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倩倩
(福州市第十八中學,福建福州350000)
充分挖掘高效利用
——高考數(shù)學復習課例題講解技巧分析
于倩倩
(福州市第十八中學,福建福州350000)
結(jié)合在高考復習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案例,圍繞如何充分挖掘?qū)W生潛力、高效利用例題價值展開思考。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整合、編排、應用,將例題蘊含的思想方法,包含的計算技巧,強化的理論概念充分利用挖掘,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思考推理,培養(yǎng)他們的數(shù)學能力和素養(yǎng)。
復習課;例題;改編;高考
數(shù)學是一門抽象科學,單純的理論過于生澀難懂,例題的講演,成了數(shù)學課的重頭戲。尤其是高考復習課的例題,能夠幫助同學回顧基礎知識,梳理分析思路,總結(jié)方式方法。本文結(jié)合筆者在高考復習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案例,闡述了四種不同的例題設置方法,圍繞如何充分挖掘?qū)W生潛力,高效利用例題價值展開思考與探索。
例題的講解常用于幫助學生學習方式方法、拓展思路提升思維、鞏固和強化概念性質(zhì)。在《二項式定理》的高考復習課上,筆者采用了2015年新課標I卷的一道選擇題作為課前熱身題:
例1.(x2+x+y)3的展開式中,x5y2的系數(shù)為()。
A.10B.20C.30D.60
作為引入,旨在通過與高考相關的問題引起學生對于本節(jié)知識的重視,并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喚起學生對于二項式定理的基本知識及使用方法的回憶。故開始教師并不急于讓學生立即解答,而是通過提問,讓學生回憶二項式定理的基本概念與推導過程。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整理時間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總結(jié),將相關知識進行了梳理、歸納和板書,為本節(jié)復習課夯實原理基礎。而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回歸本例,解決問題,而例題這位“配角”的價值也得到了豐富和升華。
通過思考與解決例題的過程,回顧相關的性質(zhì)定理,掌握解題的思路與技巧,從而達到復習的目的。這樣的設置,讓學生主動去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比起教師一開始就灌輸基本性質(zhì)定理更加有效。
無論是書本還是講義,例題總是層出不窮,變化多端,如果每一題都精講精練,不僅顯得沒有層次與重點,也會給師生帶來極大的負擔和壓力,故教師在選擇例題時,應精挑細選,尤其是學生進入高考復習階段,時間緊迫,而且學生知識的儲備已日漸豐滿,一題多解、綜合性強的題型是高效復習的好選擇。
相信許多教師在講評例題或者批改作業(yè)的時候,都會遇到以下類似的情形:
下例是一道湖南省高考模擬題:
例2.四邊形ABCD中,AB=7,AC=6,cos∠BAC= 11/14,CD=6sin∠DAC,則BD的最大值為。
在前一晚的作業(yè)中,教師布置了該題,可做出來的學生寥寥無幾,第二天課堂上,教師邀請了一位得到了正確解答的同學來闡述他的解題思路。他的解答是這樣的:
大膽假設、熟練轉(zhuǎn)化。該生精彩講演之后,另一名同學舉手,提出了更簡捷的思路:利用了數(shù)形結(jié)合的思想,∵∠ADC=90°,不妨作△ADC的外接圓,AC為直徑,AC中點為圓心,不難算出cos∠ABC>0,所以∠ABC是銳角,故B點在外接圓外部?!摺鰽BC可以確定唯一,所以點B是圓外一定點,那么問題就可以看成是圓外一定點B與圓上一動點D之間的距離問題,那么BDmax=d+r=8。
思維火花的碰撞,讓學生學習到了更多課本給不了的知識,教師演示、強調(diào)多次的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不如這兩位學生的靈活運用給其他同學帶來的直觀感受強烈。
即使在同一課堂下,各人的吸收與反饋不盡相同,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熟練程度也有所不同。一道題出現(xiàn),每個人都會選擇自己熟悉的、簡便的方法去完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能進行一題多解的例題搬上講臺,讓學生在課堂討論、碰撞,發(fā)揮所長。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彼此補充、相互學習、拓展眼界,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激發(fā)他們從更多角度去思考和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有些題目雖然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相似,解決的思維方式卻不盡相同。課堂的時間有限,考察的內(nèi)容卻是多樣的,教師應當注重對教材或者其他材料的“二次開發(fā)”,可以通過適當?shù)母木?,讓一道題呈現(xiàn)不同的考點,讓學生集中解決一類多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強化審題和辨析能力[1]。
在微積分定理的復習課上,教師選用了一道書本改編題:例3:求x=y2與y=x-2所圍成的曲邊梯形面積。根據(jù)①作圖②找點③寫積分式④計算的基本步驟,學生根據(jù)以往知識可以較容易的得到的積分式,并根據(jù)牛頓-萊布尼茨公式進行計算。
在大部分學生完成之后,教師提出是否有其它方式解決該題,讓學生思考幾分鐘后,引導學生用y型積分式表示該曲邊梯形面積:,該方法顯然比x型更加簡便、易計算。為加深學生對積分的理解,教師提出了兩道變式:
變式1:求y=x-2與y=-1與y=2與y軸圍成的圖形,繞y軸旋轉(zhuǎn)一周,得到的圓臺體積。
從積分的定義入手,教師指導學生梳理積分相關知識并得出結(jié)論。
變式2:求y=x-2與x=y2圍成的曲邊梯形,繞y軸旋轉(zhuǎn)一周得到的幾何體體積。
本題是變式1的深化,可以讓學生在充分掌握變式1后進行獨立思考與演練,再由教師指導作答:
若課堂時間不允許,教師亦可將其作為課堂的“留白”,讓學生在課下就此類問題進行歸納、回味和升華。
一道例題,兩道變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將微積分知識進行了較全面的涵蓋與深化。例題是幫助學生累積經(jīng)驗的一種重要手段,相關題組的講解和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轉(zhuǎn)化和化歸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和解題能力。教師不應只局限于書本或者練習給的例題,生搬硬套[3]。挖掘和整合,適當?shù)木幣?,能夠升華一道題的品質(zhì)和功能。
例題從何而來?書本?講義?還是網(wǎng)絡?
在與學生討論直線與圓相切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先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邀請了一位平時成績中上的同學上臺板演:
例4.圓的方程為x2+y2-2x-2y+1=0,過點P(2,4)作圓的切線,求切線方程。
這個同學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在黑板上寫下了如下過程:
設直線方程為y-4=k(x-2),
這位學生下臺后,教師首先肯定學生的板書與思路,利用直線與圓相切時圓心到直線距離等于半徑這一性質(zhì)解決問題。但教師馬上又提出疑問:P點與圓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
生:P點在圓外。
師:過圓外一點可以作幾條圓的切線呢?
生:兩條。
師:那么另外一條去哪了?我們漏了什么情況?
學生馬上反應過來,原來是把直線斜率不存在的情況漏了。
于是教師再次邀請了剛才的同學上來補充,他的補充如下:
若直線斜率不存在,則直線方程為x=2,圓心(1,1)到直線的距離為2-1=r
∴x=2與圓相切,
∴切線方程為x=2或3y-4x-4=0.
至此這道題才算完整解決。
教師馬上總結(jié):過圓上一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與圓相切,過圓外一點做圓切線有兩條,大家在做題時應牢記這個性質(zhì),充分考慮直線斜率的存在性討論。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需要有熟練的基本功和豐富的經(jīng)驗才能把控課堂,引導學生[3]。這樣的教學片斷其實并非偶然,而是教師根據(jù)平時積累的教學經(jīng)驗,預設到學生的認知漏洞,而特別設計的,旨在讓學生自己犯錯,自己糾正,以錯為鑒,真正理解和掌握該方面的知識。
例題不一定要生硬地寫在教材或者講義上,它可以生動地出現(xiàn)在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習作,生活的常識都可以作為數(shù)學課上值得思考和學習的例題,這樣靈活的教學,能很好幫助學生加深印象,理解知識,掌握方法。
充分的例題講解是學生高效學習的前提,無論是課本還是講義的例題,教師都應認真對待,探析所要考察的目標和所想展示的思維過程。通過合理的整合、編排、應用,將例題蘊含的思想方法,包含的計算技巧,強化的理論概念都完整的挖掘與利用,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思考和推理,培養(yǎng)他們的數(shù)學能力和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1]梁棟,朱鴻玲.數(shù)學概念二次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一道例題的教學為例[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5(2).
[2]蔣昊.少做“偵察兵”多做“參謀長”——課堂教學“留白”策略的思考及實踐[J].福建中學數(shù)學,2011(10).
[3]洪瑋.課標課程背景下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福建中學數(shù)學,2007(10).
G632.4
A
1673-9884(2016)09-0120-03
2016-05-30
于倩倩(1987-),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市第十八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