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嘉?康壯壯
【摘 要】 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是人生教育兩個重要的階段,兩者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包含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方面,中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鋪墊;另一方面,大學教育給學生繼續(xù)學習深造帶來了無限的可能。針對目前大學新生教育中存在的與中學教育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應通過教育信息的銜接、班級概念的強化、內在動機的調動、家庭與學校的聯(lián)動、教育內容和形式的設計等途徑,增強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有效銜接。
【關鍵詞】 中學教育;大學教育;新生教育;差異;有效銜接;途徑
一、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銜接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要符合人的發(fā)展與教育的辯證關系這一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需要在培養(yǎng)目標、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制度、教學內容上進行銜接。每一個節(jié)點都要做好承上啟下的工作,無論在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等各個階段,都應該做好教育的“無縫對接”。而其中高中畢業(yè)到進入大學生活的連接尤為重要。
首先,這是受教育者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需求。這一年齡階段(18-25歲左右)的教育對象呈現(xiàn)出更多個體心理發(fā)展的沖突。獨立性與依賴性:渴望獨立自主,希望改變依賴承認的狀況,要求取得和成人平等的地位與權力。但在經(jīng)濟上多數(shù)不獨立,需要依賴家庭供給;日常生活中還不具備成熟的處理問題的能力。鎖閉性逐漸增強:內心世界逐漸復雜,自我意識覺醒,心里不成熟但自尊心很強,一些學生不愿向他人吐露內心的思想和情感,若成年人或教育者不能因勢利導正確對待,則進一步促進了其心理上的鎖閉。社會性逐步增強:理想、興趣、動機、品德、世界觀等個體意識傾向逐漸清晰和展開,大學時期層側重于思想認識的社會性和交往的社會性,注重自我發(fā)展。所以,中學到大學的階段同屬于青年期,在心理發(fā)展上有許多共性,同時更有連續(xù)性和發(fā)展性,注重教育的銜接是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
其次,這是教育系統(tǒng)健康發(fā)展的需要。無論教育系統(tǒng)的哪個教育階段,均有著教育目的、教育活動、教育過程的集合,并且由諸多教育要素構成一定的組織形式。教育系統(tǒng)必須在合理劃分教育階段的基礎上,加強各個階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協(xié)作,形成和諧的結構;教育系統(tǒng)必須發(fā)揮各個教育階段的相關性,是他們互為基礎、相互促進;教育系統(tǒng)應及時了解教育現(xiàn)狀,使個教育階段相互了解各自存在的問題以便協(xié)同解決。要實現(xiàn)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健康有序發(fā)展,保證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實現(xiàn),就必須加強教育結構和層次的銜接,是各級各類教育能為下一級教育做好鋪墊。高校教育與中學教育作為教育系統(tǒng)的兩個相鄰的階段,則要注重其相互鏈接的重要性。
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更多的是分化而非溝通,成為現(xiàn)有的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問題的主要原因。
二、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差異化對比
二者存在差異的根源在與培養(yǎng)目標不同。中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勞動后備力量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盵1]大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yǎng)具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2]總體看來,兩個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有層次性,但也有聯(lián)系。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成為當前普通中學現(xiàn)實中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以學生的視角,具體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理環(huán)境的差異
中午教育以班級為單位,學生有基本固定的教室開展多種教育活動,中學校園門禁制度相比之下較大學嚴格。中學的課堂教學時間穩(wěn)定,由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幾乎學生在校期間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可供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不多。物理環(huán)境的相對固定,學生在班級內則有固定的友伴群,班主任則便于以班級為單位有計劃地開展教學與各類實踐育人活動,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學習狀況等可以及時全面的了解。
大學的環(huán)境相對開放,開放的校園,開放的教室,不甚緊湊的課程,開放的校園活動,淡化的班級的概念,學生自主安排的時間更多,興趣選擇性范圍更大,造成學生的流動性增強。學生的相對固定的管理者一般為學生輔導員,不再以班為單位配備有效的管理者,管理模式寬松。
2、教學方式的差異
中學教學方式與人才選拔制度有關,高考是重要的指南和風向標。中學教育在教學方面注重基礎知識的教授。雖然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上學校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高考的壓力迫使中學的課程講授目標以分數(shù)論,目標明確。
高校的教育沒有升學的明顯壓力,學分制、選課制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選擇上更具有主動性。在教學方面則采用比較自由開放的方式,注重學生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卻少有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出明確的指標性的要求。中學期間以高考為目標的學生進入大學后,失去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上父母老師的督促,同時還不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在初入大學時的不知所措。
3、生活方式的差異
中學時期,學生的學習生活依賴于學校和家長。學習規(guī)劃主要由學校負責,生活管理主要由家長負責。事實上,這種做法卻使得高中生喪失了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導致了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的不適應。
現(xiàn)有的高校寄宿制集體生活,要求學生在生活上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學會自我管理。要求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要求具備合理的消費觀。高校開放的物理空間和網(wǎng)絡空間使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和人群,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鑒別能力和應對能力。而現(xiàn)實中因為不具備這些能力在新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不適影響到整個大學生活的情況屢見之。
4、友伴群的變化
中學時期學生學習生活活動的區(qū)域有限,主要是以班級為單位的友伴群,幾年里都相對固定,學生的關注點更多的在學習和升學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人際關系并不復雜。
進入大學后的友伴群關系需要重新建立和組合,但不僅限于班級,可跨越專業(yè)、年級、院系、校際、校內外。而重新建立起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較以前是相對復雜的,如地域上的更大差異、生活習慣差異、“三觀”的差異、學習能力的差異等等。對于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學生實質上是在中學期間甚至更早期就過于“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在中學時期沒有顯現(xiàn)出來的問題,到大學期間由于環(huán)境的倒逼而顯現(xiàn),個別學生出現(xiàn)沒有安全感、自我封閉、交流障礙,甚至更嚴重的情形。
5、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區(qū)別
無論是中學教育還是大學教育,學校都在探索創(chuàng)新更加有效的思想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學生主體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所有中學生面臨的問題仍在于密集的課程學習和考試占據(jù)著絕大多數(shù)時間。高中期間關于思想教育課程固定的開設幾乎停滯,學生思想教育也采用主題班會、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但在升學的壓力下,思想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更多注重知識的傳授。中學的德育實施與教學結合緊密。
高校思想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凸顯。首先在低年級固定開設的“兩課”即: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其次,高校對黨團教育工作非常重視。第三,樹魂立德、樹風立人的理念深入人心,由此依托黨、團、班級、社團開展了許多主題多樣、形式豐富的各類實踐活動。第四,關注學生人格完善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時空的局限,隱性、顯性的教育相互作用,潛移默化。高校的德育實施與學生工作結合緊密。
三、做好大學新生教育與中學教育銜接
美國教育家杜威批判道:“訓練與教育不同,僅是某些技能的獲得。本性上的才能可訓練到一個更高效率的程度,而并無新的態(tài)度和傾向的發(fā)展,但后者正是教育的目標?!盵3]現(xiàn)有的應試教育制度決定了中學教育以“訓練”為主的現(xiàn)狀,導致了高中教育目標的窄化。當前高校與中學的聯(lián)系,更多的是功利性的,比如搶奪優(yōu)質生源,確切地說是搶奪高考高分生源。而在大學的育人實踐中,學生顯現(xiàn)出來的問題許多是在進入高校之前就存在的。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出明確的不一致性和斷層,所以,高校在為新生開展教育活動的時要注意以下方面。
1、教育信息的對接
由于中學教育物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相對封閉,學生對于高校的了解多來源于招生宣講材料、老師家長、朋輩、媒體報道,而從這些渠道了解的高校的信息相對單一。中學生對于大學情況的了解明顯不足,對高校的性質層次、學科現(xiàn)狀和發(fā)展、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高校日常管理和生活等,或者了解片面、或者道聽途說造成誤解。大學的自由化程度有時也被中學老師和家長有意無意的夸大描述作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這就導致了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對學校不滿意、對專業(yè)不滿意、對生活條件不滿意、對壓力不適應等問題。
高校新生教育中要設計全面的適應性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闡釋高等教育的目的,幫助學生明確其接收高等教育的目標,促使學生了解高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和期望。讓學生充分了解學校支持學生的發(fā)展、幫助學生自我定位、構建個人發(fā)展藍圖過程中可以利用的資源,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通常情況下,介紹校史、院況、專業(yè)教育是使學生認同自己大學生身份的起點,近兩年來各高校以及二級院系尤其重視這一點,紛紛在學生入學前的暑假就利用網(wǎng)絡媒體及各類自媒體平臺,設計的生動活潑的校情介紹。而學生入校后的生活和管理則依靠輔導員老師、班主任老師以及朋輩教育進行。
2、班級概念的強化
大學生新生在剛入學的時候思想處于最具浮動性的時期,新生們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尋求平衡點,而一些學生則表現(xiàn)在思想和行為上的放任。這是比較典型的新環(huán)境適應期的表現(xiàn),也反映出大學新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作為高校教育者,這一時期的學生不能片面的要求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而需要引導和培養(yǎng)。而“班級”則是過渡期的最好載體。
如本文之前提到,較之于中學,大學期間班級的概念相對淡化。但考慮到新生身份轉化和身份認同需要一定的過程,雖然教室這一物理環(huán)境不能承載“班級”活動區(qū)域,則只有依靠班級活動、班級文化、班風建設來強化班級的集體概念。這一時期的學生也最需要將相對固定的人群作為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基礎,班級則是建立這種“友伴群”的“圈子”。同專業(yè)高年級與低年級的朋輩關系的建立在此時也尤為重要,便于新生對自身的身份認同。
3、內在動機的調動
大學新生的年齡階段決定了其自我意識發(fā)展,主體精神增強,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同時表現(xiàn)出理想的自我與現(xiàn)實的自我表現(xiàn)出不一致;渴望成才但普遍存在實踐能力相對較弱,獨立意識很強但自理能力較弱。這些表現(xiàn)在中學期間也同樣存在,但由于目標明確(高考)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問題并不顯現(xiàn)。對于大學新生來說,進入大學是滿足個人社會需求,如求知、成就、交往等的更高的途徑,但卻目標不清、定位不清,所以感到“迷?!?。作為高校的教育者,要認識到學生的需求并且引導學生設立目標,這一目標即是學生所“需要”的,促使其尋找可以滿足這種需要的對象,由此產(chǎn)生內在發(fā)動機去激發(fā)其朝向目標活動并維持這種活動。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高校內的多種資源和平臺,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的需求和目標,刺激其內在動機的顯現(xiàn)。
4、家庭與學校的聯(lián)動
中學期間學生的家校教育十分緊密,而一旦進入高校,因為沒有升學的壓力,許多家長放松了對子女的教育,雖然許多高校初步建立起了家長聯(lián)絡制度,但對于教育的需求來說還遠遠不夠。許多國外高校也把新生父母納入入學教育體系之中。例如哈佛大學,每個哈佛新生的父母都會被邀請寫一封信給哈佛本科院長,介紹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家長的關注點,以幫助學院更好地服務于新生,如搭配合適的室友。學校不僅是讓學生了解本校,還邀請新生的家長來學校深度游,此外還安排參觀宿舍,認識子女的同學,認識子女的父母們,選聽孩子的一堂課,品嘗食堂飯菜,參觀校醫(yī)院;心理醫(yī)生跟大家將新生適應性問題,就業(yè)輔導部門跟家長將實習和就業(yè)問題,學校校長跟家長對話,回答父母的相關問題。[4]
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使得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不具備成熟的處事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形成,突兀的以“上大學”作為學生“成年”的標志,而脫離家庭教育,是不具備科學性的。中國父母和子女的親子關系,即便是在成年以后也非常親密,影響力也大得多。將家長納入到新生教育體系之中,發(fā)揮父母的家庭教育對新生的影響作用。學校把良好的理念傳遞給家長,通過家長的親情角度能給予學生有效學習和生活的指導。加強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也使得學校的教育者能更有針對性的做出判斷和指導。
5、教育內容和形式的設計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強調新生的主體地位,教育引導與行政管理相結合,以教育引導為主;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以隱性教育為主;外在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以內在教育為主;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結合,以正面教育為主;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以線下教育為主。新生教育的內容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專業(yè)思想教育、適應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校園穩(wěn)定安全教育等。在教育形式上反對一味灌輸,如連續(xù)的講座和報告,應采取參與性、互動性、實踐性較強的形式如小組討論、演講、團隊訓練、觀摩、社會實踐等,增強入學教育的有效性。
四、結語
中學教育與大學新生教育的對接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中學教育還是大學教育都在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努力。高校新生教育是貫穿新生入學以后長期教育過程,而非幾個星期的一蹴而就。新生教育也并非是解決大學新生所有問題的唯一途徑。作為高校目前越來越重視的一項專項工作,作為教育體系中重要的過渡期,它可改進和空間還有很大,但需要高校內部各個部門、作為生源提供者的中學教育機構共同重視。
【注 釋】
[1] 葉瑞祥 沈曉量.中學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5.
[2] 倪明江.創(chuàng)造未來:工程教育改革研究[C].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34.
[3] [美]杜威.人的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4] 胡哲、邵天舒.中外高校新生入學的比較和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2.5.
【參考文獻】
[1] 王穎.論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的銜接——某師范大學學生思想狀況調查的啟迪[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4.
[2] 陳慧敏.從中學教育解析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信息科技,2007(23).
[3] 劉春臘,申秀英,徐美,劉沛林.大、中學環(huán)境教育對接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3).
[4] 蔣雪巖.大學,應主動做好與中學人才培養(yǎng)的對接[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3).
[5] 毛青松.大學新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研究[J].文教資料,2010.5.
[6] 蓋麗娜,彭亞寧,劉穎超.大學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探微[J].山東省青年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6(3).
[7] 吳文龍,陳小娟.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9(7).
【作者簡介】
寇 嘉(1981-)女,陜西延安人,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