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輝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 青島 266000 )
試分析東西方翻譯的差異
解 輝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 青島 266000 )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而翻譯,無疑為不同語種之間搭建橋梁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翻譯都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東西方國家的翻譯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點。本文按照歷史的順序,從翻譯的開端、翻譯的發(fā)展這兩部分對東西方翻譯的不同點進行分析。
東西方;翻譯史;翻譯開端;翻譯發(fā)展;差異
中西方翻譯都始于口譯,這就突出了口譯者作為媒介人的重要性。然而,西方的翻譯比中國早二百多年。羅馬人的翻譯從公元前 3 ~ 1 世紀開始,西方開始出現第一次翻譯的高潮之時,中國還沒有產生大規(guī)模的翻譯活動。這表明在文化發(fā)展過程中,西方文化更早的從翻譯活動中獲益。
東方和西方迥然各異的地貌特點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古羅馬帝國的中心是西方翻譯的主要發(fā)源地,開放海洋性地帶是其主要地緣特征,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非常有益于語言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中國在漢唐時代,周邊并無更為先進的文化,地緣文化情況相隔,且佛教文化遠在印度,由于種種限制因素,難以傳入中國。
2.1 翻譯標準
東西方翻譯家都分別在翻譯的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和翻譯的風格問題等三個方面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并將其作為語際轉換活動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但細細分析,這些看似相同的要求在很多方面都是具有明顯差異的。
(1)風格方面
中國的嚴復追求的“雅”,指的不是大眾的語言,而是“漢以前字法句法”。嚴復追求的“雅”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學價值。比如,在嚴復所在以及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文字以文言、古雅為美,這就是佛經等翻譯晦澀難懂,而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當代文學翻譯愈發(fā)平實易懂的原因。而在西方,泰特勒和奈達都主張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保留原作的風格筆調。
(2)地位方面
在嚴復提出“信達雅”標準后至今的一百多年以來,雖有人提出不同的建議即批判以期修補或更新,它卻一直被中國的翻譯界奉為信條,尚無人能撼動其地位。而西方泰特勒、奈達的理論雖然較前人更為系統的論述了翻譯的標準和規(guī)則,但人們并沒有把泰特勒或奈達所闡述的理論認為是不可超越的權威,只把他們當作眾多翻譯理論家中的普通一分子,不斷有理論家提出新的理論標準,強調“個我”,力求推陳出新。
(3)精確方面
在中國,我們提倡詩化的翻譯。嚴復的“信、達、雅”,傅雷先生的“神似”,以及錢鐘書先生的“化境”,都缺乏嚴格的科學界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而西方則注重理性思維和邏輯性,更加嚴謹。這一點在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4)人文方面
中國承認翻譯是由人進行的,當然就是不完美的;且中國傳統翻譯重視團隊合作。而以上帝為尊。譯者潛意識里認為自己譯出的語言完全不能表達上帝所說的話,因此圣經譯者焦慮,帶著懺悔的心態(tài);且西方將助手視為字典,而非搭檔。
2.2 翻譯高潮
在中國,共有四次翻譯高潮,分別是隋唐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五四運動興起后的翻譯高潮。在西方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翻譯高潮,分別是上古時期、中世紀初期、中世紀中期、文藝復興時期、近代時期。因此,中西方翻譯發(fā)展的時間先后和規(guī)模大小是不同的。
另外,在中國,第一次翻譯高潮主要是佛教經典;第二次明清時期的翻譯高潮此次翻譯可以說是一次科學的變革,在我國文化領域引進了西方科技,對我國文化造成了劇烈沖擊的同時也為我國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西方科學的機會;第三次翻譯高潮翻譯文本大都是政治經濟學等如何實業(yè)救國的文學作品,比如《原富》、《天演論》和《社會通詮》等;第四次翻譯高潮主要是馬克思主義作品,我國文學界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的重要作用和無產階級綱領的適用性,開始大量地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和相關闡釋無產階級發(fā)展與正確領導的作品引入中國,并對其進行細致的翻譯以便國人傳閱。在第四翻譯高潮中,最主要的兩部外文著作分別是《共產黨宣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
在西方,第一次翻譯高潮中的文本類型是以《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希臘作品;第二次高潮則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最著名的就是對《圣經》的翻譯,極大地豐富了西方的圣經文化;第三次翻譯高潮與第二次有著很多相同之處,再一次擴大了《圣經》的翻譯范圍,并在《圣經》的翻譯語種中加入了民族語的譯本;第四次翻譯高潮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相應的翻譯文本類型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五次高潮出現在近代時期,翻譯中心轉向了近代文學名著,在翻譯作品中還出現了大量東方文學。
究其原因,中國長期以來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其特點是封建保守,對翻譯的影響也是方方面面,以嚴復的“信達雅”為例,中國在翻譯界樹立了標準,并很少想過要撼動該標準,即使有發(fā)展也是在其基礎之上進行討論和延伸,并更加務實,對西方的理論加以借鑒而非自己的創(chuàng)新;西方則是商品經濟,其特點是自由、開放,這就使西方的翻譯者形成了更為活躍的思維方式,西方的翻譯理論注重思辨,同時注重思想交流和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這也決定了翻譯中許多細節(jié)處理的不同,龍文化在東西方中的迥然不同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學史使人明智。而通過以歷史順序對東西方翻譯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標準在彰顯其深厚文化底蘊和魅力的同時,日益受到西方翻譯理論和翻譯標準的影響,被西方標準注入了新的內涵。同時,東西方翻譯都是相對的、不斷發(fā)展的,不是靜止的、絕對的。正如以忠實為核心的中國翻譯標準,西方的對等理論也是和具體的翻譯情景有密切聯系的,它們是與社會現實、原文類型、翻譯目的和讀者群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fā)揮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
[1] 席雁.“信達雅”“翻譯三原則”與“動態(tài)對等”——新探中西方三種翻譯標準的異同及原因[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
[2] 楊文偉.略論中西方翻譯標準發(fā)展走向[J].文教資料,2010.
[3] 岳金.淺讀Lefevere《中西方翻譯思想比較》[J].文學選刊,2011.
[4] 王永.中西方翻譯高潮文本類型分析[J].考試周刊,2015.
[5] 李旋.中西翻譯高潮之對比[J].語言研究,2012.
[6] 於洋.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J].金田,2013.
解輝(1992—),女,漢族,河北景縣人,碩士研究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科技英語翻譯。
H315.9
A
1672-5832(2016)11-02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