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幼萍
專家認為,兒童發(fā)展的機遇始自生命最初的1000天,養(yǎng)育決定兒童的未來,陪伴決定養(yǎng)育的質量。高質量的陪伴能夠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影響,親子關系會更和諧,家庭也會成為人生幸福的港灣。這就促使我們這些親子教育工作者開始思考如何陪伴嬰幼兒的問題。陪伴是對嬰幼兒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感染,是身體力行的示范,是平等尊重,是鼓勵欣賞……為了讓家長實現(xiàn)高質量的陪伴,我們認為可以通過調查問卷、匯總分析,提供不同的菜單供家長選擇,引導家庭合作等多種方式對家長施以影響。
一、組織菜單式培訓,直接指導立竿見影
菜單式培訓,顧名思義,就是由家長們“點菜”,提出需求,我們開展相應的培訓和輔導。根據(jù)家長們的問題,我們曾羅列了部分菜單,采用對話式培訓、案例研討會、情景再現(xiàn)模擬等方式,讓家長逐漸了解陪伴的重要性和陪伴的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
1.參與(對話或辯論)式培訓重體驗。
我們圍繞“陪伴需要不停指導還是少做指導”的問題,讓家長進行辯論。先是主持人帶家長進行熱身活動,接著開展“抱一抱”的熱身游戲,隨機分組,開始破冰行動。然后各組推選一位組長、一位講述員、一位插圖員,給自己小組取一個組名。主持人拋出兩個話題,請各組家長討論。30分鐘后,各組匯報。然后專家老師就這個問題進行專題講解,最后主持人小結。這種菜單式的參與培訓,大家的參與機會是平等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見解、經(jīng)驗和困惑,極大地提高了參訓人員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通過菜單式選擇,參與式培訓,家長明白了:要守在自己恰當?shù)奈恢?,進行自然而然的陪伴,給嬰幼兒充分溝通的機會,觀察嬰幼兒的情緒變化,做嬰幼兒的傾聽者,在嬰幼兒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更多的時候,讓嬰幼兒自己往前走,家長只是陪伴左右,適時點撥。
2.案例研討式重梳理。
案例研討采用看視頻的方式進行,家長通過觀看、思辨、總結案例中各種陪伴的優(yōu)缺點,更清晰地了解陪伴各年齡段孩子的不同要求,陪伴不同氣質類型孩子的不同方法,逐步明確了應如何把握好陪伴的尺度。如通過“哭不夠的曉彤”的案例研討,了解到高質量陪伴不能過度控制。如果我們的父母對嬰幼兒事事監(jiān)控,事事嘮叨,會讓陪伴變得比不陪伴還要糟糕。過度的陪伴讓我們的孩子沒有了責任感,沒有了充足的、良好的心理能量,會喪失自主能力,對發(fā)展非常不利。
二、開展親子活動,間接指導細水長流
我們的親子活動旨在為0~3歲嬰幼兒的發(fā)展構建嶄新的教育平臺,給家長提供學習模仿的現(xiàn)場,在快樂、輕松、自由自在的環(huán)境中,讓嬰幼兒和家長在專職教師的帶領下共同參與親子游戲,增進親情交流,營造家庭氣氛,在游戲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將如何陪伴的理念與方法滲透其中,讓嬰幼兒在愉快、積極的情緒中學習,促進嬰幼兒語言、動作發(fā)展,提高嬰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同時專職教師還對家長進行間接的陪伴指導,使家長回家后可以繼續(xù)正規(guī)地培養(yǎng)嬰幼兒,從而幫助家長掌握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現(xiàn)代科學的育兒方法,促使嬰幼兒更早地步入健康成長的軌道!
1.資料傳遞話陪伴。
目前,我園組織0~3歲嬰幼兒及家長的親子活動,主要采取每周一次,每次半天的形式。對于20多對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我們分別有固定的兩位親子教師進行指導。我們每個月會發(fā)放與陪伴話題有關的育子材料,如小年齡段的資料——《用足夠的時間陪伴你》《溫馨的陪伴環(huán)境》,大年齡段的資料——《陪伴是不著痕跡的》《高質量陪伴的方法》……家長將這些育子良方視為珍寶。
2.親子活動做示范。
在親子活動中,我們的親子教師做到:給嬰幼兒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創(chuàng)造多種選擇的機會,讓嬰幼兒細致觀察,認真傾聽。示范時動作夸張到位,但不做多余的動作,讓嬰幼兒充分探究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玩法……在師幼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更注重觀察、鼓勵,拓展嬰幼兒的想象空間,支持嬰幼兒的探索行為,很少給予直接的幫助。教師不是每次都用語言告知,而是在一次次的互動中為家長做隱形示范,指導家長該怎樣陪伴。這樣的師幼陪伴讓家長豁然開朗,有距離的陪伴才更有效、更科學,鼓勵比起手把手的教更有魅力。原來高控制下的陪伴,往往會遏制嬰幼兒的個性,會束縛嬰幼兒的天性,使嬰幼兒不敢大膽去嘗試。當然,這距離要與年齡相吻合,年齡越小,關注度越高,更能夠讓孩子感到愛和安全。
三、引導家庭合作,用心陪伴身體力行
通過菜單式培訓、親子活動,家長對陪伴教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理論需要實踐得以落實,陪伴的行為需要鞏固才會有效。于是我們采用發(fā)放《親子陪伴時間記錄表》《家庭公約建議單》《高質量陪伴記錄表》等,使家長對陪伴的意識和行為更加到位。
1.時間的保證:自己的孩子自己帶
高質量陪伴首先要有時間的保證。美國某研究中心認為,家長陪伴孩子的底線時間是每周21.2個小時。當然,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具體的時間并不一定,但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參數(shù),沒有時間是肯定不對的。陪伴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孩子會每天對這段時間有一個期待。家長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在相對比較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同時,還應該重視父親的陪伴。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母親,父親的陪伴是遠遠不足的,我們希望父母都能走在“回家和孩子吃飯”的路上,每日“家庭共處1小時”,拒做“失陪族”。我們建議家長做好如下陪伴記錄。
家長也可以采取“家庭公約”的方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兩歲的阿梨是個開朗活潑、能說會道、人見人愛的孩子,可以說長相和個性都集中了爸媽的優(yōu)點。據(jù)他的爺爺奶奶說,盡管阿梨的爸媽都是白領,工作很忙,但約定每周每人外出應酬最多不超過一次。他們的加班資料寧可帶到家里做,也不會很晚回家。而且他們有明確的分工,沒有特殊的情況,每周一、三、五晚上的18:00~20:00由爸爸來陪伴她。如果爸媽偶爾有事情,他們也會在九點之前回家。阿莉的爸媽認為,陪伴孩子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2.質量的保證:用心陪伴的建議和要求
時間的保證是基礎,要實現(xiàn)高質量的陪伴,更需要愛的情感投入,用心才是最重要的?!案哔|量陪伴”是指能夠對嬰幼兒的成長起到積極影響的父母陪伴,是一種親子雙方身心俱在的陪伴,是父母“時間+心思”的陪伴。父母不僅和嬰幼兒共度時光,而且通過積極的溝通和引導,讓嬰幼兒從中獲益。為了讓家長更清晰地了解并對照實施,也有利于繼續(xù)反思——改善,解決新的問題,我們制定了如下陪伴情況反饋表。
每一個孩子的長大,都離不開適時、適性的教育,最高境界的教育就是融在日常生活的陪伴中,實施無痕的教育。讓我們把握0~3歲嬰幼兒成長的關鍵期,家園互動,形成合力,花足夠的心思,給予足夠的時間和愛的情感陪伴孩子慢慢向前走,和孩子一起欣賞成長旅途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