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征
2016年9月16日,希拉里·克林頓在接受完電視采訪后走出紐約NBC總部大樓,助手胡瑪·阿伯丁在前引導。
離2016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結果揭曉還有近兩個月時間,從支持率來看,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與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難分伯仲,現在預測誰將成為新一屆美國總統(tǒng)為時仍早。根據歷史經驗,某一總統(tǒng)候選人一旦當選,其競選團隊中的主要外交政策顧問有很大機會在國務院、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等部門出任要職,進入美國外交政策決策核心圈。
本文關注希拉里競選團隊中的外交事務顧問們,按照這些人與希拉里的親近程度和專業(yè)素養(yǎng)分為幾個圈層,同時根據他們的教育背景、職業(yè)軌跡分為智囊型和官僚型兩大類。
四個內核人物
首先是兩位智囊型顧問柯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雅各布·蘇利文(Jacob Sullivan)。
坎貝爾現年59歲,牛津大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副教授。他是希拉里的頭號外交政策顧問,華盛頓有名的亞洲問題專家。他曾隨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長駐日本橫須賀,對日本非常熟悉,是國務院里有名的“知日派”。曾在美國海軍、財政部、白宮國安會工作過,擔任過負責亞太事務的國防部助理部長、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希拉里任國務卿期間),深度參與了奧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的制定和實施。
坎貝爾與前國防部副部長米歇爾·弗盧努瓦共同創(chuàng)建了無黨派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在政策圈非?;钴S。他曾在多個場合公開宣稱美國需要將更多資源部署在亞太地區(qū),認為美國在小布什時期犯下的最嚴重戰(zhàn)略失誤是忽視了“中國的崛起”。前不久,坎貝爾出版了他的新書《轉身——美國在亞洲政治的未來》,為“亞太再平衡”極力辯解,并對新任總統(tǒng)應如何繼續(xù)深化這一戰(zhàn)略提出建議。
共和黨執(zhí)政期間,坎貝爾轉而赴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執(zhí)教,并在那里遇見了在麻省理工學院執(zhí)教的未來妻子拉爾·布雷納德,這對夫婦可以被稱為民主黨內耀眼的一對。布雷納德出身外交官世家,其父阿爾伯特·布雷納德是冷戰(zhàn)時期美國駐歐洲外交官。其母喬安·布雷納德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SAIS)的一員。拉爾·布雷納德后來擔任奧巴馬時期財政部副部長、美聯儲理事,主要工作是處理人民幣匯率問題。
坎貝爾秉承了歐洲“均勢”思想,他的外交政策主張從目前來看更傾向于“制衡中國”,而不是“遏制中國”。他極力推動美國與亞太地區(qū)傳統(tǒng)盟友如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值得警惕的是,釣魚島問題和南海問題都是在坎貝爾任內開始發(fā)酵升溫的。雖然美國政府一再聲明“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并非針對中國,但是該戰(zhàn)略推出的客觀后果是使中國周邊安全形勢開始惡化。如果希拉里成功當選,坎貝爾很可能繼續(xù)主導美國國務院的亞太政策和對華政策,他將如何繼續(xù)貫徹“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將是影響未來幾年中美關系走勢的一個關鍵問題。
蘇利文現年40歲,本科就讀于耶魯大學,后進入牛津大學修習國際關系,博士畢業(yè)于耶魯法學院,現為耶魯客座教授。比爾·克林頓總統(tǒng)的親信、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主席塔爾博特是把蘇利文引入華盛頓外交圈的“伯樂”。2008年大選時,蘇利文就已效力于希拉里,希拉里退選后轉入奧巴馬團隊。希拉里出任國務卿后,蘇利文擔任她的副幕僚長,并且成為美國國務院歷史上最年輕的政策規(guī)劃司司長。
在國務院任職期間,蘇利文事實上充當著希拉里最重要的外事秘書,國務卿與國務院各級官員之間的文件傳遞都要通過蘇利文,許多政策性文件體現了他的想法。希拉里離開國務院后,蘇利文又成了拜登副總統(tǒng)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期間在美國處理利比亞、敘利亞、緬甸問題的決策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此次競選活動中,蘇利文憑其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成為與丹·施偉林(Dan Schwerin)齊名的希拉里兩大“筆桿子”之一。
再來看兩位主要的官僚型顧問。他們并非外交領域的專家,但因其在政治、經濟、新聞等領域的造詣也深入參與到希拉里的外交政策制定過程中去。
胡瑪·阿伯?。℉uma Mahmood Abedin,女)現年40歲,是希拉里競選團隊的副主席,她最信賴的私人助理,被媒體稱作希拉里的“第二個女兒”、“希拉里的影子”。
1994年阿伯丁從喬治華盛頓大學畢業(yè)后到白宮實習,曾為當時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工作。希拉里2000年競選參議員期間,阿伯丁正式成為她的助手,此后就沒再離開過,在希拉里任國務卿期間還以“特殊政府雇員”的身份充當她的副幕僚長。
阿伯丁的父母分別為印度、巴基斯坦后裔,均為穆斯林。也許得益于這一特殊身份背景,阿伯丁是希拉里聯系穆斯林社會的一個關鍵人物,她在中東問題上的想法很受希拉里重視。
阿伯丁的丈夫是前聯邦眾議員、紐約市長候選人安東尼·韋納,此人多次鬧出桃色新聞,2016年8月阿伯丁宣布與他分居。特朗普把這個問題上升到關乎國家安全的高度,曾說“我只是為國家擔心,希拉里·克林頓居然這么粗心大意,讓韋納有機會接近機密信息”。
現年66歲的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是希拉里競選團隊的主席。作為克林頓家族的老朋友,波德斯塔和希拉里已相識20多年。波德斯塔家族可謂民主黨忠實的支持者和利益攸關方。約翰的哥哥安東尼·波德斯塔(Anthony Podesta)是華盛頓排名第三的游說家和最有權勢的籌款人,曾為泰迪·肯尼迪、漢弗萊、蒙代爾、杜卡基斯等人提供競選服務。1988年,兄弟倆開設了公關公司波德斯塔集團,主要客戶包括沃爾瑪、BP、洛克希德·馬丁、谷歌等公司,還在埃及、烏克蘭、阿塞拜疆等國開展業(yè)務,奧巴馬執(zhí)政期間收益頗豐。約翰·波德斯塔1992年開始為比爾·克林頓助選,1998至2001年出任白宮辦公廳主任,最大功績是幫助克林頓渡過萊溫斯基性丑聞事件及其后的彈劾危機。克林頓離任后,又在克林頓家族基金會任職。2003年,波德斯塔成立了“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并任主席,該中心負責為希拉里競選團隊策劃媒體攻略、提供人才。
2008年,波德斯塔出任奧巴馬-拜登政府過渡團隊聯席主席,后擔任奧巴馬總統(tǒng)的高級顧問。他辦事高效,危機管理經驗豐富,政治手腕高超,是希拉里團隊中的“調和劑”。波德斯塔對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也頗有涉獵,曾長期擔任參議院安全與反恐分委會的顧問,在克林頓卸任后加入了國家安全顧問團,與外交圈保持密切聯系。2003年7月,他和前國防部長佩里、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前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伯杰、現任國防部長卡特等人合寫了著名的研究報告《美國安全政策:挑戰(zhàn)、機會、責任》。
波德斯塔年事已高,如果希拉里獲勝不一定會出任內閣實職,但極可能擔任白宮顧問,而他親手培養(yǎng)的人則有更多機會進入政府。
兩位“元老級”專業(yè)人士
前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托馬斯·多尼?。═homas Donilon)和前常務副國務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均非希拉里的親信,但因在外交界的特殊資歷在競選團隊中有重要影響。
多尼隆現年61歲,曾服務于多位總統(tǒng),擅長組織政治大會和競選活動。多尼隆大學畢業(yè)后進入白宮為卡特總統(tǒng)工作,在卡特謀求連任失敗后進入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深造,之后投身卡特時期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的私人律師事務所門下工作,正是得益于這段經歷,1984年成為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蒙代爾的競選協(xié)調員,后又作了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杜卡斯基的高級競選顧問。1993年,克林頓當選總統(tǒng)后任命克里斯托弗為國務卿,多尼隆開始平步青云,1996年升職為負責公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1988年和2008年兩次為現任副總統(tǒng)拜登提供競選服務,由此與拜登建立起極親密的關系,他的兄弟邁克·多尼隆從1981年起就開始為拜登工作,現為拜登的高級顧問。多尼隆的妻子凱西·拉塞爾則是拜登副總統(tǒng)夫人的辦公室主任。
2008年奧巴馬贏得選舉后,多尼隆出任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瓊斯將軍的副手,和白宮辦公廳主任伊曼紐爾一起架空了瓊斯。瓊斯辭職后,多尼隆成為奧巴馬的第二位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然而他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得并不順利,曾因阿富汗問題和國防預算政策與五角大樓、國務院高層發(fā)生激烈摩擦,工作風格也備受爭議,國防部、國務院因其過于苛刻和嚴厲、不斷索要政策細節(jié)文件而不勝其煩,也被認為缺乏戰(zhàn)略眼光。
多尼隆目前擔任希拉里競選團隊的副主席。據傳,希拉里一旦當選,可能考慮重新任命多尼隆為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但真實目的是指望他協(xié)助自己平穩(wěn)過渡并帶年輕的蘇利文盡快上手,一兩年后再將蘇利文提拔為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不過,由于多尼隆在外交決策圈內口碑并不好,也可能讓他作白宮顧問。
伯恩斯現年60歲,會法語、阿拉伯語和希臘語,是資深職業(yè)外交官。他的外交生涯始于非洲和中東。里根時期的國務卿舒爾茨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把他引薦進老布什時期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的團隊,使他有機會給貝克的左膀右臂、后來在小布什時期任常務副國務卿和世界銀行行長的佐利克當助手。柏林墻倒塌后,伯恩斯在國務院轉而負責蘇聯事務,得到當時老布什政府的蘇聯問題研究小組組長康多麗扎·賴斯的欣賞,獲調進入白宮國安會。
比爾·克林頓上臺后,賴斯辭去公職,伯恩斯接過了賴斯在國安會的工作,成為克林頓總統(tǒng)關于俄羅斯、烏克蘭和歐亞事務的特別助理,先后任國務院發(fā)言人、駐希臘大使、助理國務卿、駐北約大使和副國務卿。他任副國務卿時的一大政績是協(xié)助小布什政府緩和了因“印巴核試”而冷卻的美印關系,促成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xié)議》于2008年的最終簽署。
伯恩斯在外交圈以能言善辯著稱,常年擔任國務院新聞發(fā)言人和美國對外談判代表。他熟悉全球事務,曾親歷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諸多重大外交事件,追隨他最崇拜的外交官理查德·霍布魯克(2011年12月因突發(fā)急病死在美國國務院印度和巴基斯坦問題特使崗位上)參與了“代頓協(xié)議”和“巴以和談”的工作。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時,他任美國駐北約大使,努力爭取歐洲國家對美國打擊“基地”組織和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支持。911事件后,他一度因反對“單邊主義”、支持“接觸政策”受到得勢的新保守主義勢力排擠。
伯恩斯現為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任教期間致力于推動美印結成戰(zhàn)略盟友。伯恩斯在本次大選中與希拉里定期聯系,希拉里一旦當選有可能重新啟用他。
兩名“第二梯隊”
埃德·麥耶(Ed Meier)40歲上下,法學博士,牛津大學現代中東研究碩士,本科畢業(yè)于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系專業(yè),曾擔任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高級顧問,熟悉伊拉克問題,現為希拉里競選團隊的政策外聯主任。
勞拉·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女)現年35歲,猶太裔,未婚,希拉里競選團隊外交政策顧問。她有多年在國務院和白宮國安會工作的經歷,曾負責中國和朝鮮半島事務并擔任副國務卿布林肯的幕僚長,也曾為蘇利文的助手,系受蘇利文之邀加入希拉里團隊,希拉里關于以色列和伊朗問題的政策文章多出自她手。
美國外交圈是一個精英高度集中的相對封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希拉里的外交政策顧問主要是她在國務院的“舊部”。坎貝爾、蘇利文、阿伯丁都曾直接為希拉里工作,羅森伯格是蘇利文的助手,麥耶也曾在希拉里任國務卿期間供職于國務院。
哈佛大學歷來是民主黨的大本營,這次希拉里團隊中很多人都跟肯尼迪學院有密切聯系,比如坎貝爾曾在肯尼迪學院執(zhí)教,伯恩斯目前在肯尼迪學院任教,多尼隆更是該院資深學者。此外,希拉里團隊中與外交有關的人員還有現仍為肯尼迪學院政治學系主任的麥吉·威廉姆斯(希拉里的前幕僚長),前國防部副部長米歇爾·弗盧努瓦,以及前副國務卿溫迪·舍曼(女),都曾是肯尼迪學院的訪問學者。
美國著名的戰(zhàn)略學家約瑟夫·奈曾任肯尼迪學院院長,他現與前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共同擔任跨黨派智庫阿斯本戰(zhàn)略集團的主席。該智庫匯集了美國外交界的眾多精英,奧爾布萊特、多尼隆、弗盧努瓦都是其成員,伯恩斯為其現任執(zhí)行主任,坎貝爾為前主任。從這些人員構成的背景以及希拉里在國務院系統(tǒng)的深厚人脈看,不難理解為什么本次大選當中有那么多的外交官、國家安全部門高官和智庫團體旗幟鮮明地支持希拉里、反對特朗普,但他們只能代表部分精英階層的立場,并不能反映普通公眾的訴求。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處博士、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