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新鄭 451191
?
認知行為干預改善腦卒中患者抑郁障礙和生活質量的效果
劉曉麗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新鄭 451191
目的 觀察認知行為干預改善腦卒中患者抑郁障礙和生活質量的效果。方法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7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48例給予常規(guī)護理與康復訓練,觀察組49例增加認知行為干預措施,對比改善抑郁障礙和生活質量的效果。結果 2組干預后HAMD評分均降低,觀察組(15.47±2.3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94±2.3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抑郁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在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樹立康復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認知行為干預;腦卒中;抑郁障礙;生活質量
抑郁障礙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與腦組織損傷和生活質量改變等關系密切,發(fā)病相對隱匿,嚴重患者可呈現(xiàn)自殺傾向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改變腦卒中抑郁患者對疾病保持正確的認識,樹立康復信心。筆者采用認知行為干預改善腦卒中患者抑郁障礙和生活質量效果確切,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資料來源于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2012-08—2015-08收治的97例腦卒中后抑郁住院患者,經頭顱CT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等檢查確診,符合腦卒中和抑郁的診斷標準[2],均為首發(fā)腦卒中患者,排除腦卒中前抑郁病史和中途出院等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齡43~83歲,平均(55.64±5.51)歲;缺血性腦卒中32例,出血性腦卒中14例,出血合并梗死型腦卒中2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6 h~6 d,平均(2.35±0.85)d。觀察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齡43~83歲,平均(55.67±5.52)歲;缺血性腦卒中32例,出血性腦卒中15例,出血合并梗死型腦卒中2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6 h~6 d,平均(2.36±0.86)d。2性別、年齡、腦卒中類型和入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和康復訓練,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干預:(1)成立研究小組:成立認知行為干預小組,護士長任組長,主管醫(yī)生和責任護士任副組長,各班護士任成員,在干預前認真學習認知行為干預相關知識;(2)認知能力評估:認知行為干預小組對每一位患者進行評估,采用HAMD評分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t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3];(3)認知行為干預:首先,責任護士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友善的交流建立和諧護患關系,了解患者對疾病本身以及治療方案的看法;耐心解釋患者的每一個疑問,疏導其不良情緒,借助情感轉移或心理共鳴等認知行為技巧,使患者有效掌握自我調節(jié)技巧,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其次,針對患者的不良行為,責任護士進行逐一糾正或疏導,提倡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和聽音樂等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配合個體化的飲食方案,全面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最后,通過護患交流、課堂講學或患友討論等方式建立科學的認知模式,鼓勵患者走出自我封閉的陰影,盡快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1.3 觀察指標 (1)抑郁障礙改善效果:記錄并對比2組干預前后HAMD評分,評分共17項,輕度抑郁17~19分,中度抑郁20~29分,重度抑郁>29分;(2)生活質量改善效果: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t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4],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狀態(tài)等。
2.1 2干預前后HAMD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t=11.413 6,▲P<0.05
2.2 2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隨著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腦卒中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具有高病死率、高復發(fā)率和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臨床特征,由于肢體功能障礙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多數(shù)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生活活動能力下降[5],若干預不及時,極可能誘發(fā)患者的厭世或死亡心理,影響后期的康復治療和生命健康。因此,如何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抑郁障礙和提高生活質量,成為臨床討論的主要課題[6]。
認知行為干預源于心理學,是醫(yī)護患三位一體對患者進行干預治療的主要方法[7],責任護士采取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最大程度消除患者的不良認知,糾正錯誤認識和錯誤行為,調節(jié)負性自動思維和功能失調性認知[8],進而通過環(huán)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調節(jié)神經生理和神經內分泌功能,樹立康復信心,激發(fā)患者潛在的自我康復意識,改善抑郁障礙和提高生活質量[9]。本研究顯示,2組干預后HAMD評分均可降低,但觀察組干預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在改善患者抑郁障礙和提高生活質量評分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與王巖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抑郁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在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樹立康復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應用。
[1] 吳艷,許冬梅,李菲菲.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4):395-396.
[2] 李美蓮,王少娜,鄧淑芬.認知行為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5,26(5):775-776.
[3] 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64-467.
[4] 周磊,張虹,曹雷.認知行為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療效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8(1):138.
[5] 梅琳.認知行為療法對腦卒中后抑郁及神經功能康復的效果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6):600-601.
[6] 趙煥英,丁小敏,邢鳳梅,等.認知行為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22):4 185-4 187.
[7] 紀法敬.腦卒中后抑郁對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8): 52.
[8] 朱玉娟,侯貝貝,王鳳平,等.認知行為干預對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康復效果評估[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2):7-10.
[9] 石守銀,邢鳳梅,張茹.認知行為干預對腦血管意外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薈萃,2014,29(10):1 186-1 187;1 190.
[10] 王巖,車媛,曾櫻花.認知行為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抑郁障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1):135-136.
(收稿2016-04-12)
R743.3
B
1673-5110(2016)20-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