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山東 東營 257447)
簡議農村高中女生不愛運動的原因及對策
——以利津縣第二中學為例
王 平
(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山東 東營 257447)
利津縣第二中學地處鄉(xiāng)鎮(zhèn),是省級規(guī)范化學校,省級體育項目(籃球)傳統學校,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實施辦法》先進單位,2010年、2014年2年是《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測試點,深受省、市、縣領導的好評,近幾年來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現象得到遏制。在校生源來自于各鄉(xiāng)鎮(zhèn)、農村中學,但體育課部分上女生不愛運動是學校一線體育教師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筆者試從女生的厭學心理因素的影響、教學方式“公式”化、思想認識錯位、“頭羊效應”等因素入手,通過查閱資料、談話、觀察等方法,探究影響學校女生不愛體育運動的原因和對策具有現實意義,女生運動素質的提高對學校高中學生整體素質發(fā)展趨向及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將起到積極作用。
1.1 厭學及行為表現
有研究表明,厭學現象多發(fā)于12~18歲中學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女生。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映傾向。其包括厭學態(tài)度、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高中階段,女生處于青春期后段、青年階段的前期,身心發(fā)育越來越接近成年人,她們的自主意識迅速增強,不再對權威(教師和父母)恐懼,體育課堂上主要行為表現有:學習無興趣,機械、被動、應付式地學習;缺乏對技能的求知欲,經常出現“不見不習、見而不習”、結伴聊天、溜圈等現象;對體質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感到痛苦,甚至以各種借口逃避體育課。
1.2 依據教材內容,教學方法過于統一
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教學內容的學習,其中,運動技能目標實現及相應技能的教學內容的學習是體育課教學的中心點,它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運動技能的學習太過于追求系統性、完整性,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考慮女生的特點,依據教材內容,男、女生統一教學,僅能做到男、女生分組教學、比賽,不能做到區(qū)別對待,因性別差異客觀存在導致的運動能力、水平、體質差別,沒有嚴格按照競技化的模式進行教與練,其結果,女生對運動技能掌握一般化,沒有獲得運動情感,久而久之,導致女生體育課不愛運動。
1.3 思想認識存在功利化
由于受家庭及社會上“重文輕體”的影響,部分女生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有的女生甚至認為將來不從事體育工作,因而不上體育課,“上而不動,動不見效”,對有關鍛煉身體的技術、手段、方法漠不關心,缺乏終身體育的意識;再者,高中生的身體素質、藝術、社會綜合實踐等,學校如實記錄到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或考生檔案中,僅供高校錄取時參考,學生從思想認識上沒有了“分數”的限制,所以,很大程度上導致部分女生在思想上不重視體育運動,也成了女生“高考又不考體育”的口頭禪。
1.4 “頭羊效應”
1.4.1 日常體育課教學中,一個班個別女生有“例假”、意外受傷、流行感冒等情況,體育課不能運動,屬于見習生,特別是以“例假不能運動”為理由的女生居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漏掉了這些女生,沒有特別關注她們,這些女生則是“夏天哪個地方涼快到哪去,冬天那個地方暖和躲哪里”。或者是在上課期間,幾個人聚在一起聊天、說笑,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的“頭羊效應”顯現出來了,一個班內其他女生有樣學樣,也會以“例假”、生病等理由請假,主動要求“見習”,來個“法不責眾”。再者,個別女生沒有運動的習慣,在練習過程中開小差、偷懶,別人練習時靜觀,教師要求練習,個人既不情愿地練習,又在“被迫”練習要求下漫不經心、松松散散、毫無積極性,這樣的狀態(tài),班內其他女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下節(jié)課就會跟著“榜樣”學習,慢慢地一個班女生上課體育運動風氣“松散懶慢”逐漸形成。
1.4.2 一所學校,同一節(jié)課,會有不同年級不同班、同年級不同班在運動場同時開展體育課,如果某一個班的不運動的女生較多,其他班級的女生也會逐漸多起來?!邦^羊效應”的作用,也是女生不愛運動比較凸顯的原因之一。
2.1 “心病還需心藥治”,找準“病根”,“對癥”下藥
心理學研究認為,課堂問題行為大多由學生自身的因素造成。因此,對課堂上部分女生不愛運動的現象,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談話等方法,了解這部分女生的內心活動及其學習需要。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時關注厭學女生,為其營造一個能廣泛參與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在她們學習過程中做到:“三優(yōu)先”,即優(yōu)先提問、優(yōu)先幫助、優(yōu)先輔導;“二經?!保唇洺R龑?、經常鼓勵;“一減負”,即減輕對技術動作學習及考核評價標準的要求。這樣,從為厭學女生營造一個參與學習的環(huán)境入手,逐步培養(yǎng)這部分女生運動的興趣,使得運動興趣常態(tài)化,從而改變這部分女生厭學的行為。
2.2 從研究厭學女生入手,因材施教
保羅·朗格在《終身教育導論》中寫道:“不是存在一種教育,而是如存在著許多個人那樣,存在著許多種教育,這對處于各種水平的個性教育來說,具有頭等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摒棄那種以統一規(guī)格去制造“標準件”的教育模式,所以,教師備課時應從研究學生的差異入手,充分了解女生在生理、心理和體育能力等方面的特點,在上課時,善于發(fā)現并充分重視女生的課堂表現差異,根據不同女生的興趣、愛好及能力,因材施教,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yǎng)女生的運動興趣,切不可一味壓制,也不宜放任自流,應該積極引導女生參與到運動中來。
2.3 提高思想認識,發(fā)揮“鲇魚效應”
首先,要加強對女生體育知識的傳授,使她們了解體育運動對身心健康成長和對人的一生健康的積極作用,宣揚體育運動的魅力。其次,上課期間,有意識地安排活潑、開朗、愛運動的女生與她們一組,發(fā)揮“鲇魚效應”,帶動不愛運動女生的積極運動情緒,發(fā)揮運動小組的作用,使得這部分女生沒有了“靜觀”場所,有意識地“破壞”不良氛圍,逐步培養(yǎng)這部分女生的運動興趣,使得每位女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從而能夠自我組合、結伴進行體育運動。
2.4 抓住關鍵,解決主要矛盾
杜甫詩曰:“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前賊先擒王?!泵耖g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說法。基本上說的是一個意思:群龍無首當自亂,蛇無頭不行,打了七寸,這條蛇也就完了。由此可見,要解散體育課上不愛運動的女生群體,應該打破“頭羊效應”,抓住關鍵,解決主要矛盾,首先任務是攻破起帶頭作用的“頭羊”女生,不隨意準假,即便是準假也要安排相應的任務,或者是寫一篇對體育運動認識的短文,或者是調查體育運動對鍛煉人的意志品質、塑造健美體形等相關知識,或者是采取其他對體育運動、文化學習有益的制約性手段、辦法,來限制有“偷懶心理”的女生隨意請假、見習。
總而言之,體育課女生不喜歡運動有其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作為學校一線體育教師,要科學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開放教學方式方法,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去調動女生體育課積極運動的興趣,力爭做到有的放矢,讓女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
[1] 李文江.談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運動技能的教學[J].體育教學,2005(1).
[2] 豐建明.針對高中女生心理健康特點的體育教學策略探討[J].體育教學,2006(5).
G807.3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2-112-02
2015-12-28
王平(1976 ~),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