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 要:王國維作為我國近現(xiàn)代的偉大學者,學貫中西,融會貫通,在我國的學術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既有歷史眼光又具有世界眼光的學者。《人間詞話》在表達方式、審美層面、創(chuàng)作體例上充分體現(xiàn)了他在治學過程中所秉承的學無新舊、無中西的治學方法,這種治學方法對當代中國的文學批評與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王國維 《人間詞話》 學無新舊 學無中西
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王國維成就卓著,貢獻甚多,這不僅取決于他深厚的國學功底,更與他的治學方法密不可分。陳寅恪先生曾在《靜安先生遺書序》中對王國維的治學特點給予了高度總結和概括:“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輔證;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王國維既堅持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積極吸收融匯外來文化,將西方的理論用以研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我國學術史上有著開風氣之先的重要地位,對我國后來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
一、學無新舊,學無中西觀點的提出 王國維所生活的晚晴之際,正是西學和中學、新學和舊學不斷斗爭的時代,“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雖然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潮流,但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仍然是西學傳播的重要阻礙,尤其在學術研究領域,這種斗爭尤為激烈。面對學術上的這些斗爭,王國維在《國學叢刊序》中第一次正確而明確地提出了他學無新舊、無中西的觀點:“余正告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p>
王國維不僅提出了學無新舊、無中西的治學觀點,而且還對中西學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說明,他認為世界上的學問是相通的,并提出了中學、西學應當互相推動,不應厚此薄彼,隨意褒貶。他在《國學叢刊序》中提出“于謂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具衰,風氣即開,互相推助”。中西文化發(fā)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發(fā)展必然推動另一方的興盛,相反,一方落后衰敗,另一方也大抵如此,如此客觀的認識,反映了王國維對中西文化發(fā)展之間關系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王國維在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能突破固有弊端,嘗試引進西方的學術思想和方法,與中國的思想方法相互印證,體現(xiàn)了他多學博見、和而不同的思想認識,這不僅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精神,更使他在學術研究領域能夠突破固有的局限,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國維還進一步提出了學習西方哲學對研究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重要意義。王國維開始接觸西方哲學是在日本留學期間,在日本老師與友人那里了解到康德和叔本華,回國后開始自學哲學,后又轉為閱讀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坝耆送林軐W,是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學。異日發(fā)明廣大我國之學術者,必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而不在一孔之見的陋儒,固可決也?!保ā蹲喽ń泴W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后》)。他認為能夠發(fā)揚光大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一定具有融匯中西的才華是放眼世界的眼光,如果想透徹地了解中國哲學,必然要學習研究西方哲學,將二者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哲學。從王國維年普中可以看出,他學習哲學的時間并不長,但影響深遠,曾多次發(fā)表有關哲學的論文,并且深刻影響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他本來就有很深的國學功底,再加上“有得與西歐學術精湛綿密之助”,使得他在學術研究領域能夠貫通古今,融匯中外,在學術研究領域獲得了極其卓越的成就。
二、學無新舊,學無中西方法的運用——以《人間詞話》為例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我國近代文論史上的重要著作,它是王國維在接受了西方哲學和美學的思想洗禮之后,融合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與西方文學批評所進行的詩詞評論研究的獨創(chuàng)產物,《人間詞話》既有對中國傳統(tǒng)文論批評的繼承,又有對西方文藝批評的借鑒與運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詩詞新式批評的開端。
首先,在表達方式上,《人間詞話》體現(xiàn)了中西結合的批評方法與理念。其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繼承,表現(xiàn)為它仍然沿用了詞話這一傳統(tǒng)的文論文體,在批評詞匯的選擇上,王國維對詞人及其作品的評論基本沿用了傳統(tǒng)印象批評常用的“豪放”“沉著”“神秀”“凄婉”“氣象”“神理”“格調”“高致”等概念和術語。如三十六則評論周邦彥《蘇幕遮》“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再如二十七則評論歐陽修《玉春樓》“直需看見洛城花,始于東風容易別,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由高”;再如,第十四則說“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等等,這些批評用語本身具有具象性、模糊性和多義性的特點,非常適合批評家用以表達自己對批評對象的獨特感受印象和理解,所以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印象式批評的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王國維對這種傳統(tǒng)批評的話語表達方式的運用,正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發(fā)揚與繼承?!度碎g詞話》不僅僅體現(xiàn)了王國維的中國傳統(tǒng)批評方式的繼承,更體現(xiàn)了他對西方哲學、文藝美學的運用。他在第一則中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彼恼恐鞫紘@“境界”這一核心范疇展開,并且在具體的評論中,都引用了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如他圍繞境界所提出的幾個相輔相成的相對概念和術語,“造境和寫境”“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客觀詩人和主觀詩人”“灑落與悲壯”“隔與不隔”,從這一系列的理論概念中可以看出王國維對西方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學習和運用。
其次,在審美層面上,王國維將中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融為一體。在王國維的西方哲學思想中,對其影響最為深刻的便是康德和叔本華,王國維在吸收了二人關于文藝美學和文藝理論的思想精華之后,結合自己對傳統(tǒng)文藝理論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關于文藝美學和文藝理論的觀點?!度碎g詞話》中的“境界”和“意境”兩個概念屬于中國古典美學的范疇,“情景交融”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對“境界”和“意境”的基本理解。在中國的詩詞論史上,嚴羽曾提出興趣說,王士禎提出神韻說,興趣說和神韻說都是對古典詩歌審美層面的認識。但是王國維認為兩個學說都只停留在對詩歌審美特征描述的現(xiàn)象層面,而沒有對詩歌的本質美學境界進行挖掘,因此進一步提出了境界說,“言氣質,言格律,言神韻,不如言境界”。王國維關于“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理論吸收了叔本華美學思想的某些觀念,叔本華的哲學認為世人沒有不受意志驅使的,強調意志的作用,王國維借以來表達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主體自我意識在詩歌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作用。王國維在第六十一則中說,“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務之意,故能與花鳥共優(yōu)樂”,這種審美原則正是對康德認為審美的規(guī)定“只能是主觀的,不可能是別的”的借鑒與學習。中國傳統(tǒng)詞學是以“言志說”為論詞的綱領和原則,王國維提出的“境界說”突破了傳統(tǒng)詞學理論的束縛,成為詞學批評新的基礎和標準。王國維的這種批評方式結合了我國固有的文學批評傳統(tǒng)與西方的無功利思想,在我國的文論史上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
最后,在創(chuàng)作體例上,盡管王國維采用了“詞話”這一傳統(tǒng)的中國文論文體,但在寫作體力上蘊含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人間詞話》共一百四十二則,內容廣泛,根據葉嘉瑩先生的分析,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批評理論和批評實踐?!皬牡谝粍t到第九則標示了他的評詞標準,即把境界作為評詞的準則,這可看作是《人間詞話》中主要的理論部分。從第十則到五十二則則是按時代先后,對李白至清納蘭性德等歷代名家作品所做的個別批評,可算是其批評理論用于實踐的部分?!痹趧?chuàng)作體例或者說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人間詞話》無疑是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完美結合的偉大著作,既有理論作為其文學批評的基礎,又有實踐對其文學批評的印證,開啟了文學批評的新方式。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建樹,其次結合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際,進一步闡釋或者說是驗證自己的理論,并在這一過程中對理論進行一個補充,理論部分與實踐部分緊密結合寫作的體例在中國的文論史也可以說是一大創(chuàng)舉。另外《人間詞話》超越了傳統(tǒng)的關于道德評判或者和政治層面相關的層面,試圖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對文學作品加以賞析,從而將詞學批評推向了美學和藝術哲學的高度。
三、學無新舊,學無中西治學方法在中國文論史上的意義 在中國學術史上王國維第一個把西學和中學、新學和舊學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既堅持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積極吸收融匯外來文化。葉嘉瑩先生曾在《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評價王國維是“第一個儆悟覺醒而嘗試著要為中國文學批評開拓新途徑的先鋒”。王國維在學習西方哲學、美學及文學中的過程中,看到了東西方文化各有的特征,并嘗試著用西方的哲學及批評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另一個層面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研究開辟出一個新的天地,使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具有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 周錫山.融會中西古今之學而創(chuàng)新說——試論王國維的治學方法和道路[J].文史知識,1997(7).
作 者:張 歡,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