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概述了紅軍長征時期建立黨支部的原因,回顧了建黨初期軍隊黨支部建設受到“左”傾思想影響,給革命帶來的危害。敘述了長征途中黨支部建設的新局面:加強各級黨支部建設;認真執(zhí)行黨的政策,獲得群眾支持,保證了紅軍長征的勝利。
【關鍵詞】 長征時期;黨支部建設;問題;對策
一、長征時期紅軍建立黨支部的原因
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歷了十年內(nèi)戰(zhàn),由于“左”傾錯誤路線,二萬五千里的長征,紅軍損失慘重,黨的力量被大大削弱。直到遵義會議,中國共產(chǎn)黨才開始糾正第三次“左”傾錯誤,為中國革命保存了3萬人。其中,有2萬黨員在部隊和陜甘寧邊區(qū),而國統(tǒng)區(qū)和敵占區(qū)只有幾千名黨員。
而在1937年我國爆發(fā)全面抗戰(zhàn),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不斷激烈的發(fā)展,中共在敵后廣泛發(fā)動群眾,并形成了游擊戰(zhàn)爭。敵后抗日的范圍不斷擴大,根據(jù)地面積得到增加。隨著形勢的不斷改變,形成了新的任務,因此我黨就需要大批有經(jīng)驗的領導干部,同年陳云同志被派遣返回黨中央根據(jù)地,主持延安地區(qū)工作。
此時,國內(nèi)的抗戰(zhàn)局勢由于太原、上海先后失陷變得更加嚴峻。當日軍攻占上海后,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的心臟地區(qū)和英美等國在華的利益受到嚴重的威脅,國民黨政府被迫抗戰(zhàn),但國民黨政府實行片面抗戰(zhàn)路線。國民黨汪精衛(wèi)集團甚至放下抗戰(zhàn)的旗幟,建立偽政府。這一時期,黨不僅要面對氣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軍,還要面對不斷同我黨制造摩擦的國民黨,形勢十分嚴峻。
面對嚴峻的現(xiàn)實,和全民抗日的呼聲,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斗爭和解決民族內(nèi)部的矛盾就自然落在黨中央的肩膀上,同時由于環(huán)境的復雜性,黨中央就需要對黨支部進行建設。
二、建黨初期黨支部建設受到“左”傾思想影響
隨著南昌起義的第一槍響起,我黨就已經(jīng)嘗試對黨支部進行建設。在建設初期,主要是向群眾開展宣傳工作、改善軍隊紀律、發(fā)起群眾暴動等方式,對革命政權工作進行了建立,這些基礎顯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后期響應的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更是對黨支部的建設工作進行了不斷的豐富。
中國共產(chǎn)黨在1931年召開了六屆四中全會,其中王明當選中央委員,并開始主持黨中央工作。至此之后,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nèi)得到了統(tǒng)治地位,并對毛主席思想進行了激烈的反抗,推行新的原則,并將紅軍的任務改為單純的打仗,同時取消了黨支部的建設。左派認為紅軍就應該打仗,他們完全忽視的黨支部的建設工作,也是這種極端思想,導致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并迫使紅軍放棄了根據(jù)地,只能實行大轉(zhuǎn)移。而長征開始后,以博古為主的臨時中央,依然沒有吸取教訓,盲目服從國際指揮,并沒有形成獨立的分析,更沒有對時局進行真正的認識,更不知道對后期的戰(zhàn)略進行改進,也忽視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作用,更沒有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而將“中間派”視為重要的敵人。在遵義會議上,博古在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進行總結時,將失敗原因歸結于敵人的強大,并認為白區(qū)和蘇區(qū)沒有進行積極的輔助作用,對自己的錯誤只字不提。
三、長征途中黨支部建設新局面
隨著遵義會議的召開,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等對“左”傾錯誤的軍事路線進行的嚴厲的批判,并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同時對其慘痛的教訓進行認識,并對“左”傾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行為進行了遏制,并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黨中央組織,同時恢復了毛澤東對紅軍的總指揮權。在對遵義會議的精神進行貫徹的過程中,首先對毛澤東提出的對黨支部的建設工作進行了恢復,并對相關的制度和原則進行了貫徹。
1、加強黨支部建設
(1)通過對形勢變化進行新的認識,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對黨支部建設的任務和要求。長征時間,黨始終認為群眾是最重要的支持了,并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幫助群眾建立新的組織,發(fā)動群眾的主要作用。而在遵義會議召開之前,紅軍就對新局面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并對各地方政治機關下達了《指示信》,指示信中對黨支部的建設工作、方針、策略以及注意事項都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提出了相關要求。同時認為“發(fā)動群眾的重要策略就是對群眾進行不斷的擴大,并支持群眾進行武裝反抗行為,配合當?shù)厝罕姷奈溲b力量,對紅軍進行擴大,同時相互配合共同作戰(zhàn),并消滅國民黨武裝組織,從而建立新的革命政權”同時“既要堅決抵抗群眾痛斥的地主行為”但是“又要對一些開明的地主和高級知識分子進行靈活的策略”。并為改善工人生活做出了明確的指示。
(2)建立相關的各級黨支部組織。在各個政治機關建立地方工作部門,并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同時在各地設立專門的工作委員會,是促進黨支部建設的主要方法。遵義會議過后,黨中央對紅軍進行新的整編,同時對地方工作組織進行了調(diào)整和加強,不只是對人員進行調(diào)整,同時在力量上提供了支持。紅軍總政治部在1935年下發(fā)了《總政治部關于連隊組織工作訓令》,文件指出對連隊地方工作進行建立,并對“地方工作組需要加強宣傳工作,從而爭取更多的群眾并擴大紅軍的工作”進行新的強調(diào)。
(3)長征過程中,對黨支部建設展開積極的宣傳。紅軍長征需要經(jīng)過很多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由于各地區(qū)民族存在差異性,并且階級斗爭階段也處于不同的情況,而黨中央的策略和決策又處于不斷調(diào)整的階段,所以黨支部建設的內(nèi)容也會發(fā)生不斷地改變。而為了保證紅軍可以對黨支部精神進行及時的了解和掌握,并促進黨支部建設的開展。因此,在長征過程中,紅軍對群眾路線進行加強,并對群眾政策和紀律進行了教育,同時對群眾工作進行了指導。例如,紅四軍將宣傳口號在每一地都進行了號召,并將內(nèi)容制定成材料下發(fā)給群眾,一方面紅軍對群眾學習的積極性進行調(diào)動,還舉辦了晚會,讓群眾對黨支部建設中的知識加以理解和認識,對群眾的疑問進行解答。
2、認真執(zhí)行黨的政策,獲得群眾支持
(1)紅軍長征歷經(jīng)兩萬五千里,歷時3年,總共走過了14個省和10多個少數(shù)民族。長征初期由于國民黨的反面宣傳和民族受到不斷迫害,導致群眾對紅軍存在一定的誤解,因此在開始群眾普遍存在疑慮、恐懼和抵觸的心理,這也讓紅軍的宣傳工作受到了嚴重的困難和阻礙。所以,在宣傳過程中,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民族政策,該政策中對紅軍提出了嚴格的紀律要求,同時對宣傳工作進行了更細致的規(guī)劃,對人民群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群眾中不斷樹立威信,讓各族人民對紅軍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從而獲得了更多的支持。也正是這種正確的策略,保證了紅軍兵源的補充,以及在紅軍的糧食和資金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紅軍總政治部在促進少數(shù)民族團結時,對部隊制定了嚴格的民族政策,并多次下達相關的指示。
(2)在長征中,對黨支部進行建設,不僅幫助紅軍克服了嚴重的生存危機,同時還挽救了民族危機,并為后期民族的團結奠定了基礎,推動抗日救國運動的發(fā)展。而紅軍長征的勝利更是依靠廣大的群眾,上下團結一致才取得的。而在《隨軍西行見聞中》,作者也曾寫道,長征的勝利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幫助,這些群眾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有效的基礎。這也說明黨支部建設在長征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后期對政策和內(nèi)容的不斷改進,更是為黨部建設建立了良好的平臺。
四、總結
長征的勝利是建立于黨支部建設之上的,這也是長征中做出的正確決策。在建立初期,黨支部建設也出現(xiàn)了彎路和停滯不前的情況,引發(fā)了黨中央的深思并及時地對問題進行了改正。本文對黨支部建設中受到“左”傾影響問題進行了闡述,并針對這些問題對后期提出的決策進行了描述。長征中的黨支部建設無疑是為新中國和現(xiàn)代黨支部建設做出了正確的指導作用,更是黨支部建設中的典范。
【參考文獻】
[1] 岳奎.長征時期黨的先進性建設探析[J].邵陽學院學報,2012.04.7-10.
[2] 曾文怡.長征精神及其時代價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 趙從慶.新形勢下軍隊基層黨支部能力建設[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6.
[4] 肖館.長征時期毛澤東的黨建思想[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70-73.
[5] 宋儉,孫康,丁俊萍.長征精神與毛澤東精神——兼論毛澤東精神的形成[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02.169-173.
[6] 李守可.中國共產(chǎn)黨對長征精神的意蘊傳承與價值重塑[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03.92-99.
【作者簡介】
林靜之(1986-)男,漢族,南京政治學院,學歷:本科,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