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琪
(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論慈禧太后一生之我見
陳安琪
(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葉赫那拉氏,名杏貞。她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亦是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執(zhí)政清廷47載僅次于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稱清朝“無冕女皇”。“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是我們所熟知的名句,此句為慈禧太后在1900年向列強宣戰(zhàn),在戰(zhàn)敗期間所下詔書中所示。無論是專業(yè)治史者,還是一般國民,每當讀及這一段文字之時,無不痛感中華民族所蒙受的巨恥奇辱,多以為清廷此語是表示將最大限度的滿足列強的各種侵略要求,出賣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但不得不說她成功的在男人統(tǒng)治的世界上奪得了本應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一番事業(yè),而我也挺好奇作為一名女人,16歲入宮,21歲生子,26歲守寡,40歲喪子,這樣的一生她如何在風雨飄搖的清廷中度過的?同樣地,當時入宮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獨有慈禧脫穎而出,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運大清國脈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呢?
慈禧;葉赫那拉氏;無冕女皇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慈禧太后的執(zhí)政也有些許說詞“牝雞司晨,不祥”。一個如此充滿爭議的女人是如何登上權力的頂峰呢?
第一,從當時的世界環(huán)境來看,西方世界工業(yè)革命已經(jīng)完成,西風東漸,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也是中國這頭睡獅應對這場生死攸關的挑戰(zhàn)的關鍵時刻。作為當時中國最高統(tǒng)治者的慈禧本應該運用她的權力,引領中國這艘搖搖欲墜的古老航船闖過險灘急浪,成功的駛向彼岸。可遺憾的是她雖然熟諳權力場上的帝王術,卻昧于世界潮流。面對險象環(huán)生的時局為保權益,或視而不見,或反應遲鈍,或判斷及決策一誤再誤,結果讓中國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第二,從當時國家的角度來看,在慈禧太后執(zhí)政的四十余年中,歷經(jīng)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等一系列的戰(zhàn)亂紛爭。列強侵略,朝廷腐敗,各方勢力虎視眈眈欲染指我華夏大地。面對如此的內憂外患迫于無奈我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同時清政府也被人戲稱為洋人的朝廷。愚昧,閉關鎖國,封建統(tǒng)治,這是我們對當時社會的一個代名詞,這也是大清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而慈禧恰好成為了清王朝最后一個握有實權的統(tǒng)治者。此時卻沒有出現(xiàn)“時勢造英雄”的佳話,卻讓這個沒落的王朝又一次籠上了一層霧霾。
第三,從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來看,正統(tǒng)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到了清代已達到了高度完備、登峰造極的頂點,與之相適應的封建正統(tǒng)皇權思想、忠君思想等政治倫理觀念,更是根深蒂固,緊緊地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梁啟超先生在其《論正統(tǒng)》中說,歷代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皆以正統(tǒng)自居,擁有至高無上的獨裁專制權。“統(tǒng)之既立,然后任其作威作福,恣睢蠻野而不得謂之不義。而人民之稍強立不撓者,乃得坐之以不忠不敬大逆無道諸惡名,以鋤之摧之?!倍话愕姆饨ü倭攀看蠓颍瑒t“自為奴隸根性所束縛,而復以煽后人之奴隸根性而已?!蔽覀兯熘奈煨缱兎?,在慈禧發(fā)動政變后六君子死的死逃的逃,光緒帝被囚禁瀛臺。光緒帝的變法觸到了慈禧的政治底線,由于革命勢必要觸犯皇權,這就對她造成了威脅,所以在皇權與革命之間,她最終選擇自己所中意的皇權。因此,不能把大清王朝的斷送完全歸結于慈禧太后的執(zhí)政,這是腐朽的統(tǒng)治所必然造成的結果。網(wǎng)上也曾戲謔到,康有為要變法,為何不來找我?這一金句又一次引發(fā)了我的深思,假如當時康有為變法求助于手握實權的慈禧,那慈禧面對利益愿不愿棄之而伸出援助之手呢?那時的大清又會是一片祥和嗎?
第四,從大清皇室的角度入手,由于咸豐帝體弱多病,內憂外患又讓他心力憔悴,他逐漸變得懶惰,懿貴妃工于書法,于是咸豐帝時??谑谧屲操F妃代筆批閱奏章,使慈禧有機會接觸政治。而年輕的同治皇帝荒唐可笑,雖然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繼承了他父親的浪漫風流,根本不是治國之才。根據(jù)史料,同治皇帝在財政緊缺之時,修復圓明園堅持開工,引起王公大臣反對,同治帝竟做出將他們全部革職的荒唐決定。而光緒皇帝天性懦弱,富于幻想。其實縱觀慈禧的一生,上蒼壓根就沒把她當做女人看待,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然而也正是因為男人的無能,才有機會讓她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
歷史上,慈禧發(fā)動三次政變,三次垂簾聽政,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手腕,這些事情是不可能辦到的,她在清末政治中的巨大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
我們在慈禧太后打壓奕?事件中可見一斑。當時在咸豐皇帝去世以后,奕?便和慈禧慈安兩宮太后聯(lián)合起來,結成了同盟,共同對付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這次政變史稱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奕?和兩宮聯(lián)手,一舉擊潰了肅順等人的勢力。兩宮太后獲得了“垂簾聽政”的權力;奕?被封為議政王,出任軍機揆首,監(jiān)管總理各國事物衙門,以及擔任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領神機營、稽查弘德殿一切事物等要職。
辛酉政變后,慈禧意欲獨攬朝政,而奕?沒有把深宮中的兩個嫂子---兩個女人,放在眼里,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此時,宮中呈現(xiàn)出了兩雄并立之勢,在權力欲的誘惑下“同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裂痕。奕?自從掌握軍政大權以后,一面不斷取媚于外夷,一面全力圍攻太平天國的起義軍,終于攻陷天京,將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鎮(zhèn)壓了下去。奕?“安外攘內”的策略讓軍機處的人對他都很恭維,洋人對他也很賞識,他在得意中也不再把慈禧這個“女流之輩”放在眼里。而慈禧是個權力欲極強的女人,她絕不會容忍奕?獨攬大權,奕?越是成功,她就越是記恨,終于產(chǎn)生了要剪除奕?的決心。而此時的奕?并沒有感到危險,他在得意之時的言談舉止,任人行事未免粗疏而授人以把柄。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終于等來了奕?出錯的時機。不過,這一次并非奕?出錯,而是本非安分之徒的新復翰林院編修署日講官
蔡壽祺看準了奕?,慈禧矛盾日漸尖銳,頗有幾分以頭顱為賭注的政治流氓氣味,切中慈禧而上奏參劾奕?。這一參劾,觸發(fā)了慈禧與奕?圍繞權利分配的宮廷斗爭。蔡壽祺的參劾共八條,列舉了奕?貪墨、驕縱、攬權、徇私四大罪狀。但是,蔡壽祺所列舉奕?的四大罪狀均無實際根據(jù)可查,全是由“疑慮”、“猜疑”、“疑惑”而頂,卻又極富煽動性。所以,蔡壽祺的奏折一上,兩宮震怒,諸臣惶惶,奕?雖氣憤而不知所措。兩宮怒甚,即召見大學士周培祖、瑞常、吏部尚書朱風標、戶部侍郎吳廷棟、刑部侍郎王發(fā)桂、內閣學士桑春榮、殷兆鋪等,垂淚諭臣曰:“王植黨擅政,漸不能堪,欲重治王罪!”慈禧利用蔡壽祺這一參劾,假小皇帝之名,親書諭旨,著革去奕?一切差使,并善后安排諸大臣和親、郡王替代奕?諸職。
于此,可見慈禧欲打擊奕?之決心和手段。但是,奕?也決非一下子就可能打倒的。慈禧假皇帝名義的諭旨頒發(fā)后,惇親王奕惇立即進折為奕?申辯,五天后又有醇親王奕譞上折為恭親王請命;通政使王拯、御史孫異謀亦各具折,均請“酌賞錄用,以觀后效”。此后,諸親王、大臣亦紛紛上疏,朝廷輿論一時間指皆斥蔡壽祺而傾向奕盉。慈禧眼見事態(tài)急轉直下,欲重治奕?根本不可能,不得不偃旗息鼓,收兵作罷。奕?和慈禧的這番權力較量,畢竟還是以慈禧的小勝而告結束的。奕?被免去了議政王銜,促使他認識到不可太為張揚,因而此后也有所收斂;他還認識到只可與慈禧較量而不可觸怒慈安,否則會造成兩宮合力同心之險局。
此后,奕?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亦不忘伺機反擊,同治八年誅殺慈禧寵信太監(jiān)安德海,即是奕?吸取此次教訓,利用慈安而達到目的的。在此之后,雖然慈禧始終把加強個人的獨裁權力放在第一位,而奕?也并未伏首甘伏,雙方的權力之爭波瀾起伏,幾起幾落,一直持續(xù)了近二十年。慈禧一直在尋找狠狠打擊奕?的新的時機。光緒十年(1884年),機會終于來了。這一年,法國入侵越南,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趕了出來,并把戰(zhàn)火燒到了中越邊界,中法之間已不可避免地將要發(fā)生戰(zhàn)爭。慈禧立即抓住這一時機,假公事而泄私憤,以奕?辦事循舊、固執(zhí)己見為由,徹底罷免了他,并且改組軍機處。至此,慈禧的統(tǒng)治地位大大鞏固。雖然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但慈安太后無意政事,慈禧便開始長達半個世紀的執(zhí)政。
慈禧太后還在執(zhí)政期間,巧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為其執(zhí)政生涯又添一大“功績”。為了牽制曾國藩,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了一個只有舉人身份的左宗棠為閩浙總督。不錯,左宗棠亦出自湘軍,是曾國藩給了這個直到49歲還默默無聞的三湘才子出頭之機,可是,那自號“今亮”目高于頂?shù)淖笞谔膹膩砭涂床黄鹪鴩J為自己遠比曾國藩能干。脫離曾國藩之后,他帶著部隊創(chuàng)立了楚軍。曾國藩是兩江總督,他是閩浙總督,曾國藩有湘軍,他有楚軍,此時的左宗棠已經(jīng)完全可以同曾國藩分庭抗禮了。
除了提拔左宗棠外,慈禧太后還特意扶植了李鴻章的淮軍。李鴻章本來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這個在20歲就寫下了“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的李鴻章,同樣志向宏大,不甘久居曾國藩之下,一旦有機會讓他單飛,他會翻然翱翔,扶搖直上,不可遏制?!伴L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句俗語可被適用于此。到達上海后,僅僅兩年時間,李鴻章的淮軍便由6000人擴增至70000人。在洋人的支持下,淮軍全部配備上了洋槍洋炮,成為大清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火力最威猛的一支鐵血之師,不但成為太平軍的一支勁敵,而且也是湘軍的一支勁敵。
另外在很多方面,慈禧的思想也還是比較新潮的。史書記載,慈禧在1903年廢除科舉制度推行來自西方的“新學”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很多人宮廷上書,表示希望保留科舉,但她還是廢除了中國幾千年來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科舉制度。慈禧一直有推行新政的想法,不過她的新政和立憲都要以不損害自己的個人利益和統(tǒng)治為目的,包括推行新政,都帶著濃厚的個人利益和權力欲,也擺脫不了“家天下”的概念,她拿掉咸豐的“八大臣”、拿掉光緒,在立憲問題上的游移不定,都表現(xiàn)了她的這種思想。
由于慈禧的見識有限,導致了她的許多決策是失誤的。正如北大歷史系教授房德鄰先生所說,慈禧作為政治人物最大的弱點在于不明大事,不懂得世界局勢與變化。她的這種局限性對國家發(fā)展的阻礙在1895年以后顯得尤其明顯,做了許多明顯的反歷史而動的事情,而進一步導致國家崩潰。特別是利用和打擊義和團,這是性質特別惡劣的事件。作為滿族貴族的代表,慈禧本身承擔不了中國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歷史任務,包括后來的預備立憲,慈禧也是借機攬權,在任何時候,確保自己手中有權都是慈禧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因為是當權女人,所以容易遭到憎惡;也因為是女人,所以容易被人同情。名士辜鴻銘在慈禧太后70歲生日時曾經(jīng)當眾脫口而出“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但是,僅僅四年以前,在《我們愿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一文中,他又為慈禧太后辯解:“她統(tǒng)治中國四十年來,真是歷盡重壓,跌遭變故。盡管個人生活十分不幸,卻一直指導、關懷并分擔了她苦難臣民的命運……無論她會有什么缺點,至少她維持了中國的秩序……單言她的性別,她的年紀和她那眾所周知的個人生活的不幸——年輕時希望的破滅,長期的孤獨的寡居生活,為帝國操勞,替兒子擔憂。她惟一的兒子突然死去,對這個慈愛的母親是最殘酷的打擊,如今所留下的,只是一個飽經(jīng)憂患的皇太后和歷盡痛苦折磨的母親之孤寂的心靈……所有這些考慮,我想肯定可以使那些愚昧無知、肆無忌憚的報紙,特別是那些由文明的歐洲人所經(jīng)營的報紙,免除對于皇太后陛下個人生活不合宜的中傷?!边@些復雜的認識,反映了女人慈禧復雜的人生。
記得老師曾說過,看一個歷史人物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有沒有推動作用,從兩個方面來評論,一個是政治上的民主化,一個是經(jīng)濟上的工業(yè)化。在我們眼里,慈禧太后唯一正面的、積極意義的形象,就是在晚清風雨飄搖的半個世紀,能夠始終牢牢地掌控政局,能夠基本確保國土完整,能夠讓國家機器一直正常運轉。她允許李鴻章等人開展洋務運動,明白制衡之術,當頑固派與洋務派相爭之時,當權者仍維系國家的皇權利益。可她也有女人情緒化的一面,她非常自負,無論國事、家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隨自己的情緒而定。她不與任何人分享權力。她知道自己的過失,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所以,她臨終留下遺言: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
慈禧太后權傾朝野,其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洞悉人性、攻于心計、個人至上、敢作敢為,而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與此同時,對權力她有著近乎病態(tài)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領略追逐權力的刺激和盡情享受得到權力的快感。這是現(xiàn)代社會物質女人所渴求的,我想說作為女人,慈禧太后她是一個可憐人,她歷經(jīng)了一個女人所不能承受的一切痛苦,她唯有在物質與權力上找到滿足,不然她真的一無所有。但作為當權者,她是一個令人唾棄的統(tǒng)治者,她不關心民間疾苦,為了權勢不擇手段,舍名族大義顧個人利益。作為現(xiàn)在的我們,我們感慈禧悲涼的一生,我們悟為政者顧大家而舍小家,民族利益當前,我們應大義凜然……
K5
A
1671-864X(2016)11-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