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繪畫中,畫法和畫訣是兩個重要課題,他們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中國畫畫法包括筆墨之法、構圖之法和設色之法等,但歷來能夠很好地掌握這兩者的畫家為數(shù)不多,但在此潘天壽便成為這不多人數(shù)中的佼佼者。跟同時期的畫家相比,潘天壽的畫作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構圖既險又奇,充滿趣味,他在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構圖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又顯然與前人拉開了距離。在此我也將詳細論述了潘天壽構圖上的特點并舉例加以分析。
關鍵詞:潘天壽;構圖;特色
一、構圖
構圖可稱布置,也可稱經(jīng)營位置,簡單說的就是對畫面內(nèi)容的安排。構圖對于一幅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再好的線條與色調(diào)都要通過好的構圖來表現(xiàn),也可以說它是繪畫的基礎,是藝術作品形式美的集中體現(xiàn)。早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中就有對構圖進行詳細的解說,可見構圖對一幅畫的創(chuàng)作尤為重要。在潘天壽的繪畫構圖中,一定空間內(nèi)景物的安排,人與物的完美結(jié)合,使畫面達到和諧的效果,在反映一定的主題思想的同時也給我們傳遞了美,讓我們的思維得到了開闊,審美得到了提高。
二、構圖法則
(一)賓主
在一幅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中必然講究“賓主有序”,賓指的是畫面的次要部分,主指的是畫面的主要部分。往往畫家們將畫面的主要部分放在視覺的中心位置上,并且將其突顯出來,次要的部分主要起到烘托主要部分的作用。它既是一種陪襯,也是創(chuàng)造畫面和諧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潘天壽的畫作中,在其對立的物像中,主次分明顯得尤為明顯。并在滿足形式上的要求的同時,利用各種表現(xiàn)手法,使畫面中的主次關系達到了高度和諧的程度。他通過觀察生活,將自己那種激越的感情充分的體現(xiàn)在自己的畫面當中,可見他對于整個畫面的平衡掌握也具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他的作品《危石棲禽圖》中就可以很明確的的感受到他強烈的情感體驗,畫面的疏密、主賓以及強烈的黑白對比,令人拍案叫絕。
(二)虛實疏密
一般而言,山水畫重虛實,花鳥畫重疏密。即所謂“虛能走馬,密不透風”。黃賓虹說:“虛處不是空虛,還得有景。密處還需有立錐之地,切不可給人感到窒息?!比换B畫的布置極重疏、密、虛、實四字,能疏密,能虛實,既能得空靈變化于境外矣。正如潘天壽所說,在他落筆處為黑,未落筆處則是白,黑即為實,白即為虛,黑白構成整幅畫的構圖比例。在他的畫中常常用看見方形,三角形來填充畫面,并且利用疏密虛實來區(qū)分畫面的虛實遠近。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如作品《紅荷》,潘天壽所畫荷花眾多,并且以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表現(xiàn),在談到布局時他曾說:“荷花上部的空白好像有晨露感覺,這是虛中求實,而荷葉底下的空白則為空間了,并以提款布之,使其空中有物?!?/p>
(三)空白
人的眼睛在看東西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視覺盲點,注意的部分看的清清楚楚,不被注意的部分也會變得模糊,所以人們也總是記住自己映入眼簾的事物。俗話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可能就是對這個現(xiàn)象的最好詮釋。大家可以看到畫家們常常將浩瀚的大江留有空白,來突出江上漁船的清晰明亮,給人以空靈恬靜之感。也常常將人放置于茂密的樹林中,人的周圍都留有空白,人和周圍的房子都變得醒目,從而營造一種曲“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例如他的《雙魚》圖,畫面除了有兩條游動的魚和一窮款外,其他的大面積留白,這樣讓我們感覺到魚是在水里歡快的游動。這種將大面積的留白變成了水,強烈的黑白對比更能夠突出主題,使畫面變得明亮鮮活。
(四)賞心只有兩三枝
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把最映入眼簾的、主要要表現(xiàn)的事物刻畫得非常精美,這與西方繪畫把事物鋪滿整個畫面的格局相區(qū)別。比如說畫梅花要做到“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就是提取比較美的梅花姿態(tài)表現(xiàn)在畫面中,其余地方都以空白表示,使人一眼就能夠看到這幾多賞心悅目的梅花,這樣也就達到欣賞的目的了。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樣簡簡單單的幾枝就已經(jīng)達到了氣韻生動的效果了。如他的《朱荷圖》,主要向我們展示的是一朵荷花,直沖畫面頂端,以一種孤高自賞的感覺占據(jù)著大部分的畫面,僅僅是一朵荷花但刻畫的非常優(yōu)美,氣場十足,并且在此特別強調(diào)用線的精煉,加之合理的利用空白,從而突出主體的優(yōu)雅與神韻。
三、構圖樣式
(一)方形構圖
在潘天壽的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方形巨石。一般情況下巨石在給人一種穩(wěn)定、結(jié)實、厚重的感覺的同時,也讓人感覺到內(nèi)心的壓抑,但在潘天壽的畫作中這種感受確不復存在,反而給人感覺是一種輕松的、充滿大自然生機的活潑之感,這種構圖手法可能也跟潘天壽本人的創(chuàng)作習慣與思考習慣有關。他在1948年的作品中就開始大量選取方形的石塊來占據(jù)畫面的大多數(shù)位置,這是他風格的形成時期,到后來他所畫的石塊變得更大,更方,這也是他認識層次的又一次邁進。他用巨石來分割構圖給欣賞著營造出一種陽剛之氣,這可能也是跟他的性格有關,具有真男人的霸氣在里面。他的這種倔強與堅持的精神也慢慢成為了他獨特風格形成的一部分。在他的《貓石圖》中,每個部位好像都是用方形組成的,它們的組合是那么自然,那么的大氣,渾然一體。畫面用筆剛勁有力,并且沒有多余的一筆。
(二)畫面分割
對于畫面的布局的分割,潘天壽做的非常恰當。縱觀后來的一些畫家,也有學習潘天壽采取平面分割的方法,然也因此占據(jù)了構圖特色的一席之地。潘天壽他的畫面分割,常常是借助一方形巨石來完成,留下的往往是狹窄或是不規(guī)則的空白,加上一些花鳥進行映襯一點都不顯得怪,從而構成和諧統(tǒng)一的一個整體,可見潘天壽的文化修養(yǎng)極高,一般人是很難達到他的這種境界的。他的畫面分割將形與線進行了融合,常常讓人感覺是身處險要之地。巨石的威嚴,狹長的空白區(qū)域更是將這種感受提升。在這些因素共同的影響下也沒有讓人感覺一邊倒,失去平衡。如他的《鷹石圖》就是潘天壽的不朽之作,他用淡墨畫出兩塊巨石將畫面進行了分割。巨石上站立一只從容不迫的禿鳩,并且用濃墨將其突顯出來,題款“整整復斜斜,好如風際鴉”,使畫面得到了平衡。山腳下、巖石邊的一些雜草共同塑造著環(huán)境的險要,此畫可謂氣勢恢宏,酣暢淋漓。
【參考文獻】
[1]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6.
[2]魯海燕.對潘天壽繪畫藝術的理解[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7):96-97.
[3]昝楠楠.潘天壽花鳥畫的美學特征初探[J].當代藝術,2009(3):26-28.
作者簡介:郭園園(1990.12.24)女,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