美系統(tǒng),必須經過極為嚴格的篩選、升級、交融、解構、重構的過程。
五四沒有讓中國文脈斷裂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被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一次大斷裂。
余秋雨對魯迅批判的國民劣根性有不同的看法,他覺得魯迅所解剖的“國民性”,以弊病為主。但其實歌德寫《浮士德》的時候,他也在研究德國的國民性,也發(fā)現(xiàn)了德國國民性中的魔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不能按照過去的寫法,帶著情緒,來罵自己的同胞。余秋雨走遍了世界各國,對于其他國家的“劣根性”也很清楚,所以他說:劣根性是全人類的,并不為我們國家特有。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楊慶存教授則不認同“五四是一次大斷裂”的觀點,他對記者說:“一直都說五四是斷裂,但這種斷裂只是表層的斷裂。那是一個社會大轉型的時期,辛亥革命之后,社會大動蕩,要說傳統(tǒng)文化斷裂,可是就在那個斷裂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國學大家、傳統(tǒng)文化大家,這是傳統(tǒng)文化以新的面貌新的形式在新的時代出現(xiàn)。即使魯迅等五四時期作家寫了很多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在他們作品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其實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絕不是斷裂那么簡單。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絕不會另起爐灶,肯定是以前代文化為基礎的,只是繼承了多少、吸收了多少、激活了多少、創(chuàng)新了多少的問題?!?
現(xiàn)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傲立于世界之林,應該有更大的文化自信,但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否真正了解呢?對此,楊慶存顯得憂心忡忡:“要認識、了解、掌握中華傳統(tǒng)文化,如果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能談得上自信嗎?認真讀書、認真思考、認真研究,對全民族來說都是特別重要的。習總書記講話里有一句話特別好:‘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些哲學思想確實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天人合一理念,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這些大哲學家,他們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嗎?中國古人的思想可以說是非常超前的,對于人的修養(yǎng),亞里士多德也曾提出他的一套理論,但是他還沒有像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那樣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么系統(tǒng)這么全面的人格修養(yǎng)的理論。《易經》中的思想牽涉到整個宇宙和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只是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都搞清楚而已,所以我們還不能對《易經》進行科學定位?!?/p>
增強文化自信絕不只是口號
在楊慶存看來,增強文化自信絕不只是口號,中國文化就是知行合一的。知是知識,要深入的學習?!拔幕蟾锩敝信嘘惥皾?,說你研究1+1有什么用?陳景潤只能一笑了之,因為造反派對數(shù)學沒有起碼的了解,完全不知道陳景潤研究的意義,那怎么可能對中國的數(shù)學研究有自信呢?
楊慶存又舉了一個例子:杜牧的《清明》沒有人不會背,但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你怎么理解?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原意,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中國古代的感恩節(jié),在這個時候,人們要祭祖上墳。同時清明又是踏青的季節(jié),是春天種瓜種豆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還有一點,“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在古代是一種官職,《詩經》是采風的結果,漢樂府就是指漢時樂府官署所采制的詩歌,事實上,樂府這個機構到明清依然存在,行人就是采詩官。所以作者在執(zhí)行公務,不能回家祭祖,不能和家人團聚,故此他才“欲斷魂”!那種思念的沉痛,你可以想象,所以不理解“行人”,你怎么能讀懂這首詩呢?
張永和的建筑設計能感受到中國的歷史與文脈。
還有《詩經》第一篇《關雎》,已經被研究了幾千年,為什么說它是“后妃之德”?“那是從建構倫理道德、倡導儒學的角度來看這首詩的。我們要了解它的原意以及引申義,才能理解它的現(xiàn)實意義?!P關雎鳩它揭示的是人類普遍的一種規(guī)律。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以家庭為單位,所以它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典型的、普遍的婚姻觀,你要規(guī)規(guī)矩矩地戀愛、結婚、成家,從一見鐘情到熱烈追求到熱戀到成婚,它是有順序的。現(xiàn)在我們讀這首詩,也涉及到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讀書讀經典,不是認識這個字就夠了,而是要把其中的內涵、藝術魅力、當代啟示都理解了?!?/p>
如果不多讀書,都不知道中國文化到底是什么,怎么增強自信?所以在楊慶存看來,多讀書,深思考,這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前提。“經典都是經過了數(shù)千年的篩選、淘汰和認同保留下來的著作,對人的知與行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然,不能關在書齋里,要和現(xiàn)實結合起來?,F(xiàn)在生活節(jié)奏加快了,生活壓力大,大家更愛娛樂,要放松身心,普通人對經典隔膜了,所以對經典的閱讀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書本上,還應該容納進生活中?!?楊慶存說,“你看徽派文化,文化都融入到建筑、生活用品的細節(jié)之中,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應該活在生活當中。如果現(xiàn)在還認為文化傳承就是讀書,那是不夠的。中國古代特別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但現(xiàn)在淡薄了很多。經濟的發(fā)展是為人服務的,所謂蘇軾說:‘不能為萬物所累。這個關系要搞清楚?!?/p>
像蔣慶等人發(fā)起的讀經運動,楊慶存并不很贊同,他覺得凡是閱讀經典,都應該得到思想的啟示,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點就是經世濟用,比如對于作家、藝術家來說,就是要將經典運用到寫作中去,如果只是看看熱鬧,為了讀經而讀經,那就太膚淺了。
如今,中國經濟在東方崛起,很多人覺得這是中國文化更受世界重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楊慶存教授不這么看,他說:“經濟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但并不一定是同步的,有時經濟發(fā)展在前,文化繁榮在后,有時則相反。歷史上這種現(xiàn)象非常多,比如說宋代,一開始文化興國是作為國策來制訂的,但是因為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一定的時間,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經濟的發(fā)展可以在短時期內達成,休養(yǎng)生息能夠讓國家經濟迅速恢復就是這樣的原理。所以宋代文化的繁榮是從11世紀初才開始的,經濟的發(fā)展不能代表文化的發(fā)展,兩者不能畫等號?!辈贿^,身處經濟發(fā)展的盛世,有了文化自信的我們,就更需要繼承中國文脈,將其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