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發(fā)
龍?zhí)渡缴蠈堐?/p>
林長發(fā)
龍?zhí)渡?,位于東北名城吉林市東郊,壁立于松花江東岸,以巍峨挺拔、山勢峻美、景色幽靜、樹木蔥蘢及山頂?shù)母呔潲惿匠沁z址而名聞關(guān)東?!褒?zhí)秳氽E久爭傳,半有真憑半涉仙”,孽龍鎖“龍?zhí)丁薄ⅰ敖瘕垺贝蚨吹膫髡f為龍?zhí)渡皆鎏砹藥追稚衩厣?;努爾哈赤、康熙、乾隆等諸多“真龍?zhí)熳印绷粼谏缴系墓适潞瓦z跡增加了它的文化內(nèi)涵。更因為東北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夫余國(公元前2世紀(jì)—公元494年)的前期王城就建在龍?zhí)渡较拢執(zhí)渡奖惠d入史冊。
因了那美麗的龍的傳說和故事,我?guī)状蔚巧虾0稳俣嗝椎凝執(zhí)渡?,在坍塌的故壘上、幽深的古洞里、百年古樹旁、千年古道邊,尋訪龍的蹤跡,閱讀關(guān)于龍的文字。
當(dāng)塵封已久的歷史畫卷打開,五光十色的當(dāng)年底片,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龍?zhí)渡剑艜r因山上多鹿而得名“鹿山”。女真人來到山下生活后,因發(fā)現(xiàn)山的東北側(cè)的一條小河里盛產(chǎn)一種小魚,此魚因長有逆鱗,人不敢食而聞名,所以稱其為尼什哈山?!澳崾补?,滿語意為“小魚”,意為小魚山。
高句麗(公元前3 7年-公元6 6 8年)時期,高句麗人在龍?zhí)渡缴巾斀ǔ潜ぃ惺勘v守。城堡東北角處因地勢低洼,有泉水涌出,積水成潭,戍守城堡的士兵便利用山泉修建了貯水池。
不知是哪一年的哪一天,忽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從天上降下一條孽龍,落到潭里。這條孽龍在龍?zhí)渡缴吓d風(fēng)作浪,貽害百姓。后來,一位得道人將孽龍制伏,并把它用大鐵鏈鎖在潭底。從此,這個潭便有了名曰“龍?zhí)丁?,亦俗稱水牢。
流連駐足潭邊,水潭有足球場般大小,四壁用整齊的長方形花崗巖石塊砌筑而成。潭水呈墨綠色,碧水漫漫,深不可測。有資料記載:“龍?zhí)洞蠛抵瓴桓珊?,連月陰雨亦不盈溢”,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潭邊有一石樁,固定著一手腕粗細(xì)的鐵鏈,鐵鏈另一頭沒入水中。傳說,這鐵鏈就是鎖孽龍的。若有人要想拉動鐵鏈,立刻就會風(fēng)云變色,潭水翻騰。傳說終歸傳說,曾眼見有人拉動它,卻未見風(fēng)云有變,只有潭水微微泛起水花而已。實際上,龍?zhí)渡焦珗@管理部門曾組織人力對龍?zhí)哆M行清理。用電絞盤把鎖鏈全都絞了上來,用抽水機把潭水抽干,進行清淤和維修坍塌的岸堤。據(jù)當(dāng)時在場守候的人士說,龍?zhí)渡罹琶锥啵兜子腥?,水里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也沒有特殊物品,“只有一些小魚,多是二三兩重的鯽魚?!?/p>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孽龍”鎖潭,這一潭綠水便有了靈氣,月下龍?zhí)兑脖忝啦粍偈?。月夜下的龍?zhí)叮┰聭铱?,池水瀲滟,池中水影空靈,四周林木清幽,月影浮于水中,再配以松濤山色,景色十分幽謐,素有“龍?zhí)队≡隆敝雷u。這里也因此成為“吉林八景”之一。
世上沒有孽龍,也沒有真龍,但卻有自喻為“真龍?zhí)熳印钡牡弁鮽?。因了他們,龍?zhí)渡降膫髡f更加神秘,文化色彩更加厚重。
龍?zhí)稏|南角原有株古樺樹,高可參天,兩人不能合抱,軒昂挺直。傳說,這株古樺樹曾護佑了后金開國太祖努爾哈赤。
明朝中后期,位于松花江中游海西女真烏拉部,在距今吉林市北三十公里的烏拉街滿族鎮(zhèn)舊街村筑城建都,建立了疆域東至圖們江流域及朝鮮東海,東北至烏蘇里江一帶的部落國家——烏拉國。
為抵御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進攻,烏拉國在松花江沿岸修建了五座城堡,其中之一就是重筑了高句麗人留下的龍?zhí)渡缴匠?,?dāng)時稱“俄漠城”,“俄漠”為滿語,系“水泊”之意。水泊當(dāng)然指龍?zhí)渡街械摹褒執(zhí)丁?。努爾哈赤率他的兒子皇太極等諸將攻打烏拉國。因為俄漠城戰(zhàn)略位置重要,進可攻,退可守,努爾哈赤先攻打此城。汗王親自帶兵猛攻,卻中了烏拉軍的埋伏,建州軍兵四處逃散,單槍匹馬的努爾哈赤落荒而逃,后來甩掉了追兵卻迷了路,不知不覺中鉆進俄漠城。只見烏拉兵執(zhí)刀挾矛漫山遍野,為了不被發(fā)現(xiàn),他見水潭旁有一株大樺樹,樹下蒿草灌莽,甚是隱蔽,便藏匿其中。吉人自有天助,眾多烏拉兵從他身邊走過卻沒發(fā)現(xiàn)他。等到夜深人靜,努爾哈赤從樺樹下溜走,重整兵馬,終于滅了烏拉國。
努爾哈赤確信此次化險為夷,是有神明相助,因此,他對庇護自己的尼什哈山和那棵樹,心存感激,念念不忘,并傳之后人,有機會要報恩。后來乾隆皇帝為了感謝大樺樹隱蔽太祖之恩德,東巡吉林烏拉,御封大樺樹為“神樹”,并諭旨當(dāng)?shù)毓賳T,每年要與龍?zhí)锻占漓搿?/p>
此后,每年春秋兩季,清朝在吉林的文武官員在吉林將軍率領(lǐng)下,都要到龍?zhí)渡郊蓝Y“龍?zhí)丁迸c“神樹”。清代詩人沈兆褆對祭祀神樹活動還賦詩一首:“干直枝齊九丈高,詔封神木主恩叼。春秋日共龍?zhí)都溃瑲q旱都能作雨膏。”至民國時,祭祀活動才廢止。今天這棵樹已經(jīng)老去化為泥土,它的后代也只剩下一柱殘樁了。但游人們每至此,都要對“神樹”進行一番拜謁,許下一些心愿,求得“神樹”保佑。
神山、龍?zhí)?、神樹給沒給百姓帶來恩賜沒有記錄,大清國的幾位真龍?zhí)熳觽冊谶@里的活動卻載于簡竹。
清朝入主中原后,先后有四位皇帝、十次東巡到東北地區(qū),史家稱之為“東巡祭祖”。開“東巡祭祖”先河的便是清圣祖康熙。康熙三次東巡,兩次來到吉林烏拉這偏遠(yuǎn)之地。
據(jù)《吉林通志》和《吉林外紀(jì)》記載,康熙二十一年(1861),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次年二月二十一日,康熙帝特諭吉林烏拉將軍巴海:“今以云南等處底定,躬詣盛京告祭三陵,意欲于扈從人等喂養(yǎng)馬匹之暇,觀看烏拉地方”?!盀趵胤健?,合為大烏拉和小烏拉。大烏拉即打牲烏拉,也稱大烏拉虞村,即今天的烏拉街滿族鎮(zhèn),小烏拉即今天的吉林市老城?;实垡惨暋盀趵胤健保玛P(guān)重大,巴海將軍立刻做迎接皇帝巡幸的準(zhǔn)備。黃土墊道,凈水潑街,窗明幾凈換還本色,人換衣裳馬換鞍,烏拉地方氣象大變樣。
據(jù)傳說,在吉林烏拉,隨行的大清國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康熙的外國師傅南懷仁,察看了吉林的地理形勝后,向康熙講述說:九龍山(今吉林北山)有九龍之象,尼什哈山有如巨龍伏臥。吉林城確是藏龍臥虎之地,“日后定會出帝王”。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南懷仁的話,引起康熙皇帝的警覺,他命巴海速派兵。鏟斷有帝王之兆的龍?zhí)渡降纳匠浅菈Γ跀嗄抢锏凝埫},以破吉林烏拉之地的帝王風(fēng)水。據(jù)民國1913年版的《雞林舊聞錄》載,“七門嶺有兩峰對處為‘過龍脈’,亦鑿斷之,以破其兆”。康熙皇帝命人鑿斷的地方成為今日龍?zhí)渡降囊惶幘坝^———“斷嶺”。
挖龍脈成“斷嶺”,清朝的正史沒有記載,所以,也有傳說之嫌。
“斷嶺”位于龍?zhí)渡降陌肷窖帲彩驱執(zhí)渡缴匠侵T。細(xì)觀之,“斷嶺”處兩側(cè)的山峰相距十幾米遠(yuǎn)的樣子,有人工挖鑿的痕跡。用今天的眼光看,工程并不是很大,但在施工條件落后的清代,確實需要些人力和工夫。但是不是康熙皇帝命人挖的,讓人生疑:天下若龍脈的山峰多了,皇帝挖得起嗎?下這么大的工夫,把一個古城墻連同城墻下面的山脈挖通一條進山的山道,究竟為何呢?答案在乾隆皇帝登龍?zhí)渡降墓适吕铩?/p>
乾隆是真正有閑情逸致登臨龍?zhí)渡降那宄实?,在龍?zhí)渡搅粝碌淖阚E也最多。
乾隆很喜歡模仿祖父康熙,乾隆十九年(1754),他也東巡到吉林烏拉地方。他不僅要學(xué)習(xí)祖父,還要有所超越和創(chuàng)新,他要登臨龍?zhí)渡健?/p>
龍?zhí)渡烬堷P寺觀音殿內(nèi)的乾隆皇帝御題福佑大東牌匾
為了迎接乾隆的到來,吉林將軍傅森做了近一年的準(zhǔn)備。乾隆要上龍?zhí)渡剑仨毝伤苫ń?,所以為皇帝造御船四艘;皇帝要祭“龍?zhí)丁?,舉行祭潭儀式,要有相關(guān)配套設(shè)施。龍?zhí)吨杏旋?,龍是神,要修廟供奉,因而建了龍王廟,一所廟有些不夠規(guī)模,又建了觀音堂、關(guān)帝廟等,這些廟宇今天統(tǒng)稱為龍鳳寺。據(jù)《吉林通志》記載:“龍鳳寺佛殿三楹、龍王殿三楹、客廳三楹、更衣廳五楹、禪堂三楹、西配房六楹、鐘鼓樓各一。乾隆十九年,高宗皇帝駕幸吉林,御書‘福佑大東’匾額懸正殿?!惫派畔愕膹R宇群,紅窗、紅門、紅柱,青磚青瓦,雕梁畫棟,建筑精美。乾隆對這座廟宇很是贊賞,御題匾額“福佑大東”于觀音殿上,意在福佑吉林這塊土地,保佑?xùn)|北滿族老家幸福安寧。
為了皇帝上山方便,把高句麗古城墻扒開了一段,修路一條,直達(dá)龍王廟前,并在山坡上建“雨暘時若”牌坊一座,以示隆重。為了方便皇帝的祭祀活動,在龍鳳寺前又修了一個能容納百多人的“小廣場”為祭臺,在祭臺的東面,建有一個用青石青磚砌成的圓形祭壇。為皇帝一人之樂,不知耗費了民間多少人力物力財力。
為表達(dá)自己對太祖努爾哈赤在此征戰(zhàn)的敬意,乾隆選擇步行上山,龍?zhí)渡揭惨虼肆粝铝怂哌^的“御道”。乾隆走累了,曾小憩于一棵榆樹下。見榆高虬勁,綠冠蔭蔽,乘陰納涼甚是清爽,悅而言道:“榆冠蔥蘢,勝吾黃羅華蓋,真乃華蓋大將軍也!”于是,后人便將此樹取名“華蓋榆”。一棵普通的老榆樹,只因為沾了點皇家氣,便身份倍增了。
時值金秋,龍?zhí)渡郊t葉滿山,絢麗多彩,面對此情此景,乾隆帝龍心大悅、詩興大發(fā),即興賦《尼什哈山》一首:“吉林城東二十里,尼什哈山巍岌屹。渡江覽景一登峰,紅綠清秋錯如綺。精藍(lán)大士乃白衣,何代普陀飛至此,天池澄湛萬山巔,翠樾倒影波中美。旱不知竭澇不盈,亦不飛流落澗底。地靈雩縈固其宜,兆粟維魚誰所始。”
登上山頂南天門后,乾隆俯視著山下“大江彎弓”的美景,又即興賦《松花江》一首:“滾滾遙源出不咸,大東王氣起龍潛。劈空解使山原折,接上那辭霧雨添。兩岸參差青嶂印,一川縈繆碧波恬。地中呈象原檐鼓,石辨支機孰是嚴(yán)?!?/p>
在龍?zhí)渡?,乾隆弄得動靜最大,排場擺得也很闊,又是祭潭,又是封神樹,又是題匾,又是賦詩,為龍?zhí)渡搅粝乱欢渭言?,提高了龍?zhí)渡降闹?,從此“龍?zhí)渡健泵饾u代替了“尼什哈山”名。
乾隆之后的幾任清朝皇帝,嘉慶、道光都曾遵祖制東巡,但他們最遠(yuǎn)也只到達(dá)沈陽祖陵,再未北行。咸豐、同治、光緒是不是也曾想遵祖制東巡,用展孝思?我們不得猜想,但彼時的大清朝已成爛泥潭,內(nèi)憂外患讓他們焦頭爛額,已是無暇東顧了。
光緒十七年( 1 8 9 1 ),應(yīng)吉林將軍希元所請,光緒帝題匾一方:“挹婁澤洽”,如今懸掛于龍?zhí)渡戏脚茦侵??!稗趭洹笔菨M族早年的族稱,“澤”是潤澤,“洽”是恰到好處,意思是請龍神保佑滿族發(fā)祥之地風(fēng)調(diào)雨順,不旱不澇,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沒有親臨龍?zhí)渡?,光緒皇帝卻在這里留下“龍蹤”。
大清朝退出歷史舞臺,穿越了百多年的歷史煙塵,真龍?zhí)熳优c龍?zhí)渡降墓适聺u行漸遠(yuǎn)。
其實,細(xì)追尋起來,在龍?zhí)渡?,關(guān)于龍的傳說,女真人的先祖、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完顏宗弼(金兀術(shù))變“金龍”打洞的故事值得一敘。
遼天慶四年(1 1 1 4),女真人完顏阿骨打起兵攻打壓迫他們多年的大遼國。第二年正月,完顏阿骨打在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建立大金國。經(jīng)過幾年征戰(zhàn),完顏阿骨打滅亡了遼國。
老子英雄兒好漢,能征善戰(zhàn)的金兀術(shù),帶領(lǐng)金朝大軍征戰(zhàn)大宋時,他的妹妹白花公主奉命守衛(wèi)弘尼羅城(烏拉部古城舊稱)。白花公主在城中建“白花點將臺”,每日操練人馬,防御外敵。
相傳,公元1143年,戎馬倥傯的金兀術(shù)巡視大金國各地,來到弘尼羅城并視察城防。白花公主陪著哥哥邊看邊閑談,她對哥哥說,四十里外的龍?zhí)渡缴匠?,是拱衛(wèi)弘尼羅城最為重要的城堡,我們在那里駐扎有人馬,可兩地之間山水阻隔,軍隊調(diào)動也不方便。她為此一直很煩惱,請求哥哥為其修個通道。金兀術(shù)答應(yīng)下來,不幾日,有“土龍”之稱的金兀術(shù)來到龍?zhí)渡匠牵饕粭l金龍,穿山而過,在弘尼羅城與龍?zhí)渡街g打通了一個山洞,山洞的一邊出口在龍?zhí)渡缴弦粋€山坳處,另一邊的出口就在白花點將臺下。從此兩城暢通無阻,而“金兀術(shù)打洞通烏拉”的故事也就流傳下來。
故事把金兀術(shù)說得神乎其神,他肯定不會像穿山甲或土行孫那樣打洞。實際上,龍?zhí)渡缴匠蔷酁趵懦菐资A里,其間是松花江和兩岸的廣闊平原,調(diào)兵遣將從地面或者渡水就行了,也用不著開鑿地洞。
但在龍?zhí)段鞅苯堑纳桔晏帲_有一個兩米多寬、兩米多深的大石坑。石坑里有個深洞?!队兰h志》記載此洞“洞口狹窄,內(nèi)部闊而黑,有風(fēng)聲……”傳說此即金兀術(shù)打的洞。為此,公園管理部門還做了個標(biāo)識牌掛于洞口,稱“金兀術(shù)洞”。洞口漆黑,洞壁洞頂皆為堅硬的石頭,石上有鑿痕,入口不遠(yuǎn),山洞便無法通行了,洞有多深,通向何方,不得而知。我曾想,這會不會是“深挖洞、廣積糧”的戰(zhàn)果呢?一個很普通的山洞,人們借助傳說,把它神話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天下名山無數(shù),但真龍?zhí)熳拥桥R者屈指可數(shù)。一座山能得一個皇帝題詩,兩個皇帝題匾更舉者寥寥。世上稱龍的山很多,但能夠和這么多“龍”聯(lián)在一起者鳳毛麟角。龍,這個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中國文化的象征,成就了龍?zhí)渡街S富了龍?zhí)渡降奈幕?,更成了龍?zhí)渡降姆枴?/p>
“一座龍?zhí)渡剑氩繓|北史”,登上山巔的高句麗古城的南天門,站在乾隆皇帝的登臨處,俯瞰山腳下的松花江和吉林城,緩緩流淌的松花江水,向人們昭示著這北方名水的精深底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街道,向人們展示這北方名城的燦爛與輝煌。有“龍”的佑護,相信這山這水這城會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更加絢麗多彩,亙古到永恒!
在龍?zhí)渡侥咸扉T鳥瞰吉林城及松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