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繁文
2000年前,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各被一個宏偉的帝國所控制——大漢和羅馬。長安和羅馬是兩個帝國權力之巔的城市。這兩個城市,一個追求著“重威”,城市的規(guī)模和規(guī)格在當時都是最高的;另一個則追求著“永恒”,而它也做到了永恒。世上沒有哪一座城市像羅馬一樣,2700多年來一直存在同一個地方。
長安與羅馬的城起
劉邦稱帝以后,最初以洛陽為都。他的股肱之臣們多來自關東,也屬意于將這里定為新帝國的都城。
公元前202年,一位叫婁敬的齊人向皇帝建議遷都關中。他認為,假若此時是承平之世,洛陽自然更適合做都城。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帝國剛剛建立,秦末遺留的亂局尚未平息,因此,帝國政權所面臨的最關鍵和最緊迫的問題,是如何保證權力中心的安全。關中無疑是最佳之選。
起初,劉邦對婁敬的建議不以為然,但“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卻對婁敬之說深表贊同,他認為,洛陽雖有軍事之利,但地方狹小,土地相對瘠薄,又有諸敵環(huán)伺。反觀關中之地,易守難攻,具有天然的軍事優(yōu)勢。何況關中經(jīng)過秦人的經(jīng)營,交通、水利無不便捷,又有富饒的巴蜀平原作為后援。假若定都于此,局勢安定時,漕運暢通,天下糧草皆可西給京師;一旦諸侯叛亂,則順流而下,也可以獲取充足的糧食供應。
于是,劉邦將政治中樞定在丁關中,選址選在秦都咸陽的渭南之地,取名長安。
相對于漢王朝再三推敲的定都過程來說,羅馬帝國的都城對于統(tǒng)治者們來說完全無須考慮,自然是羅馬。其時,羅馬城已有700多年歷史。沿用一座已經(jīng)使用了700多年的城市作為首都,理所當然。這座城直到今天仍然是意大利的首都。
按照神話傳說,羅慕路斯(羅馬神話人物)通過鳥占術贏得了建城權。鳥占術是一種通過觀察天空中飛鳥的軌跡、數(shù)量等現(xiàn)象來進行占卜的神秘巫術,選定的帕拉蒂諾山頂平地被認為和神達成了契約,從天空到地面以及地下的整個空間,都受到神的庇佑。
在神話中,羅馬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至今,在每年的這一天,羅馬都會舉行紀念儀式,演員們裝扮成古羅馬人進行建城游行,2000多年來,儀式一直是在城中心區(qū)的羅馬廣場旁舉行的,現(xiàn)實和歷史就這樣在時光的兩頭對接。
最早的羅馬城于公元前7世紀晚期漸漸成型。公元前6世紀,圍合這座“羅馬方城”的城墻竣工。
城墻的不同功用
對于長安人來說,城內和城外的界限是非常明顯的,深闊的壕溝、高厚的城墻,這些都是城之所以為城的最重要標志。
長安的城墻除了被作為行政界限并具有軍事防御功能以外,還具有標志它在帝國城市體系中占據(jù)至高地位的禮制含義,彰顯著天子都城的規(guī)格和氣派。
城內土地皆為黑壤,城墻是用黃土夯筑,堅固程度可與磚墻相比。墻面上涂一層摻和麥秸的草泥,外面再涂一層堅硬的朱紅色細沙泥,號稱“赤如火,豎如石”。城墻外環(huán)繞壕溝,寬8米、深3米,從城內延伸出來的八條大街跨過壕溝之處皆架有石橋。
長安城一共有12座城門,東南西北每面各三門。城門內側緊靠城墻處是城門候和城門屯兵的住所,負責城門的開關和安全。這些城門都掩映在扶疏林木間,氣勢恢宏,可容12輛車并行,一門三道,中間的門道專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秩序井然。
而早期羅馬帝國的都城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雖然也有城墻,卻是一道已經(jīng)沿用了400年的舊墻,如果從它最早的建造時間算起,它比帝國大了整整600歲。在這數(shù)百年的時光中,羅馬的各種建筑早已漫出了城墻之外,城墻也因此失去了防御功能。在帝國公民的心中,它是歷史的紀念物,是神圣邊界的標志,唯獨不是城內和城外的區(qū)分。
然而,3世紀的羅馬帝國風雨飄搖,蠻族屢屢進犯,羅馬不再是不設防的城市。公元271年開始,奧勒良皇帝下令修建一道新城墻。城墻全長18.837里,走向全面考慮了地形、戰(zhàn)略和經(jīng)濟因素,由于要在短期內迅速組織起一道有效防線,因而并入了許多建筑,連接了幾座山丘,并避免將大型建筑留在城外。
羅馬城墻由混凝土修建,用舊磚砌面,厚約3.5米,高約6米,軍事防御性大大加強,內側有哨兵通道,每100步(約29.6米)設一座配備弩炮室的正方形塔樓。為了解決衛(wèi)兵們的生理需求,城墻上還設有公共廁所。
八街九陌與“條條大路通羅馬”
長安是帝國交通網(wǎng)絡的中心,水陸干道由此向外輻射,保證統(tǒng)治機構運轉和都城物資供應的順暢,城內的道路號稱“八街九陌”。
八條城門大街規(guī)整端直,各由兩條排水溝分為并行的三股道。兩側各寬12米,供一般吏民行走;中股道寬20米,是天子專用的馳道,即便是儲君,無令也不得擅自行走馳道。若擅入馳道,會被沒收車馬并免爵,即使得到允許行走馳道,也只能靠邊走,不得進入中間的三丈。
城墻內側還有環(huán)城道路,稱為“環(huán)涂”。連接里與里之間的公用道路稱為“巷”,各閭里內的小路亦稱為“巷”,此外還有沿著溪水、沿著樹木的巷,稱為“谷巷”“樹巷”。這些路都是不能侵占的,否則會被罰金二兩。
在羅馬城,“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哲理,而是現(xiàn)實。
公元前20年,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奧古斯都在羅馬城中心設置黃金里程碑,作為亞平寧半島上所有重要道路的起點,這根覆蓋鍍金青銅的大理石圓柱上銘刻了它們的里程。長且直的軍事、政治和商業(yè)要道被稱為“大道”,修建時間大多可追溯至前帝國時代。它們通往亞平寧半島的各個重要城市。
羅馬城內道路縱橫,路旁設有里程石,盡管它們中最寬敞的大道也遠遜長安城的大街,但是這些用石塊、礫石、石板層層鋪就的考究道路,可使行人免遭塵土、泥濘之苦。
羅馬城的路上常常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富人們的抬轎工們野蠻地穿過人群。由于都城白天禁止大部分的車輛通行,所以,很多重物只能靠奴隸們搬運,路上常常能看到肩扛或頭頂著大包袱的奴隸們。不僅如此,道路交通還被商店擺在外面的貨物和手工業(yè)者們在街上擺設的攤位弄得更加擁擠。
誰在保衛(wèi)這兩座都城
長安是一座封閉式管理的城,城門、邑門、里門都定時開閉,有嚴格的宵禁,甚至官府的捕吏都不能在夜間進入民宅抓人。
公元2年,長安和附近8個陵縣的總人口有100多萬。這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超級大都市。城內人口以戶為基本單位造冊,登記內容有姓名、性別、年齡、籍貫、爵位,可能還有健康狀況,每隔幾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戶曹掾史專門管理戶籍和市籍,脫籍屬非法;戶籍內容有變更時須及時上報,辦理相關戶籍移交手續(xù)后才可以合理遷徙。這種戶籍制度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墓葬中死者還隨身帶著地上官吏向地下官吏移交戶籍、財物簿籍的文書。
長安的治安具體由京兆尹和長安令負責。京城的父母官職位雖高,卻是個燙手山芋,長則不過兩三年,短則數(shù)月到一年,就因各種事故被罷免。京師的安全由中尉(后更名執(zhí)金吾)負責,可能同時兼管消防安全。城門有屯兵,陵邑門有戌衛(wèi),里門有游徼(類似于巡警)。
京師的主要武裝力量包括南軍、北軍和八校尉。國家武備收藏在武庫內,由皇帝直接掌控,分為東院和西院,按類別儲存用于平定內亂和武裝邊兵的兵器。
與長安相比,在羅馬并無宵禁。尼祿皇帝喜歡在天黑時裝成平民鉆進酒肆或在街上閑逛。帝國管理層最大的特色是數(shù)量眾多的皇帝官僚,他們被視為皇帝個人的雇員,服務于皇帝。他們掌管著龐大帝國的各種具體事務,從城市的行政、糧務、治安長官,到道路、建筑、水渠和河道的主管。
由于羅馬城有一道“神圣邊界”,軍隊進入時需要解除武裝,因此,在共和國時期,羅馬城內從未有軍隊的固定駐地,實際上也一直排斥在城內有武裝軍隊。直到奧古斯都時期,才首次在羅馬配置常設軍隊。帝國都城的主要武裝力量有禁軍、城市步兵、精銳騎兵等。
長安城的行政機構集中、等級嚴明、重軍守衛(wèi),采取半軍事化的封閉式管理,極大地保證了權力的安全、管理的高效、政令的暢通。羅馬城的行政機構分散、階層嵌錯、軍力分散,采取開放式管理,雖然權力受到制約,卻造成權力安全無法保障、行政效率低下,通過威權建立起來的統(tǒng)一帝國管理松散,政局常常內外交困、動蕩不安。
(石科偉薦自《看歷史》)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