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花
【摘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點進行整理,構建有聯(lián)系的知識網絡;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比較,溝通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的聯(lián)系,建立良好的認識結構;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習練,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關鍵詞】簡易方程復習整理溝通聯(lián)系發(fā)展能力
課前思考
簡易方程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定的算術知識,并在初步接觸有關代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自主梳理,熟中生新,探索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促使學生有效完成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的構建,鞏固和加深所學的算術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增強符號感,發(fā)展他們思維的靈活性,提升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用字母表示數,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從具體到抽象有一個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學生一時不能適應,需要引領他們進行思維爬坡,由舊知到新知,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完成一次認識的飛躍。因此,在整理和復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相關認識基礎,使學生從具體實例到一般意義的抽象概括逐漸過渡。
教學實踐
一、 回顧梳理,理清脈絡
1. 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簡易方程,哪些知識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把你想到的知識,在小組里說一說。
2. 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簡易方程的知識,盡量做到清晰明了,小組4人合作,把它記錄下來。(學生整理)
3. 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師生修改完善,交流矯正,優(yōu)化再建,形成知識結構圖。
[設計意圖:知識網絡的歸納整理是必需的,只有形成了知識網絡,學生才能夠更加明確簡易方程的相關知識,夯實基礎。這里以框架的形式將簡易方程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出來,使知識各部分間的聯(lián)系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簡易方程的知識體系,明確學習的重難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利于排找各人的問題所在,便于在下面的教學中加以解決。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可能會零散地想到“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方程與等式的關系、解方程”等知識;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匯報時,可能會根據自己對方程的理解,依據經驗舉例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時,通常是三步驟“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二、 對比講解,溝通聯(lián)系
1. 出示題目:學校美術組有28人,比書法組人數的2倍少2人。學校書法組有多少人?
2. 讓學生讀題,說說條件和問題。
3. 提問:這道題可以怎么解答?自己選用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做出解答,試一試吧!(學生解答,教師相機指導。)
4. 交流:教師選擇要點進行板書,著重引導學生比較算術解法與方程解法的思考過程與解法特點。
5. 小結:在解決問題時,根據題目中數量關系的特點,靈活選擇解題方法。
想一想:列方程解決問題要注意什么?小組交流列方程的經驗與體會。
[設計意圖:學生基本掌握解決問題的算術方法和方程解法,針對這個實際問題,部分學生會選用算術方法,部分學生則選用方程解法。少數學生可能還不會找出題中的數量關系,不能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個別學生選用算術方法卻不能逆向思維,對這里的“少2人”會用“28-2”進行列式計算。而用稍復雜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是這部分內容的一個難點,教者先讓學生自主選擇解題方法,進行分析比較,溝通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的聯(lián)系,也進一步明確列方程和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通過典型例題的復習訓練,讓學生主動觀察、分析、概括,發(fā)現(xiàn)數量間等量關系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細心審題的良好習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知識應用,能力拓展
(一) 基礎知識,鞏固練習。
1. 請用字母表示下面的數量關系。
王叔叔每小時加工a個零件,t小時共加工c個零件。
① 如果每小時加工30個零件,5小時可以加工()個零件。
② 如果每小時加工25個零件,()小時可以加工100個零件。
2. 解下列方程。
5x+7=42x÷4.2=2
3.6x-x=3.252(x-3)=5.8
3. 光每秒能傳播30萬千米,這個路程大約比地球赤道長度的7倍還多2萬千米,地球赤道大約長多少萬千米?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主要是針對用字母表示數、解方程等基礎知識進行鞏固練習,教者適時復習等式的性質,幫助學生回顧解方程的依據,牢固掌握解方程的過程。在練習時由易到難,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反饋交流,教師及時鼓勵,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二) 火眼金睛,判斷對錯。
1. a2=2a。
2. 45+35=80既是等式,也是方程。
3. 7×m+n=7mn。
4. 比x少29的數是13,列方程為x-29=13。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一些學生平時容易出錯的題目,提醒學生應該注意的問題,使每個人的經驗得到共享,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上做一個有心人。通過知識應用提升能力,提高學生對簡易方程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反思
復習是戰(zhàn)勝遺忘,發(fā)展認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習階段,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復習是學習之母?!睆土暿菍W生對已學知識的再現(xiàn)、梳理,查漏、補缺,深化、生成的過程,復習教學應是“擰住雙基串全程,點線交織求延伸,融會貫通成一體,溫故知新促生成”。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主梳理,探索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針對性的點撥和多層練習,促使學生有效完成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的構建?;谝陨蠈土曊n的認識,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主要關注以下三點:
1. 系統(tǒng)整理,編織網絡。對簡易方程的整理和復習,教師抓準“探究點”,以“我們已經學習了簡易方程,哪些知識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這個問題作引導,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方程的意義、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區(qū)別、解方程的步驟、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知識進行了回顧,較好地開啟了學生的知識寶庫。教師適時指導,發(fā)揮“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參與各學習小組,了解不同層次學生對簡易方程這部分內容的認識,讓學生對簡易方程的知識點加以整理,仔細揣摩每個知識點的意義,明確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在知識系統(tǒng)化過程中自主、自然地生成知識體系。教師組織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師生修改完善,交流矯正,優(yōu)化再建,形成簡易方程知識結構圖。
2. 精講巧練,突出重點。復習課內容多,容量大,不能面面俱到,要注重精講巧練,突出重難點,選擇的學習材料要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fā)性。而課堂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訓練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復習課的練習既要兼顧每一個知識點,又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本節(jié)課從用字母表示數、方程的意義的判斷、解方程、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分層練習中,有選擇性地設計了相對比較難、學生容易錯的一些問題讓學生練習,每一道題目不僅僅是練習,還從中滲透知識點,滲透解題策略,力求做到以點帶面。通過練習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練習達成復習課的最終目的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 注重比較,溝通聯(lián)系。教材安排在小學階段教學簡易方程有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有助于鞏固和加深學生理解所學的算術知識。通過用字母表示所學過的數量關系、運算定律以及一些圖形的周長、面積計算公式,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同時,由于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簡明易記,所以便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中小學數學的銜接。讓學生初步接觸一點代數知識,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比如逆向思考,未知數不參加運算,等于缺少一個條件,思維的步驟增加等),為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做好認知的準備和鋪墊。因此,本課在整理和復習簡易方程時,注意精選典型例題“學校美術組有28人,比書法組人數的2倍少2人。學校書法組有多少人?”先讓學生選用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做出解答,然后交流,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比較算術解法與方程解法的思考過程與解法特點,溝通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的聯(lián)系,進一步明確列方程和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的區(qū)別,
總之,好的復習課應該像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粗略、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連成線,形成串,建構有聯(lián)系的知識網絡,建立良好的認識結構。這樣的課學生不僅喜歡,而且有收獲,甚至對其終身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