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波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qū)紅旗小學)
?
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怎樣養(yǎng)成
盛海波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需要時間的工程,而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這需要科學的規(guī)劃,安排與設計,針對不同的學生類型進行不同的側重點加以引導教育,還要與多方因素配合,這樣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小學生 行為習慣 教育 引導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所謂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習慣的“啟蒙”期,此時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就顯得更加意義非凡。那么,怎樣引導小學生在上學之初就養(yǎng)成一定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在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只有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規(guī)范、加強的作用,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才會更為牢固和堅定。
(1)身正示范。教師自身應該具有好的行為習慣,這樣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學生會不自覺地模仿老師,利于他們好習慣的形成。
(2)重視“第一次”。許多事情,“第一次”似乎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做得好了,接下來會越來越好;錯了,接下來就更容易犯錯。壞的行為習慣也是這樣,如果“第一次”沒能得到充分的重視,會繼續(xù)“錯”下去,并且很難改正。所以教師在第一次教的時候,一定要分外重視,教好,這樣能讓學生以后少犯錯。
(3)發(fā)揮學生自身力量。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完全依靠外力的制約,還要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這樣才能更長久地約束與堅持。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他們自己可以達到的目標就讓他們自己來,要敢于相信學生,學會放手,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力量。
(4)持之以恒。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難,難就難在持之以恒,很可能努力了很久,但只有一次松懈就功虧一簣了。所以,要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一是要努力堅持,二還是要努力堅持。
(5)知行合一。認識到什么行為習慣是好的對的,只是養(yǎng)成的第一步,因為“認識到”與“達到”還有一定的距離,只有最終好的行為習慣已經達到“知行合一”,變成了不自覺的規(guī)范,變成了自然的行為反應,這樣好的行為習慣才算真正養(yǎng)成。
(1)嚴規(guī)范,勤練習。想要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小學生知道什么樣才是好的行為習慣,在入學之初就要讓學生熟悉《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的內容,并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再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上廁所的時間,文具的擺放和準備,等等),讓學生熟悉甚至背誦,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照檢查,看學生是否做到。所謂“習慣”,要常常練習才能產生“慣性”,小學生的自制力又很弱,所以勤練習才能促進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2)抓整體,找個別。一個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可能不同的人需要的時間和訓練次數是不同的,因而在整個班級群體習慣的養(yǎng)成過程中必然有的學生會快一些,有的學生就慢一些,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的時候,既要注意整體的進度,還要考慮“個別”的情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解決辦法,以期讓所有同學都盡快養(yǎng)成好習慣。
(3)抓“反復”,重強化。由于小學生自我約束力不強,許多事情都很難長久地堅持,在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反復”的情況,針對這樣的現象,可以進行特別的強化訓練,來鞏固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成果。對于經常出現“反復”的地方進行細致的分析,找出原因,變換方法,通過強化訓練,避免再次出現反復。
(1)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笨梢?,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想要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我們不能不重視環(huán)境的因素。因此,要注重校風、班風的建設,樹立良好行為習慣的模范,營造一個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不斷地被好的榜樣影響,并自身又成為他人的榜樣,這樣相互作用和影響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2)注意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教師尊重學生,才能與之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對教師提出的良好行為習慣加以認可,并從內心想要達到教師的要求;另一方面,尊重學生、了解學生,教師才能真正深入到學生中,讓學生與之敞開心扉暢談,了解到學生在養(yǎng)成行為習慣方面的困惑和難點,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3)注意學校與家庭的配合,鞏固在校學習成果。在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這件事上,家庭的作用有時會超過學校,如果僅僅是在學校范圍內進行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和規(guī)范,而與家庭方面不能好好溝通,家庭方面也不能好好配合的話,那么將很難見到成效。因為那樣會造成小學生的困惑,學校一個標準,家庭一個標準,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呢?即便不是這樣,在學校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習慣,一到家里就變了模樣,成果沒能鞏固,也會大大削弱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成效,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盡管由于小學生年紀的優(yōu)勢,更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但實踐證明,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工作并不好做,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工程,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考慮得更加周全、細致,還要與多方因素配合,這樣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qū)紅旗小學)
盛海波(1966-),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市南關區(qū)紅旗小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生行為習慣。