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唐惠忠
千古文章意為高
——向高分作文學“立意”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唐惠忠
一篇文章的內容是由立意和選材決定的。其中,立意是內容的核心、靈魂,起主導作用,選材、定體、安排結構等都要受立意的指導和制約。
要使文思暢通,關鍵在于立意。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作文之初,頭腦里往往是混沌的,想來想去,總覺得“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難下一字;有時似乎想出了一點眉目,可剛寫了一段話,又覺得寫不下去。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作文的“意”未立,或雖立而不甚明朗。一旦文“意”已明,文思也就跟著流暢起來,有時甚至妙緒泉涌。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绷⒁庵谖乃迹沁@樣:立意越明朗、越精細,文思就越順暢。這是作文成功的基本保證。
作文立意有哪些要求呢?綜觀優(yōu)秀之作,最基本的是兩點:
一是貴在創(chuàng)新。作文里所需要的“新”,是那些既符合時代精神又閃耀著個性色彩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對周圍事物獨特的見解和體會,它們小得如同一滴水,卻能照得見太陽?!靶隆?,又是發(fā)人之所未發(fā)。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一些為人們所熟視無睹的事物,也會有一些習非成是的觀念,這些都是未被開發(fā)的題材,只要你留心觀察就不難發(fā)現;發(fā)現后再經過深思熟慮,把自己的看法寫出來,必有新意。立意上能創(chuàng)新,全在于思維活躍,這就要求我們多讀多看多思考。多讀多看才能視野廣闊,多思考才能辨析事理,有所發(fā)現。此外,我們還要善于聯(lián)想和想象,因為聯(lián)想和想象常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
二是情意并重。思想和感情常常是同時發(fā)生的。我們觀察事物時,往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寫作文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歌頌新事物,揭露舊事物,贊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怎么能不帶著強烈的感情呢?情,可以使我們的意變得更加鮮明奪目,更有說服力。我們讀過的許多好文章,不管它們屬于哪種體裁,也不管具體內容是什么,無一不寫得情深意濃。任何一篇文章里的情,其實是在立意的過程中就已醞釀好了的。
臨場寫作時,很多同學在把握題意后,往往會產生一種求穩(wěn)的心理,即順著題意很“自然”地進入到某一慣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場上出現了很多立意膚淺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則能用一種更加高遠的立意使文章主旨得到深化與發(fā)展,從而占據了思想上的制高點。具體說來,作文立意求高遠,應注意如下三點:
(一)培養(yǎng)公民意識
當代文化學者張修林指出:現代公民意識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至少包括:(1)維護、爭取自身的自由和權利的強烈意識;(2)對社會中其他每一個個體、其他群體的自由和權利的關注、尊重和維護;(3)對公共社會的自覺監(jiān)督,強調、認同、信仰社會公正、社會正義;(4)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公共責任的主動擔當;(5)追求真相、真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力達成這種能力;(6)正視歷史、關注未來,自覺的懷疑傾向和批判精神;(7)努力強調、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8)重視、融入、達成良好的社會合作關系;(9)高度的道德內省,言行一致。
高中生作文中體現“公民意識”,一般應突出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相關范例如2015年山東卷滿分作文《探究:路漫漫而仍求索》。此文作者以極其清醒的頭腦、縝密的思維、平實有味的語言,表達了對作文材料的理解,在題目中就旗幟鮮明地亮出了核心觀點——探究:路漫漫而仍求索。行文則在對比中展現出了嚴謹的論證思路,先是展現孩子與父親言行的對比,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探究與實踐精神;再是拿先人、偉人樂于探索實踐的故事與我們在成長中逐漸失去探索精神的經歷進行對比,指出孩子積極探索思維與行為的難能可貴;又舉出外國教育與國內教育的對比,深度揭示國內素質教育滯后的歷史原因和傳統(tǒng)根由;最后水到渠成,回到“勇于探索,敢于實踐,開拓創(chuàng)新”的主旨上來,并以《離騷》的名句結束全篇,結尾鏗鏘有力。請看作者的闡釋:
探究是勇于質疑、敢于實踐的表現。孩子刨根問底,對事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我們大力提倡的。這是孩子們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的前提與基礎。他們不會禁錮于先人的理論,而是會親手去做。科學家們從小勤于動手、樂于實踐的故事,讓我們的童年生活豐富多彩,也讓我們明白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
我們都在談外國教育的優(yōu)越之處。誠然,他們不拘一格、自由探索的精神的確要比如今中國大行其道的應試教育強一些。我們盛產金牌選手,卻難產科學巨匠。教育對于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應試教育當道的教育反射出如今社會功利、僵化的思想欲求。但是,時代在發(fā)展,我國教育事業(yè)也在進步。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雖舉步維艱,但也令人欣喜。國家層面開始高度重視實踐探索,這可能是我國文化發(fā)展的轉向標。
因此,我們應保護孩子們那些還未被僵化、束縛的純真的心,刨根問底的精神。這不僅僅需要國家層面的宏觀政策,更需要家長的關懷與指導。當我們的后代再問起絲瓜藤與肉豆須的區(qū)別時,我們應當帶著他們親自去看一看,手把手地教,幫助他們分辨出兩者的不同,這是時代的責任。
勇于探索,敢于實踐,開拓創(chuàng)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文章論證勢如破竹,鞭辟入里,語言凝練順暢,在有所批判的基礎上添加一些建設性的論述,使行文富有辯證性;而該考生于鏗鏘有力的言論中彰顯出的難得的膽與識,不得不讓人由衷地贊而嘆之。
(二)展示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主要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視,對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一個社會如果只有科技,沒有人文,就會變得乏味,生活會缺乏品質,生命會喪失光彩。因此,作為當代中學生,在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人文情懷。
考場上誠可謂高手如林,很多人都是很會寫文章的,你要想“鶴立雞群”,就得在境界上超過人家;要想有境界,必須具備比較高的思想修養(yǎng)與人文情懷,有一顆真誠的心。比如,2015年上海卷優(yōu)秀作文《把槍口抬高一厘米》,作者先以納粹通緝犯艾克曼對規(guī)則愚蠢而冷酷的恪守、一介縣令李鐘岳在規(guī)則之外對秋瑾的憐憫與愧疚,來闡釋“軟”與“硬”之間的復雜關系。在此基礎上,作者情理兼?zhèn)涞貙懙溃?/p>
規(guī)則是強大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真正打動人心、觸發(fā)人性中向善的力量的,卻是那柔軟的良知。若是喪失了對生命的敬畏,對異見的包容,愚蠢的固執(zhí)和堅硬只會將自己送上歧途。
兩德分裂的冷戰(zhàn)時期,東德人想方設法越過柏林墻逃向西德。作為一名守衛(wèi)藩籬的西德士兵,究竟是遵守“格殺勿論”的規(guī)則將逃亡者一槍斃命,還是聽從良心的召喚放他們一條生路?如果深陷于堅硬和柔軟的矛盾之中,那么,請把槍口抬高一厘米吧。
所謂“請把槍口抬高一厘米吧”,也即“聽從良心的召喚”放逃亡者一條生路,也就是保持“對生命的敬畏,對異見的包容”。這種情懷被作者在作文中輕輕揭示出來,引起了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三)具備時代慧眼
所謂“具備時代慧眼”,就是要從時代的需要出發(fā),尋找現實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要敏銳地感知作文題的命制意圖,并用心感受生活,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能深刻地認識生活。有了這樣的慧眼,你就能發(fā)現別人發(fā)現不了的東西,就能高效率地對生活進行發(fā)掘,對生活的思考、理解就比別人更深刻,筆下文章才能有益于世道人心。如考場優(yōu)秀作文《憂與愛(吟誦了十多年的母語詩詞)》,關注的是“母語的明天令人憂心”。文中寫道:
因為愛著方塊字,我擔憂著她的未來。
我想,她的未來,不應被郭敬明這類文化商人所掌控。曾經以為郭敬明的文字清新脫俗,曾經以為郭敬明的故事淡雅出世,可是,當看到“作家富豪榜”最上端的那個名字,我的心糾結到了一處。這還是那個崇敬文字的青年作家嗎?不是,他的心早已為世俗所累。厚重的方塊文字在印刷機一次次的打壓之下,已然了無生機,成為那沒有生命的商品了。
深切的哀悼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想,貪利的武夫最多不過摧毀一支軍隊,而牟利的文人消滅的卻是親愛的母語,那是民族的信仰和根!
所幸,在這樣一個追名逐利的時代,還有那么幾位文人懂得堅守,熱愛母語,讓漢語的光芒依舊燦爛。
……
為了名利而汲汲于外語的人啊,你是否能夠領會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磅礴?是否能夠體味“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壯烈?忽視母語而崇拜洋文,最終只會是邯鄲學步。
這是一篇堪稱驚警的議論性隨筆,在全球化、商業(yè)化的裹挾下,母語漢字前途安在?作者從這一特定角度立論,激濁揚清,低吟淺嘆,憂心忡忡,愛意拳拳,旗幟鮮明。文中無論抒情或評議,均要言不煩,一語中的,如“深切的哀悼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的沉重嘆惋,“貪利的武夫最多不過摧毀一支軍隊,而牟利的文人消滅的卻是親愛的母語,那是民族的信仰和根”的深入揭批,無不引人“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