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基于“學習場域”的教師專業(yè)成長方式,是指在教師合作團隊或者師生課堂實踐中,緊緊圍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高教師教研水平這一主要目標,而進行的教學研討或者教學活動過程。
對基于“學習場域”的教師專業(yè)成長方式進行檢視與反思,我認為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進行較為全面的思考和認識。
一、這是一個理性的成長框架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需要一個宏觀結構,就像國家發(fā)展或教育發(fā)展的頂層設計。在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都能夠發(fā)現(xiàn)它存在著一些關鍵階段,這些階段共同構成了教師不同的成長過程,這是一個個值得理性分析進而總結規(guī)律的框架。
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說道:“我年輕時光的每一個關鍵階段,也就是我的身份認同需要成長的每個關鍵點上,都得到了優(yōu)秀的導師的指引和幫助……但是在我完全是成年人的時候,可笑的事情發(fā)生了:再也沒有好的導師來幫助我。我徒勞地等了好幾年,在那段時期,我的專業(yè)成長停滯了?!边@不是個體經(jīng)驗,這是很多教師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這段話具體形象地闡述了“學習場域”對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意義。
在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中,專業(yè)引領和榜樣尋找是兩大關鍵因素。太多的教師需要一個場域,來引領他們積極、正確地發(fā)展,需要一個榜樣,一個與教師個體個性契合的方向,進而發(fā)現(xiàn)一系列的成長“地標”和“目標”。這就是教師成長的“關鍵場域”。理想的效果是每一次專業(yè)成長的“場域”活動,都是一個小小的轉折點,一系列場域活動構建成一個序列,并以參與“場域”活動的教師個體的顯性成長作為標志。任何人的成長都需要場域。我曾見過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教師,一入職場就被安排做班主任,早起晚睡,兢兢業(yè)業(yè),但是沒有人告訴他什么叫作“一年入格”和什么叫作“三年骨干”,沒有人告訴他應該同時加強教學、教科研等不同方面的發(fā)展。于是,四五年過去了,這位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升反降,課堂多了不少的油滑,班主任榮譽是拿了不少,但從沒寫過一篇教學論文。這就是缺乏“場域”影響的顯性表現(xiàn)。
二、基于“學習場域”的教師專業(yè)成長有兩種主要方式
帕爾默說:“不好的教師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生。”
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實踐中,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也主要發(fā)生在課堂上。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講,基于“學習場域”的教師專業(yè)成長,首先需要立足師生以及文本構成的課堂,深化“以學定教”,實現(xiàn)常規(guī)教學的科學化,即有效設置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活動,精當設計課堂評價;其次需要教師能夠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結合“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注重過程”等原則,把課堂教學目標、教學流程、課堂主要教學內容等,落實到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把自己、學科和學生結合起來??梢哉f,通過具體的教學技術層面的進步,構建“學習場域”,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就是要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改變學生的心態(tài)與心智模式,推動教學相長的有效實現(xiàn)。因此,那些最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自帶“場域”——他們每天的教學,都是一次師生、文本的聯(lián)合促進。
專業(yè)成長的第二種方式,就是教師之間的合作。無論是教研組、備課組的合作,還是工作室、教學研究共同體的合作,都是積極的方式,是最基礎的“場域”條件。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個體之間擁有松散的組織結構,能夠給予教師個體更多的思考空間;同時,教師之間存在的競爭關系,則容易形成交流互通的壁壘,不利于建立共同目標,協(xié)同活動——大多數(shù)學校的這種細胞性結構,意味著每一位教師都需要能夠獨立完成教學工作:在教育實施的每一個階段,教師的自我都是關鍵。很多學校的教研組建設之所以無效,正是由于這種源自競爭而來的壁壘,它幾乎隔絕了有效的合作。然而,一件非常簡單卻又萬分重要的事情就是:教師個體必然會遭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無數(shù)次挫??;如果教師期待成長,那就必須彼此幫助,就必須要能夠做到公開而真誠地討論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經(jīng)驗和失敗教訓。目前非常流行的名教師工作室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立足于這一點(他們往往來自不同學校,競爭關系更為薄弱)。
三、對“場域”意義的反思和共識
“學習場域”的提法較為新穎,并且相比之于其他提法具有更激動人心的鼓舞力量。我們期待能夠處在一個一個“場域”中,然后就可以獲得不斷的成長。但這也是存在著各種危機的。
教師的教研生活是高度個性化的。每一個進入“場域”的教師,其成長的程度和速度,都是主要依賴于自身的專業(yè)素質。教師的專業(yè)基礎,在“學習場域”中難以得到全面的培養(yǎng)——我們可以通過讀書提升基本素質。如果教師不能堅持個體的多方面學習,也很容易在“場域”中被“控制”,更多地成為一個舊觀念的販賣者,無法得到足夠的身份認同和內在激勵。所以,“場域”的成長意義是有限的。
對于教師個體來說,建立一個以共同目標和互相尊重為基礎的共同體,形成一種有效的“學習場域”是理想目標。教師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和家庭成員、鄰里之間的關系等更為相近,是一種可以通過情感維系并且積極提升關系的共同體;教師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價值觀、歸宿感和團體感。但是,反過來說,這也是一種隨時解體的關系,只要我在合作過程中開始緘默,這種關系就立即結束了。每一位教師個體,在整個“場域”合作過程中的付出程度,怎樣實現(xiàn)均衡,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
迅速發(fā)展的科技,不斷成熟的教師個體,都讓作為專業(yè)成長方式的“學習場域”,不斷地打開空間,而不是去占據(jù)空間。這就告訴我們:“學習場域”將不會是一種越來越緊密的關系,而是恰恰相反,它是教師個體不斷分離的過程。如,我們的一位教師獲得了很好的發(fā)展,他已經(jīng)在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風格,不再需要積極參與“學習場域”的活動。譬如,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通過高科技手段更好地促進教學,可以借助高度發(fā)達的多媒體技術,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或者活動課程,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不斷提升教師個體的競爭力。
當然,對“學習場域”的研究成果新穎而獨特,困惑不少,亮點更多,需要更多深思。期待我們能夠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學習場域”對專業(yè)發(fā)展的更好效度。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