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盈犀 郭麗娜
生活中,耳熟能詳?shù)奶鞘羌t糖、黃糖、砂糖、冰糖。近年,黑糖“橫空出世”,它被制成黑黑方方的樣子,裝入伴手禮中,“食用方法”處印有“取一塊以熱水沖泡飲用”,“功效”處寫著“緩解經痛”“補血佳品”等字樣。因被商家冠以“養(yǎng)生”“保健”名號,黑糖也被制成各類健康飲品販售??捎腥恕敖野l(fā)”黑糖其實就是紅糖,只是裹上更深的外衣、裝入精美的包裝盒里罷了。黑糖只是“進階版”紅糖,還是有著特別養(yǎng)生功效的新糖?
黑糖顯露“廬山真面目”
黑糖、紅糖、黃糖、白糖、冰糖都是蔗糖。其中,黑糖、紅糖、黃糖是粗加工的蔗糖,保留了較多鐵、鈣、鉀、鎂、煙酸、鋅等維生素及礦物質,因精煉程度、所含雜質、顏色深淺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實際上卻是同一種食品。
黑糖是蔗糖加工過程的第一道產品,精煉程度不高,所含雜質及保留的營養(yǎng)成分更多一些。由黑糖再加工提煉而成的是紅糖,顏色稍淺一點的也被稱為黃糖。紅糖與黃糖并無太大區(qū)別,只是各地的習慣叫法不同而已。
白糖、白砂糖是經過精煉、脫色的蔗糖,所保留的微量元素少,99%以上都是蔗糖。冰糖則是砂糖的再結晶品,純度更高。
讀完以上這部分,“黑糖”的廬山真面目已經顯露,其實它屬于紅糖。簡單而言,黑糖就是顏色深如黑墨的紅糖。
黑糖“緩解痛經”——需辨證,“糾正貧血”——難
紅糖、黑糖頗受大眾喜愛,因為很多人認為“喝點紅糖(黑糖)姜茶有益于改善痛經”“貧血可以多吃紅糖(黑糖)補血”等。其實,這些說法并不正確。
紅糖(黑糖)姜茶并不是治療痛經的首選方法,也不能改善所有痛經癥狀。中醫(yī)認為,紅糖(黑糖)性溫,能補脾緩肝、活血散瘀,加入同樣性味辛溫的生姜,可溫經散寒、活血散瘀,對寒凝血瘀的痛經及經期不適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對其他類型的痛經不適用,甚至可能加重癥狀。例如由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原因導致的痛經,該藥膳方就無法發(fā)揮作用,還可能延誤病情。所以,痛經患者首先應咨詢醫(yī)生,再決定是否使用該藥膳方。
如紅糖(黑糖)姜茶確實對癥,痛經患者可于經前2~3天到來潮后2~3天飲用。對于風寒感冒初期、胃寒性胃痛者,紅糖(黑糖)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需辨證后再嘗試。
紅糖(黑糖)糾正貧血一說更不靠譜。從中醫(yī)角度分析,紅糖(黑糖)的補血效果遠比不上阿膠、當歸等常用補血藥。從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分析,雖然粗加工的紅糖(黑糖)比白糖稍多一些維生素及礦物質,但它屬于蔗糖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其所含有的那一點鐵(每100克含鐵2.2毫克)遠比不上肉類的鐵含量,鐵的吸收率也比不上肉類所含的血紅素鐵。再者,我們也不可能為了改善貧血癥狀進食大量的黑糖(紅糖)。
黑糖仍是糖,不可多吃
黑糖畢竟是一種純糖、純熱量物質,不可進食過多。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攝入過量糖不僅容易造成齲齒,增加肥胖、骨折、胰島素抵抗、心腦血管疾病,還可能加速衰老、加重痤瘡癥狀等,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嗜甜(糖)的危害不亞于吸煙”。可見,即使黑糖的營養(yǎng)價值比白糖稍高一些,也不能進食過多。2016年最新發(fā)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第五條核心建議就提出要“控糖”:控制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內。
現(xiàn)在市面售賣的聲稱具有保健作用的黑糖塊都在30~50克左右。即使沒有把其他食物、菜肴中的糖含量計算在內,每天沖飲一塊黑糖也已超過糖的推薦攝入量。試圖以吃黑糖達到保健目的的朋友可要留個心眼,不要顧此失彼。
食用黑糖時,我們可以把一塊黑糖塊分成4~5次沖調飲用,并且有意識地減少當天烹調用糖及其他甜食的攝入量。痰濕體質、平素痰多者以及糖尿病、心臟病患者等應盡量避免進食黑糖。
大眾醫(yī)學201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