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敏 (浙江省吳興高級中學,313000)
?
如何運用“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
馬曉敏 (浙江省吳興高級中學,313000)
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只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補充和完善,不是取代。而且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使用和適用范圍,不能一概而論,直接“拿來主義”,在不考慮體育教學三要素的前提下一味地生搬硬套,這樣不但不能達成教學目標,甚至會對課堂造成干擾,導致低效課堂的產生。面對合作學習方式,一線教師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從其基本特征去把握,才能用合作學習方式來構筑高效課堂,才能使學習目標順利達成。
1.合作學習的自覺性和內驅性
合作學習以自主的學習行為呈現自覺性,同時學習者內部在自我與他我的觸動下形成內驅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必須促成學生兩個關鍵的心理變化,才能使學生自覺學習。其一是讓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其二是讓學生建立起體育學習的責任意識。體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后,對體育學習就會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必然會積極主動地、自覺地參與到體育課堂學習中來。
2.合作學習的差異性和任務性
每一名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每一名學生都有其閃光點和獨特的性格特征。這種內在的獨特性在體育課堂中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差異。如,每名學生的身體基礎條件不同、特長愛好各異、原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存在差異等,這些差異就塑造了不同個性的學生群體。體育教師在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實踐中,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這種面向個體置于群體的任務會讓參與者較為快速地找到自我與他我的平衡,并為之努力,而其努力的任何外顯行為都是心理與社會適應的變化帶來的。作為教學設計與實施者的教師,應該嘗試給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更寬裕的發(fā)展空間和學習時間,在“身心合一”的運動場域中,努力建構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化、教學評價的差異化,建立起身體、心理對認識的和諧統一。
3.合作學習的交往性和體驗性
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過程,且貫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合作學習方式不僅滿足了學生更多的交流需求,而且在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理性與情感”的體驗。想要使學生順利地進行交流,必須讓學生明確自己擁有什么,能幫助別人什么,并且善于體會別人的情緒和心理,就是心理學說的“移情”和“共情”。使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換角度、換位思考,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體育品德。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身體力行地“做”和心理磨合地“想”來豐富自己的情緒體驗、身體體驗和情感體驗。在這種重視間接經驗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擺脫了冷落、忽視的心理感受,使自己成為體育學習的主人。通過最直接的身體體驗、心理體驗來強化已有知識經驗和新知識的學習,從而促進情感體驗在學習新知識中不斷升華。
4.合作學習的問題性和創(chuàng)新性
問題是一切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體育學習亦是如此。體育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huán)反復過程。如果學生不會問問題,只是一味地“聽”、“做”、“練”,學生則不會主動去發(fā)現問題,養(yǎng)成了“等”、“靠”、“要”的習慣。沒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不會去探索,更不會去創(chuàng)新。
新課程積極倡導合作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相互質疑、相互協調、相互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借鑒、相互啟發(fā)、相互鼓勵,提出各種有效的練習方法和高效的學習方法,擺脫了循規(guī)蹈矩和惟命是從的思維牢籠,使每名學生的思維都更加活躍,使創(chuàng)新有了時間和空間,讓創(chuàng)新成為可能。
合作學習站在教師的立場去看,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三種基本互動模式:競爭性、個體性和合作性。[1]與競爭性和個體性學習相比,合作學習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孕育關愛、支持、奉獻的人際關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交技能。[2]合作學習除了以上優(yōu)勢外,還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減緩學生的焦慮、壓抑情緒有很大的作用。[3]既然合作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有積極的影響,那么在把握其特征的基礎上如何有效地運用,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依據特征把握核心要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發(fā)展。體育學習以身體運動參與學習的方式為主要特征;合作學習方式將身體的學習和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育有機地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對學生實施心理教育、情感溝通、信息重組等教育干預中需要把握幾個核心要素,才能使合作學習成為可能,才能真正落實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
1.建立共同目標,形成合作交往,實現信任分享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重建的初期,必須給學生明確、切實可行、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相對簡單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能夠緊密團結同組的伙伴,并且每名學生都能夠根據目標認清自己的差距,明確個人在團隊合作中的任務,將個人與團隊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使學生產生集體意識,做到學習資源共享、相互勉勵、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形成“同舟共濟”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識。
2.組建異質小組,嘗試理解包容,實現情緒控制
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習慣、認識能力、行為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不同個性、不同家庭背景等差異,將學生構成學習小組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取長補短、相互信賴、相互依靠的學習情境。在合作學習方式運用初期,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學生的有效溝通,讓學生懂得寬容別人的錯誤、給別人改正錯誤的機會,懂得如何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產生、如何營造積極向上的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小組磨合,實現對自己情緒的控制。
3.確定心理預期,強化意志驅動,嘗試自我調控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本身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應經過教師長期有意識地引導,否則很難改變學生已有的學習習慣和心理感受。所以,在合作學習運用初期,教師要抓住關鍵的一點,即合作學習應發(fā)揮每名學生的優(yōu)勢,在彌補不足的前提下,形成團隊合力,而不是平均攤派任務。這就需要讓每一名組員明確自己的職責,充分發(fā)掘每名學生的最大潛力,并使之心甘情愿地為團隊付出,共同努力,爭取實現目標。
4.實施積極評價,形成互助環(huán)境,樹立體育道德
合作小組能夠長期和諧地生存,應靠積極的反饋、及時的評價來實現。只有每名學生積極地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形成關心、分享、幫助的氛圍,才使得合作學習更有意義。在運用初期,教師可定期安排固定時間進行不同形式的小組活動,促進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也可以定期安排小組進行集體反思,鼓勵組員間的相互評價、相互接受并提出意見和建議,借此強化團隊意識,維持團隊活力,使合作學習更高效。
《課標》明確指出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目標: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識與能力;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在教學環(huán)境上有很大差別,教學空間、教學環(huán)境、信息交流頻繁變換;而且體育學科特有的身體練習,可以使學生更直接地體驗身體的運動負荷、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這樣的身體、心理、情緒的體驗更有助于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落實。
1.制訂合作學習任務的方法
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選擇合作學習方式時,不僅要考慮制訂集體任務目標的科學性,還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學情等內容進行考慮,這樣就可以從宏觀上對設計合作學習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不至于偏離軌道。如,在設計某個內容時,應考慮如何挖掘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怎么樣設計能夠讓學生在意義層面有所領悟。設計的學習內容還應有彈性,面對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能力的學生如何讓他們快速融合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這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合作學習任務示例:學習任務為趣味耐久跑;所需場地器材:田徑場、4副顏色不同的撲克牌和秒表;規(guī)則:將全班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組選用一種顏色(1~9)的撲克牌。課前教師組織學生將其反面朝上隨機無序放到田徑場內,要使每2張牌的距離不等,但各組之間的總距離相等。每組由組長帶領,在聽到哨音后(開始計時),從不同起點出發(fā)找出一定順序(如,從1~9)的撲克牌,找到1后由組長帶領組員跑回起點,再繼續(xù)找2,直到全部按順序找回再停表。最后看哪一組所用時間最少,即為獲勝。
2.設計合作學習流程的方法
學習流程的設計關鍵是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順序和銜接問題,通過學習流程可以看到教師設計課的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在合作學習流程設計時,還必須考慮存在的交往性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特征。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應設計有彈性的、寬松的學習流程,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原則,合理安排“刺激的結構”,以便于滿足學生交往的需要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生成的需要。
合作學習流程示例:嘗試性練習:從第1~第4組(教師參與第1組,配合組長分工);討論小結:根據嘗試結果,共同修改或補充學習計劃;小組競賽:從第1~第6組(教師參與第2組,觀察全組的體力再分配);總結成功經驗和不足,小組討論再調整;再次挑戰(zhàn):從第1~第9組(教師參與上次嘗試的落后組,主動成為體能落后者尋求幫助);經驗分享:獲勝小組暢談合作經驗(目標考察)。
以上通過水平四耐久跑的案例,從合作學習任務、合作學習流程來介紹具體操作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團隊合作中的體力分配,即個體在差異性的合作跑中是如何調整和分配體力。并通過相互鼓勵與幫助,完成僅憑個人無法達成的學習訴求,從而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盧瑞玲,孫靜.合作學習:21世紀重要的學習方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2):58-61.
[2]Johnson,D.W.,&Johnson,R.T,Cooper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M]. 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89.
[3]Felder,R,&Brent,R.Cooperative learning[C]// P.A.Mabrouk.Active Learning:Models from the Anylytical Sciences.Washington,DC: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7: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