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蕾(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 蕪湖 241000)
?
試探現(xiàn)今人文學者的使命
王光蕾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 蕪湖 241000)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人文學者的使命內(nèi)涵,結(jié)合中西方對人文學者使命的認識,建構(gòu)在人的使命的基礎上,理解人文學者的使命。適當考慮歷時和共時的因素,根據(jù)社會形勢的變化,針對人文學者的現(xiàn)實處境,試圖探求現(xiàn)今人文學者的使命。
關(guān)鍵詞:人文學者;人;使命;道德
“人文”這個范疇,在古希臘是關(guān)乎人情、人性的意思,包含著人的不斷開化、不斷進步的內(nèi)容,即由自然的人變?yōu)槲拿鞯娜怂娜说幕咎匦浴N乃噺团d時期,人文主義旗號中的“人文”主要是相對于神和上帝而言的,以人權(quán)淡化神權(quán),強調(diào)人的能動性和獨立性。在中國古代,人文主要是指人類過去已有的文化建設?!吨芤住吩啤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本褪侵笐{借已有的文化來感化天下,并且形成了一個“化成”的傳統(tǒng)。如今看來,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其集中體現(xiàn)為重視人,尊重人,關(guān)心人愛護人,即重視人的文化。
關(guān)于“學者”的定義,費希特認為社會最重要的知識有三種,分別是“哲學的”、“歷史哲學的”和“純粹歷史的”,這三種知識必須結(jié)合起來,形成人類社會的基礎知識系統(tǒng),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問”,而作為獻身于這一學問并獲得這一學問的知識者即是“學者”。由于這一學問或知識系統(tǒng)的特殊性所致,“學者階層的真正使命”就在于:“高度注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fā)展進程,并促進這種發(fā)展進程?!薄皩W者現(xiàn)在應當把自己為社會而獲得的知識,真正用于造福社會。”
“人文”和“學者”的雙重屬性使人文學者的基本特征凸顯,一般來說,人文學者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深切關(guān)懷一切有關(guān)公共意義的事業(yè);第二,將公共利益視為自身的事情;第三,把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視為道德問題;第四,有一種義務感和使命感,不顧一切代價地追求終極結(jié)論;第五,深信社會現(xiàn)狀必須改變,肩負現(xiàn)實批判性。
至于“使命”,這是人的一種具有神圣感的精神存在。這類藏于生命深處的精神活動稱為“使命感”。孟子曾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來描述這種使命感。在西方學者中,蘇格拉底的使命感一直是后世的楷模。把追求真理改善雅典人的靈魂看成是“神的命令”。費希特秉承蘇格拉底的圣神氣質(zhì),把為人類“生產(chǎn)道路”“指引方向”當作自己的畢生使命。古代學者中,談論人文學者使命最到位的莫過于宋代哲學家張橫渠四句精言:“為天地立心,為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關(guān)于當代人文學者的使命將在下文進行探析。
由此,人文學者的使命包含了以上所涉及的全部涵義,是具有特殊使命的道德人。
人文學者首先是作為人的形態(tài)存在于社會,明確人文學者使命的前提需要清楚“人”的使命。
(一)善乃人性所向。
“人的職責應當高于學者的職責”,費希特認為,人的最終使命是使一切非理性的東西服從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規(guī)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但是人不停止其為人,不能變成上帝,這個最終目的是完全達不到的,必定永遠達不到。也就是說,人達到最終目標的道路必定是無限的。人的使命不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卻可以日益接近這個目標。因此,人的真正使命是無限地接近這個目標。
鑒于此,我們需要認清人性的特征。追根溯源,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區(qū)別于動物的,使人成其為人的本性。而這種本性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成為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生活準則的基礎。孟子說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雖然不能全面反映人的本性,卻有其相對的真理性,并且逐漸沉淀而成為人的道德本性,成為仁義禮智的心理基礎。而且仁義禮智也正是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要求。人性之善是區(qū)別人與禽獸的標志,是做人的根本;社會現(xiàn)實的善惡觀念則本于現(xiàn)實的善惡關(guān)系,或發(fā)揚人性,或戕害人性。從人類歷史的長河看,真正的社會進步,總是有益于人性的發(fā)展的,也只有合乎人性的發(fā)展才是真正有益于社會進步的。
所以說,從大趨勢來說,人性向善。近些年來,有人說現(xiàn)在頻繁出現(xiàn)的“扶不扶”等社會問題表明人性變壞,是人道德水平的下降。其實這是媒體放大個別現(xiàn)象的錯覺,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好人好事經(jīng)常被當作背景被淡化,甚至忽略。
(二) 德為生存之本。
人性作為人的整體存在具有普遍性,由整體切入部分。人作為社會的個體,體現(xiàn)在人生存目的的差異。費希特認為,人的生存目的在于道德的日益自我完善,在于把自己周圍的一切弄得合乎感性;如果從社會方面來看人,還在于把人周圍的一切弄得更合乎道德,從而使人本身日益幸福。前者是人對自身的責任,后者是人對社會和世界的責任。
就中國來說,從古到今也存在這種取向。古代傳統(tǒng)文化談人生,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所以不同于禽獸,最為天下貴,是在于有義,有道德。而道德的基礎是人的自覺。時代變遷,但作為古代道德傳統(tǒng)基礎的自覺道德精神,卻有著普遍和永恒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為由己、為己、從自己做起。
孟子提出過一個重要的命題“人皆可以為堯舜”,從正面說,它是一種人性和人格平等的思想,不把理想的人格看得高不可攀,給人以信心,鼓勵人們不斷努力上進;從反面說,要是有成善的基礎和可能,而自己不努力,不求上進,那就是自暴自棄,是可恥的,這樣的人從來都受到人們普遍的批評和譴責。“為己”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精神,即歷來對人抱有信任的、樂觀的態(tài)度,采取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寄希望于人們的普遍向善。為己,是說道德修養(yǎng)是為了自己的完善。為己的精神落實到實際的修養(yǎng)中,就是要求慎獨。慎獨,就是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不違道義。慎獨的精神是對學者為己的道德自覺精神的提倡。傳統(tǒng)文化提倡為己,并不是教人把眼光只限于自我的完善。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庇终f“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以為己一是完善自己,而是行道利世,并不只是獨善其身。從自己做起,也就是為了家國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這種精神。學者作為現(xiàn)實的人,尤其是中國的學者,更需要具有這種自覺道德精神,這也是作為人文學者的內(nèi)在要求。
三、人文學者之偉岸
用學問的方式關(guān)注社會、服務于社會,是學者階層履行其特殊使命的基本方式。學者的學問方式,包括了解和傳承“已有的知識”。有鑒于此,費希特把學者稱之為“人類的教師”或“人類的教養(yǎng)員”。
(一)最崇高的引領者。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在普遍性的前提下,學者又是特殊社會階層的成員,在承擔作為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時,更應承擔作為“特殊社會階層的成員”的特殊責任。學者的使命主要是為社會服務,因為他是學者,所以他比任何一個階層都更能真正通過社會而存在,為社會而存在。因此,學者特別擔負著這樣一個職責:優(yōu)先地、充分地發(fā)展他本身的社會才能、敏感性和傳授技能。如果學者已經(jīng)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必要的經(jīng)驗知識,那他就會具有特別發(fā)達的敏感性。
就學者的使命來說,學者是人類的教師。但是,他不僅必須使人們一般地了解他們的需求及滿足這些需求的手段,他尤其應當隨時隨地向他們指明在當前這個特定條件下出現(xiàn)的需求以及達到面臨的目標的特定手段。提高整個人類道德風尚是每一個人的最終目標,不僅是整個社會的最終目標,而且也是學者在社會中全部工作的最終目標。學者的職責就是永遠樹立這個最終目標,當他在社會上做一切事情時都要首先想到這個目標。學者是社會各階層中最“有教養(yǎng)的”,應當成為他的時代道德最好的人。但也正是這樣,學者注定是孤獨的,是精神上的貴族,他們是闡釋并且守護世界意義的人。
(二)孤獨著的貴族。
作為最有最“有教養(yǎng)的”人,人文學者人格的特殊性體現(xiàn)在:承擔著人類的勞動二重性矛盾,即:作為闡釋并守護世界意義的人,他超越現(xiàn)實世界;作為現(xiàn)實的血肉之軀,他又不可能擺脫生存壓力與特定的社會關(guān)系。這種生存的矛盾使人文知識分子個體人格處子根本性的張力之中。而且現(xiàn)代人文知識分子這種非職業(yè)的精神群體特性,其中所包含的一個矛盾正是:同常人一樣承擔自己生存的人文知識分子如何同時承擔闡釋并守護世界意義的古老使命?
由于人文意義理念(理想)具有永遠超出世俗意義的一面,這樣人文學者便永遠與現(xiàn)實世界具有對立的一面:或與政力,或與金錢,或與庸俗幸福觀念……又由于人文意義的先鋒超前性,便使人文學者注定是不同于大眾的個性化人格,并必然遭受習俗排斥(盡管習俗總要吸納人文意義)而具有悲劇性特征。悲劇性不是指世俗幸福涵義尺度下的不幸,而是指承擔人文意義的人文學者個性的必然性厄運。
(一)人文學者之歷時性。
盡管人文學者的存在有一定悲劇性,但從歷史上來看,人文學者的處境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過程。除了秦始皇焚書坑儒及元朝時知識分子被劃為“第九等公民”的這兩個時期,歷史上的人文學者群體向來是社會精英階層,能進人政權(quán)的核心,參與朝政,制定國家決策,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對于作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學者之社會身份或存在特性來說,最根本的問題是否并不取決于他或她是否嵌入社會的文化政治體制,而取決于他或她對其所處的社會生活世界采取何種學術(shù)姿態(tài)?堅守怎樣的學術(shù)承諾?
學者的責任在于用道德的方式影響社會?,F(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科學技術(shù)化趨勢將一些知識分子推向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中心地帶,同時也將他們的社會角色從學者轉(zhuǎn)換成了專家、工程師、技術(shù)員和科技管理者、甚至是科技領導者(所謂“技術(shù)官僚”)。他們不再是純粹的學者,而是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工作者或管理者主體。
相反,純粹的學者經(jīng)常以清凈之心與當今人文科學身處邊緣,而這可以讓學者獲得更客觀的觀察視角,更開闊的思想視闊,對身處其中的生活世界做出更冷靜的思考和判斷。而能否做到這一點,關(guān)鍵不在于學者的社會處境,而在于其思想狀態(tài)和知識資源。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便是學者問學和從學的學術(shù)方式。
(二)試探現(xiàn)今人文學者之使命。
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如今處于文化大變革的時代,每一個人都要正視自己的文化使命。與政府、各種文化事業(yè)單位、文化企業(yè)單位的文化活動不同,人文學者有著特殊的文化使命。人文學者應當了解自己在文化復興與文化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在人類文化建設的分工中,許多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都是以文化的價值來實現(xiàn)政治價值、經(jīng)濟價值,唯有人文學者是以文化創(chuàng)造為自己唯一使命。基于此,當今人文學者需要具有以下使命與意識:
第一,人文學者首先要有擔當意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人文學者,應當具有一種天下情懷,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造具有強烈的使命感。應當將自己視為人類文化傳統(tǒng)的擔當者,而非一種職業(yè)。人文活動盡管可以帶來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但人文學者首先應具有的就是“斯文在此”的擔當。“斯文在身”,而不是“有辱斯文”。
第二,人文學者需有批判意識。人文學者面對人類的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加以審視。文化乃是人化,是人的生活樣式。人類的文化不同于一般大眾的基本態(tài)度就在于它的批判性。一般大眾以主觀的好惡來做出文化的抉擇,他們或者從功利的視角、或者從文化的情感的視角、或者從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而人文學者的角色定位要求他對待文化不應人云亦云,而要審視文化的核心觀念、反思文化的邏輯前提、分析文化的社會結(jié)構(gòu)、檢討文化的歷史影響。否則,文化活動將失去堅實的基礎,產(chǎn)生大量文化泡沫。無價值的觀念將會嚴重污染人類的文化環(huán)境。
第三,人文學者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文化源于人類的創(chuàng)造,并服務于人類的生存。每個人、每個民族都生活在一個給定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中,但每個人、每個民族又都在這給定的傳統(tǒng)中,從事著文化修補、文化損益、文化創(chuàng)造。我們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我們需要從文化的模仿、復制、拼接、改裝中走出來,實現(xiàn)我們自己的文化創(chuàng)造。百年來中國文化的最大問題,并不在于我們?nèi)鄙傥幕a(chǎn)品,而在于我們的文化產(chǎn)品沒有自己的品牌。我們的文化產(chǎn)品,很多是模仿與復制的。我們不形成具有自我品牌的“文化作品”,就不會對人類的現(xiàn)代文明有實質(zhì)性的貢獻。羞為社會各階層中最“有教養(yǎng)的”。
人文學者只有切實了解自己的文化使命,才能有所擔當、有所創(chuàng)造,才能實現(xiàn)時代所賦予的使命與責任,才能展現(xiàn)我們對文化的全面自覺與自信。做好“人類的教師”,成為這個時代道德最好的人。
參考文獻:
[1]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M].商務印書館.1984.
[2]尤西林.《闡釋并守護世界意義的人》[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3]李 溢.《當代中國人文學者的使命》[J].人文雜志.2009(3):9-18.
[4]曹漢斌.《費希特的學者觀對我國學者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5(5):18-22.
[5]萬俊人.《作為“知識分子”的現(xiàn)代學者》[J].東南學術(shù).2003(5):29-36.
[6]許 明 王岳川 熊元義等.《當代人文學者的使命意識》[M].河北學刊.1995(3):52-57.
[7]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錢 遜.《中國古代人生哲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9]狄爾泰.《人文科學導論》[M].華夏出版社.1883.
[10]李維武.《人文學科概論》[M].人民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86-02
作者簡介:王光蕾(1992.02-),女,漢,山東莒縣。碩士在讀,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