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能管,鄧家彬
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載文情況分析——以《體育學刊》為例
余能管,鄧家彬
運用文獻計量法、對比分析法等,選取《體育學刊》2011~2015年刊載的889篇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從載文量、作者特征及引文情況等3個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體育學刊》各項指標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順應了科技期刊的發(fā)展潮流,載文數量的精簡、論文合著程度的提升、年齡結構層次的合理遞進、高學歷、高職稱、高基金論文比及引文類型更加豐富多元化等無不體現(xiàn)出科技期刊的發(fā)展趨勢,正因如此,揭示《體育學刊》的發(fā)展現(xiàn)狀為我國體育科研工作者及體育類期刊提供參考數據。
核心期刊;體育學刊;載文;作者特征;引文
1992年,隨著我國第一版《我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問世,開創(chuàng)了我國以文獻計量學方法評價期刊的歷史時代。在往后20多年的發(fā)展更新中,《我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評價指標也由起初的3個,歷經7次演變發(fā)展到如今的9個。評價指標體系的演變反映出我國中文核心期刊的評價理念已由“量指標”轉向了“質指標”,這也符合我國目前中文核心期刊科學評價的客觀需求(盧石,2006;劉雪力,2014)。《體育學刊》(以下簡稱《學刊》)創(chuàng)刊以來,始終堅持走期刊精品路線,自2000年被選入中文體育類核心行列,在往后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位居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前列[8],從這個角度來看,《學刊》在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作為我國體育科研成果展現(xiàn)的重要平臺之一,透過《學刊》這一窗口,也就是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我國中文體育類期刊前沿水平的一些載文狀況。鑒于前期一些學者(鄭值友,2003;李壽榮,2004;王明立,2006)對《學刊》的載文情況有所研究,但歷史的車輪已向前推進了10年。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學刊》近5年(2011-2015年)的載文情況進行分析,并與《學刊》早期及其他期刊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從中探析《學刊》近年來的發(fā)展變化,旨在進一步了解《學刊》的載文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以便對提升我國中文體育類期刊的辦刊質量,增強自身的影響力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
2.1載文量
對《學刊》期刊目錄進行統(tǒng)計分析,2011-2015年《學刊》載文數量分別為175、177、191、182、164篇。由此可知,《學刊》在這5年期間里共載文889篇,平均每年載文177.8篇。相較于《學刊》2000-2005年期間的平均每年載文數量279.2篇來看[3、9],《學刊》在2011-2015年載文數量上明顯減少。另一方面,《學刊》從2013年開始,每年的載文數量正在不斷遞減,這表明《學刊》在載文數量方面具有逐步縮減的發(fā)展趨勢。與此同時,相較于《體育科學》在2008-2011年期間共載文623篇,即平均每年載文155.8篇[6]?!秾W刊》平均每年的載文數量比《體育科學》高出22篇?!秾W刊》與《體育科學》都為雙月刊,即每年出版6期,也意味著《學刊》平均每年每期刊載29.63篇,《體育科學》平均每年每期刊載25.97篇。
2.2載文作者情況
對《學刊》2011-2015年共刊載的889篇論文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其中2篇為人物專訪,5篇為體育在線學術論壇摘登類論文。為了以下研究的合理性,筆者剔除了這7篇特殊性的論文①。因此,我們將以882篇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330013
Sport College,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Jiangxi China.
2.2.1論文合著程度
2011-2015年《學刊》刊載的882篇論文,其中獨著論文338篇,占38.32%;合著論文544篇,占61.68%。與2000-2003年《學刊》獨著占49.06%,合著占50.94%,以及2004、2005年《學刊》獨著占43.28%,合著占56.12%相比。近些年《學刊》刊載論文的獨著比例出現(xiàn)大幅度下滑,合著比例得到了較大提升。雖然與2003年13種中文核心期刊平均獨著46.21%,合著53.79%相比有所超越,但與當時的《體育科學》獨著31.87%,合著68.13%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10]。不僅如此,有研究表明13種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刊載基金項目的論文合著程度盡高達71.30%[11]。更有研究表明,論文的合著程度是評價期刊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期刊的載文質量,論文合著程度越高,說明學科的發(fā)展水平越高(任保國,2006)。也就是說,期刊刊載合著性論文將會成為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
同時,在《學刊》2011-2015年刊載的882篇論文中,2人合著比例為33.67%,3人合著比例為18.82%,4人合著比例為5.22%,5人及以上合著比例為4.00%。由此可見,除獨著比例38.32%以外,2人合著比例最大,3人合著比例其次,4人合著比例稍靠后,5人及以上合著比例最小。這反映出《學刊》刊載論文的作者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以獨著和2人合著為主,即占比71.99%。與2004、2005年《學刊》刊載論文的獨著比例43.28%,2人合著比例33.00%,3人合著比例14.00%,3人以上比例9.76%相比較而言[9],2011-2015年《學刊》的2人合著比例幾乎沒有多大改變,依舊維持在33.00%-33.67之間,3人合著比例有所提升,提升程度高達4.82%,3人以上合著比例也幾乎沒有多大改變,變動幅度不超過0.53%。
2.2.2作者性別及年齡分布
對2011-2015年《學刊》刊載882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的性別及其年齡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男性作者646人,占73.24%,女性作者236人,占26.76%。其中,1930-1939年出生的有3人,占0.34%;1940-1949年出生的有10人,占1.13%;1950-1959年出生的有57人,占6.46%;1960-1969年出生的有252人,占28.57%;1970-1979年出生的有377人,占42.74%;1980-1989年出生的有179人,占20.29%;1990-1999年出生的有4人,占0.45%。從《學刊》2004、2005年刊文的第一作者男性占76.06%,女性作者占23.94%來看[9],近些年《學刊》刊文的第一作者為男性的比例有所下降,為女性的比例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對比《學刊》2004、2005年刊載論文第一作者的年齡分布發(fā)現(xiàn),即1950年以前占5.71%,1950-1959年占21.73%,1960-1969年占45.86%,1970-1979年占24.49%,1980年以后占2.03%[9]?!秾W刊》現(xiàn)階段的主要作者群已經由2004、2005年期間“60后”主要作者群逐步過渡到了“70后”和“80后”,且年齡結構呈現(xiàn)“中間大,兩頭小”的近似正態(tài)分布,從這個角度來講,《學刊》刊載論文作者群的年齡分布結構層次比較合理。
進一步觀察到,在2011-2015年《學刊》刊載的882篇論文中,1930-1939年出生的作者全為男性,即占0.34%;1940-194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1.02%,女性占0.11%;1950-195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5.67%,女性占0.79%;1960-196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20.63%,女性占7.94%;1970-197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30.96%,女性占11.79%;1980-198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14.28%,女性占6.01%;1990-1999年出生的作者,男性占0.34%,女性占0.11%。因此,不難發(fā)現(xiàn)2011-2015年《學刊》刊文的主要作者群為30-60歲的男性,女性主要作者群也為30-60歲。目前核心作者群處于40-50歲,但“80后”作者具有逐年增多的發(fā)展趨勢,“90后”作者的發(fā)展則初現(xiàn)狀態(tài)。
2.2.3作者學歷及職稱
被刊載論文的作者學歷及職稱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期刊的載文質量。因此,對2011-2015年《學刊》刊載882篇論文的作者學歷、職稱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具有博士學歷的有419人,占47.51%;具有碩士學歷的有225人,占25.51%;不詳(作者簡介中未注明相關學歷)的有238人,占26.98%。與《學刊》2004、2005年載文作者中具有博士學歷的占23.94%,具有碩士學歷的占39.04%相比較而言[9],擁有博士學歷的作者比例增加了23.57%,擁有碩士學歷的作者比例卻減少了13.53%。另一方面,在《學刊》刊文的作者群中,其中擁有講師職稱的有254人,占28.80%;擁有副教授職稱的有309人,占35.03%;擁有教授職稱的有166人,占18.82%,其他153人,占17.35%。由此可見,《學刊》載文作者的學歷層次正逐步提高,且以博士學歷為主要群體。在職稱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副教授,其次為講師,最后為教授。除此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作者未表出相關學歷,也表明《學刊》對此方面有所松懈,日后須加以重視。
2.2.4基金論文比
2.2.5作者地域分布及單位特征
2011-2015年《學刊》刊載的882篇論文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qū)及港、澳特別行政區(qū)和日本,按篇數多少順序具體排序如下(篇數,百分比):廣東(279,31.63%)、江蘇(72,8.16%)、上海(63,7.14%)、河南(54,6.12%)、北京(48,5.44%)、湖南(38,4.31%)、湖北、遼寧(32,3.63%)、吉林(30,3.40%)、山東(28,3.17%)、江西(25,2.83%)、福建(21,2.38%)、安徽、重慶(18,2.04%)、山西、浙江(16,1.81%)、四川、黑龍江(14,1.59%)、陜西(13,1.47%)、天津(12,1.36%)、河北(9,1.02%)、甘肅、云南(7,0.79%)、廣西(5,0.57%)、貴州、香港(3,0.34%)、新疆(2,0.23%)、內蒙古、澳門、東京(1,0.11%)。從上述統(tǒng)計結果來看,近5年《學刊》的作者主要來自廣東、江蘇、上海、河南、北京、湖南、湖北、遼寧、吉林、山東、江西、福建等地。雖然廣東占比首屈一指,遠遠高于其他地區(qū),但從本地區(qū)比例在40%以下這個衡量指標來看[4],《學刊》在2011-2015年的論文刊載本地區(qū)比例是合理的。相較于2000-2005年研究的結果認為,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對體育科研程度更加重視,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則對體育科研程度重視度偏低,并存在區(qū)域分布極不平衡的現(xiàn)象(鄭值友,2003;李壽榮,2004),2011-2015年《學刊》的作者區(qū)域分布明顯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學刊》刊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論文數量還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體育科研事業(yè)的薄弱。
另一方面,在2011-2015年《學刊》刊載的882篇論文中,來自普通高等院校(包含綜合性大學的體育學院)的有770篇,占87.30%;來自體育類院校的有88篇,占10.00%;來自政府機構及研究所的有17篇,占1.93%;來自中學的有7篇,占0.79%。可見,《學刊》主要的作者群來源于普通高等院校,這與先前研究得出的結論大致相同(鄭值友,2003;李壽榮,2004),表明《學刊》依舊堅持反映普通高等院校的體育科研成果。同時,對《學刊》2011-2015年刊載的882篇論文作者的單位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由于單位眾多,筆者在此只列舉了排名前20名作者的單位信息),華南師范大學(121,13.72%)、江蘇大學(25,2.83%)、華南理工大學、遼寧師范大學(23,2.61%)、廣州體育學院(22,2.49%)、上海體育學院(21,2.38%)、東北師范大學(20,2.27%)、華東師范大學(19,2.15%)、福建師范大學(12,1.36%)、洛陽師范大學、清華大學(11,1.25%)、暨南大學、山東大學(10,1.13%)、中山大學、鄭州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天津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9,1.02%)、北京體育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8,0.91%)。由于《學刊》是由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聯(lián)合主辦,故2011-2015年《學刊》載文的內稿錄用比例為16.33%。相較于2000-2005年《學刊》的內稿錄用比分別為8.13%、9.85%、11.58%、9.34%、11.36%、11.85%,即平均比例10.35%而言[3][9],《學刊》的內稿錄用比例出現(xiàn)了大幅度提升。但《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內稿比例由2001年的16%到2006年已降至為12.5%[2][3],其實內稿錄用比例的縮減是期刊更大程度對外拓展交流的一種方式、方法,因此,《學刊》須對內稿錄用比提升的發(fā)展趨勢保持警惕。
2.3引文情況
引文也稱之為參考文獻,是衡量論文吸收外部信息及對外交流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也就是說,期刊的引文情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期刊自身質量的優(yōu)與劣(周威,2006)。從這個角度來看,《學刊》參考文獻的發(fā)展情況值得探析。在2011-2015年《學刊》刊載的882篇論文中,附有參考文獻的有882篇,占100%(算上被剔除的7篇特殊性文章,附引率為99.21%)。相較于《學刊》2004、2005年附引率為98.53%而言[9],《學刊》進一步提升了參考文獻的附引率,也說明《學刊》的參考文獻附引率非常高。同時,在刊載的882篇論文中,共有12022條參考文獻,即平均每篇論文有13.63條參考文獻。2011-2015年《學刊》的平均引文率(也稱篇均引文量)已經遠超2004、2005年7.96篇均引文量,更是超越了2004年《體育科學》和2006年《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的平均引文率11.85和8.34。值得說明的是,目前《學刊》的篇均引文量距世界上科技期刊平均15的篇均引文量也僅差1.37[1]。
對的語種與類型統(tǒng)計分析,其中在12022條參考文獻當中,中文文獻有9105條,占75.74%;外文文獻有2917條,占 24.26%。相較于《學刊》2004、2005年中文文獻占81.96%,外文文獻(英文、日文、韓文)占18.04%[9],《學刊》的中文參考文獻比例有所下降,外文參考文獻比例有所提升,表明《學刊》進一步加強了與國際社會的交流步伐,也意味著《學刊》的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優(yōu)化。除此之外,在12022條參考文獻當中,期刊類(J)引文7202條,占59.91%;專著類(M)引文2794條,占23.24%;學位論文類(D)引文397條,占3.30%;報紙文章類(N)引文259條,占2.15%;文獻匯編類(G)引文139條,占1.16%;標準類(S)引文95條,占0.79%;論文集類(C)引文76條,占0.63%;報告類(R)引文49條,占0.41%;其他(包括網上數據、電子公告及其他等)類引文1011條,占8.41%。與2004、2005年《學刊》期刊類、專著類、其他引文類型分別占比60.55%、30.92%、8.53%。2011-2015年《學刊》引文類型出現(xiàn)大幅度增加。雖然期刊類引文比例并沒多大變動,但專著類引文比例卻有所下降,而網絡電子數據類引文卻出現(xiàn)了較高程度的引用,在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這也說明《學刊》引文的數據和觀點都較為新穎和前沿,這將對提升期刊的辦刊質量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1結論
2011-2015年《學刊》的作者主要來自普通高等院校,1970 -1979年出生、博士學歷、副教授職稱的作者為主要科研核心力量。近些年,《學刊》的載文數量出現(xiàn)了大幅縮減,但所刊論文的合著比例、作者年齡結構分布、作者學歷層次、基金論文比、欠發(fā)達地區(qū)載文數量、引文率、引文類型等均有顯著提升及改善??梢?,《學刊》在載文質量上已取得長足進步。正因如此,《學刊》載文所呈現(xiàn)出的特征值得我國其他體育類期刊借鑒和參考。
3.2建議
1.隨著社會的不斷更新與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科研任務呈現(xiàn)出分工與合作的發(fā)展態(tài)勢,分工與合作及各學科的交融發(fā)展也助力于體育科研質量的提升。因此,結合我國核心期刊合著比例不斷攀升的發(fā)展趨勢及《學刊》刊文的合著現(xiàn)狀,我國體育類期刊在日后的刊文上須對論文的合著程度加以重視,以創(chuàng)新融合的發(fā)展方式進一步促進期刊辦刊質量的提高。
2.期刊創(chuàng)立的目的是為促進多種學術觀點進行交流和碰撞而搭建起的學術交流平臺,從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期刊刊載的論文對外交流的程度越深或越廣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說明期刊載文的前沿性和權威性。因此,我國體育類期刊在日后的刊文上應盡量控制內稿的比例上升,須進一步加強對外的交流及合作。
[1] 陳頗.我國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評價指標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2):73-78.
[2]范麗雯,孫良吉,陳繼東.2006年《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文獻計量分析[J].情報科學,2008,26(2):240-245.
[3]李壽榮,催建強.2002-2003年《體育學刊》載文分析[J].體育學刊,2004,11(2):142-144.
[4]劉嘉麗.從2003年我國體育核心期刊載文情況看我國體育科研現(xiàn)狀[J].體育學刊,2004,11(6):142-144.
[5]劉雪立.中文核心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演進·問題·建議[J].編輯學報,2014,26(1):92-95.
[6]盧石,劉文娟.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的評價現(xiàn)狀及研究走向[J].體育科學,2006,26(2):82-85.
[7]任保國,張亞輝,袁輝明.《人大復印資料(體育)》2001-2004年收錄論文統(tǒng)計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6,13(1):141-144.
[8]體育學刊[惡霸/OL].搜狗百科,體育學刊官方網站.http://baike.sogou.com/v8455710.htm?fromTitle=%E4%BD%93%E8%82% B2%E5%AD%A6%E5%88%8A,http://www.chinatyxk.com/gb/ instance.asp.
[9]王明立,張亞輝.《體育學刊》2004、2005年載文情況統(tǒng)計分析[J].體育學刊,2006,13(6):139-141.
[10] 王銳,曾慶欣,劉正虎.中文體育核心期刊現(xiàn)狀及刊載基金項目論文項群統(tǒng)計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628 -1629.
[11] 吳建遜,顏志森.我國2008—2011年16中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載文特征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2(2):124-125.
[12] 周威,鄭值友.《體育學刊》1995-2005年參考文獻統(tǒng)計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6,27(4):66-82.
[13] 鄭植友,周威,李壽榮.《體育學刊》1996-2002年引文分析[J].體育學刊,2003,10(6):140-141.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Sports Core Journals——Tak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Yu Nengguan,Deng Jiabin
With the use of bibliometrical method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this paper statistically analyzed 889 articles published by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2011 to 2015 from three aspects:number of articles,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 and the citation situation.Results show that:various index of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made rapid progress,which conform to the trends of sic-tech journals.The simplification of articles numbers,the enhancement of the degree of CO authorship,the progressive age composition level,the percentage of articles from high education,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high funds,as well as the richly diverse of categories of citation,all of which embodie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sic-tech journals.Therefore,revealing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sports researchers and sports periodicals in China.
core periodical;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Papers;author characteristic;citation
G80-04
A
1005-0256(2016)08-0049-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8.020
江西財經大學2015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
余能管(1991-),男,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經濟與管理。
項目主要來自于政府部門或社會團體撥款資助的研究項目。一般來說,能夠獲得資助的項目都是具備一定的研究價值及負責人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從這個角度講,基金論文的質量自然會好一些,也就是說,吸引和發(fā)表基金論文是提高期刊質量,擴大影響力的重要途徑。自2008年基金論文比被選定為中文核心期刊評價指標,基金論文更是成為了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一項重要的客觀評價指標。經對2011-2015年《學刊》刊載的882篇論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2011-2015年《學刊》刊載基金論文篇數分別為94、76、118、112、111。由此可知,基金論文共有511篇,占57.94%。其中,廳局級資助的項目有42篇,占4.76%;省部級資助的項目有145篇,占16.44%;國家級資助的項目有324篇,占36.73%。值得說明的是,2011-2015年期間《學刊》基金論文比分別占54.36%、43.68%、62.43%、61.54%、67.68%。相較于2003-2005年期間《學刊》基金論文比分別為14.88%、21.98%、18.52%[3],以及相較于2003-2005年期間《體育科學》基金論文比為40.17%和2004-2006年我國13種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平均基金比為29.00%而言[1][11],近些年,《學刊》在基金論文比這一指標上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遠遠高于中文體育類核心期刊的基金論文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