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王思雨++王夢婷
【摘要】大學生和父母的關系問題一直是社會持續(xù)關注和探討的一個熱點,溝通顯然在兩代人的情感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如今,世界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方式也隨之改變,那么,當代大學生與父母的溝通狀況又有何變化?為了解當代大學生與父母的溝通頻率、方式、內容等情況,我們以江蘇大學為例進行了相應的調查,并就問卷反映出的兩代人交流中的問題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父母;溝通問題;解決對策
一、大學生與父母溝通現狀的研究概況
2015年12月份,我們調研小組以江蘇大學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本次調查采取網上問卷與紙質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共計發(fā)放問卷400份,有效回收391份。紙質問卷在全校范圍內隨機填寫,網上問卷在江蘇大學qq、微信等公共平臺發(fā)放,調查數據還是比較可靠的。除了從整體上進行當代大學生與父母溝通現狀的研究外,我們考慮到江蘇大學是一所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因此,問卷統計僅按性別分類,其中樣本的性別比例構成為男生占比42.71%,女生占52.79%,以便從兩性角度分析當代大學生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和解決措施。
二、當代大學生與父母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親子溝通產生矛盾時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應對
大部分的大學生認為造成親子溝通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兩代人的價值觀不同和不能客觀地理解對方,以及學習、消費等問題。的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閑娛樂事業(yè)的發(fā)展使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逐漸豐富,因此他們的生活作息觀念和行為逐漸偏離父母的期望。再加上父母希望子女成材的迫切心情,以及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和就業(yè)壓力,都影響并阻礙著雙方的情感交流。和父母交流不暢是常有的事,38.36%的大學生能夠換位思考,冷靜后再繼續(xù)談話是非常不錯的,轉移話題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溝通過程中巧妙的避開一些敏感話題,和父母聊聊開心的事情會使親情升溫不少。但是,21.48%的大學生在與父母溝通不良時選擇假裝接受父母意見敷衍了事的行為是不可取的,而5.47%的人大吵一架離開的方式更會使親子關系產生裂縫。究其原因,除了雙方不能相互理解、妥協外,處于生理心智發(fā)展過程的當代大學生還缺乏應對復雜事物的判斷力和情緒控制能力,而且在感恩意識、關心他人等方面欠缺“修煉”。
(二)溝通模式不良“降溫”親子關系
如上圖,不少大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產生了抵觸、厭惡的情緒,反感父母嘮叨、說教方式的大學生比例達到了38.93%,而不喜歡父母用指責、否定或命令方式談話的大學生占比高達47.01%,男生的抵觸情緒更甚。究其原因,首先,由于缺乏對子女生心理上的關注以及忽略了大學生追求平等、獨立的自主權,父母將子女的行為置于自身意愿下,不免有些越俎代庖。其次,兩代人價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大學生討厭束縛、特立獨行的個性使大學生在與父母的溝通中產生了煩躁心理。
㈢溝通方式較為單一、傳統
僅有37.59%的大學生經常利用時下流行的網絡通訊軟件與父母交流、談心,甚至23.79%的大學生幾乎不用qq、微信等方式與父母聯系,可見大學生親子溝通的方式比較局限于打電話或發(fā)信息等單一的通訊方式。在信息發(fā)達的現代社會,父母和孩子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知識和信息的鴻溝,但這種鴻溝并非無法跨越,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憑借努力得以縮小,合理利用交流軟件是上上之策。
三、改善大學生與父母溝通現狀的建議
(一)有事沒事常聯系,男生更要“加把勁”
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大學生對父母都是有所依賴和關懷的??傮w上,64.19%的大學生和父母的聯系頻率大致是一周1到2次,在聊天動機上想念父母、分享心事和商量事情的比重占到77.02%,所以大部分學生和父母的溝通頻率和交流內容還是相當合理的。但是仍有小部分大學生和父母缺乏聯系和情感交流,男生尤甚。
大學期間,和父母沒什么事情幾乎不聯系的男生約是女生的4倍,而聯系頻率是一天一次的男生僅有女生的一半。
溝通內容上,男生與女生體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因為想念父母或想與父母分享心事而聯系的比重遠低于女生,因索要生活費和父母聯系的比重近女生的三倍。
積極有效的溝通可以建立更為溫暖的大學生親子關系,無論出于什么原因,我們都應該為親情留足時間,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多和父母溝通、交流和互動。尤其是男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平常盡量和父母多些交流。
(二)雙方各退一步,理性解決矛盾
大學生和父母的溝通問題實際上是父母和孩子兩代人價值觀的沖突,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溝通問題是雙向的,換位思考是大學生親子溝通間最有效的方式,當大學生和父母產生分歧時,雙方都要主動積極的進行交流,試著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只顧慮到自己,在非原則性問題上適當地做出一點讓步。另外,當矛盾升級時,即使我們處在情緒爆發(fā)的邊緣,記得要冷靜,要做到言辭有理,清楚表達,不說重話,不情緒化,不惡劣爭吵,盡量用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因為毫無顧忌的惡言惡語對親子關系帶來的創(chuàng)痕是很難修復的。
㈢尋找最佳的溝通模式,溝通方式多元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心理是不斷變化的,大學生在生理發(fā)育接近成熟的同時,情緒狀態(tài)逐步接近成人,并在情緒上表現出一些特殊的情緒反應,如矛盾性、兩極性、沖動性等等。因此,家長要及時轉變角色,從“大學生的領導者”積極轉變?yōu)椤按髮W生的參考顧問”,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成長空間。而且,溝通過程中一種平等的信任感也要被建立,使孩子有自尊感和自我認同感。隨著時代的進步,新型媒體網絡之間開始滲透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把父母拉進自己的“朋友圈”,和父母在qq、微信等新型通訊軟件上聊聊天,不僅經濟方便,還可以寥解思念、增進彼此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四、總結
當今時代,父母已不像以往那么專制且具有權威性,在子女心中,父母究竟意味著什么?
如上圖所示,61.82%的大學生認為父母是自己要感恩、回報的人,26.55%將父母視為自己的朋友,僅有5.07%的大學生認為親子間僅有養(yǎng)育關系,而討厭父母的人僅占0.03%。這說明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還是感恩父母,并對父母的角色能夠正確定位的。
本次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和父母的溝通狀況還是較為良好的,溝通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可以避免或解決的,但從整個社會現狀來看,情感交流在不斷減少,大學生親子間缺乏更充分,更合理的溝通,這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去解決的問題。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父母和孩子一定是被彼此的愛深深包裹的,只是雙方在愛的能力上還需要繼續(xù)修煉。
參考文獻:
[1]張穎.大學生親子溝通態(tài)度與心理適應的相關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2]楊曉麗,鄒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年,01期
[3]程聰聰.大學生與父母溝通的對策探析[N].新西部,2014年
[4]邵蕾,李莉.大學生與父母溝通聯系情況的調查研究:以宿遷學院為例[J].學理論,2015,(5)
[5]任春鳳.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及對策[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4,(1)
[6]王軍江.改善交往狀況,提高交往能力:大學生交往咨詢實踐思考[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9)
[7]曾利明.調查:六成大學生感覺孤獨,三成不與父母溝通[N].山西日報,2010-3-19
[8]何林.九成大學生不愿和父母同游[N].大河健康報,201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