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煥
(鄭州大學(xué) 河南 鄭州 450000)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隱喻翻譯策略
吳志煥
(鄭州大學(xué) 河南 鄭州 450000)
隱喻是一種根植于文化的語言現(xiàn)象, 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它不僅能夠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淵源, 而且也承載著該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信息。因此, 要想準確地翻譯不同文化中的隱喻, 首先必須清楚隱喻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本文著重闡述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隱喻,隱喻翻譯并介紹了幾種隱喻翻譯策略,目的是使譯者在隱喻翻譯過程中加強對不同社會文化的重視,最終達到對中西方隱喻貼切的理解和表達。
文化差異;隱喻;翻譯
翻譯活動不僅僅是語言交流,更是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只注意語言的轉(zhuǎn)換,更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隱喻體現(xiàn)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一種思維模式,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通過對英漢隱喻的文化差異進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對英漢語言深層次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對隱喻的理解和翻譯?!拔覀兌忌钤诘厍蜻@個現(xiàn)實世界中,且人的感知器官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必有若干共通之處,否則我們就不能相互交際,翻譯也就成為一種虛無縹緲的玄幻之物。據(jù)此,我們提出了“體驗普遍性”,它是我們?nèi)祟惸軌蚧ハ嗬斫夂头g的大前提。當然,各個民族也有自己認識世界的習(xí)慣方式和文化模式,這就決定了各語言表達中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王寅,2007:134)。因此,在翻譯中,恰當處理隱喻的翻譯也尤為重要。
文化差異指的是人們在不同的生態(tài)和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語言、知識、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風(fēng)俗習(xí)慣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下, 創(chuàng)立自己特有的文化體系, 同時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有些諸如生理, 認知等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同構(gòu)性, 所以在長期的歷史沉積中, 各民族語言中的隱喻多少有些相融通的地方;但是, 固化在某一民族語言中的隱喻亦受到這種民族的集體經(jīng)驗或文化的制約, 同時具有該民族文化方面的個性。就英漢兩種語言而言, 由于兩大民族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生活、社會生活、風(fēng)俗習(xí)慣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 也由于兩個民族的人民對客觀事物特征的概括不盡相同, 這兩種語言中的隱喻就顯示出很多不同之處。
語言和文化是一個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語言能離開特定的文化, 任何語言都充滿了人類文化活動的痕跡, 不僅體現(xiàn)了本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淵源、風(fēng)土人情、傳統(tǒng)習(xí)慣, 而且也透視著該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心態(tài)、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由于人類具有相同的身體構(gòu)造和感知器官,所以在面對相同的物質(zhì)世界時會具備相同的認知經(jīng)驗,隱喻的重合現(xiàn)象就是人類認知共性的反映和體現(xiàn)。同時,因為不同民族之間的地域以及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習(xí)俗等方面存在著不平衡現(xiàn)象,使得中西方隱喻有時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民族文化性。
隱喻一詞原來自希臘語metaphor,意思是“意義的轉(zhuǎn)換”,即賦予一個詞它本來不具有的涵義或者是用一個詞來表達它本來表達不了的意義。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的定義是:“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傳統(tǒng)隱喻研究只是局限在修辭學(xué)領(lǐng)域,把它當做一種修辭手法而已。但到了20世紀,伴隨著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xué)的發(fā)展,隱喻在研究者看來已經(jīng)不僅是修辭,而是一種思維模式。尤其是到了70年代后期,歐美學(xué)者對隱喻的研究達到了高潮,其中以Lakoff 和Johnson 的研究最具代表性。Lakoff 和Johnson在他們的隱喻研究專著 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指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的。隱喻的本質(zhì)是通過一類事物來理解、認識和解釋另一類事物,是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隱射過程。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種語言中,并且貫穿于人類的行為和思維中。語言中大約有70%的表達方式都源自概念隱喻”(Lakoff & Johnson , 1980:14)。隱喻這種典型的語言現(xiàn)象,廣泛地存在于各種語言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隱喻又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必然存在著相同和不同之處。相同的人類生理機制和類似的經(jīng)驗會導(dǎo)致存在相似性的因與存在,而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背景,產(chǎn)生的隱喻會大不相同(王寅,2012)。因此,長期以來,隱喻的翻譯一直是個難點。
隱喻翻譯包含著不同參與者對不同社會文化理解的過程, 所以隱喻翻譯的理解和表達都受制于原語和譯語各自的社會文化。在隱喻翻譯的過程中, 理解的目的是獲得源語的意義及其包含的文化信息, 因而不能脫離源語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表達環(huán)節(jié)要符合目標語的規(guī)則, 將理解的源語意義準確貼切地表達, 于是不可避免地與目標語所屬的社會文化相聯(lián)系。這就要求譯者在進行語言操作的時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識。
隱喻是追求言語表達的最佳效果以達到交際目的的一種手段。在文章中運用隱喻,能夠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強文字的感染力。翻譯若能將隱喻處理得當,譯文會因之而增彩生輝。隱喻富于形象色彩,借助于形象來描繪事物,說明道理關(guān)于隱喻的翻譯,皮特·紐馬克先生曾指出:“隱喻翻譯是一切語言翻譯的縮影, 因為隱喻翻譯給譯者呈現(xiàn)出多種選擇方式:或者傳遞其意義,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對其意義進行修改,或者對其意義與形象進行完美的結(jié)合,所有這一切又與語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與隱喻在文內(nèi)重要性的聯(lián)系就更不用說了”(Newmark, 2001:113)。這段話強調(diào)了語境因素、文化因素在隱喻翻譯中的重要性。隱喻翻譯要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不僅要譯出源語的形象、喻義,還要譯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根據(jù)隱喻概念中蘊含的特有的文化,靈活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技巧把隱喻形象準確地傳遞給讀者。以下介紹幾種隱喻翻譯策略。
4.1 復(fù)制源域
所謂復(fù)制源域,就是在目標語語言條件許可時, 既保持源語的內(nèi)容, 又保持源語的形式, 特別是保持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復(fù)制源域在保持源語表達方式與文化色彩的同時, 也豐富了目標語的詞匯和表達。“由于人類共同的認知基礎(chǔ)和感知經(jīng)驗,對于同一抽象事物的理解,人們常常選擇相同的喻體視角。當英漢兩種語言中源語的源域和目標域和目標語的源域和目標域是一種對應(yīng)映射的關(guān)系,譯者可根據(jù)源語和目標語讀者相同的心理運行機制,實現(xiàn)映射對等的等效翻譯”(馬蕾蕾 張瑩 侯松山,2012)。人們處于同一個物質(zhì)世界,因此,盡管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人們的有些認知基礎(chǔ)和感知經(jīng)驗卻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采取復(fù)制源域的翻譯策略。例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a bolt from the blue sky(晴天霹靂);hang by a hair(千鈞一發(fā));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水滴石穿);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藥苦口);as sly as a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skat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等等。復(fù)制源域不僅保留了原隱喻的內(nèi)容形式和文化內(nèi)涵,又豐富了目標語的表達方式,既體現(xiàn)了語言文化的相互包容性,又達到了行神兼?zhèn)?,充分保持原隱喻意義、形象和結(jié)構(gòu)的最佳效果(程同春 2005:38)。
4.2 替換源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xí)慣, 會出現(xiàn)源域隱喻和目標域隱喻內(nèi)涵一致,形象不一致或者有沖突的情況,采用復(fù)制源域策略很容易引起誤解或造成譯文不可讀甚至艱澀難懂, 這種情況就需要譯者用目標域中被讀者認可或接受的隱喻形象來替換源域中的隱喻形象,這就是替換源域策略。替換源域策略不要求拘泥于源語的形式, 但要準確的反映出源語的意義。例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寧做雞頭,不為鳳尾);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進退維谷);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有眼不識泰山);the die is cast(木已成舟);give a dog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無辭);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未雨綢繆,居安思危);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初生牛犢不畏虎);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這山望著那山高)等等,這些情況可以采用漢語中已經(jīng)確立的,與英語隱喻意義相對應(yīng)的合適的意象加以替換來進行翻譯,從而把英語中隱含的意義表達出來。
4.3 添加腳注法
如果復(fù)制和替換源域都不能準確表達源語意思,或者都不能同時達到傳遞文化,交流信息的目的,就可以采用腳注的方法,來幫助解釋其含義。例如:His uncle is Polonius.(他的叔叔是波洛涅斯,一個多嘴多舌的人)(注:波洛涅斯是莎士比亞著作《哈姆雷特》中女主人公奧菲利亞的父親,他是一個多嘴多舌的人,因此,借 “Polonius”喻指多嘴多舌之人)。由于大多數(shù)讀者對“Polonius”都不像對“Shylock”,“Narcissus”等劇作或神話人物那樣耳熟能詳,甚至是一無所知,因此,如果只是簡單地將其譯為“波洛涅斯”,定會使目標語讀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如果直接譯為“多嘴多舌之人”,雖然信息得到了準確的傳達,但是卻無法讓目標語讀者體會外國文化和異域風(fēng)情,在身體和情感上都獲得更準確的見識,而添加腳注這一譯法很好地彌補了復(fù)制或替換源域在這一方面的缺失。其他還有“Naderism”,“The Heel of Achilles”,“the sword of Damocles”,“a Tower of Babel”等等,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在此一一列舉。
本文主要介紹了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隱喻,和隱喻翻譯的認識,最后總結(jié)了幾種隱喻翻譯策略。這幾種隱喻翻譯策略,很難說哪一種更好,更實用,正所謂“譯無定法”。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隱喻具有較大的文化信息負載量,是中西方民族語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最好的翻譯就是能夠最準確反映作者真實意思以及其文化特色和語體特點的翻譯。因此,做隱喻翻譯時要尤為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恰當?shù)姆g策略,盡可能地把原語中的隱喻意義在譯語中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在翻譯中有效地傳遞信息,真正達到文化交流之目的。
[1] Guralnik & David.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Cleveland:William Collins Publishers, Inc.
[2] 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Newmark.Approach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程同春.英語隱喻的思考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5):43.
[5] 馬蕾蕾,張瑩,侯松山.論英漢隱喻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河北:大學(xué)英語, 2012(9):12.
[6] 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4):6.
[7] 王寅.認知語言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吳志煥(1990.04-),女,漢族,河南省漯河市臨潁人,碩士,鄭州大學(xué),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翻譯理論與實踐。
H03
A
1672-5832(2016)02-02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