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仕理
教研活動是探討教學問題、交流教學思想、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抓手。但長期以來,一些學校的教研活動存在著指令化、任務化、形式化的傾向,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不高,實效性不強。華南師范大學劉良華教授指出:“任何研究都始于問題,以及由問題而發(fā)生的驚異。”由此,“問題式教研”應運而生。問題式教研指的是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載體,引領教師在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發(fā)自覺地進行研究,從而提高教研效益,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在組織教研活動時,憑借教學中的小問題、真問題及熱點、難點問題展開研究,引領教師踏上“問題式”研究的旅程,從而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一、問題式教研的操作流程
問題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為“問題——計劃——行動——反思”,以問題為出發(fā)點,拾階而上,實現(xiàn)從問題到經驗直至成果的轉化與提升。
1.透過現(xiàn)象,聚焦問題。問題是開展問題式教研的核心和靈魂。教師要對教學中常見的、基本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判斷,進而聚焦為自己要研究的、真實的、有價值的問題。
2.團隊合作,擬定預案。確立可研究的問題后,必須組建研究團隊,擬定一個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并在實際研究中不斷調整修正。
3.依托課堂,行動研究。根據擬定的行動預案,教師以課堂教學為依托,開展實踐研究,積累實踐素材。
4.去粗取精,回顧反思。對某一教學問題的研究告一段落后,研究者要回顧問題研究的全過程,進行去粗取精的總結,整理成典型案例。在此基礎上,要對問題、設計與行動的過程和結果做出價值判斷,提升為具有規(guī)律性的教學經驗,進而提煉為具有一定推廣價值的教研成果。
二、實施問題式教研的“四大抓手”
1.提煉教學“小問題”,注重細微性
教學研究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研活動如果缺乏問題的支撐,也就缺失了學術的魅力。許多教學問題往往被置于表層,或許因為它小,并不引人注目,需要我們展開“慧眼”,充分挖掘其研究內涵。
例如,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下的課堂上學生動手動腦的契機豐富了,自主探索的平臺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內容拓寬了,學生表達的機會多了……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愛說、想說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學生表達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學生前言不搭后語,一些學生心里明白卻說不出來,一些學生難以將意思表達完整……有些教師認為這是個小問題,只要學生領會意思了,就不必強求說的訓練。為此,我們開展了“學生表達能力訓練”的研究,許多教師積極探尋學生表達不暢背后的深層原因,如,教師觀念的偏差、平時訓練的不足、教材要求的弱化等。因此,教師要致力于讓大多數(shù)學生擁有“表達欲”和“話語權”,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在交流中碰撞,在啟迪中思考,進而促進學生智慧的發(fā)展。
可見,教學研究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論,只要立足“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敏銳發(fā)現(xiàn)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困惑,并對其進行分析和價值判斷,聚焦為需要研究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而著力研究問題產生的背景,致力于解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總結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就是有效的教學研究。
2.尋找教學“真問題”,凸顯實踐性
課堂理應是問題的集散地。教學真問題是指植根于教學實踐,對教育教學具有切實作用的問題,而不是虛假、沒有研究意義的問題,其主要特點為:真實而非虛假,實用而非作秀。有些教學問題也許并非新生事物,但因其來源于教學實踐,對教學、對教師、對學生都具有一定的發(fā)展意義,其研究也將歷久彌新。
例如,在多媒體教學盛行的情況下,教學實踐中存在這樣一些現(xiàn)象,課堂上不用看書,不用板書,課件牽著教師走,教師牽著學生走,課上學生只動口不動筆,表面熱鬧的背后隱藏著教學的“危機”。于是,以“多媒體教學大家看”為主題的問題式教研引起了教師的共鳴,許多教師提出了頗有見地的觀點:有的教師認為,課堂上必要的看書、板書和作業(yè)不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時候還應該強化;有的教師提出,讀書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課前讓學生看書預習,在課中讓學生看書自習,在課后讓學生看書復習,都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還有教師認為,學生的寫,是別人無法代替的,課堂教學如果不能實現(xiàn)當堂訓練,就會成為“夾生飯”,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也就無從談起……
再如,許多教師發(fā)現(xiàn)班級中總是存在一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步伐,學習成績也因此受影響。究其原因,是受到不良學習習慣的影響。為此,我們開展了“不良學習習慣歸因分析”問題式教研活動,旨在探尋問題背后的原因,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提高教學效益。研究表明,不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多種原因,一是有的家長由于長期在外忙碌,對孩子無暇顧及,采取放任態(tài)度,導致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二是部分學生長期以來對家長、教師的過度依賴心理,極大地限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三是有的學生由于個性原因,從小養(yǎng)成多種不良習慣,形成惡性循環(huán)……要想轉化這些學生,就必須有的放矢地開展有針對性措施,從環(huán)境、家庭、學校各個不同方面入手,力求突破發(fā)展瓶頸,在一點一滴中轉變、發(fā)展、提升。
真問題是從教育教學中提煉出來的,帶有一定的歸納性和提升性,我們在研究中要以問題為中心,關注真實事件,挖掘事件自身的教研價值,促進教師探討、交流和反思。
3.研究教學“難點問題”,彰顯價值性
研究是在發(fā)現(xiàn)問題中起步,在解決問題中發(fā)展的。在教學中有些問題難以解決,如果在教研活動中倡導教師間的合作研討,就能聚焦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幫助教師攻克難關,凸顯問題式教研的價值所在。
例如,一些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存在機械、單調、重復的弊端,無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展示學生的多彩個性。為此,我們開展了“減負增效型作業(yè)的設計研究”,一些教師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打破課內與課外、數(shù)學與生活、數(shù)學與其他學科的界限,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了豐富多彩的作業(yè),如,數(shù)學日記、問題銀行、我編我做、我選我做、拾遺補闕、生活探究等;一些教師收集了學生的錯題設計了“問診練習”;一些高段教師設計了作文小練筆,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這些立足實踐的“草根”研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解決了教學實踐中的疑難問題,對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教師對教研形成一定的認同感,提高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
4.探討教學“熱點問題”,突出時效性
研究的時效性是指研究的效度依賴于時間并有一定的期限,其價值的大小與研究成果的時間密切相關。實踐證明,研究成果一經形成,所提供的速度越快,時間越早,其實現(xiàn)價值越大。問題式教研同樣要把握時效性,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探討中更新,在研究中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研究價值的最大化。
例如,數(shù)學思想蘊涵在數(shù)學知識形成、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稊?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實施以來,“四基”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我們緊跟時代潮流,開展了“數(shù)學思想滲透的研究”,采取“課前研討——課堂展示——二次研討——課后反思”的研究流程,有效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素養(yǎng),達成了基本數(shù)學思想在教學中的有機滲透。
總之,教學研究必須從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從教育教學實踐本身亟須解決的問題里,在教育教學的實然與應然的差距或背離中,從教育教學理論的空白點與矛盾點,從教育教學內部與外部的矛盾處,精心選擇客觀存在的、具有普遍意義和存在價值的問題開展研究,使研究真正成為問題的集聚地、問題的集散地。
(作者單位:福建柘榮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