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俊峰 梁婷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景觀攝影的研究——以東湖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為例”(項目編號:14Q042)階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景觀攝影在當代攝影界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也反映出當代攝影發(fā)展的一種新的趨勢,“景觀攝影”和英語中的social landscape(社會風景)的含義很接近,而作品中呈現(xiàn)出更多的社會文化現(xiàn)實的思考。本文以風景攝影和景觀攝影的發(fā)展為主線,通過不同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展覽和攝影師的作品分析景觀攝影和風景攝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試圖從中尋找、探析景觀攝影在當代攝影中存在的價值。
關鍵詞:風景攝影;景觀攝影;類型學
攝影術(shù)誕生,為世紀的變遷帶來了很多珍貴的物象資料,攝影師們帶著相機去世界各地旅游,將旅途中的所見拍攝下來,這些風景照有的被當做風景作品制作成畫冊或明信片被愛好者收藏,還有很多后來被用著科考資料,這些攝影師在拍攝時應用了風景繪畫的審美風格。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家將目光從對自然風光、社會生活的關注轉(zhuǎn)向?qū)θ祟惿鏍顩r的關注。法國攝影師歐仁·阿杰(Eugene Atget),1898年間用他的相機用走街串巷的方式拍攝了巴黎,所拍攝的內(nèi)容很多都是城市內(nèi)不起眼的景象。美國風光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和F64小組是環(huán)保主義倡導者,在拍攝黑白風景攝影作品中把風景中的美學以及精神意象作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重點。美國有一批攝影家采用著名攝影家沃克﹒埃文斯(WalkerEvans)客觀的紀實手法,不斷關注著社會景觀的變遷。
作為這種“新客觀主義”的延續(xù),德國攝影師夫婦伯恩·貝歇和希拉·貝歇極具影響力,在攝影中應用“類型學”的實踐方式,以無表情外觀為技術(shù)特征,大畫幅照相機客觀地記錄著拍攝對象。1975年,與羅伯特·亞當斯、斯蒂芬·肖爾等攝影家共同在威廉·詹金斯策展的“新地形學:人為改變的風景的照片”(New Topo-graphics:Photographs of a Man-A1-tered Landscape)的展覽中展出,此次展覽對后世有著很大的影響,攝影師們用大畫幅相機使用類似于測繪地圖地形的方式,客觀準確對“社會地理景觀”的描繪。
展覽使人們對風景攝影產(chǎn)生了新的看法,也警示了大家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而對后現(xiàn)代風景的研究和實踐意義重大,很多攝影師都受美國“新地形攝影”和“新彩色攝影”的影響,將目光投向了不同的風景主題:退化的風景、城市擴張、城市周邊的垃圾場等荒謬的社會景觀。
與美國風光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致力于攝影技術(shù)的研究,用嚴謹?shù)臄z影暗房技術(shù)表現(xiàn)美國壯觀的西部自然風光不同,新地形攝影家沒有采用傳統(tǒng)風景攝影家所追求的攝影形式,展現(xiàn)氣勢磅礴的自然風光,使人們在感嘆風光美感的同時意識到對大自然的保護。他們采取冷靜、距離感,將人們帶入到美國西部自然環(huán)境中的人工建筑,作品焦點清晰、中灰影調(diào),看似平淡無奇,而且不容易看出作者對被攝物體的主觀判斷。作為新地形攝影展的重要人物之一的羅伯特·亞當斯拍攝了被人類入侵和破壞的美國西部風景,作品在不動聲色中表達了對社會的態(tài)度,不僅是對美國西部變遷的見證,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風景攝影風格美學上的顛覆。
說到景觀攝影,我們不得不提到當代有名的德國攝影家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是著名攝影師貝歇夫婦的學生,古爾斯基的影像一直被外界認為是對貝歇夫婦風格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他以冷靜觀察者的態(tài)度細致入微地描繪出高科技、規(guī)模化下的全球發(fā)展趨勢所帶來的世界景觀。在作品展示中用數(shù)字后期技術(shù)進行拼貼,讓畫面看起來比實景面積還要大,圖像細節(jié)高度清晰,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和吸引力,讓人有種超越現(xiàn)實的感受。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一直致力于當今社會景觀題材,用影像揭示對時代變革的理解,并且攝影作品在當代攝影界有著極高的知名度,使得越來越多的攝影人對景觀攝影的關注。
社會在進步,人類在發(fā)展,然而對自然的入侵越演愈烈,風景已不只是一個景象,而是社會景觀,景觀攝影作為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擴展了傳統(tǒng)風景攝影的內(nèi)涵、外延以及表現(xiàn)手法。然而,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探討風景攝影在當代攝影中的問題,也不是定義景觀攝影和風景攝影的攝影風格,而是希望通過對景觀攝影的發(fā)展中當代藝術(shù)家在地理景觀攝影上的實踐探討,展開對當代風景攝影和景觀攝影方法論的討論。
【參考文獻】
[1]陳建中.由”類型學攝影”到“景觀攝影”[J].中國攝影家,2010(04).
[2]南無哀.新風景的揭幕者——閑說“新地形攝影”[J].中國攝影,2011(12).
[3]江融.溯本求源:從風景攝影到社會景觀攝影[J].中國攝影報,2012-01-06
[4]顧錚.攝影·社會·空間[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
[5]何伊寧.地景的轉(zhuǎn)向:當代風景攝影的多元實踐[J].中國攝影,2015(11).
作者簡介:
鄧俊峰(1979-),男,漢族,湖北十堰,碩士研究生,武漢工程大學藝術(shù)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影像傳播、視覺傳達設計
梁婷(1982-),女,漢族,湖北武漢,碩士研究生,武漢科技大學城市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規(guī)劃設計、視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