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文 旭
(1.西南政法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1120;2.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715)
?
概述回指的概念整合分析
楊春梅1文 旭2
(1.西南政法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1120;2.西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715)
本文試圖通過概念整合理論來對概述回指進行分析。文章首先對概述回指在篇章中的使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概述回指的主要特征進行了分析?;仡櫫藥追N認知理論對概述回指的解釋方案,并指出了這些研究在分析概述回指時有一定的局限性,從而提出概念整合理論對概述回指的研究具有更強大的闡釋力。作為人類普遍、基本的認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論可以為概述回指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概述回指;概念整合理論;共指
作為語篇產生和理解的中心要素,回指一直是語篇分析的熱點話題之一。語言學家們從語用、語義、句法、功能等不同的視角,對回指進行了研究(胡建華,1998:33-40 & 2002:46-60;高原,2003;俞洪亮,2003:13-17)。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一些研究者試圖從認知的視角來研究回指現(xiàn)象。最早從認知的視角來研究回指現(xiàn)象的語言學家Chafe(1976) 認為,指稱話語與所指對象在大腦中的圖式活躍狀態(tài)密切相關。在此研究基礎上,不同的認知語言學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如Ariel(1990)的可及性理論(accessibility theory),Gundel等人(1993:274-307)的已知性等級(givenness hierarchy),Grosz等人(1995:203-225)的向心理論(centering theory),Prince(1981:223-55)的熟悉階(familiarity scale),Langacker(1997)的概念參照點模型(conceptual reference point model)等。這些理論探討了回指的認知機制,對回指現(xiàn)象的分析具有較強的闡釋力,使人們對回指從認知的層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為回指現(xiàn)象的研究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但由于理論和方法的局限性,在處理一些特殊的篇章回指時,仍然會遇到困難。
本文涉及的概述回指雖然也屬于回指的范疇,但概述回指的回指語和先行語在句法形式和釋義機制等方面都具有與其他回指形式不同的特征。概述回指的回指語除了要對先行語進行指稱追蹤外,還需對先行語的信息進行整合加工,是一個概念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回指語和先行語并非簡單的指稱關系,而是一種事先導入的已知信息和后臺的認知激活之間的共指關系,是回指關系鏈條上的一種復雜的后臺認知手段。本文擬從概念整合的視角來探討這種特殊的回指現(xiàn)象,以期對概述回指的認知機制進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
1.1概述回指的界定
概述回指最早是由法國語篇分析家Michel Charolles 提出來的。Michel( 2002: 19) 發(fā)現(xiàn),與名詞回指或代詞回指不同,概述回指的指稱對象是對前文中的事件或者思想的概述和總結,而不是簡單地重提前文中出現(xiàn)的某一個詞。由于概述回指表達的是對前文信息的抽象概括,有時也被稱為概念回指。通常,概述回指會借助一個在前文沒有留下任何語言標記的抽象名詞來完成重提(王秀麗,2012:301)。例如:
(1)廣州恒大隊在主場以1:0打敗了阿聯(lián)酋阿爾阿赫利隊,這場勝利讓他們成為2015賽季亞冠聯(lián)賽冠軍。
(2)仿佛踩著云朵,飛翔在天空中,微風拂過臉頰,那種感覺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3)When the pleasure got to the main thing, the fun fetish was sure to follow.(周小濤,王軍,2014:31)
上述3個例子的先行語分別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例1)、小句句群(例2)或者由關系詞引導的非獨立從句(例3),回指語在概念上不是簡單地對應先行語中的某個(或者全部)成分,而是對整個上句的綜合認知?;刂刚Z通過對先行語所表征的事件、概念、思想進行抽象概述,借助一個全新的抽象名詞“勝利”“感覺”“fetish”完成回指。
1.2概述回指的篇章使用條件和范圍
王秀麗(2012:302-303)總結了概述回指的7個辨識性上下文外圍使用特征。本節(jié)將其概括為如下的4個主要特征。
第一,概述回指的回指語是對前文整個句子、數(shù)個小句的集合或者非獨立從句的整合認知,指稱對象不是前句的表層結構,因此回指語并不僅僅局限在重提前文中的某一個具體成分,而是對前文信息的認知操作和概述性總結。概述回指的實現(xiàn)要在回指新信息和先行舊信息之間引發(fā)信息推進變化,而且概述回指的回指語一般使用前文沒有明確標記的詞,可以說是一種不忠實回指。試比較如下例子:
上例中的“孫楠”和“他”是共指關系,是一種忠實的回指關系?!八速惲恕笔菍Α皩O楠不能來了”的重述。重述的目的在于對前句進行重新解釋,因此在理解上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認知代價,但重述從某種意義上拖延了篇章的推進。“這次缺席”是對整個前句的整合認知,屬于典型的概述回指。概述回指是篇章結構推進的一種信息處理策略,它需要對已知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加重了語篇理解的認知代價。
第二,PH與一般的回指通過回指語來重復和激活先前的主題不同的是,概述回指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從前述主題中概括出一個主題并對其展開論述?;刂刚Z通常采用“指示代詞(比如this, that, 這,那等等)/(領屬名詞)+ 抽象名詞”的形式。例如:
(5)滿懷著對未知的憧憬,他匆匆背上行囊,踏上了開往南方的火車。這次離別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重逢。
(6)每天批改500份英語試卷,這個強度讓人吃不消。
(7)In global markets, billions of dollars slosh daily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This maelstrom of hot money forces us to act. (周小濤,王軍,2014:34)
上述3個例子中的指示詞“這”和“this”可以被看成是理解最近前句的標示詞。由于名詞就是一個概念,如果沒有指示詞的出現(xiàn),這個概念就不能和前句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指示詞對概述回指的理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由于概述回指重在總結概述而不是評價前文,故一般不會有品質形容詞出現(xiàn)來限定前文,進而避開了改變篇章推進主題的可能性(王秀麗,2012:303)。但由于語言是表達的載體,指稱語言的選擇既受制于指稱功能,又需要滿足說話人主動建構情感的需求。也就是說,概述回指具有意向建構功能(周小濤,王軍,2014: 33)。例如:
(8)How often do we compliment people on how well they look, or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for gifts, when we don’t really mean it? Surely, these nice lines are harmless and well intended, a necessary social lubricant.
(9) 更令羅茜沒想到的是,在火車上碰到的這三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孩,不僅都是湖北中醫(yī)藥大學的,竟然還被分到了一個班,同一個寢室。面對這份天賜的緣分,四個剛剛跨入大學校園的女孩驚喜極了…… (周小濤,王軍,2014:33)
(10)你為什么不告訴我今天不上課了。如果我知道這個好消息,我就不用急著趕往學校了。
上述三個例子中的回指語分別是“these nice lines”, “這份天賜的緣分”,“這個好消息”。 雖然三個回指語都受制于先行語的指稱內容,但通過加入主觀評價的詞語“nice”,“天賜”和“好”,預設了說話人隱含的態(tài)度和評判,從而與受話人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就認知層面而言,概述回指通過對前述概念進行重新加工和整合,增加了新信息,回指語相對于先行語不僅發(fā)生了“向右”的概念推進,還具有概念轉移的特征。
第四,概述回指可以是零形回指和上文的語境。例如:
(11)你為什么不告訴我今天不上課了。如果我知道(¢),我就不用急著趕回家了。
比較例(10)和(11)可以發(fā)現(xiàn),例(11)中缺省的回指語可以經過隱含推理補充出來“這個好消息”。有些語言學家如Erkü & Gundel (1987: 533-545) 甚至認為概述回指的“語篇義源”可以“來自前句產生的語境,因此其來源可以是對周圍環(huán)境或一個行為的感知( 例如目光、手勢、模仿等) ”。比如一個人兇狠地盯著另外一個人,被盯的人會說:
(12)(¢) ,你這樣的目光讓我不寒而栗。
例(11)(12)和標準的概述回指之間的相似性在于它們都來源于前面的一個篇章片段或陳述語境( Hawkins 1977: 1-27) ,而陳述語境主要出現(xiàn)在會話中,是保持會話順利推進的一種銜接方法。
1.3概述回指的特點
概述回指在認識論上有如下的特點(王秀麗,2012:303-304)。
第一,由于概述回指的先行語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小句句群或者由關系詞引導的非獨立從句,而回指語是“指示詞+抽象名詞”,因此概述回指的先行語和回指語在句法上是公開異質的。這種公開異質表明先行語和回指語之間在本質上是一種非對稱性、非重復性和非傳遞性的結構性關系。
第二,雖然概述回指的先行語和回指語在句法范疇上是公開異質,但在語義范疇上卻具有同質性特征?;刂刚Z明示的語義是對先行語隱含語義的一種復述和重構,但不是簡單的同義詞反復。
第三,概述回指建立的回指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指稱回指關系,而是建立在對前面各個指稱因素的整合關系上的一種復雜的回指關系,這種復雜的回指關系有可能會改變篇章推進方向。試比較圖1和圖2中的簡單回指關系和復雜回指關系。
圖1 簡單回指關系
第四,概述回指建立在對前文信息進行認知處理的基礎之上,旨在重提前面已經表述的綜合性概念。從認知層面上講,概述回指的回指語既要對先行語進行指稱追蹤,還要對先行語中的信息進行再加工,是一個概念化的過程,通過后臺認知和前面的陳述信息激活,形成功能上的共指關系,也被稱為“共有認知”或“話語記憶”( Reichler-Béguelin, 1988: 307; Berrendonner,1986: 259 ) 。
通過對概述回指的篇章使用范圍和特點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概述回指具有較強的語義、書寫和語用特征,需要回憶整個前句提到的所有信息,說話者必須通過隱含的認知推理,才能對前文進行概括性重述,因而需要較強的認知付出。這種凸顯的認知操作既意味著對先行意義的承載,又意味著對新話題的開啟,是一種復雜的回指關系。下節(jié)我們嘗試采用前人提出的幾種回指解釋方案來對概述回指進行分析。
語篇回指之所以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就在于它反映了語言運用機制和人類思維規(guī)律的一些側面。但語篇回指有時非常復雜,比如概述回指,其中的回指關系不容易分析。下面用王德亮(2010:87-90)概括的幾種回指解釋方案來看看概述回指的一個例子:
(13)To avoid being found as a freshman, I kept my eyes open and my ears shut. With that thought in mind, I raised my head, squared my shoulders and set out to my dorm. (周小濤,王軍,2014:31)
首先看看可及性理論。基于神經認知的視角,Ariel (1988, 1990 & 1994) 提出了“回指可及性理論”?!翱杉靶浴笔且粋€心理學術語。它指的是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從大腦記憶系統(tǒng)中提取一個語言或記憶單位的便捷程度(許余龍,2000)。影響先行語可及性的因素包括:距離(distance)、凸顯度(saliency)、競爭性(competition)和一致性(unity)??杉靶岳碚摰暮诵脑谟诎鸦刂冈~和人腦的認知狀態(tài)聯(lián)系起來,比如,代詞的指稱對象在人腦中處于活躍狀態(tài)(activated),名詞短語的指稱對象處于不活躍狀態(tài)(inactivated)。用可及性理論的術語來講,代詞表明其指稱對象可及性高,而名詞短語的指稱對象可及性低。按照Ariel所劃分的高、中、低三類不同程度的可及性,概述回指在形式特征上應該屬于低可及性回指語范疇,但根據(jù)其高形態(tài)的標記語“this/that(這/那)對先行語的認知加工來判斷,概述回指語具有間隔距離短、競爭度低、一致性強的認知加工特征,因此應屬于中或高可及性標示語(周小濤、王軍,2014:31)。上例中的先行語的三個詞freshman, eyes和ears都是名詞,應該具有相同的可及性,但是三個詞都不能和回指語形成共指關系。由此看出,單純依照認知狀態(tài)是無法解釋概述回指的。
再來看看概念參照點模型。參照點是認知語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 (1997:251) 認為我們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能力,可以通過一個實體概念建立起對另一個實體概念的心理接觸。語言處理者可以通過參照點達成對目標的接觸。概念參照點模型描述了一個基本的認知規(guī)律,人們習慣于通過一個顯著的或是熟悉的實體達到對另一個實體的認知(高原,2003:66)。但是我們利用概念參照點模型,無法判斷例(13)中到底應該以freshman, eyes還是ears為參照點。
最后看看向心理論。向心理論是由美國語言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在20世紀末發(fā)展起來的關于語篇局部結構和語篇理解的計算模型,已被廣泛運用于語篇處理和句法分析等研究領域(苗興偉,2003:149-157)。它考察的是注意狀態(tài)、指稱形式和推理過程的控制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簡潔、易處理的回指消解算法(Yamura-takei et al., 2001:557-562)。向心理論在對回指進行消解時,只依賴句子的表層信息和句法結構。Brennan等人(1987)提出的回指消解的算法就是把上一句中的名詞結構NP根據(jù)句法地位排序(“主語>賓語>其他”),然后過濾掉不符合限制條件的候選詞,最終選定先行詞。上例中的回指語為that thought, 按照向心理論,先行詞要回到上一句中尋找,其候選詞排序為“freshman >eyes >ears”。但是回指語thought是一個無生命的抽象名詞,因此上句中的3個名詞freshman, eyes和ears都不能被選定為先行詞。根據(jù)之前的分析我們知道,概述回指語并不是指稱前句中的某一個詞,而是對前述信息的抽象概括。所以向心理論無法為概述回指這種復雜的回指現(xiàn)象提供合理的解釋。
由此可見,前面的幾種回指釋義方案都無法解釋概述回指這一特殊的回指現(xiàn)象。根據(jù)概述回指的認知加工和概念整合特征,本文認為如果從概念整合的角度來分析,可能會獲得較為合理的解釋。下節(jié)將以概述回指為例,展現(xiàn)概念整合理論對這一特殊語篇銜接手段的闡釋力。
3.1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理論來源于心理空間理論。心理空間是我們思考和談話時為局部的理解和行動而構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 Fauconnier & Turner, 2002:40) 。心理空間是多種元素的集合體,這些元素包括時間、空間、信念、愿望、可能性、虛擬、位置、現(xiàn)實等概念。人們在思考和交談時不斷建立各種心理空間,心理空間的建立受到語法、語境和文化的制約( 汪少華,2001:37-43) 。心理空間可用來描述思維和語言過程中的動態(tài)映射模式,并由框架和認知模式來建構( 汪少華,2002: 119-127)。Fauconnier (1985:16) 指出:“心理空間表征的是有結構遞增的量的集合,該集合包含語義項及各語義項之間的某種關系。隨著新的語義項增加,各語義項之間就會建立新的關聯(lián)?!?0 年代后,F(xiàn)auconnier, Cousin,Turner, Rohrer 等認知語言學家在心理空間理論發(fā)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由Fauconnier (1997)正式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
Fauconnier & Turner(2002:48)認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整合網絡包括四個概念空間:輸入空間Ⅰ(Input SpaceⅠ)、輸入空間Ⅱ(Input Space Ⅱ)、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間(Blending Space)。見圖3:
在這個網絡中,類屬空間向兩個輸入空間映射,整合出輸入空間中共同的、常見的、抽象的組織和結構,規(guī)定核心跨空間映射(吳為善,2013:150-152)。輸入空間不僅通過提供必要的投射填充整合空間,而且還以跨空間映射(cross-space mappings)的方式相互聯(lián)系,這種跨空間映射的基礎是Fauconnier & Turner(2002:89-111)所謂的重要關系(vital relations)。輸入空間映射具有部分與選擇的屬性,當輸入空間Ⅰ與輸入空間Ⅱ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間后通過“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 和“精致”(Elaboration) 三個彼此關聯(lián)的心智認知活動,經過壓縮 (compression) 產生新創(chuàng)結構 ( Emergent Structure)。壓縮實際上是整個整合過程的最終目標,其最重要的結果是來自幾個輸入源頭的概念復雜性大大降低,出現(xiàn)了一個新融合并統(tǒng)一的概念結構,它在認知上易于管理,因此具有Fauconnier & Turner(2002:312)所說的“人類尺度”(human scale)。概念整合主要就是通過整合空間中的新創(chuàng)結構積極合理地構建話語意義。在新空間的構建過程中,人的認知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圖3 概念整合網絡圖(來源于Fauconnier & Turner,2002:46)
概念具有可變性和可整合性,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具有認知能力的人能夠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輸入到頭腦中的不同空間的內容進行梳理、匹配和整合。通過對概念進行范疇化和整合,抽象出共同的、本質的特征。概念整合理論在不同的認知領域有著重要的作用( Fauconnier & Turner, 1998:133-187) 。無論是語言學領域還是非語言學領域,概念整合理論都有著強大的闡釋力( Fauconnier & Turner, 2002) 。在國內,盡管概念整合理論已被應用到語言研究的各個領域(張輝,楊波,2008:7-14; 王正元,2009; 張翼,2013:43-47;彭新竹,2013:31-35;李昌標,2015:26-31) ,但是,就語篇解釋力的研究層面而言,該理論的應用并不多見(如王健坤,孫啟耀,2008:104-107;吳莉,2006:47-50)。將概念整合理論應用于語篇回指分析的更是缺乏。根據(jù)前文所述,概述回指是一種特殊的基于后臺認知的復雜回指現(xiàn)象,其回指語的抽象概括需要經過多層次、多空間和多次整合才能完成。下面將以概述回指為例,展現(xiàn)概念整合理論對概述回指的闡釋力。
3.2概述回指的概念整合分析
基于概念整合理論,我們來對概述回指關系進行分析。首先看一個典型的概述回指實例。把上文中的例(1)分解為兩個句子:①廣州恒大隊在主場以1:0打敗了阿聯(lián)酋阿爾阿赫利隊(先行語)。②這場勝利(回指語)讓他們成為2015賽季亞冠聯(lián)賽冠軍。
當我們讀完第一個句子的時候,頭腦中分別形成了兩個輸入空間:廣州恒大隊空間和阿聯(lián)酋阿爾阿赫利隊空間。兩個輸入空間通過球員、教練、裁判、比賽等諸多元素實現(xiàn)跨空間映射。在整合空間中,兩支球隊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地進行一場足球比賽。為了達到成功推理的目標,輸入空間中只有部分重要信息被選擇性地映射到整合空間,其他的諸如比賽當天的天氣、有無隊員受傷等無關緊要的信息則不會被映射到整合空間。在整合空間中形成了一個比賽的框架:兩支球隊參加比賽,得分高的一方取得勝利。在整合空間運行過程中,通過組合、完善、精致得到新的信息:廣州恒大隊獲勝。讀完第一句話,讀者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廣州恒大隊獲勝的整合空間,見圖4。
圖4 先行語的概念整合
Fauconnier & Turner(1996)指出,概念整合的特征就是通過組合,讓兩個輸入空間里不存在的成分關系變成可能。當我們讀到第二句話中的“這場勝利”的時候,我們頭腦中“廣州恒大隊獲勝”的整合空間被迅速激活,通過二次整合,使先行語和在句法結構上異質的回指語實現(xiàn)了功能共指的可能,見圖5。
圖5 共指的整合空間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概述回指的理解首先需要回溯到前文搜尋相關信息,然后將回指語和先行語進行概念匹配,從而進行整合、做出判斷。從結構上看,概述回指有兩個組成要素,在語義或句法上是一種連接的關系。概述回指還有可能改變篇章的推進方向。先看下面的3個例子:
(14)廣州恒大隊在主場以1:0打敗了阿聯(lián)酋阿爾阿赫利隊,中國人歡欣鼓舞。
(15)廣州恒大隊在主場以1:0打敗了阿聯(lián)酋阿爾阿赫利隊,廣州恒大再奪亞冠冠軍。
(16)廣州恒大隊在主場以1:0打敗了阿聯(lián)酋阿爾阿赫利隊,阿聯(lián)酋無緣冠軍。
例(14)(16)是一般回指,3個例子中的回指語分別重提了前句中的一個先行詞,回指語和先行語處于同一概念域中,沒有改變篇章的推進方向。但概述回指可以改變篇章推進的主題,例如:
(17)廣州恒大隊在主場以1:0打敗了阿聯(lián)酋阿爾阿赫利隊,這場勝利讓他們成為2015賽季亞冠聯(lián)賽冠軍,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士氣。
例(17)中的先行語“廣州恒大隊在主場以1:0打敗了阿聯(lián)酋阿爾阿赫利隊”是有時空邊界的具體事件?;刂刚Z中的抽象名詞“勝利”剝離了前述事件的時空邊界性,形成了一個抽象的格式塔整體,與前面的整合信息相互映射,再次整合重組。由此看出,合成空間是可以進行多次整合的動態(tài)的組合空間,在概念整合中產生的新創(chuàng)結構通過組合、完善、精致實現(xiàn)意義的建構,不斷將篇章向右推進,改變篇章的主題性,從而形成連貫的語篇。概述回指的語篇推進見圖6:
圖6 概述回指的語篇推進
概念整合理論除了可以用于分析典型的概述回指外,對概述回指的特殊形式也具有強大的闡釋力。俞洪亮( 2003:14) 指出:“讀者閱讀文章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的處理過程……對回指的理解依賴于讀者建立在心理表征、世界知識之上的邏輯推斷?!毕旅鎭砜瓷衔奶岬降膬蓚€例子,它們的整合空間分別見圖7和圖8。
(11)你為什么不告訴我今天不上課了——(先行語)。如果我知道(¢)(零形回指),我就不用急著趕回家了。
(12)(¢) ,你這樣的目光讓我不寒而栗。
圖7 零形回指的概念整合
在圖7和圖8中,回指語和先行語缺省用虛線表示。在回指釋義的過程中,受話人通過借助背景知識(比如典型場景知識、認知框架和常規(guī)假設等),運用邏輯推理來填充指稱對象的相關隱性信息,構建心理空間模型,從而對指稱對象做出合理的推斷和解讀。
圖8 先行語缺省的概念整合
通過上面的分析發(fā)現(xiàn),從概念整合理論的角度來理解概述回指,可以獲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概念整合理論對概述回指具有較強的闡釋力,有助于我們從認知和篇章的層面來解析這種復雜的回指關系,從而更好地掌握篇章推進的規(guī)律。
語言既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概念整合理論是研究自然語言意義建構的認知過程。該理論認為研究語言的結構就是研究說話人和受話人在言語交際中建立的心理空間。概念整合理論對語言各個層面的研究都具有強大的闡釋力。但該理論運用于語篇回指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涉及的概述回指有著其他回指形式沒有的特征,用前人的幾種回指方案無法獲得全面深刻的認識。文章以概念整合理論為基礎,探討了概述回指的心理空間和語境完形的構建,對概述回指語的綜合認知和概述整合進行了分析,從而為概述回指的理解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Ariel, M. 1988 . Referring and Accessibility[J].JournalofLinguistics(24):65-87.
Ariel, M. 1990.AccessingNoun-phraseAntecedents[M]. London: Routledge.
Ariel, M. 1994. Interpreting Anaphoric Expressions: A cognitive Versus a Pragmatic Approach [J].JournalofLinguistics, 30(1):3-42.
Berrendonner, A. 1986. Strategies Morpho-Syntaxiques et Strategies Argumentatives[J].Protèe, 15(3):48-59.
Brennan, S. Friedman, M & C. Pollard. 1987.ACenteringApproachtoPronouns[M]. Proceedings of the 25th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tanford, California.
Chafe, W. 1976. Givenness Contrac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s of View [G]∥ C. N. LiSubjectsandTopi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harolles. M.2002. La Référence et les Expressions Référentielles en Francais [M]. Paris: Ophrys.
Erkü, F. & J. Gundel. 1987.ThePragmaticsofIndirectAnaphors:ThePragmaticPerspective. John Benjamins.
Fauconnier, G. 1985.MentalSpaces[M]. Cambridge: M IT Press.
Fauconnier, G. & M. Turner. 1996.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 f Grammar[G]∥Goldberg, A.DiscourseandCognition.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Fauconnier, G. 1997.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 & M.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Science(22): 133-18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ck Book.
Grosz, B. J, Joshi, A. K, Weinsteins.1995. Centering: A Framework for Modeling the Local Coherence of Discourse [J].ComputationalLinguistics, 21 (2): 203-225.
Gundel, J., Hedberg, N., Zacharski, R. 1993. Cognitive Status and the Form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scourse [J].Language, 69 (2): 274-307.
Hawkins, J. A.1977. The Pragmatics of Definiteness[J]. (Part I).LinguistischeBerichte(47): 1-27.
Langacker, R. W.1997. A Dynamic Account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G]. Bybee, Joan, John Haiman and Sandra, A. Thompson (eds.).EssaysonLanguageFunctionTyp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rince, E. F. 1981.TowardaTaxonomyofGiven-newInformation[M]. Cole (ed.),Radical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23-255.
Reichler-B guelin, M. J. 1988.EcrireenFran?ais.CohésionTextuelleetApprentissagedel’Expressionécrite. Paris: Neuchatel.
Yamura-takei, M. Fujiwara, M. & T. Aizawa. 2001.CenteringasanAnaphoraGenerationAlgorithm:aLanguageLearningAidPerspective[M]. Procedings of the 6th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Pacific Rim Symposium (NLPRS 2001). Tokyo, 557-562.
高原.2003. 照應詞的認知分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李昌標.2015. 概念合成的多域性與謝默斯.希尼敘事詩的合成度——以希尼的四首詩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1):26-31.
胡建華.1998. 漢語長距離反身代詞化的句法研究[J].當代語言學(3):33-40.
胡建華.2002. NP顯著性的計算與漢語反身代詞“自己”的指稱[J].當代語言學(1):46-60.
苗興偉.2003.語篇向心理論述評[J].當代語言學 (2):149-157.
彭新竹.2013.從“概念整合理論”管窺學科整合趨勢 [J] .外語學刊(5):31-35.
汪少華.2001.合成空間理論對隱喻的闡釋力[J].外國語(3):37-43.
汪少華.2002.概念合成與隱喻的實時意義建構[J]. 當代語言學 (2):119-127 .
王德亮.2010. 語篇回指的認知圖示分析[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7-90.
王健坤,孫啟耀.2008. 概念整合理論對語篇連貫的解釋力[J].外語學刊(1):104-107.
王秀麗.2012. 篇章分析中的概述回指[J]. 當代語言學(3):301-305.
王正元. 2009.概念整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莉.2003. 心理空間理論關照下的語篇分析認知圖式解讀[J]. 外語學刊(3):47-50.
吳為善.2011.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許余龍.2000.英漢指稱詞語表達的可及性[J] .外語教學與研究(5):321-328.
俞洪亮.2003. 語篇連貫的外部條件: 語篇回指的心理表征分析[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4):13-17.
張輝,楊波.2008. 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 理論發(fā)展及其應用[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7-14.
張翼.2013. 概念整合理論對于語法問題的解釋力: 以漢語動結式為例[J]. 外語與外語教學(4):43-47.
周小濤,王軍.2014.認知語用視域下的概述回指分析[J] .外語研究(1):31-35.
文旭,男,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
責任編校:肖 誼
Interpretation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Based on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YANGChunmeiWENXu
The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anaphoric resolution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Firstly,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and its discourse context of use are reviewed. Then some defects and inadequacie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re explor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an serve as a more powerful explanatory tool in the analysis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As a general and basic cognitive operation which is central to the way we think,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provides the study of résomptive anaphora with a new perspective.
résomptive anaphora;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reference
H030
A
1674-6414(2016)05-0050-08
2016-06-19
楊春梅,女,西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