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崇
?
淺析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的優(yōu)化策略
張 崇
【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體系衍生的新式辦學模式,是通過中外通力合作,在實現教育資源和教學經驗優(yōu)化共享的基礎上形成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且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的作用下,不斷強化中外合作辦學,能夠實現大量國際型人才的有效培養(yǎng),也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巨大推動力。而就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現狀來看,則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首先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現狀進行專門探析,進而結合相應問題提出教學管理的優(yōu)化策略,希望能夠為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教學管理 問題 優(yōu)化策略
中外合作辦學與一般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存在較大的區(qū)別,學生的入學起點相對更低,且生源質量差別更大,在實際的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上均有其獨特性。我國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教育教學和系統(tǒng)管理等方面均有了長足進步,但就教學管理現狀來看,則仍需在實踐當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優(yōu)化,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為人才培養(yǎng)和辦學項目的長足發(fā)展夯實基礎。
中外合作辦學以其獨特的辦學優(yōu)勢,能夠實現中外教學資源的整合優(yōu)化,為國際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教育打造良好的教學保障。作為辦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不僅能為學生教育工作的落實搭建良好的平臺,還能為整體辦學管理打下堅實基礎。而就當前許多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的現狀來看,其存在著與一般高等教育同樣的問題,且其合作辦學的優(yōu)勢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和阻礙,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師資建設與安排、教學任務合作模式和教學質量管控機制等方面。
(一)專業(yè)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
就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當中的專業(yè)設置和課程設置方面來看,均體現出教學管理上存在的諸多不足。首先,對于專業(yè)設置來說,往往開設經濟、管理和信息技術等較為常見的和普適的專業(yè)類型,無法與一般高等教育區(qū)分開,無法體現中外合作辦學具有的獨特性,也無法充分發(fā)揮其各種優(yōu)勢;其次,對于課程設置來說,無法有效平衡中外兩方課程,且在語言類和專業(yè)課程設置上也缺乏科學性。學生的課程學習無法體現進階性,也不能保證中外兩方課程的有機融合[1]。學生學習難度大,在知識的汲取和消化上也不能達到最佳效果。
(二)師資建設與安排不夠合理
首先,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由于中外合作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教師資源稀缺,一些院校在師資引進上,并沒有科學系統(tǒng)的選拔機制,導致聘用的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尤其是外籍教師,有些既沒有任教資格,也不具備足夠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人員流動嚴重。從師資的安排上來看,一些專業(yè)教師由外校聘請而來,有其本職的教學工作,也就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工作當中。同時,一些教師外語能力不強,而專業(yè)教學能力突出,雙語教學難度較大,無法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
(三)教學任務合作模式待完善
中外合作辦學在教學管理當中需妥善處理的首要問題即中外兩方在教學任務開展過程中的合作問題。只有在中外兩方達成一致,形成教學默契之后,才能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教學優(yōu)勢,共同實現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實際情況是,由于中外兩方在文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上的諸多差異,兩者在磨合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矛盾,無法保證教學合作的順利開展。教學任務分配上存在分歧,實際的教學工作也應理念與方法上的不統(tǒng)一形成各種阻礙,教學任務合作模式亟待改善[2]。
(四)教學質量管控機制不健全
教學質量管控機制是對教學人員的教學工作開展情況和實際教學效果進行的質量管控體系,其能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良好的激勵和監(jiān)督作用,為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效果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并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學質量管控機制,在教學評價和教學管控方面處于起步階段。這樣一來,教師缺乏自我提升的動力,也沒有良好的約束機制避免其出現教學失職行為,對于院校的教學體系優(yōu)化建設而言則存在巨大的缺失。
(一)開設特色專業(yè),優(yōu)化完善課程體系
為充分彰顯中外合作辦學所具備的體制機制優(yōu)勢和教學資源優(yōu)勢,在教學管理工作當中,應當就專業(yè)的設置和課程設置問題進行綜合權衡和科學處理。首先,在專業(yè)設置上,應當避免眼前主義和功利主義,避免與其他一般高等院校亦步亦趨,喪失自身的特色[3]。從長遠眼光和國際化視角出發(fā),開設具有前瞻性和特色性的專業(yè)類型,為培養(yǎng)復合型、開拓型人才搭建良好基礎。其次,在課程設置上,應當依據學生學習特點和能力進行科學設置,并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實現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完善。
(二)加強師資建設,合理配置教師資源
為保證教師隊伍的高質量,應當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yǎng)出具備高素質、高能力且擁有國際視角的優(yōu)勢教師人才。一方面,在聘請教師時,應當嚴格審查教師的授課資質和能力,確保其明確合作辦學項目中教學工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加強現有教師隊伍的培訓教育,通過常規(guī)培訓機制和進修學習的方式,使得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教育理念均有顯著提升[4]。同時,在教師資源的配置上,應當結合教師的教學優(yōu)勢和專業(yè)課程的特點,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確保專業(yè)基礎知識教學和外語教學均能分配具備相應優(yōu)勢的教師人才,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三)發(fā)揮中外優(yōu)勢,強化教學任務合作
消除中外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之間的隔閡,實現雙方教學優(yōu)勢的強強聯合,不斷強化教學任務合作機制,才能為教學水平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礎。為此,應當不斷加強中外雙方的交流與對話,保持雙方教學管理信息的通暢,使得教學任務的總結和分配工作得到有效完成。對于教學當中存在的疑難問題,應當避免雙方的相互推諉,而是經過平等溝通之后,共同協(xié)作處理完成,使得教學任務得到穩(wěn)步進行,教學管理工作也能進一步地落實和完成[5]。
(四)健全管控機制,完善教學評估體系
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管控機制,以教學專家和學科負責人等共同組成教學督導小組,一方面通過不定期的課堂聽課方式評估教師的授課能力和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則通過期中和期末等節(jié)點式的審查和評估,結合與學生的座談調研、問卷調研等結果,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總結性評估,相對真實立體地反映出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為教師隊伍的優(yōu)化建設提供重要參考,也為今后教學工作的完善與優(yōu)化提供有效的借鑒。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今后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其對于我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起到了良好的探索作用。為不斷實現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進一步深化,除了加大資金和人力等資源投入外,不斷優(yōu)化教學管理,無論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優(yōu)化配置、專業(yè)課程設置還是在教學合作、教學質量管控方面均采取最佳的優(yōu)化策略,才能為中外合作辦學的長足、高效發(fā)展提供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侯麗霞.淺談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優(yōu)化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6):189~190.
[2]孫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問題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09.
[3]韓微,耿玉德,邱威,黃穎利,張建剛,姜曉東.中外合作辦學視域下教育教學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2(11):71~73.
[4]柯琳.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224~225.
[5]王娟.基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特點的教學管理策略研究[J].才智,2014(28):222~223.
作者簡介:張崇(1979-),男,漢族,河南蘭考人,碩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合作辦學教學和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