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杏(浙江省桐廬縣迎春小學,浙江 杭州 311500)
透析“練習密度”,優(yōu)化“跨越式跳高”課堂實效
蔡小杏
(浙江省桐廬縣迎春小學,浙江 杭州 311500)
體育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掌握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nèi)容,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必修課程。而知識、技能和方法的獲得都要通過身體練習來完成實現(xiàn)。因此,在課堂上就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身體練習,在練習中體會和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在2015年桐廬縣教壇新秀評比中,為了能更準確地評價一堂課質(zhì)量,對課堂練習密度的實效性有更多的了解,筆者設計了相應的觀察表,在觀課中,對6位參賽教師課堂各部分的練習密度進行觀察、測量和計算。結果顯示,6節(jié)課的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都在30%以上,達到了合理的體育課密度30%~50%,但是作為課的重點——基本部分的練習密度很不理想,只有1位教師超過20%,達到24.7%,其余的都在20%以下,其中有1位教師只達到5.8%,我們知道體育課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都在基本部分完成,如此低的練習密度,可想而知,與教學目標的達成相差甚遠。
2.1 學生了解不夠,講解過多
可能是借班上課的原因,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了解不夠,擔心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這次評優(yōu)課中,授課教師在課堂說得很多,在講解示范、動作糾錯、完美動作展示等的過程中不停地強調(diào)動作要領,整堂課只聽到教師不停講,有的練習剛開始,學生在跨越式跳高的過桿動作才練習了1次,就被教師叫回進行講解,從而影響了學生練習時間。
2.2 器材選擇、場地布置不合理
場地的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練習密度。如鞏老師在跳高——擺動腿抬高練習中,在籃球架之間拉一根牛皮筋,學生分成2大組,面對面站在牛皮筋的兩側,在老師的統(tǒng)一指揮下進行上擺練習,隨后逐一練習,有的學生從開始到結束共練習了3次,不難想象學生對擺動腿抬高動作技術的掌握程度。有的教師場地布置時,設置4個跳高的場地(每組12人)進行練習,再加上教師的講解、糾正、組織等環(huán)節(jié),練習的時間明顯偏少。
2.3 頻繁隊形調(diào)動,影響練習密度
課堂課隊形調(diào)度要講究科學,簡易、合理、自然、巧妙的隊形調(diào)整,可為學生練習贏得大量的時間,反之則可能浪費時間,影響到本節(jié)課的運動密度。隊形調(diào)度少則1~2min,多則好幾分鐘,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和形成毫無意義。在分組進行過桿練習,一發(fā)現(xiàn)問題就集合進行講解,共集合4次,于是出現(xiàn)講解比練習的時間還長。
2.4 練習密度預計不準確
在6位參賽教師教案中,他們都對練習密度進行預計,但發(fā)現(xiàn)有部分教師對練習密度預計得不準確,如鞏老師對練習次數(shù)和時間的描述不規(guī)范,在次數(shù)中寫的是1次預計時間3min,而時間為6min;又如趙老師和張老師對練習時間的估計不準確。這樣結果會導致預計課的練習密度比實際練習密度偏高。
3.1 認真分析教材,準確預計練習密度
上課前,應認真鉆研教材,分析主教材與副教材的搭配,了解學生的實際等情況,合理進行分組并安排練習的次數(shù)與時間,學生的練習時間分散在每一個活動中,對于學生的每一個活動都要進行預計。在預計之前,首先要了解體育課練習密度的范圍,因為練習密度過小,不利于運動技能的掌握,過大會引起運動負荷過量。在我國的體育教學中,比較合理的體育課練習密度比例為30%~50%。然后理解練習次數(shù)和練習時間的概念,練習次數(shù)是指某一學生在完成某一項練習的次數(shù),練習時間則是某一學生每練1次所用的時間乘完成該練習的次數(shù)。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完成某個活動能預計較為準確的時間來,從而計算出整堂的練習密度,查看是否在合理的區(qū)域內(nèi),再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練習密度的預計正確與否,關鍵在于判斷某1次練習的時間。最后分析課的基本部分內(nèi)容特點。如這次評優(yōu)課中:跨越式跳高——過桿(新授)和前滾翻(復習),根據(jù)新授內(nèi)容跨越式跳高過桿動作的特點,首先要解決學生擺動腿積極上擺的動作,其次學會跳高的過桿動作。為了解決這2個動作技術,教師在備課時考慮擺動腿上擺和過桿動作的練習次數(shù)和時間進行預計,有利于掌控課的進程,以便達到課前的目標。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真鉆研教材,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才能提高預計課練習密度的準確性。
3.2 合理布置場地,充分利用器材
對于一堂體育課,合理地布置場地,充分利用器材場,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并對課的組織工作、順利進行有較大的影響,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是否能夠得到成功。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一定要精心籌劃,全面設計好場地、器材,從而提高課練習密度。每個學生的練習都在教師的視線范圍內(nèi),器材放置與練習位置的安排,既要考慮教材的特點,又要便于對全體學生的組織管理;既要保證充足的活動范圍,又要便于教師統(tǒng)一指揮,照看學生。一節(jié)課的場地活動范圍不要鋪得太開,盡可能相對集中。對于場地器材來,如果充足盡可能讓每位學生都有器材練習,如人多器材少的情況下,教師可動腦也可選擇一些輔助器材加以練習。
3.3 講解示范精練,提升練習次數(shù)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做到精講多練?!熬v”就是要求教師從完成課的內(nèi)容出發(fā),運用最精練的語言,花最短的時間,抓住核心問題進行講解?!岸嗑殹本褪潜M可能擠出更多時間讓學生參與更多的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快地掌握和提高技術,增強體質(zhì)?!熬v”與“多練”是互動的,一堂課講多了,自然練習的時間就少了。也就是課堂上既要講,更要練,因為技能是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掌握和提高的。如趙老師在教學跳高過桿動作時,學生的兩腳形容為“剪刀”“咔嚓”一下就過桿了(先抬擺動腿)。丁老師在教學前滾翻時就要求學生做到“一撐二蹬三低頭,團身滾動似籃球。”這樣語言簡明扼要,行動形象。學生也容易記住、理解,收到較好的效果,從而能擠出更多時間進行練習。
3.4 優(yōu)化教學結構,嚴格組織落實
教學組織要嚴密,要充分利于課堂的每分鐘,對于每一節(jié)課,教師在備課時都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課的各部分內(nèi)容安排,設計好練習先后順序,每個動作的練習次數(shù),考慮好練習與練習之間怎樣銜接,采用什么樣的組織形式以及考慮好隊伍的調(diào)動等方面的因素,才能使學生有較多的時間進行練習。如趙老師的課堂實例:
3.4.1 準備部分
(1)小游戲:搶占位子(每人1張墊子)2min。(2)踏“板”(墊子)操:共4節(jié),每節(jié)8拍。
3.4.2 基本部分
(1)擺動腿抬高練習(豎起的墊子)。要求:抬腿高于豎起的墊子。組織:①原地;②一步;③三步。(每個動作6~8次,2min)(2)過“桿”練習——側跑跳過豎起的墊子。組織:①一步過桿(次數(shù)5次,時間30s);②三步過桿(8~10次,時間1min)。(3)前滾翻(每人1塊墊子)。組織:分練習(3~5次,時間20s)—糾錯—練習(3~5次,時間20s)—展示進行。
3.4.3 結束部分
放松練習(在墊上完成):一開始老師把隊伍安排在圓形利用小墊子進行小游戲,然后利用小墊子進行踏板操,再用豎起小墊子進行分組過“桿”練習,最后在墊子上練習前滾翻。課堂教學組織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增加了趣味性,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得很活躍,學習興趣很濃,收到良好的效果。
3.5 巧用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堂實效
在課堂上,教師只要稍動腦,改變一下方式,借助一些輔助器材對學生加以練習,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能激發(fā)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樂于參與到各活動練習中來,從而提高課堂整體練習密度。興趣是學習最好老師,學生對某一事物發(fā)生興趣的時候,就會集中注意,全心全意去做。學生的運動興趣一經(jīng)被激發(fā),學習時就會主動積極,體育課堂也更加活躍有生機,練習密度也會主動提高。俞老師就抓住一點,點燃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較好效果。在學習跨越式跳高—擺動腿積極上擺動作時,利用充氣的塑料袋,每人1只,用擺動腿上抬使充氣的塑料袋不落地(學生連續(xù)抬腿,練習的次數(shù)明顯增多),先集體練習,后2人1組比誰頂?shù)酶叩姆椒?。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下進行練習,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紛紛要挑戰(zhàn)把袋子頂最高點。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提高課練習密度是為了保證學生身體練習時間的需要,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需要。作為一線教師,應在“體能技能和諧發(fā)展”理念的指導下,關注課前練習密度預計,場地、器材布置,講解示范精練,課堂組織嚴密等因素,合理有效地提高體育課的練習密度,確保學生的練習時間,在練習中體會和掌握所學知識、技術、技能,從而發(fā)展學生的體能,促進學生健康。
[1]鄒旭鋁.練習密度預計不當現(xiàn)象例析[J].體育教學,2013(10).
[2]邵偉德,張博.運動負荷、練習密度實施技能發(fā)展與例析[J].體育教學,2013(10).
[3]官明江,陳立鵬.對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的思考[J].體育教學,2015(6).
G807.2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1-063-03
2015-12-01
蔡小杏(1975 ~),小學高級。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